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当代指引荒诞的人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 如果说卡夫卡是一个“为当代人指引痛苦的人”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加缪:“他是一个为当代人指引荒诞的人”在网络时代,追求时尚、讲究轻松的人们是用不着靠谈论加缪来造噱头的。更何况,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文学的右翼代表(加缪到底是不是属于存在主义,争议很大,笔者这里倾向并采用西方评论界的观点),在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中,加缪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足够的尊敬。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和政治原因,他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那个更为亲近共产主义的萨特。
那些精神领域的伟大智者,似乎在信息时代里渐行渐远了。加缪就是其中的一个。然而尽管这样,他们所留下的背影也足以让人怀念不已。就拿加缪来说吧,不管是在二战后还是在今日的法国社会,他依然是一部分乃至很多法国青年精神上的导师,他的历史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在中国,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知识分子也开始把更多关注给予这位法兰西的文学天才,地中海的杰出儿子。
1)生平
阿尔贝加缪(albert-camus),一九一三年十一月七日出生于阿尔及利亚东部的蒙多维城。父亲为法国人,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阵亡,当时他还不到一岁。萨特在他著名的自传我的文字生涯里曾经这样揶揄自己的父亲:“生儿子?何乐而不为?养儿子?岂有此理!”在论述加缪生平的时候不能不提到这句话。因为他们两个都是很早就失去父亲的人。加缪的母亲祖籍西班牙,是个残疾人(失聪),带他移居阿尔及尔贫民区,跟外婆和几个舅舅生活在一起,生活极为艰难。加缪在热心教师热尔曼路易的帮助下靠奖学金读完中学,期间热衷于踢足球,1933年起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在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是校足球队的守门员。毕业后他最大的理想是进大学当一名哲学教师,可是由于患肺结核而导致的健康原因使他的理想破灭。这第一次重大的社会挫折给加缪的一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缪积极参加了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地下抵抗运动。大战爆发时他任共和晚报主编,后在巴黎任巴黎晚报编辑部秘书。德军侵法后参加地下抗德组织,负责战斗报的出版工作。加缪从1932年起即发表作品,1942年因出版局外人而成名。他的小说鼠疫(1947)得到一致好评,但是反抗者(1951)一书由于宣扬“纯粹的反抗”、即反对革命暴力而导致了他和萨特的决裂。他主要的作品还有随笔西叙福斯神话(1942)、剧本正义者(1949)、小说堕落(1956)和短篇小说集流放和王国(1957)等。加缪于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不仅是法国最年轻的获得者,而且也是所有获得文学奖中第二个年轻的。1960年1月4日死于车祸。加缪有过两次婚姻(在爱情方面,他更是逊于萨特,因为后者一直有个德波伏瓦映衬)。第一次较为不幸。妻子虽然很漂亮,他自己也是很爱她的,可是她吸毒,又滥交。所以婚姻很快结束了。加缪的第二次婚姻较为平淡,妻子卡特琳娜为他生了两个孩子。可加缪对她并不忠。在鼠疫一书的开篇中,加缪这样写道:“要了解一个城市,比较方便的途径不外乎打听那里的人们怎么干活,怎么相爱,又怎么死去他们之间的男女关系不是短暂的纵欲狂欢一番,就是安于长期的夫妇生活。除了这两个极端外,很少有中间状态。”这也许就是他自己婚姻生活的写照吧。
