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六重快乐奏鸣曲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现在的节日很多,中国不光过着本土节日,也引进了一些洋节日,加上一些纪念日,几乎天天都在过节。过节说明人们渴望一种富裕生活的象征。从日益增多节日中我们看到人们已经习惯于过节了,那怕天天过节也无所谓,重要的是,人们通过节来团聚,那种营造出的快乐心情才是最重要的。节日快乐,快乐节日,快乐才是人活着的最终原则。
看一看如今的节日,从元旦到国际生物多样性日(12月29日),大小节日繁多,我们不可能全知道这些节日,更不能扳起手指过节,但接着我们要过的几个大节我还是非常喜欢的,节日里人们也举行了一些活动表示庆贺。我将圣诞节、元旦、新年、春节、情人节、元宵节这六个节的快乐收藏了一下,并编成了一首奏鸣曲,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快乐,你快乐于是我就快乐,这是人生不变的法则,我们共同追求的理想。
圣诞快乐
圣诞节是西方的节日,不知从何时起,我国也兴起这个外国的节日起来,不知道是不是不是本土节日,还是外国人办事比较快速,他们的年度大节就只有二天而已,一个平安夜、一个圣诞节就完事了,不像我国的春节气氛很浓,要放七天假外,期间有一个月都沉静在春节的氛围中,还分大年小年,特别是正月初一是小孩子渴望压岁钱的日子。最讨厌的是春运期间,各种交通工具会长票价。
圣诞节前的一个月各商家就开始抢先挂出圣诞商品,有圣诞老人、圣诞帽、圣诞假发,最多的还是各商家门口挂满小灯泡的圣诞树,看到这些洋东西,我今年也第一次掏钱买了圣诞商品,突然有一种别样的滋味,慢慢还有点喜欢这种心情了。
不知道是不是外国人思想比较夸张,连神仙都穿着的比较前卫,和中国的神仙们比起来,可谓更接合生活实际。圣诞节的引进正好弥补了中国没有平安夜送礼物的遗憾,中国人都会给自己家的小孩在春节买新衣服,作为圣诞节,也就提前奖励一下自己家的小孩,送点他们喜欢的点心和小物品。情侣们则喜欢这种浪漫的氛围,毕竟是冬天里的节目,那种红色代表了一种热情,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那么圣诞节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其实我们也不知道,作为纪念耶稣基督生的节日这天,西方世界里,更崇拜上帝耶稣,我们能崇拜什么呢?我们过年只有关于“年”的传说,人们通过过年来祝贺,两个年都具有不同的纪念意义,也说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相同的是人们通过一年工作、学习对过去做一个总结,同时放松一下心情,和亲朋好友一年团聚一下,也许正是圣诞节的作用,那么圣诞节我们到底拥有了什么,我想那就是一种叫“快乐”的心情,圣诞节到了我只想说一声“圣诞快乐”!祝全世界人都快乐,同时我也记住了12月25日这天是圣诞节。
元旦快乐
1月1日,是元旦节,公历每年的第一天作为元旦,说它是节,我感觉并不算是节,只不过,它是一年的新的开端,所以让我们放假,调节一下状态,更好的投入工作学习之中,我们都抱着一颗憧憬的心,希望新年新气象,让自己发财交好运,爱情事业双丰收。
元旦也要到了,心中早就感觉到快乐,毕竟要放三天假,多一天就有更多的机会创造快乐。那么元旦是什么呢?“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人萧子云介雅詩:“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历来元旦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公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2005年的元旦很好,可以放三天假,所以心情特别的好,想着一年来,收获也颇多,新年第一天,本身就值得庆贺,一年之季在于春,而元旦也是下雪的时候,大雪会让新一年的庄稼长得更好,虽然这是一个寒冬,但我们心很温暖,只有快乐才是最大支柱,那怕再冷再冻,我们都暖和。
元旦有一种说不出的美丽,也许有一种渴望,也许有一种等待,不知新年里有什么在等着我们去收获,但无疑快乐才是最大的收获,人活着快乐才是最大的财富,为了快乐,人们努力工作着、忙碌着,只为有一个美丽人生,快乐心情。
元旦里也是商家最为看好的黄金时期,街上人很多,去商家购物也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毕竟商场有一些在地摊上没有的品质,而且聪明的商家也进行了打折优惠,更打动无数顾客,想去淘宝。
元旦节是休息的节日,元旦节是快乐的节日,元旦节里我们去购物,元旦节里我们去走亲戚,但无论是什么,我们收获的都是快乐,也许节日之外,快乐才最为重要,所以我们快乐着,也享受着人生节日中的团聚之美和消费之美。元旦来临,人们以各种方式互相祝福,贺年卡是其中主要形式。
元旦是一年的开始,从本来意义上讲元旦就是第一天升起的太阳,而现在意义上也根本没有多大变化,所不同的是浓烈的人文气息和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准备工作,而显得更加有意义。元旦的传说也不太多,但人们都很快乐,因为新的东西人们都爱,人们爱快乐,所以在新年中希望收获更多。
元旦快乐,祝全中国人民快速过上小康生活。
新年快乐
新年来了,我们将告别猴年,迎来鸡年,鸡年里我们渴望金鸡报晓,财源滚滚,大吉大利,但更多的还是一种叫“快乐”的心情,喜于颜表。
