从《天问》透视屈原之天地精神一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楚子屈原的天问凡一百八十八句,于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求索中,提出了一百多个诘问。这是身处战国时代的屈原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历程中谋求与宇宙天地共消息,判世间社会盛衰兴亡内在规律的玄思冥想。透过天问,我们不难感受到一个忧国忧民的文化人对兴衰盛亡的人类历史和社会现实厚重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请问:开天辟地之初的太古往事谁来传说?既然天地未分之际又从何来考之它呢?“遂古”遂者,深邃古远。也就是太古往事“上下未形”就是天地未分的混沌时代。这种对于往古传说秉持诘问的探索精神,贯穿在屈原终生为真理而探索不止的人生历程中。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天地混沌,阴阳未辨,一团大气,仿仿佛佛,在这样的混沌时代,谁能穷究万物根源而加以识别呢?屈原在这里提出了对宇宙起源和史前时期万物起源的思考和诘问,谋求探索天地万物之源起,是诗人禀持天地阴阳之汪洋大气的创化玄思。“冥昭”幽明,泛指天地阴阳。易。系词:“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冯翼”大气饱满之像。诗人屈原独与天地相往来,幽思越万古,意想混沌初启,万物萌发的前夜,天地之间充盈着蓬勃奋发的磅礴气象,谋求解读和照察万物之由来的思幽索古之天地精神。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昼夜初分,时空创始,天地万物在冥冥的初始起点上如何孕化?宇宙天地之间,到底什么是本体?其中包涵着什么样的创世、创生、创化之道?这是人类最早有关宇宙本体论思想的提出,闪耀着华夏祖先认识、解读宇宙自然的精神智慧。“明明闇闇”指昼夜,昼夜初分,也就意味着一个时间的源起,由此昭示天地万物即将萌生。易。系词:“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揭示了与昼夜交替之道息息相关的乃是天地万物的变化,其蕴含了天地消息,周而复始的内在规律,决非局限于昼夜本身。因此,易。系词中进一步揭示:“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神和易都是万物消息,变化成像的规律,正所谓:“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屈原把对宇宙本体的探索,回归到阴阳之道,这与周易的思想具有一脉相承的统一性。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天宇为什么有九重之高?是由谁来测量确定的呢?又是谁当初作成这九重天呢?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是阳的极数,即所谓“九天”对未知宇宙的不懈求索,是古代文明起源的动因之一,也是人类至今孜孜以求的未来之谜,从人类仰天叩问到踏上月球,人类在这漫长的时空隧道里艰难跋涉,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而诗人屈原则是以一个人文创世者的玄思妙想,神游九天,上下求索。相比于耽于声色犬马,物欲权位中的权贵而言,屈原实在是一位高扬着自由激情和富于理性精神的求索者。
斡惟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天宇如车轮昼夜不停地旋转,这个绕轴旋转的天宇顶端系在何处?这个天轴又是安放在何处呢?传说天宇有八根柱子,这柱子又落在何处?古人认为西北靠近天宇,东南离天较远,那么当天柱运行到东南时,则势必短一截,天柱是如何短一截的?战国时期,天体作为一个可观的自然存在,有着太多太多的未知令人不解,成为圣哲们研探求索的一大难题,虽然古人在对天宇的仰观俯察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宇宙观,但是面对苍茫辽远的宇宙世界,仍然有无数的未知需要探索。屈原在这里提出的诘问,庄子在他的天运篇中提出了同样的询问:“天其运乎,孰主张是?孰纲维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耶?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耶?”一系列的天体未知问题,摆在了战国时期的圣者面前,成了他们必须直面的问题。也只有这些身处人类文明创世期的圣哲们,用他们思想者的大智慧,于天地苍茫间,经天纬地,立天地之心,开万世之太平,这也是创世者的使命意识在屈原的诗语世界中天赐神喻式的昭告!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隈隈多有谁知其数?——天宇渺渺茫茫、层层叠叠高达九重,犹如穹庐悬空,碧落四垂,莽莽苍苍,难以名状,不知何处不关联,何处又关联?其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而在层层叠叠之间,参差错落的拐角有谁能知多少呢?屈原面对混沌初开,阴阳如何变化,天宇如何形成,提出了诘问。意在探索宇宙世界的未知和未解。