2)思想与作品
加缪其实算不上是真正的哲学家,因为只有西绪佛斯的神话才可称得上是哲学著作,但那也不过是随笔而已,仅凭它,还远远不能建立加缪自己的哲学王国。加缪更多是通过其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社会和哲学思想的。
加缪的作品并不多,成名作局外人是二十九岁时的作品,稍后是西绪佛斯的神话,然后是鼠疫和堕落。剧作有误会,卡利古拉和正义者。他最后的作品是未完成的自传第一个人。他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作品很少却获得极高荣誉的大作家之一。他所有的作品几乎都只有一个相同的主题,那就是:这个世界是荒诞的,以及人在面对荒诞时的态度。
局外人是加缪的第一部作品。它用类似中国古代书法中的枯笔手法描绘了默尔索这样一个人物,对母亲的死他是于动无衷,对爱情也是可有可无(有肉体的接触就可以了),对事业也没有任何追求,即使是有了调到巴黎去工作的升迁机会,也以“巴黎太脏”而拒绝。在莫名其妙地成为杀人犯后,他甚至拒绝律师为他作辩护,在被处死以前,也拒绝向牧师忏悔。一句话,默尔索认为自己的幸福与这世界无关,因此没有必要向它们妥协,更没必要向荒诞妥协。这部只有五六万字的小说,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难以参透其全部含义的作品之一。但跟尤利西斯等小说不同的是,它其实一点也不晦涩难懂,相反言简意赅,用中国人惯用的话来评价(当然也决不是过高的,而是实事求是的),就是有诸子之风。
西绪佛斯的神话是加缪的第二个作品,虽然是哲学随笔,而且也只有六七万字的篇幅,但它却奠定了他作为大作家的地位(局外人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只是个开始)。试想一下,世界上有哪个人能象加缪一样,用区区不到十二万字的两部作品就获得如此之高的荣誉呢?有很多研究者认为,西绪佛斯的神话和局外人其实是同一部作品,默尔索就是小说版的西绪佛斯,西绪佛斯就是哲学版的默尔索。在加缪笔下,人生就是:一、认识到荒诞的生存状态;二、做一个荒诞的英雄。默尔索是前者,西绪佛斯就是后者。这个古希腊神话中人物,因为有通奸的嫌疑,就被天神罚做苦役,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可是巨石一到山顶马上就要滚落下来,他就必须重新下山,再把巨石推上去,从此永无休止地做着这种重复而且没有结果的工作。毫无疑问,西绪佛斯的神话的起点是荒诞,终点也是荒诞,与局外人相比,更进一步的是加缪虽然认为人类的努力是无望的,但他毕竟肯定了努力的存在和反抗的存在。因此,不能就这样简单地认为加缪对人类的命运只是悲观的,至少他很有力地表现了积极的一面,尽管这点还远远不够。
五年之后(1947年),加缪出版了被评论家认为是最成熟的作品:鼠疫。这是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他唯一完成的长篇小说(1960年,他死后才发现的未完成自传第一个人从篇幅上而言可认为是长篇,但毕竟只是开了个头)。与他前面的那些作品一样,在鼠疫中,人,也被毫无例外地推到了荒诞的前面。与前两部作品不一样的是,这次荒诞的英雄不再是个体而是群体了。加缪(也许就是人类)终于意识到,反抗荒诞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医生里尔清醒地认识到鼠疫(荒诞)的本质,这一点跟默尔索和西绪佛斯是一脉相承的。与他们相比不同的是,里尔认为要进行有效的斗争,恢复正常的生活,而不是象默尔索那样任由自己“要去一个从此和我无关痛痒的世界”;知识分子塔鲁反对不战而降,因此积极投入了对鼠疫的斗争;新闻记者是从巴黎来的“局外人”鼠疫开始后,奥兰城被隔离,他几次想偷渡出城,回到巴黎,回到情人身边,但是没一次成功,后来有机会离开这个“没爱情只有死亡的城市”时,他却留了下来,因为他意识到,在荒诞前面,一个人的幸福是可耻的;连宗教在鼠疫里也有了它积极的一面。在局外人中,它是荒诞的帮凶,所以默尔索宁愿被绞死,而不愿忏悔。神甫帕纳卢一开始要求人们对鼠疫(荒诞)逆来顺受,认为这是上帝安排的命运,无法更改。这思想对于面对荒诞的大众还真的有很大的影响。可是一个小女孩的死动摇了他的宗教信仰,从而使他义无返顾地投入了反抗荒诞和同鼠疫作顽强斗争的行列中。鼠疫这小说确实是加缪所有作品的顶峰,也是他思想的顶峰。为什么?一、荒诞的英雄认识到了团体的力量,摈弃了独自对抗的陈腐观念;二、荒诞的帮凶也加入到了反抗荒诞的行列。用加缪自己的话来结束对鼠疫的评论也许是最合适的,他说:“如果从局外人到鼠疫有发展的话,那是在团结和参与其事的意义上实现的。”