中国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并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历法问题。会上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定做“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作“春节”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广。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让人们热烈地庆祝农历新年。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新年礼俗经历了萌芽、定型、裂变、转型的发展过程。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此时的庆祝活动主要是在一年农事完毕之际,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腊祭”诗经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诗中所谓“朋酒斯享,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觥,万寿无疆”是说人们将美酒和羔羊奉献给诸神,以酬谢一年来神的保佑和赐福。这时的欢庆活动因各诸侯国采用的历法不一样而没有统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农闲之际,它是后来新年习俗的雏形。
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经过战国和秦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后,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人们的生活情趣高涨,一系列节日习俗形成了。太初历推行后,历法长期稳定,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确立。这样一来,原来各地区分别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举行的酬神、祭祀和庆祝活动便逐渐统一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卜岁,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新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节日。
新年习俗在唐代发生裂变。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时代,同时也是内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新年习俗渐渐从祈报、迷信、禳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娱乐型、礼仪型节日。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驱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欢乐、喜庆的方式;庆祝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人们自己的娱乐游艺,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说,也只有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新年习俗到明清时期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礼仪性、应酬性加强。人们在新年相互拜谒,达官贵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门叩拜;平民百姓也讲究“礼尚往来”馈赠礼品,互相拜年。二是游艺性进一步加强。新年期间,玩狮子,舞龙,演戏,说书,踩高跷,划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北京人逛厂甸,广州人游花市,苏州人听寒山寺钟声,上海人游城隍庙各地游艺活动各具特色,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这时的新年习俗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合起来,成为集中展示中国几千年风俗文化的民俗博览会。
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新年风俗盛行赤县神州,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也铸造了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过大年,每到阴历年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祭祖宗,吃饺子,拜年,赏灯,这些已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习惯。中华过年习俗还辐射到周边其它国家,如日本、越南、朝鲜、韩国等国家,他们与我们以相似的方式庆祝新年。
新年即始,快乐无敌。新年是一年的开始我们通常是指元旦及其后的几天。以前我们是按农历算新年的时间,现今我们都按公历去计算了。新年快乐,我们都很快乐,新年是每个人心中的一块圣地,它的神圣不可侵犯,因为它的重要意义,因为它一年只有一次,所以才显得格外注目,新年新气象,新年各不同,我们在重复的生活中,不重复日子,岁月让我们成长,生命让我们记忆。
等待新年,是人们一年中的期待,新年总是一个个新的开始,它代表新的生活开端,也是人们对命运的不低头,可是重复也是人生活的一个主题,而且不断重复的日子其实就是不重复的人生。
新年来了,总感觉有种说不出来感觉,也许新年已经不是什么新奇话题,随着日益增高的经济,文化多了,新年淡了。可人们还是喜欢这个传统风俗,毕竟新年里有元旦节、春节、情人节、元宵节,那么多的节是多么的快乐,组合在一起就是一道节日的画卷,仿佛快乐就是人活着的理由,那么浓烈的气息,新年并不是中国人才独享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过中国的节日,毕竟中国的节是一种久远而醇香的节,也许只有享受其中才会明白,新年快乐的真谛。
春节快乐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的传统盛大节日春节。春节是那么的让人向往,想到春节已经到了,就有一种快乐由心而生。明明知道过节已经变成一种形式,却不怕享受过节家中的人多耳杂的繁忙,也许正是这种渴望又有一点害怕的氛围,才形成今天的春节,无论怎样春节都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因为团聚而快乐,因为思念而久远。