若非出于壮怀天地的大胸襟,试问有谁能如庄子、屈原这样的古圣前贤,任凭智慧的玄思冥想行走在浩渺无际的天宇中,提出探天问地的大思索!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黄道的轨迹在周天运行中是如何形成的?十二星辰又是如何划分?日月、二十八宿与黄道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天体运行过程中,太阳运行轨迹的成因,星辰的布局和划分以及二十八宿与太阳运行轨道之间存在的关系等,未知的世界中包含了太多的疑问,成了诗人探问宇宙本源性内在规律的动力。古人通过观察,形成了原始的天文观、宇宙观,例如古代天文学将黄道均分为十二等分,谓之十二辰,亦谓之十二星次。所谓列星,是指环绕在周天轨迹上的二十八宿,这是源于中国古代的原始宇宙思想,时至今日,仍然闪耀着华夏先祖探索日夜星辰,求解未知世界的智慧光辉,诗人屈原正是秉承了古人这种“上下求索”的思想智慧,通过不畏艰难,孜孜以求的探索与诘问,把一个民族薪火传承、自强不息、研探不止的无量智慧大写在人类文化精神的诗语世界里。
出自汤谷次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光芒四射的太阳从东方大地(汤谷)升起,日行数万里,于西方的蒙汜降落安息,这就是时间意义上的一整天,从黎明日出到傍晚日落,黑夜降临,不知疲倦的太阳日行多少路?诗人屈原仰观日月之周行,情思越万里,把一个人的生命精神与日月周天相同构,这是何等的大气度、大思量,大仁德?诗人将他的自由精神与天地宇宙同构在日升日落的广袤宇宙中,这又是何等磅礴堂皇的大自我、大自信、大自在?宇宙天地、万物人生皆为天地精神的大创化,诗人向苍茫的宇宙发出探问着,通过“出自汤谷次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的一系列的探问,谋求揭示出人类社会如同日月星辰昼夜交替一样行进在兴衰盛亡、生死轮回的旅途上,人是宇宙一分子,唯有秉持无限的宇宙精神,才能获得无量的自由存在,才能与日月同化生,与天地同消息。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月亮有什么威德,以可以死而复生?(月之朔望之变)为什么又孕育兔子在月宫里?在中原地区民间,自古既有兔孕月宫的古老传说,灵宪曰:“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兔,阴之类,其数偶。”在古老的东方神话传说中,太阳是光明和阳刚的象征,对应男性的存在,月亮是阴暗和柔弱的象征,对应女性的存在,也是古人阴阳学说的渊薮。古人在仰观俯察中通过对日月运行、昼夜交替、阴阳交错内在规律的认识,解悟了阴阳消息,万物生息的生命起源之道。春秋谷梁传.庄公三年曰:“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其意就是日月运行化生昼夜,昼夜交替而生阴阳,阴阳交合造化万物,这就是生命起源进而生生不息的渊薮所在。古人发现,女性精期的变化规律以月亮朔望为周期,所以称女人的精期为“月经”太阳就是男人,月亮就是女人,男人是山,女人是水,其中蕴含着万物创生、创化的生命之道。在晴朗的夜晚,古人们仰望星空,一轮明月高悬天宇,有形似兔壮的暗影。正因此,而产生了玉兔常驻月宫的遐想和传说,诗人依据古老的传说,发出了“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的求索和诘问。
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传说女歧没有丈夫,怎么能生出九子?执掌北方寒气的伯强身居何处?司职阴阳调和的惠气之神又在何处?人之生命,皆为男女交合而生育繁衍。但传说中的女歧没有配偶,却生有九子。人之起源,是万古之谜,现代科学也未能解析,屈原发出“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的诘问,幽思越千古,寓解于问,直指万物起源的太虚大化之深邃,叩问阴阳交合,生物萌发的生命起源之谜。所谓“伯强何处惠气安在?”一语,看似发问,实于“冬藏春生,夏长秋收”四季轮替的照察中,对万物起源的幽思冥想。正如汉代陆贾在天地万物中所言:“天生万物,以地养之,圣人成之,功德参合而道术生焉。故曰张日月,列星辰,序四时,调阴阳,布气治性,次置五行。”生命源起于日月照临,星辰列布,四季轮替,阴阳调和的时空世界,生生不息的玄妙之境,这既是生命创化之道,也是万物兴衰之道。
何阖而惠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那扇门关闭天就会黑?那扇门开了天就会亮?东方苍龙座的天门星在天未亮的时候,太阳神又在什么地方把它的光明收藏?唐代柳宗元针对屈原天问作天对曰:“孰旦孰幽,缪躔于经。苍龙之寓,而廷彼角亢”意即东方苍龙角亢之宿,虽是日出之方,然而其晦明变化原本自有其经度。地球自转而成昼夜交替,日出日落,光明黑暗循环而至,这是天体运行的规律,而在远古时代,人们受限于一时一地,难以全方位照察天地运行之大势,萌生了许多依玄思冥想与人生寓所为条件的遐想。诗人在此处以设户牖之启闭,叩问昼夜晦明之缘由。上文所问“明明闇闇惟时何为?”泛问天之或明或暗为何故,此问“何阖而惠何开而明?”推想昼夜晦明的区分,犹如屋宇之有户牖,既有司职启闭者,但不知户牖在何处。古人所谓“天门”即指遐想中的天之户牖。如“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古代歌谣,就是这种传说的印证。
