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爱大于米文集 > 读书札记

读书札记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编者按 读书读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融汇贯通、举一反三的。浅尝辄止是一种读书态度,深入浅出也是一种读书态度。难得的是后者。  1、旧约

    据说造人是上帝最后完成的,同时也是最神圣的一项工作。起初,他并没有特别的涵义赋予人类两只耳朵和一张嘴的五官特征。后来有好事的信徒认为,上帝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想提醒人要多听少讲。而且,耳朵和嘴巴在功能上还有一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嘴巴是可以闭上的,而耳朵却不能。因此我们听到的也只是:闭上你的嘴巴;而从没有听到说:闭上你的耳朵。

    可有些人的嘴是怎么也闭不上的。我常常想,既然这样,上帝当初为什么要创造它呢?有耳朵不就够了吗?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为什么要思考?上帝为什么要发笑?

    “我思故我在”思考,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人一刻也不能不思考。只不过,上帝在为人创造大脑的时候,忘了再赋给它一种象嘴巴一样能闭上或门那样能关上的功能。尽管如此,还是有理由认为上帝的笑声是可以停止的,只要他闭上那高贵而神圣的嘴巴。

    如果人类善于思考,那么上帝就决不会发笑。如果上帝赋予了头脑闭合的功能,他也不会笑,而只会在人类胡思乱想的时候说上一句:

    “闭上你的脑袋。”

    可除了上帝外,到底有谁还能闭上脑袋呢?

    人类一思考就产生了宗教和法律,文学和艺术。旧约的原罪认为,人在前世是有罪的,所以今生必须救赎;而佛则认为人是有前生的,但今生有罪,前世不修,今世要修。东西方文化在本质上是没什么区别的,唯一不同的是方式。这大概就叫殊途同归吧。

    教堂一般都建在市中心、镇中心或者村中心,是人们(可以是整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全体人民)举行各种重大活动的场所;而寺庙和庵,不是在深山,就是在僻野,到这里来修炼的人,基本以个体的形式出现。

    东西方文化的差别在哪里?也许我上面的这番话会给你一点点的启示。

    2、卡夫卡文集

    几乎看了所有卡夫卡的作品。这里只想谈我最不喜欢的一篇:中国长城建造时。依我的个人观点,这是他写得最蹩脚的一篇东西。原因很简单,卡夫卡对东方文明很不熟悉,尽管他所揭示的很多社会问题存在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不过看这篇小说的好处是让我内心强烈地自问:

    长城它昭示的是悲壮的历史还是伟大的历史?

    中国由于受入侵的伤害较深,所以它追求富国强民的道路也更为曲折。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直至选择共产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这条路是多次流血,多次碰撞后才得来的,能走到这步,不容易啊。

    要说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不能不提到日本。公元600年前后,信奉儒家的中国对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是全面的:大到政府体制,土地改革,宗教伦理道德,小到文学,艺术,建筑,体育(如围棋)。十九世纪后,日本开始全面吸收西方文化,而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应该说,日本的成功在一个方面说明了传统东方文明的优越性(这一点对我们中国人而言,任何妄自菲薄、全盘西化的观点都是错的),另一方面,也深刻地揭示了东方文化的局限性:封闭。否则,为什么不是东方文化入侵西方文化呢?为什么不是东方人侵入西方本土呢?经济不平衡和侵略战争也丝毫掩盖不了东西方文化在这点上的致命差别。

    二战后,日本很痛快地认输,投降。这种勇气无疑是对历史的巨大负责。当然他们更需要做的也许是反思军国主义和侵略的错误。但认输,确实是重建国家的前提。

    有时候,认输就是种开放,痛苦的开放。特别是第一次,象处女开苞,需要抛弃很多,承受很多,但是,只要付出,只要努力,渐入佳境的一天肯定是会到来的。

    中国呢?什么时候痛快地认过输?从第一段长城开始建造时,统治阶级就走入了一个几千年无法挽救的误区。即使是在无比强大的秦朝,当权者也该有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以及失败就要认输的态度。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勇气和决心进行一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争。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建造长城么?