春节,是中国农历的岁首,也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中国民间过春节的习惯,大概是从原始社会时代的“腊祭”演变而来的。我国古代人民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便用他们的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春节又叫“过年”俗称“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雕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陈雨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笑道:“婆婆若让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怪兽赶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怪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日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怪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了。原来“年”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这与圣诞老人打扮有点相同)。“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怪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到了农历腊月三十日,时针移过半夜十二点的时候,春节便来到了。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进入腊月后,天寒地冻,农活少人们较闲,人们有了较充裕的时间,可以开展各种喜庆活动,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届时,市场上年货充盈,卖年画、窗花、鞭炮、灯笼、脸谱、春联以及节日食品用品等,人们摩肩接踵,货摊一个挨一个,讨买叫卖,热闹非凡。
按照我国农历,俗称年初一,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初一前有祭祖、扫除污秽。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等仪式;正月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然后到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发财”、“过年好”等话互相祝贺,新女婿要到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另外,各地除互相登门拜年,节日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直到元宵节(正月十五)过后,春节才算结束。
在几千年形成的节日习俗中,像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已经逐渐被淘汰。其它像贴春联,挂年画、贴剪纸等习俗沿续至今,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息。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节前人们就在门脸上贴上“福”字,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有出售。
中国人在过春节时有诸多禁忌,主要为了保平安,在来年事事顺心,万事如意。由初一至初十的禁忌有:
初一:鸡日,旧时在元旦贴画鸡辟邪祈福(鸡谐音吉)。
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易生口角,不宜拜年。
初四:猪日,祭财神。
初五:牛日“破五”可打破诸多禁忌:“送穷五”初一至初四的垃圾不能倒掉,避免倒掉财气,初五的垃圾视为穷土,倒掉就送穷出门。
初六:马日,送神的日子,把除夕送来的财神纸马烧掉,店开始复业。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是放花炮烟花,启烟火的习俗,也是火的生日。
初八:谷日,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庙往往在这天设坛祭星。
初九:天爷生日,玉皇大帝诞辰,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
初十:石头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叫石不动,甚至烧香祭拜石具。
春节里,人们忙着做好吃的,人们穿上新衣服,并将自己的准备几个月的腊货一扫而光,这时人们体现了惊人的食量,看着准备几个月的食品全光光,人们就很开心,吃得玩得都是那么充实。
一张张充实的笑脸,是除春节传说和民俗之外的另一道亮丽的风景,当然也有不快乐的一部分人,但别人的快乐也会传染给他们,不快乐的人这世界是没有的,只是环境给人不能快乐的理由,那怕是乞丐,在春节里,我们都要祝福他找到生命的归宿,绝对不是冻死街头那种诅咒。
春节是如此的热闹,也如此的快乐,祝天下有爱人都快乐,不快乐也快乐。
情人节快乐
每逢二月过春节必逢情人节,情人节是外国的节日,我们这几年已经将它吸收成为自己的节日。valentine"sday是情人节在英语里的叫法。从字面上来看,很难看出中西方叫法之间有什么联系。这里面却隐藏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传说一:大约在公元三世纪的罗马,那时恺撒已经死去快三百年了,暴君claudius当政。当时,罗马内外战争频仍,民不聊生。为了补足兵员,将战争进行到底,claudius下令,凡是一定年龄范围内的男子,都必须进入罗马军队,以生命为国家效劳。自此,丈夫离开妻子,少年离开恋人。于是整个罗马便被笼罩在绵长的相思中。对此,暴君大为恼火。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竟然下令禁止国人举行结婚典礼,甚至要求已经结婚的毁掉婚约。