楚子屈原的天问凡一百八十八句,于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求索中,提出了一百多个诘问。这是身处战国时代的屈原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历程中谋求与宇宙天地共消息,判世间社会盛衰兴亡内在规律的玄思冥想。透过天问,我们不难感受到一个忧国忧民的文化人对兴衰盛亡的人类历史和社会现实厚重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请问:开天辟地之初的太古往事谁来传说?既然天地未分之际又从何来考之它呢?“遂古”遂者,深邃古远。也就是太古往事“上下未形”就是天地未分的混沌时代。这种对于往古传说秉持诘问的探索精神,贯穿在屈原终生为真理而探索不止的人生历程中。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天地混沌,阴阳未辨,一团大气,仿仿佛佛,在这样的混沌时代,谁能穷究万物根源而加以识别呢?屈原在这里提出了对宇宙起源和史前时期万物起源的思考和诘问,谋求探索天地万物之源起,是诗人禀持天地阴阳之汪洋大气的创化玄思。“冥昭”幽明,泛指天地阴阳。易。系词:“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冯翼”大气饱满之像。诗人屈原独与天地相往来,幽思越万古,意想混沌初启,万物萌发的前夜,天地之间充盈着蓬勃奋发的磅礴气象,谋求解读和照察万物之由来的思幽索古之天地精神。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昼夜初分,时空创始,天地万物在冥冥的初始起点上如何孕化?宇宙天地之间,到底什么是本体?其中包涵着什么样的创世、创生、创化之道?这是人类最早有关宇宙本体论思想的提出,闪耀着华夏祖先认识、解读宇宙自然的精神智慧。“明明闇闇”指昼夜,昼夜初分,也就意味着一个时间的源起,由此昭示天地万物即将萌生。易。系词:“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揭示了与昼夜交替之道息息相关的乃是天地万物的变化,其蕴含了天地消息,周而复始的内在规律,决非局限于昼夜本身。因此,易。系词中进一步揭示:“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神和易都是万物消息,变化成像的规律,正所谓:“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屈原把对宇宙本体的探索,回归到阴阳之道,这与周易的思想具有一脉相承的统一性。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天宇为什么有九重之高?是由谁来测量确定的呢?又是谁当初作成这九重天呢?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是阳的极数,即所谓“九天”对未知宇宙的不懈求索,是古代文明起源的动因之一,也是人类至今孜孜以求的未来之谜,从人类仰天叩问到踏上月球,人类在这漫长的时空隧道里艰难跋涉,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而诗人屈原则是以一个人文创世者的玄思妙想,神游九天,上下求索。相比于耽于声色犬马,物欲权位中的权贵而言,屈原实在是一位高扬着自由激情和富于理性精神的求索者。
斡惟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天宇如车轮昼夜不停地旋转,这个绕轴旋转的天宇顶端系在何处?这个天轴又是安放在何处呢?传说天宇有八根柱子,这柱子又落在何处?古人认为西北靠近天宇,东南离天较远,那么当天柱运行到东南时,则势必短一截,天柱是如何短一截的?战国时期,天体作为一个可观的自然存在,有着太多太多的未知令人不解,成为圣哲们研探求索的一大难题,虽然古人在对天宇的仰观俯察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宇宙观,但是面对苍茫辽远的宇宙世界,仍然有无数的未知需要探索。屈原在这里提出的诘问,庄子在他的天运篇中提出了同样的询问:“天其运乎,孰主张是?孰纲维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耶?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耶?”一系列的天体未知问题,摆在了战国时期的圣者面前,成了他们必须直面的问题。也只有这些身处人类文明创世期的圣哲们,用他们思想者的大智慧,于天地苍茫间,经天纬地,立天地之心,开万世之太平,这也是创世者的使命意识在屈原的诗语世界中天赐神喻式的昭告!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隈隈多有谁知其数?——天宇渺渺茫茫、层层叠叠高达九重,犹如穹庐悬空,碧落四垂,莽莽苍苍,难以名状,不知何处不关联,何处又关联?其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而在层层叠叠之间,参差错落的拐角有谁能知多少呢?屈原面对混沌初开,阴阳如何变化,天宇如何形成,提出了诘问。意在探索宇宙世界的未知和未解。若非出于壮怀天地的大胸襟,试问有谁能如庄子、屈原这样的古圣前贤,任凭智慧的玄思冥想行走在浩渺无际的天宇中,提出探天问地的大思索!