堕落是加缪后期作品。萨特认为这是加缪“写得最美的,同时也是最不被理解的一本书”这部作品篇幅也不长,只有六万多字,但通过它,加缪把手术刀无情准确f 伸向了所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入木三分、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他们虚伪的面孔。从语言的魅力而言,我非常赞同萨特的观点,它确实是所有加缪作品中写得最美的。中国的读者,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好好读读,不会让您失望的噢。
戏剧加缪仍然写得不多,去掉那些改编的外(代表作是改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和福克纳的一个修女的安魂曲),就只有这几个了:误会,戒严,卡利古拉和正义者。误会取材于真实的故事,甚至在局外人中都提到过,一个捷克人背井离乡二十多年,发了财,成了富翁,回到他出生的那个村庄。而她母亲和妹妹在那里经营一个旅馆,那是个黑店。为了让她们惊喜一番,主人公让装作一个旅客开了一个房间,并露出了很多的钱。当晚,让就被母亲和妹妹杀死了。这是个隐喻的戏剧。剧中的玛尔塔,让的妹妹说:“这个洲真令我失望。”说的也许就是正陷入二战泥潭的欧洲。把战争解释成误会也许勉强,但至少可以这样理解吧:在荒诞的生存状态下,连谋杀也是荒诞的。卡利古拉中的卡利古拉也是确有其人,他是古罗马的暴君,根据史书记载,曾经任命过一匹马当他的大臣。这也是部隐喻的戏剧,结尾处卡利古拉被王公大臣杀死,最后一句台词是这样:“(卡利古拉狂舞着双臂)历史上见,历史上见!”这句话实在是太发人深省了。希特勒不就是另一个卡利古拉吗?他把充满尸体的帝国带到了二十世纪,这不是“历史上见”又是什么呢?在法国,加缪也许算不上是最好的戏剧家,但毫无疑问,作为一个剧作家,加缪的地位和成就在法国战后戏剧史上也一定是很高的。
3)与让-保尔萨特的关系
要评论加缪不能不提及萨特。这不仅因为他俩是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和哲学的双子星座,而且他们至少在表面上给世人以一种惊人的相似之处。
前面已经说过,他俩都是很早就死了父亲的人。萨特生于1905年6月21日,比加缪大八岁,父亲死时他才二岁。母亲带他去外祖父家,外祖父姓史维泽,是个大大家族,为中产阶级,后来甚至有人获得过诺贝尔奖。萨特十一岁的时候母亲改嫁,继父为工程师。因此,尽管萨特幼年丧父,但生活一直是比较优越的,不象加缪,出生在殖民国阿尔及利亚不说,而且还一直挣扎在社会的最低层,母亲是聋子,在父亲死后带他跟外祖母一家生活,全家就靠外祖母和母亲洗衣服的收入勉强度日。
萨特在致加缪书中曾这样说过,我知道你曾经没有钱,但现在有了。可是萨特不知,当一个人连吃也吃不饱的时候,他可能是不需要贝多芬和达芬奇的。他俩的出身不同注定了思想上存在的差异。这错不在萨特,也不在加缪。
从一开始,加缪和萨特是互相敬慕的。虽然他们早就彼此认识,但见面却很迟。1938年,萨特的长篇小说恶心出版,加缪马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四年后,加缪的局外人出版,却有人认为这是萨特的作品。而纪德,真是有慧眼,立刻用发表评论“作者具有大手笔”来提携后进的年轻作家加缪。
萨特跟加缪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43年6月。当时萨特的苍蝇首次演出。在剧院大厅,有个褐色皮肤的年轻人自我引见,报称:阿尔贝加缪。那是萨特和加缪的订交之始。
友谊归友谊,两人却始终未能走到一块。加缪自己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不,我不是存在主义者。萨特和我总是惊奇地看到我们的名字被连在一起。我们甚至想有朝一日发个小小的启示,具名者声明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的东西,但并不保证相互间没受到影响。”
1951年,加缪发表反抗者,与萨特展开了一场为期一年的论战,最后两人决裂。论战以萨特1952年8月在现代杂志(萨特自己是主编)发表长达一万五千字的致加缪书和加缪的落败而告终。