然而,暴政禁止不了爱情。就在暴君的国都里,居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他就是valentine,我们的主人公。他不忍看到一对对伴侣就这样生离死别,于是为前来请求帮助的情侣秘密地主持上帝的结婚典礼。一时间,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在整个国度传开,更多的情侣秘密地赶来请求修士的帮助。但是,事情很快还是被暴君知晓了,于是他再一次显示了残暴面目——将修士打进大牢,最终折磨致死。修士死的那一天是2月14日,公元270年的2月14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敢于与暴君斗争的人,渐渐地将2月14日成为一个节日。很多世纪过去了,人们再也记不得claudius的大名,再也记不得他的权杖与宝剑,但依然会纪念valentine修士,因为那个日子是valentine’sday,是情人节。
传说二:在古罗马时期,2月14日是为表示对约娜的尊敬而设的节日。约娜是罗马众神的皇后,罗马人同时将她尊奉为妇女和婚姻之神。接下来的2月15日则被定为“卢帕撒拉节”是用来对约娜治下的其它众神表示尊敬的节日。
在古罗马,年轻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严格分开的。然而,在卢帕撒拉节,小伙子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心爱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这样,过节的时候,小伙子就可以与自己选择的姑娘一起跳舞,庆祝节日。如果被选中的姑娘也对小伙子有意的话,他们便可一直配对,而且最终他们会坠入爱河并一起步入教堂结婚。后人为此而将每年的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传说三:一本英语辞典上注释说,范泰伦节(情人节)2月14日,来源于古罗马的牧神节。据说鸟类在这一天开始交配。那时的风俗是:在牧神节期间,每个青年男子从一只盒子里抽签,盒子里放的是写有青年女子姓名的条子。抽到谁,谁就成为那个青年男子的心上人。后来这个节日改为纪念一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圣徒。
古罗马青年基督教传教士圣瓦伦丁,冒险传播基督教义,被捕入狱,感动了老狱吏和他双目失明的女儿,得到了他们悉心照料。临刑前圣瓦伦丁给姑娘写了封信,表明了对姑娘的深情。在他被处死的当天,盲女在他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天就是2月14日。现在,在情人节里,许多小伙子还把求爱的圣瓦伦丁的明信片做成精美的工艺品,剪成蝴蝶和鲜花,以表示心诚志坚。姑娘们晚上将月桂树叶放在枕头上,希望梦见自己的情人。通常在情人节中,以赠送一枝红玫瑰来表达情人之间的感情。将一枝半开的红玫瑰作为情人节送给女孩的最佳礼物,而姑娘则以一盒心形巧克力作为回赠的礼物。
据说,巧克力成份之一苯基胺能引起人体内荷尔蒙的变化,跟热恋中的感觉相似。而且黑色的巧克力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可以增强人寿命,可见情人节意义又从此不见一般。
传说四:关于情人与节的传说见陈雨等待情人节那天,灵魂回归一文。
看了这么多有关情人节的传说,现代人已经不太记得这些美丽动人的传说,更关注的是自己的情爱生活,有情才是情人节最大被关注的主题,而快乐就是情人们的最终目的,无论你是有情人无情人,还是多情人痴情人,都一样过着情人节,情人节已经成为世界上人们的一种共同的文化。文化就是思想,只有思想才是永恒,那种思想就是爱与快乐的缠绵,于是我们快乐,我们彼此祝福,情人节快乐,快乐情人节。
元宵节快乐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叫灯节,旧称上元节。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篡权。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人扫除诸吕,拥刘恒(即汉文帝)为主。因为扫除诸吕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日,所以每到这天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这个有着两千余年传统的节日,其节俗在当今中国仍然相当盛行。现在,每届元宵前后,无论乡村还是市镇,人们都要张灯结彩,观灯游赏,烟火也多是必不可少的。当代元宵节除灯火之外,更为突出的活动是各种社火,诸如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打腰鼓、扭秧歌、海外华人居住区也是年年上演、盛行不衰。元宵节,真可以算是中国的狂欢节。
元宵节那天由糯米粉制成的甜馅汤圆食品是非常受人欢迎的一道佳品,那天男女老少都会争着吃各种馅的汤圆,我当然最喜欢吃桂花豆沙馅的汤圆,还喜欢吃油炸的大芝麻汤圆,感觉味道好极了,不过也不能吃太多,毕竟很甜,糖尿病者还是不要吃为妙。
一节跟着一节过,冬天的节还真多,节日像一把火燃烧了你我的心,让我们从此变得幸运和充满力量。而过完元宵节后才算真正过完了春节。但不表示春运就此结束,人们团聚后就会各自分散到各个地方工作、学习、生活,这时以后的十几天以至近一个月都是交通工具高潮时期。
过了这么多节,可谓中西结合,相融成趣,在节日国际化的今天,这几个节无疑是最具号召力的。但有一种是自己的节,那就是生日,请不要忘记自己的生日,如果忘记了,也没有什么,只要快乐就好。多和家人、亲戚、朋友团聚,其实就是一种快乐,在父母、亲戚、朋友的生日那天,不要忘记打电话送祝福,虽然浪费了一些金钱,但带来了一辈子的快乐。一个快乐的人,才是一个充实的人,他才活得精彩,没有遗憾。节日快乐,快乐节日,我们从交流明白,沟通是多么的重要,快乐无限,真情无限,沟通无限,无限快乐。