    事实是,长城建了两千多年,最后,竟然造到了浙江的沿海地带。十九世纪是海洋文明世纪,可中国的那些统治者却在沙滩上建长城,可想而知封闭到了何等的程度!封建社会的中国,面对着蔚蓝的大海,失去了最后一次历史机遇。

    因此,我说,长城决不是伟大的世界第八奇迹,它最多是中国民族沉重历史的悲壮记载而已。

    3、论语

    法国是盛产思想家的国度,因此法国人也以思想清楚,做人明白而闻名于世。中国也是个盛产思想家的一个国度。从易经一出现就注定了这个民族的子民是善于思考的。修订这部伟大著作的孔子就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思想家之一。

    在我二十岁以前,从来没读过论语。可是当我初次读它的时候,一点也不觉得陌生。这是因为孔子的思想早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当中,跟我们的灵魂息息相关了。

    我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谈论语的,尤其是象我这样的人。虽然单从文字角度而言,它在四书五经里算最是最好懂的。

    我要说的是看到了这样一句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在讲这句话的时候,一定不是想留下什么千古名言。他虽然是伟大的思想家,但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他跟我们一样,内心也会非常的脆弱。这句话表面看来是对远方友谊的呼唤,其实却是对现实世界一种无声的谴责,对周围朋友的一种无声谴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浪漫的呼唤,更是对现实,对周围环境委婉的批判。

    4、老人与海

    在英语作家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海明威了。

    无论哪个年代,无论哪个人,他都会面对两个无法回避的挑战。一、自我挫败。二、社会挫败。一个人能战胜自我挫败,那就说明他是有价值的;而当他战胜社会挫败后,他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

    海明威说,人并不是天生就要被打败的。这句话广为流传。让我想不通的是,这样的一个硬汉为什么会跟“跨掉的一代”沾上边?难道就因为海明威说了一句:“你们是跨掉的一代”这句话吗?

    谁才是跨掉的编者按 读书读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融汇贯通、举一反三的。浅尝辄止是一种读书态度,深入浅出也是一种读书态度。难得的是后者。一代?至少海明威笔下的人不是。

    在老人与海中,世界被简化成了一个老人,一个孩子,一片变幻莫测的大海以及一条大鲨鱼。一连八十几天的一无所获,让桑提亚哥产生了严重的自我挫败感。但他还是义无返顾地解下缆绳,把那小小的渔船划向那个足以溶化他双眼,甚至生命的大海。

    老人这次终有所获,钓到了一条大鱼。波浪、风和骄阳已经不再是最大的对手。因为这时候鲨鱼出现了,它是社会挫败的化身。老人不得不跟它搏斗,一个回合又一个回合,夹杂着智力和体力的游戏,无奈的寂寞,深深的孤独,抗争的乐趣,希望的诱惑。在这里,海明威的笔法妙得难以形容。思想跟语言如此水乳交融,实在令我喟叹不已。

    鲨鱼被打败了。

    有些人在面对来势汹涌的社会挫败时往往是不知所措,从而一功篑千里。有些人却顶住了,并为此奋斗一生,尽管所有的梦想最后被大鲨鱼咬了个粉碎,只剩下了一个骨架。桑提亚哥就是后一种人。

    遗憾的是,海明威口含双管猎枪验证了自己曾经说过的那句话:

    人,并不是天生就要被打败的。

    5、七种武器

    我认为古龙写得最好的小说是七种武器。这是为数不多的哲学体武侠小说之一。它打破了武侠小说只有侠情,而不能写哲学思想的局限。

    在七种武器的第二部孔雀翎中,主人公小武是某武林世家的儿子、“孔雀翎”暗器的传人。这种暗器发出后绝无一人是可以逃生的,甚至连小李飞刀也是自叹不如。暗器装在一个小匣子里,放在有重重机关、严密把守的秘地。小武的朋友因为遭到仇家的追杀而无处可逃。最后他想到了小武,要借暗器一用。暗器借给他了,因为有孔雀翎在身上,小武的朋友甚至没用它就把强敌给打败了。可遗憾的是,他却把那独一无二的暗器给丢掉了。

    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小武最后告诉自己的朋友说,孔雀翎这一暗器本来就不存在,是子虚乌有的东西,所以你并没有把它丢掉过。而敌人,也正是凭你自己的本事打败的。

    毫无疑问,古龙说的这第二种武器就是在隐喻信心或威慑力。信心是送给自己的,威慑力则留给敌人。能把武侠小说写到这般,恐怕也只有古龙可以做到了。

    由此我想到了原子弹。它的威力到底是在其爆炸时呢?还是其在导弹发射架上和战略轰炸机上那股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没错,原子弹的威慑力远比它爆炸时的当量来的厉害。这样说来,美国的tmd和tnd(星球大战计划)搞不定就是美国版的“孔雀翎”了。

    6、史记

    关于史记,鲁迅有过十分经典的评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他不仅是个了不起的历史学家,更是一名伟大的思想家,中国的文化巨匠。后人对他的敬佩,更多的是因为司马迁在史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以及他那百屈不挠的精神。其实对于司马迁的个人魅力和史学之内蕴,我们挖掘的深度还嫌不够。

    这体现在什么地方呢?那就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司马迁除了严谨,负责外,还有一种十分难能可贵的精神,这就是:宽容。