这场论战表面上看是两位法国作家在政治和社会观点上的争论,其实是冷战开始前西方国家资产阶级内部思想的大碰撞。萨特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左派的观点,而加缪则是以他个人的观点为主,虽然他属于资产阶级的温和派,但并不代表整个阶层的观点。所以他的落败也是毫不为奇的。应该说,这场论战对法国对待前苏联和以后对待冷战的态度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1960年1月4日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加缪异常荒谬地死于一次车祸。1月7日,萨特就发表文章说:“我跟他早已经吵翻了:吵翻,也无所谓——哪怕彼此不再见面——还是生活在一起,不过是另一种方式而已,在我们这个狭小的世界上,彼此并没有从视线里消失。”看似不褒不贬,其实是肯定了加缪的文学和思想将以其独创性长存下去。应该说是十分公正的,客观的。所以我想,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萨特对加缪的评价,不管怎样都将是最重要的评论之一,完全该引起研究者的充分重视。
萨特和加缪是个性完全不同的两个人。萨特张扬,积极,加缪低调,本色。他们的文学成就不相上下,至于思想,应该说也是各有长短。如果一定要作出比较的话,那就是,萨特有关人的意识和行动上的自由这些理论太复杂了,太深刻了;加缪关于荒诞的思想相对就比较单一,比较直观。萨特在东西方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加缪则只在西方影响巨大。
另,萨特两次访问过中国。而加缪只在鼠疫中提到过中国,说广州城产生过几次重大的鼠疫。
4)对加缪的总评
加缪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其次是一个有独创意义的思想家,他的作品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加缪的局限性是对人类的意识和行动缺乏应有的乐观态度,没有认识到在客观规律下,它们完全可以达到一定的高度。
在政治上,加缪是个非常独特的人。一方面,他的政治观点属于资产阶级的温和派,但却不属于那个阵营;另一方面,他也不属于以萨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所以他常常是被双方所指责,左右难做人。其实在某些方面,他比萨特更有远见卓识,譬如他曾撰文说希望欧洲统一。今天欧盟不是已经成为世界多极化政治的一极了吗?他所希望的欧洲统一也一定会实现的。至少在经济上已经做到了一点点,欧元可是发行使用好几年了啊。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研究者因为加缪反对苏联而把他错误地打入到反动派的阵营。应该看到,加缪首先是反对和批判资本主义,其次才是反对和批判马列主义。如果因为这些将他一笔抹倒不仅不公正,而且也是种无知、不负责任的表现。
5)并非多余的话
我只是个业余的法国文学爱好者而已,从十九岁那年开始注意收集加缪的资料,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年了,遗憾的是总得之不多。我一直想好好地写一篇关于加缪的评论,但迟迟未敢动笔,主要原因一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而且又不懂法文,搞不到原版的第一手资料,其次出于对加缪的敬慕,即使是业余地写评论,也要尽力本着负责认真的态度,不能够说了就算了。我不会象有的人,看了某作家几篇文章就什么都敢写,什么都敢评。虽然加缪的作品不多,全部加起来也才不过百万字左右,但这并不能说明他的评论就好写。今天之所以敢动笔,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基于对加缪的热爱;其次是由于yeebole兄的催促,才勉为其难地写了上面这些文字,不当之处肯定很多。如果有网友懂法文,熟悉法国文学,爱米非常希望能听到您的宝贵意见,以便让我更好的去了解加缪,认识加缪。先谢了。
2003年4月10日晚至11日凌晨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