现在的节日很多,中国不光过着本土节日,也引进了一些洋节日,加上一些纪念日,几乎天天都在过节。过节说明人们渴望一种富裕生活的象征。从日益增多节日中我们看到人们已经习惯于过节了,那怕天天过节也无所谓,重要的是,人们通过节来团聚,那种营造出的快乐心情才是最重要的。节日快乐,快乐节日,快乐才是人活着的最终原则。
看一看如今的节日,从元旦到国际生物多样性日(12月29日),大小节日繁多,我们不可能全知道这些节日,更不能扳起手指过节,但接着我们要过的几个大节我还是非常喜欢的,节日里人们也举行了一些活动表示庆贺。我将圣诞节、元旦、新年、春节、情人节、元宵节这六个节的快乐收藏了一下,并编成了一首奏鸣曲,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快乐,你快乐于是我就快乐,这是人生不变的法则,我们共同追求的理想。
圣诞快乐
圣诞节是西方的节日,不知从何时起,我国也兴起这个外国的节日起来,不知道是不是不是本土节日,还是外国人办事比较快速,他们的年度大节就只有二天而已,一个平安夜、一个圣诞节就完事了,不像我国的春节气氛很浓,要放七天假外,期间有一个月都沉静在春节的氛围中,还分大年小年,特别是正月初一是小孩子渴望压岁钱的日子。最讨厌的是春运期间,各种交通工具会长票价。
圣诞节前的一个月各商家就开始抢先挂出圣诞商品,有圣诞老人、圣诞帽、圣诞假发,最多的还是各商家门口挂满小灯泡的圣诞树,看到这些洋东西,我今年也第一次掏钱买了圣诞商品,突然有一种别样的滋味,慢慢还有点喜欢这种心情了。
不知道是不是外国人思想比较夸张,连神仙都穿着的比较前卫,和中国的神仙们比起来,可谓更接合生活实际。圣诞节的引进正好弥补了中国没有平安夜送礼物的遗憾,中国人都会给自己家的小孩在春节买新衣服,作为圣诞节,也就提前奖励一下自己家的小孩,送点他们喜欢的点心和小物品。情侣们则喜欢这种浪漫的氛围,毕竟是冬天里的节目,那种红色代表了一种热情,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那么圣诞节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其实我们也不知道,作为纪念耶稣基督生的节日这天,西方世界里,更崇拜上帝耶稣,我们能崇拜什么呢?我们过年只有关于“年”的传说,人们通过过年来祝贺,两个年都具有不同的纪念意义,也说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相同的是人们通过一年工作、学习对过去做一个总结,同时放松一下心情,和亲朋好友一年团聚一下,也许正是圣诞节的作用,那么圣诞节我们到底拥有了什么,我想那就是一种叫“快乐”的心情,圣诞节到了我只想说一声“圣诞快乐”!祝全世界人都快乐,同时我也记住了12月25日这天是圣诞节。
元旦快乐
1月1日,是元旦节,公历每年的第一天作为元旦,说它是节,我感觉并不算是节,只不过,它是一年的新的开端,所以让我们放假,调节一下状态,更好的投入工作学习之中,我们都抱着一颗憧憬的心,希望新年新气象,让自己发财交好运,爱情事业双丰收。
元旦也要到了,心中早就感觉到快乐,毕竟要放三天假,多一天就有更多的机会创造快乐。那么元旦是什么呢?“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人萧子云介雅詩:“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历来元旦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公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2005年的元旦很好,可以放三天假,所以心情特别的好,想着一年来,收获也颇多,新年第一天,本身就值得庆贺,一年之季在于春,而元旦也是下雪的时候,大雪会让新一年的庄稼长得更好,虽然这是一个寒冬,但我们心很温暖,只有快乐才是最大支柱,那怕再冷再冻,我们都暖和。
元旦有一种说不出的美丽,也许有一种渴望,也许有一种等待,不知新年里有什么在等着我们去收获,但无疑快乐才是最大的收获,人活着快乐才是最大的财富,为了快乐,人们努力工作着、忙碌着,只为有一个美丽人生,快乐心情。
元旦里也是商家最为看好的黄金时期,街上人很多,去商家购物也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毕竟商场有一些在地摊上没有的品质,而且聪明的商家也进行了打折优惠,更打动无数顾客,想去淘宝。
元旦节是休息的节日,元旦节是快乐的节日,元旦节里我们去购物,元旦节里我们去走亲戚,但无论是什么,我们收获的都是快乐,也许节日之外,快乐才最为重要,所以我们快乐着,也享受着人生节日中的团聚之美和消费之美。元旦来临,人们以各种方式互相祝福,贺年卡是其中主要形式。
元旦是一年的开始,从本来意义上讲元旦就是第一天升起的太阳,而现在意义上也根本没有多大变化,所不同的是浓烈的人文气息和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准备工作,而显得更加有意义。元旦的传说也不太多,但人们都很快乐,因为新的东西人们都爱,人们爱快乐,所以在新年中希望收获更多。
元旦快乐,祝全中国人民快速过上小康生活。
新年快乐
新年来了,我们将告别猴年,迎来鸡年,鸡年里我们渴望金鸡报晓,财源滚滚,大吉大利,但更多的还是一种叫“快乐”的心情,喜于颜表。
中国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并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历法问题。会上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定做“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作“春节”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广。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让人们热烈地庆祝农历新年。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新年礼俗经历了萌芽、定型、裂变、转型的发展过程。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此时的庆祝活动主要是在一年农事完毕之际,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腊祭”诗经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诗中所谓“朋酒斯享,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觥,万寿无疆”是说人们将美酒和羔羊奉献给诸神,以酬谢一年来神的保佑和赐福。这时的欢庆活动因各诸侯国采用的历法不一样而没有统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农闲之际,它是后来新年习俗的雏形。