    一、司马迁从不简单地否定某种学派或思想。例如,在论及老子时,他这样说:“世之学老子者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净自正。”这算是给道家思想的一种声援。因为老庄之流从自然观论及到人生观、政教观,有其独创的、现实的、积极的意义。怎么能简单地抛弃呢?这样的例子在史记中可以找到很多很多。

    二、司马迁虽然没有从正面提供一个认识中国古代文化,评判中国古代文化的尺度和方法,但他确实通过史记这部不朽的作品传递了很多科学的信息。只是那些一直不被人重视而已。

    三、史记本身就是既有人民性,又有宽容性的历史著作。在众多的历史著作当中,这两点司马迁可以说是开先河的。尤其是第二点——宽容性,在后来几部堪称同样伟大的史著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现在再来看鲁迅先生的评价(虽然几乎已经是不能再高了),仍感觉少了点什么。因为它只是从史学和文学这两方面提出赞美罢了。难道司马迁对认识和评判中国传统文化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我们就可以如此轻易地忽视吗?

    7、鲁迅全集

    在我念高中的时候,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鲁迅全集才卖几百元,买的人很多。现在已经涨到一千多,快两千了,但购买的人仍然络绎不绝。这是一部不能不拥有的书。对我来说,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无论岁月怎么变迁,鲁迅先生和司马迁前辈的书总是不能不看的。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孤独的男人,同时也是最缺乏爱的人,正象两千年前的那个司马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鲁迅身上,代表了中国文化当中最传统的斗争精神,最纯粹的人民性。他把无限的爱和热情通过文字,全部给予了这个国家以及人民。从这些方面看,鲁迅先生跟司马迁身上的那些特质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把爱给别人,而把孤独留给自己。思想和文字既是他们爱的表达,更是他们投向黑暗社会的匕首。

    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以王朔为代表的一些人物试图批判鲁迅,想把他赶下神坛。这是种逆流。因为鲁迅他本人从来不想坐上神坛的,那些把他推上神坛和想把他赶下神坛的人都不那么纯洁。

    当我一次又一次地阅读鲁迅先生的著作时,总是掩饰不住自己对他的敬意。但是,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最好的敬意也许就是该想想,如何去做好现在的研究,如何写好自己的文字,如何表现人在新时期中独有的思想特征。中国当代的知识分子们,深思吧。

    2003/4/8编者按 读书读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融汇贯通、举一反三的。浅尝辄止是一种读书态度,深入浅出也是一种读书态度。难得的是后者。编者按 读书读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融汇贯通、举一反三的。浅尝辄止是一种读书态度,深入浅出也是一种读书态度。难得的是后者。编者按 读书读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融汇贯通、举一反三的。浅尝辄止是一种读书态度,深入浅出也是一种读书态度。难得的是后者。编者按 读书读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融汇贯通、举一反三的。浅尝辄止是一种读书态度,深入浅出也是一种读书态度。难得的是后者。编者按 读书读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融汇贯通、举一反三的。浅尝辄止是一种读书态度,深入浅出也是一种读书态度。难得的是后者。编者按 读书读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融汇贯通、举一反三的。浅尝辄止是一种读书态度,深入浅出也是一种读书态度。难得的是后者。编者按 读书读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融汇贯通、举一反三的。浅尝辄止是一种读书态度,深入浅出也是一种读书态度。难得的是后者。编者按 读书读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融汇贯通、举一反三的。浅尝辄止是一种读书态度,深入浅出也是一种读书态度。难得的是后者。编者按 读书读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融汇贯通、举一反三的。浅尝辄止是一种读书态度,深入浅出也是一种读书态度。难得的是后者。编者按 读书读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融汇贯通、举一反三的。浅尝辄止是一种读书态度,深入浅出也是一种读书态度。难得的是后者。编者按 读书读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融汇贯通、举一反三的。浅尝辄止是一种读书态度,深入浅出也是一种读书态度。难得的是后者。编者按 读书读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融汇贯通、举一反三的。浅尝辄止是一种读书态度,深入浅出也是一种读书态度。难得的是后者。编者按 读书读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融汇贯通、举一反三的。浅尝辄止是一种读书态度,深入浅出也是一种读书态度。难得的是后者。编者按 读书读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融汇贯通、举一反三的。浅尝辄止是一种读书态度,深入浅出也是一种读书态度。难得的是后者。编者按 读书读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融汇贯通、举一反三的。浅尝辄止是一种读书态度,深入浅出也是一种读书态度。难得的是后者。编者按 读书读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融汇贯通、举一反三的。浅尝辄止是一种读书态度,深入浅出也是一种读书态度。难得的是后者。编者按 读书读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融汇贯通、举一反三的。浅尝辄止是一种读书态度,深入浅出也是一种读书态度。难得的是后者。编者按 读书读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融汇贯通、举一反三的。浅尝辄止是一种读书态度,深入浅出也是一种读书态度。难得的是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