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阿巫文集 > 青箬笠绿蓑衣

青箬笠绿蓑衣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阅读历史其实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眼前闪过泛黄的文字,指尖流过岁月的沉沙,金戈铁马,历历切切,真实的如同亲身触摸到一段刀兵剑戟的战争,和烽火狼烟的史实,但历史遗落在世间的并不止于这些,就象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巨著,气势磅礴的场面永远只是供后人瞻仰与凭吊,回味无穷的,却是其中的某些细节。

    雅安上里,便是从整顶的皇冠上,偶然蹦落的明珠,被称做四川的周庄。

    上里古镇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北端,四川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生发展的最早的地区之一,考古发现,在距今204万年以前,四川已经出现原始人,他们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大概有3000年,据史为证,殷周时期,这里曾经出现过两个国家:一个是蜀国,由古蜀族为中心建立,在川西,另一个是巴国,在川东,由古代巴族为中心建立,所以,四川古称[巴蜀]。

    从成都出发,经成雅高速公路,两个小时即到达雅安,上里镇距雅安不到30公里,选择早春四月出游最合适,此时,田里菜花未谢,稻禾初青,从都市一色的硬灰建筑中,猛然掉进一汪碧绿的海里,扑面而来清爽的风,精神为之一爽,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节,天气也照顾游人,半暖半寒,任你穿红配绿,都断不让相机失望,一路上风光旖旎,农夫忙着插秧,耕牛拖着犁头,埋头土中,自顾不暇。

    四川有著名的十大古镇,上里位列其一,川西地区的自然经济和小手工业比较发达,传统的集市贸易促进了场镇经济的发展,小者为场,大者为镇,清朝的建制是每隔十里地要建一个镇,所以就在这里设了上里、中里和下里三个镇,成都平原就有[五里一场,十里一镇]的说法。

    上里古镇地处偏远,受到现代文明的侵袭相对而言要少许多,保存的古代遗迹自然就更完整,因为封闭,却得到难得的宁静。

    古镇初名[罗城],又称[五家口],因当时的五大家族而得名:杨家的顶子多,韩家的银子多,陈家的谷子多,许家的女子(美女)多,张家的砣子(拳头)多,当地人为了区分上里、中里和下里,一般都称上里为[五家口]。

    上里古镇依山傍水,与芦山、邛崃、名山交界,白马河与黄茅溪在此汇合,便是陇西河的源头,上里位于二河夹角处,民间[财源汇集]的宝地,站在村口就见到小桥流水人家,柳树掩蔽的古镇最大的特点是以木结构为主,从一列老店到散布的民居,都是木头所筑,老街很小,有人概括说:两座桥引出两条路,然后合并通向第三座桥。镇上的街道合成一个[井]字,寓意[井中有水],希望小镇建筑免受火灾,大家平安度日。

    踏着石板路,不疾不缓,步行便可来到[双孝节]石牌坊,这是上里标志性的建筑物的,但其中所包含的意义,透着没落、辛酸与无可奈何,现在品来,味道实在不怎么样,但石牌坊却堪称石雕艺术中的精品。

    石牌坊建于清道光十九年,系韩氏婆媳两代守节,[不失身不改嫁,终身孝敬父母公婆],奉诏而建,牌坊矗立在大片水田中央,显得格外高大,属石质门楼式建筑,四柱三间的脊石雕坊,重檐五脊,坊高11。25米,基宽7.8米,出檐1.1米,气势恢宏,四根梁上分别刻有戏剧故事和人物,20多组共百号人物,雕工精细,生动形象,眉目传神。

    石牌坊在上里古镇并不少见,除了[双孝节],其余两座是:九世同居坊和陈氏贞节坊。

    雅安是传说中女娲补天的地方,[天无三日晴],雅安三雅:雅雨、雅鱼和雅女,雨排在第一,可见雅安的雨是极富特色的,上里也不例外,刚走到村口,就淅淅沥沥飘起小雨,一滴一滴都陷进石上大块的青苔进,使本就秀气的古镇,更增情调。上里人习惯了下雨,不论老少都不撑伞,正遇到学校放学,大群孩子一窝蜂的涌出来,唧唧喳喳打闹一番,再各自散进附近的田野里,踪影全无,只留下一条烟雨蒙蒙的老街,让人忧伤也不是,惆怅也不是,时光在这里似乎停滞住,人们带着悠闲和散漫,很有超然世外飘飘欲仙之感。

    绕过一排沾惹了仙气的民居,很远就能见到镇外的二仙桥,拱形桥洞与水中倒影合成一环漂亮的圆,共着潺爰的溪,婆娑舞动,桥身高约10米,长约20米,潮湿的石面上蒙着苔藓,坑洼不平,还留着前人走过的足印,桥上塑塔,供奉着观世音和关公,俗话说无仙不成景,这二位在一起虽然令人头大,却是真正保佑平民百姓的神仙。