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经过战国和秦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后,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人们的生活情趣高涨,一系列节日习俗形成了。太初历推行后,历法长期稳定,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确立。这样一来,原来各地区分别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举行的酬神、祭祀和庆祝活动便逐渐统一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卜岁,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新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节日。
新年习俗在唐代发生裂变。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时代,同时也是内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新年习俗渐渐从祈报、迷信、禳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娱乐型、礼仪型节日。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驱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欢乐、喜庆的方式;庆祝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人们自己的娱乐游艺,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说,也只有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新年习俗到明清时期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礼仪性、应酬性加强。人们在新年相互拜谒,达官贵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门叩拜;平民百姓也讲究“礼尚往来”馈赠礼品,互相拜年。二是游艺性进一步加强。新年期间,玩狮子,舞龙,演戏,说书,踩高跷,划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北京人逛厂甸,广州人游花市,苏州人听寒山寺钟声,上海人游城隍庙各地游艺活动各具特色,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这时的新年习俗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合起来,成为集中展示中国几千年风俗文化的民俗博览会。
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新年风俗盛行赤县神州,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也铸造了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过大年,每到阴历年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祭祖宗,吃饺子,拜年,赏灯,这些已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习惯。中华过年习俗还辐射到周边其它国家,如日本、越南、朝鲜、韩国等国家,他们与我们以相似的方式庆祝新年。
新年即始,快乐无敌。新年是一年的开始我们通常是指元旦及其后的几天。以前我们是按农历算新年的时间,现今我们都按公历去计算了。新年快乐,我们都很快乐,新年是每个人心中的一块圣地,它的神圣不可侵犯,因为它的重要意义,因为它一年只有一次,所以才显得格外注目,新年新气象,新年各不同,我们在重复的生活中,不重复日子,岁月让我们成长,生命让我们记忆。
等待新年,是人们一年中的期待,新年总是一个个新的开始,它代表新的生活开端,也是人们对命运的不低头,可是重复也是人生活的一个主题,而且不断重复的日子其实就是不重复的人生。
新年来了,总感觉有种说不出来感觉,也许新年已经不是什么新奇话题,随着日益增高的经济,文化多了,新年淡了。可人们还是喜欢这个传统风俗,毕竟新年里有元旦节、春节、情人节、元宵节,那么多的节是多么的快乐,组合在一起就是一道节日的画卷,仿佛快乐就是人活着的理由,那么浓烈的气息,新年并不是中国人才独享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过中国的节日,毕竟中国的节是一种久远而醇香的节,也许只有享受其中才会明白,新年快乐的真谛。
春节快乐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的传统盛大节日春节。春节是那么的让人向往,想到春节已经到了,就有一种快乐由心而生。明明知道过节已经变成一种形式,却不怕享受过节家中的人多耳杂的繁忙,也许正是这种渴望又有一点害怕的氛围,才形成今天的春节,无论怎样春节都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因为团聚而快乐,因为思念而久远。