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 如果说卡夫卡是一个“为当代人指引痛苦的人”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加缪:“他是一个为当代人指引荒诞的人”在网络时代,追求时尚、讲究轻松的人们是用不着靠谈论加缪来造噱头的。更何况,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文学的右翼代表(加缪到底是不是属于存在主义,争议很大,笔者这里倾向并采用西方评论界的观点),在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中,加缪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足够的尊敬。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和政治原因,他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那个更为亲近共产主义的萨特。
那些精神领域的伟大智者,似乎在信息时代里渐行渐远了。加缪就是其中的一个。然而尽管这样,他们所留下的背影也足以让人怀念不已。就拿加缪来说吧,不管是在二战后还是在今日的法国社会,他依然是一部分乃至很多法国青年精神上的导师,他的历史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在中国,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知识分子也开始把更多关注给予这位法兰西的文学天才,地中海的杰出儿子。
1)生平
阿尔贝加缪(albert-camus),一九一三年十一月七日出生于阿尔及利亚东部的蒙多维城。父亲为法国人,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阵亡,当时他还不到一岁。萨特在他著名的自传我的文字生涯里曾经这样揶揄自己的父亲:“生儿子?何乐而不为?养儿子?岂有此理!”在论述加缪生平的时候不能不提到这句话。因为他们两个都是很早就失去父亲的人。加缪的母亲祖籍西班牙,是个残疾人(失聪),带他移居阿尔及尔贫民区,跟外婆和几个舅舅生活在一起,生活极为艰难。加缪在热心教师热尔曼路易的帮助下靠奖学金读完中学,期间热衷于踢足球,1933年起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在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是校足球队的守门员。毕业后他最大的理想是进大学当一名哲学教师,可是由于患肺结核而导致的健康原因使他的理想破灭。这第一次重大的社会挫折给加缪的一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缪积极参加了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地下抵抗运动。大战爆发时他任共和晚报主编,后在巴黎任巴黎晚报编辑部秘书。德军侵法后参加地下抗德组织,负责战斗报的出版工作。加缪从1932年起即发表作品,1942年因出版局外人而成名。他的小说鼠疫(1947)得到一致好评,但是反抗者(1951)一书由于宣扬“纯粹的反抗”、即反对革命暴力而导致了他和萨特的决裂。他主要的作品还有随笔西叙福斯神话(1942)、剧本正义者(1949)、小说堕落(1956)和短篇小说集流放和王国(1957)等。加缪于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不仅是法国最年轻的获得者,而且也是所有获得文学奖中第二个年轻的。1960年1月4日死于车祸。加缪有过两次婚姻(在爱情方面,他更是逊于萨特,因为后者一直有个德波伏瓦映衬)。第一次较为不幸。妻子虽然很漂亮,他自己也是很爱她的,可是她吸毒,又滥交。所以婚姻很快结束了。加缪的第二次婚姻较为平淡,妻子卡特琳娜为他生了两个孩子。可加缪对她并不忠。在鼠疫一书的开篇中,加缪这样写道:“要了解一个城市,比较方便的途径不外乎打听那里的人们怎么干活,怎么相爱,又怎么死去他们之间的男女关系不是短暂的纵欲狂欢一番,就是安于长期的夫妇生活。除了这两个极端外,很少有中间状态。”这也许就是他自己婚姻生活的写照吧。
2)思想与作品
加缪其实算不上是真正的哲学家,因为只有西绪佛斯的神话才可称得上是哲学著作,但那也不过是随笔而已,仅凭它,还远远不能建立加缪自己的哲学王国。加缪更多是通过其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社会和哲学思想的。