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黄道的轨迹在周天运行中是如何形成的?十二星辰又是如何划分?日月、二十八宿与黄道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天体运行过程中,太阳运行轨迹的成因,星辰的布局和划分以及二十八宿与太阳运行轨道之间存在的关系等,未知的世界中包含了太多的疑问,成了诗人探问宇宙本源性内在规律的动力。古人通过观察,形成了原始的天文观、宇宙观,例如古代天文学将黄道均分为十二等分,谓之十二辰,亦谓之十二星次。所谓列星,是指环绕在周天轨迹上的二十八宿,这是源于中国古代的原始宇宙思想,时至今日,仍然闪耀着华夏先祖探索日夜星辰,求解未知世界的智慧光辉,诗人屈原正是秉承了古人这种“上下求索”的思想智慧,通过不畏艰难,孜孜以求的探索与诘问,把一个民族薪火传承、自强不息、研探不止的无量智慧大写在人类文化精神的诗语世界里。
出自汤谷次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光芒四射的太阳从东方大地(汤谷)升起,日行数万里,于西方的蒙汜降落安息,这就是时间意义上的一整天,从黎明日出到傍晚日落,黑夜降临,不知疲倦的太阳日行多少路?诗人屈原仰观日月之周行,情思越万里,把一个人的生命精神与日月周天相同构,这是何等的大气度、大思量,大仁德?诗人将他的自由精神与天地宇宙同构在日升日落的广袤宇宙中,这又是何等磅礴堂皇的大自我、大自信、大自在?宇宙天地、万物人生皆为天地精神的大创化,诗人向苍茫的宇宙发出探问着,通过“出自汤谷次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的一系列的探问,谋求揭示出人类社会如同日月星辰昼夜交替一样行进在兴衰盛亡、生死轮回的旅途上,人是宇宙一分子,唯有秉持无限的宇宙精神,才能获得无量的自由存在,才能与日月同化生,与天地同消息。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月亮有什么威德,以可以死而复生?(月之朔望之变)为什么又孕育兔子在月宫里?在中原地区民间,自古既有兔孕月宫的古老传说,灵宪曰:“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兔,阴之类,其数偶。”在古老的东方神话传说中,太阳是光明和阳刚的象征,对应男性的存在,月亮是阴暗和柔弱的象征,对应女性的存在,也是古人阴阳学说的渊薮。古人在仰观俯察中通过对日月运行、昼夜交替、阴阳交错内在规律的认识,解悟了阴阳消息,万物生息的生命起源之道。春秋谷梁传.庄公三年曰:“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其意就是日月运行化生昼夜,昼夜交替而生阴阳,阴阳交合造化万物,这就是生命起源进而生生不息的渊薮所在。古人发现,女性精期的变化规律以月亮朔望为周期,所以称女人的精期为“月经”太阳就是男人,月亮就是女人,男人是山,女人是水,其中蕴含着万物创生、创化的生命之道。在晴朗的夜晚,古人们仰望星空,一轮明月高悬天宇,有形似兔壮的暗影。正因此,而产生了玉兔常驻月宫的遐想和传说,诗人依据古老的传说,发出了“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的求索和诘问。
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传说女歧没有丈夫,怎么能生出九子?执掌北方寒气的伯强身居何处?司职阴阳调和的惠气之神又在何处?人之生命,皆为男女交合而生育繁衍。但传说中的女歧没有配偶,却生有九子。人之起源,是万古之谜,现代科学也未能解析,屈原发出“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的诘问,幽思越千古,寓解于问,直指万物起源的太虚大化之深邃,叩问阴阳交合,生物萌发的生命起源之谜。所谓“伯强何处惠气安在?”一语,看似发问,实于“冬藏春生,夏长秋收”四季轮替的照察中,对万物起源的幽思冥想。正如汉代陆贾在天地万物中所言:“天生万物,以地养之,圣人成之,功德参合而道术生焉。故曰张日月,列星辰,序四时,调阴阳,布气治性,次置五行。”生命源起于日月照临,星辰列布,四季轮替,阴阳调和的时空世界,生生不息的玄妙之境,这既是生命创化之道,也是万物兴衰之道。
何阖而惠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那扇门关闭天就会黑?那扇门开了天就会亮?东方苍龙座的天门星在天未亮的时候,太阳神又在什么地方把它的光明收藏?唐代柳宗元针对屈原天问作天对曰:“孰旦孰幽,缪躔于经。苍龙之寓,而廷彼角亢”意即东方苍龙角亢之宿,虽是日出之方,然而其晦明变化原本自有其经度。地球自转而成昼夜交替,日出日落,光明黑暗循环而至,这是天体运行的规律,而在远古时代,人们受限于一时一地,难以全方位照察天地运行之大势,萌生了许多依玄思冥想与人生寓所为条件的遐想。诗人在此处以设户牖之启闭,叩问昼夜晦明之缘由。上文所问“明明闇闇惟时何为?”泛问天之或明或暗为何故,此问“何阖而惠何开而明?”推想昼夜晦明的区分,犹如屋宇之有户牖,既有司职启闭者,但不知户牖在何处。古人所谓“天门”即指遐想中的天之户牖。如“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古代歌谣,就是这种传说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