春节,是中国农历的岁首,也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中国民间过春节的习惯,大概是从原始社会时代的“腊祭”演变而来的。我国古代人民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便用他们的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春节又叫“过年”俗称“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雕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陈雨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笑道:“婆婆若让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怪兽赶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怪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日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怪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了。原来“年”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这与圣诞老人打扮有点相同)。“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怪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到了农历腊月三十日,时针移过半夜十二点的时候,春节便来到了。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进入腊月后,天寒地冻,农活少人们较闲,人们有了较充裕的时间,可以开展各种喜庆活动,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届时,市场上年货充盈,卖年画、窗花、鞭炮、灯笼、脸谱、春联以及节日食品用品等,人们摩肩接踵,货摊一个挨一个,讨买叫卖,热闹非凡。
按照我国农历,俗称年初一,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初一前有祭祖、扫除污秽。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等仪式;正月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然后到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发财”、“过年好”等话互相祝贺,新女婿要到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另外,各地除互相登门拜年,节日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直到元宵节(正月十五)过后,春节才算结束。
在几千年形成的节日习俗中,像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已经逐渐被淘汰。其它像贴春联,挂年画、贴剪纸等习俗沿续至今,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息。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节前人们就在门脸上贴上“福”字,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有出售。
中国人在过春节时有诸多禁忌,主要为了保平安,在来年事事顺心,万事如意。由初一至初十的禁忌有:
初一:鸡日,旧时在元旦贴画鸡辟邪祈福(鸡谐音吉)。
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易生口角,不宜拜年。
初四:猪日,祭财神。
初五:牛日“破五”可打破诸多禁忌:“送穷五”初一至初四的垃圾不能倒掉,避免倒掉财气,初五的垃圾视为穷土,倒掉就送穷出门。
初六:马日,送神的日子,把除夕送来的财神纸马烧掉,店开始复业。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是放花炮烟花,启烟火的习俗,也是火的生日。
初八:谷日,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庙往往在这天设坛祭星。
初九:天爷生日,玉皇大帝诞辰,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
初十:石头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叫石不动,甚至烧香祭拜石具。
春节里,人们忙着做好吃的,人们穿上新衣服,并将自己的准备几个月的腊货一扫而光,这时人们体现了惊人的食量,看着准备几个月的食品全光光,人们就很开心,吃得玩得都是那么充实。
一张张充实的笑脸,是除春节传说和民俗之外的另一道亮丽的风景,当然也有不快乐的一部分人,但别人的快乐也会传染给他们,不快乐的人这世界是没有的,只是环境给人不能快乐的理由,那怕是乞丐,在春节里,我们都要祝福他找到生命的归宿,绝对不是冻死街头那种诅咒。
春节是如此的热闹,也如此的快乐,祝天下有爱人都快乐,不快乐也快乐。
情人节快乐
每逢二月过春节必逢情人节,情人节是外国的节日,我们这几年已经将它吸收成为自己的节日。valentine"sday是情人节在英语里的叫法。从字面上来看,很难看出中西方叫法之间有什么联系。这里面却隐藏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传说一:大约在公元三世纪的罗马,那时恺撒已经死去快三百年了,暴君claudius当政。当时,罗马内外战争频仍,民不聊生。为了补足兵员,将战争进行到底,claudius下令,凡是一定年龄范围内的男子,都必须进入罗马军队,以生命为国家效劳。自此,丈夫离开妻子,少年离开恋人。于是整个罗马便被笼罩在绵长的相思中。对此,暴君大为恼火。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竟然下令禁止国人举行结婚典礼,甚至要求已经结婚的毁掉婚约。