加缪的作品并不多,成名作局外人是二十九岁时的作品,稍后是西绪佛斯的神话,然后是鼠疫和堕落。剧作有误会,卡利古拉和正义者。他最后的作品是未完成的自传第一个人。他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作品很少却获得极高荣誉的大作家之一。他所有的作品几乎都只有一个相同的主题,那就是:这个世界是荒诞的,以及人在面对荒诞时的态度。
局外人是加缪的第一部作品。它用类似中国古代书法中的枯笔手法描绘了默尔索这样一个人物,对母亲的死他是于动无衷,对爱情也是可有可无(有肉体的接触就可以了),对事业也没有任何追求,即使是有了调到巴黎去工作的升迁机会,也以“巴黎太脏”而拒绝。在莫名其妙地成为杀人犯后,他甚至拒绝律师为他作辩护,在被处死以前,也拒绝向牧师忏悔。一句话,默尔索认为自己的幸福与这世界无关,因此没有必要向它们妥协,更没必要向荒诞妥协。这部只有五六万字的小说,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难以参透其全部含义的作品之一。但跟尤利西斯等小说不同的是,它其实一点也不晦涩难懂,相反言简意赅,用中国人惯用的话来评价(当然也决不是过高的,而是实事求是的),就是有诸子之风。
西绪佛斯的神话是加缪的第二个作品,虽然是哲学随笔,而且也只有六七万字的篇幅,但它却奠定了他作为大作家的地位(局外人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只是个开始)。试想一下,世界上有哪个人能象加缪一样,用区区不到十二万字的两部作品就获得如此之高的荣誉呢?有很多研究者认为,西绪佛斯的神话和局外人其实是同一部作品,默尔索就是小说版的西绪佛斯,西绪佛斯就是哲学版的默尔索。在加缪笔下,人生就是:一、认识到荒诞的生存状态;二、做一个荒诞的英雄。默尔索是前者,西绪佛斯就是后者。这个古希腊神话中人物,因为有通奸的嫌疑,就被天神罚做苦役,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可是巨石一到山顶马上就要滚落下来,他就必须重新下山,再把巨石推上去,从此永无休止地做着这种重复而且没有结果的工作。毫无疑问,西绪佛斯的神话的起点是荒诞,终点也是荒诞,与局外人相比,更进一步的是加缪虽然认为人类的努力是无望的,但他毕竟肯定了努力的存在和反抗的存在。因此,不能就这样简单地认为加缪对人类的命运只是悲观的,至少他很有力地表现了积极的一面,尽管这点还远远不够。
五年之后(1947年),加缪出版了被评论家认为是最成熟的作品:鼠疫。这是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他唯一完成的长篇小说(1960年,他死后才发现的未完成自传第一个人从篇幅上而言可认为是长篇,但毕竟只是开了个头)。与他前面的那些作品一样,在鼠疫中,人,也被毫无例外地推到了荒诞的前面。与前两部作品不一样的是,这次荒诞的英雄不再是个体而是群体了。加缪(也许就是人类)终于意识到,反抗荒诞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医生里尔清醒地认识到鼠疫(荒诞)的本质,这一点跟默尔索和西绪佛斯是一脉相承的。与他们相比不同的是,里尔认为要进行有效的斗争,恢复正常的生活,而不是象默尔索那样任由自己“要去一个从此和我无关痛痒的世界”;知识分子塔鲁反对不战而降,因此积极投入了对鼠疫的斗争;新闻记者是从巴黎来的“局外人”鼠疫开始后,奥兰城被隔离,他几次想偷渡出城,回到巴黎,回到情人身边,但是没一次成功,后来有机会离开这个“没爱情只有死亡的城市”时,他却留了下来,因为他意识到,在荒诞前面,一个人的幸福是可耻的;连宗教在鼠疫里也有了它积极的一面。在局外人中,它是荒诞的帮凶,所以默尔索宁愿被绞死,而不愿忏悔。神甫帕纳卢一开始要求人们对鼠疫(荒诞)逆来顺受,认为这是上帝安排的命运,无法更改。这思想对于面对荒诞的大众还真的有很大的影响。可是一个小女孩的死动摇了他的宗教信仰,从而使他义无返顾地投入了反抗荒诞和同鼠疫作顽强斗争的行列中。鼠疫这小说确实是加缪所有作品的顶峰,也是他思想的顶峰。为什么?一、荒诞的英雄认识到了团体的力量,摈弃了独自对抗的陈腐观念;二、荒诞的帮凶也加入到了反抗荒诞的行列。用加缪自己的话来结束对鼠疫的评论也许是最合适的,他说:“如果从局外人到鼠疫有发展的话,那是在团结和参与其事的意义上实现的。”