    镇上的塔都是古迹班驳,分成四类:文峰塔、建桥塔、药王塔和舍利塔,二仙桥就属于建桥塔。始建于清乾隆41年,是一座弧形拱桥,桥头雕着龙头龙尾,岁月长情,桥上满悬青藤,垂拂水面,正对着桥面的地方建有一个很大的香炉,上面载有二仙桥的历史。

    据说,当年上里的雨并不象今天这么温柔,挟雷霆之势,来势汹汹,一路摧枯拉朽,穿墙破户,导致镇上频发水灾,杨氏兄弟--也就是顶子多的杨家县太爷--体察民情,修桥渡民,却不断被洪水冲塌,直到请来两位东、西方的神仙坐镇,降魔伏妖,三修其桥,才压住肆虐的水龙王。

    河上每隔几十米就跨了一座桥,数量多的吓人,共有十余座之多,更让人咂舌的地方还在于它们的造型竟无一处雷同,拱桥、石板桥、单孔桥、七孔桥单单修桥这一项,匠心独具,已足够体现当时人们的智慧。

    古镇上最有名气的是韩家大院,青瓦屋面,空木式的结构,占地约4600平米左右,建于道光年间,韩廷藩(银子最多的那家)在京做官时,根据当时京城的官邸模式,回乡而建,这一修就修了三代人,到后来的武举韩腾蛟,痒生韩廷儒,现在进院参观需付费两元,被祖宗引为自豪的大宅院成为后人赚钱的重要手段,恐怕是银子最多的韩家祖先没料到的。

    门口一道御赐金匾,火焰嵌边,上书:卫守府,院里的布局分明,处处可见精美的木雕,七个小的四合天井连接在一起,再组成一个独特的大院,叫做[七星抱月],门、窗、枋、檐皆以浮雕、镂空雕和镶嵌雕刻作装饰,穿梁斗木,具有极高的价值和精湛的工艺,代表了典型的川西宅院建筑特色,这样的建筑群全镇共有四处,都被我们走马观花的带了过去,颇为可惜。

    白马泉是上里另一处不能漏去的地方。

    从古镇北行8公里,开车几分钟的路程就到,那是一处四季恒温的间隙泉,一日涨三潮,潮退似马蹄,水温常年保持在15度左右,汩汩的泉水从雕刻精美的石龙嘴里吐出,日潮数次,泉水涌出的时候走廊遍地是水,退潮时发出骏马奔腾的蹄声,得得得得,越来越慢,越来越远,终至无声,甚为神奇,不论潮涨潮落,都只有运气好的人才有幸见到,历史上,这里是当地人大旱祈雨的地方。

    白马泉靠山而建,紧偎寺庙,庙始建于初唐,林中是一片舍利塔群,散布着历代高僧的墓,深茅乱草中的石墓,分为三格,里面空空如也,六扇石门闭住三窟石棺,红色砂岩下洞门黑隆,可以自由关阖,进去的人说内壁上刻有供奉的莲花,饶是我自诩胆大,也只敢闹哄哄的挤在门口张望,默念一二三,草草做罢,幸亏没人建议在这里留影,铁定背脊发凉。

    古代的上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昔日南方丝绸之路便经从临邛古道进入雅安,上里是其中的必经之路和重要的驿站,清代时候,人口逐渐增加,在嘉庆、道光年间经济已比较发达,盛产稻米和茶,不仅有通畅的道路,而且形成了繁荣的市集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

    中国南方西路古道也称[蜀身毒道],全长200公里,历史上古今的政经大事,或多或少,都和这条最古老的国际通道扯上点关系,在汉开西夷之前,蜀南的民间贸易,只能辗转相通,汉开南夷之后,政府的行政建制越过滇蜀之交,以四川为起点,经云南,出境德宏,直抵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南丝绸之路保证古代商旅的畅行。

    在雅安荥经县境内出土的[何君阁道碑],是对唐宋时期[南方丝绸之路]一个极好的诠释,[何君阁道碑]刻于荥河河床旁的岩石上,共刻52字,有岩石做天然护顶,因离河床较远,保存完好,碑宽约72厘米,高约60厘米,碑文中详细记述了一千余年前,蜀郡太守何君令人在此修建古栈道的事迹,碑旁的栈道痕迹还依稀可见。    古镇木屋村舍,石板铺街,多建于明清时代的建筑,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许多人家的屋檐下捆着玉米,金黄灿灿,门边堆着干草,散出清香,每家每户门前搭着长凳,放了塑料秧盘,男女老少齐上阵,一粒一粒的种子被植进土里,做着抛秧前最后的准备工作,脸上带着安详与宁静,问一句就答一句,不问,便低头自干手里的活计。

    在镇上一圈走完,雨已经连点成丝,敲着虽不痛,总是让人烦的,平常这种时候,旅游景点的商家就会主动站出来,热情的留客住店,但上里的人却不,他们立在自己的屋檐下,笑眯眯的摆起了龙门阵,看娃儿们划了竹筏在雨里疯耍,任由我们在雨里从东走到西,从西走到东,到底是看出我们无意久留,还是上里人家的天性澹泊,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