然而,暴政禁止不了爱情。就在暴君的国都里,居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他就是valentine,我们的主人公。他不忍看到一对对伴侣就这样生离死别,于是为前来请求帮助的情侣秘密地主持上帝的结婚典礼。一时间,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在整个国度传开,更多的情侣秘密地赶来请求修士的帮助。但是,事情很快还是被暴君知晓了,于是他再一次显示了残暴面目——将修士打进大牢,最终折磨致死。修士死的那一天是2月14日,公元270年的2月14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敢于与暴君斗争的人,渐渐地将2月14日成为一个节日。很多世纪过去了,人们再也记不得claudius的大名,再也记不得他的权杖与宝剑,但依然会纪念valentine修士,因为那个日子是valentine’sday,是情人节。
传说二:在古罗马时期,2月14日是为表示对约娜的尊敬而设的节日。约娜是罗马众神的皇后,罗马人同时将她尊奉为妇女和婚姻之神。接下来的2月15日则被定为“卢帕撒拉节”是用来对约娜治下的其它众神表示尊敬的节日。
在古罗马,年轻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严格分开的。然而,在卢帕撒拉节,小伙子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心爱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这样,过节的时候,小伙子就可以与自己选择的姑娘一起跳舞,庆祝节日。如果被选中的姑娘也对小伙子有意的话,他们便可一直配对,而且最终他们会坠入爱河并一起步入教堂结婚。后人为此而将每年的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传说三:一本英语辞典上注释说,范泰伦节(情人节)2月14日,来源于古罗马的牧神节。据说鸟类在这一天开始交配。那时的风俗是:在牧神节期间,每个青年男子从一只盒子里抽签,盒子里放的是写有青年女子姓名的条子。抽到谁,谁就成为那个青年男子的心上人。后来这个节日改为纪念一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圣徒。
古罗马青年基督教传教士圣瓦伦丁,冒险传播基督教义,被捕入狱,感动了老狱吏和他双目失明的女儿,得到了他们悉心照料。临刑前圣瓦伦丁给姑娘写了封信,表明了对姑娘的深情。在他被处死的当天,盲女在他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天就是2月14日。现在,在情人节里,许多小伙子还把求爱的圣瓦伦丁的明信片做成精美的工艺品,剪成蝴蝶和鲜花,以表示心诚志坚。姑娘们晚上将月桂树叶放在枕头上,希望梦见自己的情人。通常在情人节中,以赠送一枝红玫瑰来表达情人之间的感情。将一枝半开的红玫瑰作为情人节送给女孩的最佳礼物,而姑娘则以一盒心形巧克力作为回赠的礼物。
据说,巧克力成份之一苯基胺能引起人体内荷尔蒙的变化,跟热恋中的感觉相似。而且黑色的巧克力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可以增强人寿命,可见情人节意义又从此不见一般。
传说四:关于情人与节的传说见陈雨等待情人节那天,灵魂回归一文。
看了这么多有关情人节的传说,现代人已经不太记得这些美丽动人的传说,更关注的是自己的情爱生活,有情才是情人节最大被关注的主题,而快乐就是情人们的最终目的,无论你是有情人无情人,还是多情人痴情人,都一样过着情人节,情人节已经成为世界上人们的一种共同的文化。文化就是思想,只有思想才是永恒,那种思想就是爱与快乐的缠绵,于是我们快乐,我们彼此祝福,情人节快乐,快乐情人节。
元宵节快乐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叫灯节,旧称上元节。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篡权。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人扫除诸吕,拥刘恒(即汉文帝)为主。因为扫除诸吕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日,所以每到这天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这个有着两千余年传统的节日,其节俗在当今中国仍然相当盛行。现在,每届元宵前后,无论乡村还是市镇,人们都要张灯结彩,观灯游赏,烟火也多是必不可少的。当代元宵节除灯火之外,更为突出的活动是各种社火,诸如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打腰鼓、扭秧歌、海外华人居住区也是年年上演、盛行不衰。元宵节,真可以算是中国的狂欢节。
元宵节那天由糯米粉制成的甜馅汤圆食品是非常受人欢迎的一道佳品,那天男女老少都会争着吃各种馅的汤圆,我当然最喜欢吃桂花豆沙馅的汤圆,还喜欢吃油炸的大芝麻汤圆,感觉味道好极了,不过也不能吃太多,毕竟很甜,糖尿病者还是不要吃为妙。
一节跟着一节过,冬天的节还真多,节日像一把火燃烧了你我的心,让我们从此变得幸运和充满力量。而过完元宵节后才算真正过完了春节。但不表示春运就此结束,人们团聚后就会各自分散到各个地方工作、学习、生活,这时以后的十几天以至近一个月都是交通工具高潮时期。
过了这么多节,可谓中西结合,相融成趣,在节日国际化的今天,这几个节无疑是最具号召力的。但有一种是自己的节,那就是生日,请不要忘记自己的生日,如果忘记了,也没有什么,只要快乐就好。多和家人、亲戚、朋友团聚,其实就是一种快乐,在父母、亲戚、朋友的生日那天,不要忘记打电话送祝福,虽然浪费了一些金钱,但带来了一辈子的快乐。一个快乐的人,才是一个充实的人,他才活得精彩,没有遗憾。节日快乐,快乐节日,我们从交流明白,沟通是多么的重要,快乐无限,真情无限,沟通无限,无限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