堕落是加缪后期作品。萨特认为这是加缪“写得最美的,同时也是最不被理解的一本书”这部作品篇幅也不长,只有六万多字,但通过它,加缪把手术刀无情准确f 伸向了所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入木三分、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他们虚伪的面孔。从语言的魅力而言,我非常赞同萨特的观点,它确实是所有加缪作品中写得最美的。中国的读者,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好好读读,不会让您失望的噢。
戏剧加缪仍然写得不多,去掉那些改编的外(代表作是改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和福克纳的一个修女的安魂曲),就只有这几个了:误会,戒严,卡利古拉和正义者。误会取材于真实的故事,甚至在局外人中都提到过,一个捷克人背井离乡二十多年,发了财,成了富翁,回到他出生的那个村庄。而她母亲和妹妹在那里经营一个旅馆,那是个黑店。为了让她们惊喜一番,主人公让装作一个旅客开了一个房间,并露出了很多的钱。当晚,让就被母亲和妹妹杀死了。这是个隐喻的戏剧。剧中的玛尔塔,让的妹妹说:“这个洲真令我失望。”说的也许就是正陷入二战泥潭的欧洲。把战争解释成误会也许勉强,但至少可以这样理解吧:在荒诞的生存状态下,连谋杀也是荒诞的。卡利古拉中的卡利古拉也是确有其人,他是古罗马的暴君,根据史书记载,曾经任命过一匹马当他的大臣。这也是部隐喻的戏剧,结尾处卡利古拉被王公大臣杀死,最后一句台词是这样:“(卡利古拉狂舞着双臂)历史上见,历史上见!”这句话实在是太发人深省了。希特勒不就是另一个卡利古拉吗?他把充满尸体的帝国带到了二十世纪,这不是“历史上见”又是什么呢?在法国,加缪也许算不上是最好的戏剧家,但毫无疑问,作为一个剧作家,加缪的地位和成就在法国战后戏剧史上也一定是很高的。
3)与让-保尔萨特的关系
要评论加缪不能不提及萨特。这不仅因为他俩是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和哲学的双子星座,而且他们至少在表面上给世人以一种惊人的相似之处。
前面已经说过,他俩都是很早就死了父亲的人。萨特生于1905年6月21日,比加缪大八岁,父亲死时他才二岁。母亲带他去外祖父家,外祖父姓史维泽,是个大大家族,为中产阶级,后来甚至有人获得过诺贝尔奖。萨特十一岁的时候母亲改嫁,继父为工程师。因此,尽管萨特幼年丧父,但生活一直是比较优越的,不象加缪,出生在殖民国阿尔及利亚不说,而且还一直挣扎在社会的最低层,母亲是聋子,在父亲死后带他跟外祖母一家生活,全家就靠外祖母和母亲洗衣服的收入勉强度日。
萨特在致加缪书中曾这样说过,我知道你曾经没有钱,但现在有了。可是萨特不知,当一个人连吃也吃不饱的时候,他可能是不需要贝多芬和达芬奇的。他俩的出身不同注定了思想上存在的差异。这错不在萨特,也不在加缪。
从一开始,加缪和萨特是互相敬慕的。虽然他们早就彼此认识,但见面却很迟。1938年,萨特的长篇小说恶心出版,加缪马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四年后,加缪的局外人出版,却有人认为这是萨特的作品。而纪德,真是有慧眼,立刻用发表评论“作者具有大手笔”来提携后进的年轻作家加缪。
萨特跟加缪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43年6月。当时萨特的苍蝇首次演出。在剧院大厅,有个褐色皮肤的年轻人自我引见,报称:阿尔贝加缪。那是萨特和加缪的订交之始。
友谊归友谊,两人却始终未能走到一块。加缪自己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不,我不是存在主义者。萨特和我总是惊奇地看到我们的名字被连在一起。我们甚至想有朝一日发个小小的启示,具名者声明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的东西,但并不保证相互间没受到影响。”
1951年,加缪发表反抗者,与萨特展开了一场为期一年的论战,最后两人决裂。论战以萨特1952年8月在现代杂志(萨特自己是主编)发表长达一万五千字的致加缪书和加缪的落败而告终。
这场论战表面上看是两位法国作家在政治和社会观点上的争论,其实是冷战开始前西方国家资产阶级内部思想的大碰撞。萨特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左派的观点,而加缪则是以他个人的观点为主,虽然他属于资产阶级的温和派,但并不代表整个阶层的观点。所以他的落败也是毫不为奇的。应该说,这场论战对法国对待前苏联和以后对待冷战的态度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1960年1月4日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加缪异常荒谬地死于一次车祸。1月7日,萨特就发表文章说:“我跟他早已经吵翻了:吵翻,也无所谓——哪怕彼此不再见面——还是生活在一起,不过是另一种方式而已,在我们这个狭小的世界上,彼此并没有从视线里消失。”看似不褒不贬,其实是肯定了加缪的文学和思想将以其独创性长存下去。应该说是十分公正的,客观的。所以我想,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萨特对加缪的评价,不管怎样都将是最重要的评论之一,完全该引起研究者的充分重视。
萨特和加缪是个性完全不同的两个人。萨特张扬,积极,加缪低调,本色。他们的文学成就不相上下,至于思想,应该说也是各有长短。如果一定要作出比较的话,那就是,萨特有关人的意识和行动上的自由这些理论太复杂了,太深刻了;加缪关于荒诞的思想相对就比较单一,比较直观。萨特在东西方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加缪则只在西方影响巨大。
另,萨特两次访问过中国。而加缪只在鼠疫中提到过中国,说广州城产生过几次重大的鼠疫。
4)对加缪的总评
加缪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其次是一个有独创意义的思想家,他的作品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加缪的局限性是对人类的意识和行动缺乏应有的乐观态度,没有认识到在客观规律下,它们完全可以达到一定的高度。
在政治上,加缪是个非常独特的人。一方面,他的政治观点属于资产阶级的温和派,但却不属于那个阵营;另一方面,他也不属于以萨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所以他常常是被双方所指责,左右难做人。其实在某些方面,他比萨特更有远见卓识,譬如他曾撰文说希望欧洲统一。今天欧盟不是已经成为世界多极化政治的一极了吗?他所希望的欧洲统一也一定会实现的。至少在经济上已经做到了一点点,欧元可是发行使用好几年了啊。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研究者因为加缪反对苏联而把他错误地打入到反动派的阵营。应该看到,加缪首先是反对和批判资本主义,其次才是反对和批判马列主义。如果因为这些将他一笔抹倒不仅不公正,而且也是种无知、不负责任的表现。
5)并非多余的话
我只是个业余的法国文学爱好者而已,从十九岁那年开始注意收集加缪的资料,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年了,遗憾的是总得之不多。我一直想好好地写一篇关于加缪的评论,但迟迟未敢动笔,主要原因一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而且又不懂法文,搞不到原版的第一手资料,其次出于对加缪的敬慕,即使是业余地写评论,也要尽力本着负责认真的态度,不能够说了就算了。我不会象有的人,看了某作家几篇文章就什么都敢写,什么都敢评。虽然加缪的作品不多,全部加起来也才不过百万字左右,但这并不能说明他的评论就好写。今天之所以敢动笔,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基于对加缪的热爱;其次是由于yeebole兄的催促,才勉为其难地写了上面这些文字,不当之处肯定很多。如果有网友懂法文,熟悉法国文学,爱米非常希望能听到您的宝贵意见,以便让我更好的去了解加缪,认识加缪。先谢了。
2003年4月10日晚至11日凌晨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编者按 好的书评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文中所评人物或书籍的兴趣。至少我现在就很有兴趣去将加谬的作品找来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