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讲力挽狂澜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诸葛亮说服孙权联刘抗曹,无疑是他外交活动中精彩的一笔。而孙权最后做出决定,还是他的根本利益所使,作为刘备集团的代言人,诸葛亮显然不可能代表孙权集团的利益。那么,是谁从根本利益的角度为孙权进行分析,从而使孙权下定了决心联合刘备呢?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力挽狂澜。
诸葛亮出使东吴,充分地展示了自己杰出的外交才能;孙权审时度势,决定联刘抗曹。然而孙权原本是十分犹豫的,因为他降曹不是,联刘不是,守中立也不是。那么孙权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决定呢?是诸葛亮说服了孙权,还是另有他人?如果另有他人,这个人又是用了什么办法去说服他?真正打动了孙权的,又究竟是什么呢?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孙权决策的背后故事。易中天品三国之“力挽狂澜”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易中天:
上一集我们讲到,孙权最后决定联合刘备对抗曹操,是经过了反复的思考和掂量以后做出的决定,而能够帮助孙权算清这笔帐的人不可能是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是不是没帮孙权算账?也不是,诸葛亮是帮孙权算了账的,而且诸葛亮在说服孙权的时候使用的办法也是算账。诸葛亮帮孙权算了三笔帐:第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大难临头最忌犹豫,你不能犹豫不决,你不能狐疑观望,犹豫不决和狐疑观望的结果是“祸至无日矣”这是第一笔帐。第二笔账,诸葛亮告诉孙权,将军人多势众,刘豫州尚有余威。如果贵我两方联合起来,破操必矣,一定能打败曹操。这个账具体怎么算的我们在下一集还要讲。那么第三笔帐呢,是如果我们打败了曹操会怎么样呢?鼎力的形势就形成了。他的原话是:“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那我们就能造成一个三国鼎立,或者说三分天下的这样一个形势,这对于贵我两方来说都是十分有利的。所以说诸葛亮是算了账的。
但是这个账呢,没算完;或者说,还算得并不十分到位;或者说,这个算法它还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我们看诸葛亮算的第一笔账,就是你现在不能观望狐疑,你必须在两种选择当中做出决断。那既然是这样的话,你就要把这两种选择的好处、坏处都把它说透了。哪两种选择呢?一个是对抗,一个是投降,对抗的好处诸葛亮把它算清楚了,投降呢?没说,如果孙权投降有好处,或者说孙权投降曹操的好处大于对抗曹操的好处,那么为什么不呢?这个他没讲。第二,对抗曹操也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打赢了,一种是打败了,打赢了的好处诸葛亮说了,是什么呢?“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打败了呢?打败了会怎么样呢?也没讲。这就等于跟一个人说,哥们儿,咱抢银行去,只要抢成功了一辈子都花不完这个钱!逮住了呢?他不说,警察真来逮你,他不管,有这么帮人出主意的吗?但这个呢,不能说是诸葛亮能力和水平有问题,兵马未动先想败局,这是任何一个军事家都懂得道理,诸葛亮不会不懂,就是我们现在一些企业家也懂,你要做一笔生意你不能想我做成了以后我赚多少,你得想想我做亏了以后我赔多少。所以我的主张就是向来跟人家决策的时候你一定要朝坏处说,就是你这个事情做了以后最坏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你心理上还能够承受,那你就可以拍板,撑死了我不过如此如此嘛,不过怎么样怎么样嘛,我不在乎我就干了。这个道理他不会不懂。第二个,替人谋划要把话说透,这个道理他也不会不懂。
那么为什么不说?因为没有办法。这个时候曹操的军队已经开过来了,来势汹汹,势不可挡,不联合孙权,刘备集团是死路一条。何况诸葛亮初出茅庐,寸功未立,什么火烧新野,什么火烧博望,那是罗贯中帮他烧的,这个时候就个人而言也必须立下这初出茅庐第一功;何况如果不能够说服孙权,对不起刘备的三顾茅庐啊。无论从道义上,还是从策略上,他只能够紧紧地把孙权抓住,只能这么说。
但你说孙权他心里就不明白?这也说不过去。我都想到了这些问题,孙权想不到?孙权智商应该比我高啊,那么我们就要问,孙权他为什么不问呢?那也只能有一个结论,就是在此之前已经先有人把这个账给孙权算清楚了,孙权有了底了,不必问。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诸葛亮的一面之词避重就轻,明显代表着刘备集团的利益,孙权不是不明白,但是他还是决定联刘抗曹,这让人觉得有点奇怪,孙权为什么如此呢?政治家在做决策的时候,首先是从自己集团的利益出发。而孙权集团有着和刘备集团不同的政治利益,诸葛亮代表了刘备集团的利益,他只为孙权算清了联盟帐,那么究竟是谁为孙权算清了另一笔帐,真正促使孙权做出决定呢?
鲁肃,为什么是鲁肃呢?因为鲁肃是江东集团政治路线和政治战略的设计师。看过隆中对策这一集的观众朋友们都还记得,鲁肃在建安五年的时候就有一个东吴版的“隆中对”鲁肃在这个东吴版的“隆中对”里面提出来的战略是保江东而观成败,先三分而后一统,这是他给孙权做的规划。这个规划包括三步:第一步,保住江东集团的既得利益,这是你的根据地你不能丢了;第二步,夺取荆州和益州,和曹操划江而治;第三步,在适当的时候北伐,一统天下,称王称帝。所以鲁肃对于江东集团未来的发展是有一个成套的这样一个想法。那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原因,鲁肃才主张孙刘联盟。因为鲁肃的这个战略规划的实现有一个前提,就是荆州必须在刘表的手上,因为鲁肃的三分是孙权、刘表、曹操,但是刘表死了啊,刘表死,荆州不是落在刘备的手上就是落在曹操的手上,所以鲁肃这才急了,才亲自跑到当阳去见刘备。所以这个时候,孙权和刘备如果不能够形成联盟,诸葛亮着急,鲁肃他也着急,他甚至更着急。
那么妙在什么地方呢?历史有时候是很好玩儿的,它好玩在什么地方呢?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曹操莫名其妙地写来了一封信,帮了鲁肃的大忙。曹操这封信怎么写的呢?曹操这封信是写给孙权的,他说:“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他说近来老夫奉皇上和朝廷的命令来讨伐那些有罪的人,老夫的军旗往南方一指,刘琮那小子就把自个儿的手捆起来了,投降了。“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现在老夫又整治了八十万水军,准备和孙权孙将军您在您待的那个地方打打猎。好大的口气,据史书的记载,这封信送到江东的时候几乎是所有人都大惊失色。曹操的这封信是本案的一个关键,因为它是这个事件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我们知道曹操顺江东下是打刘备的,但是如果曹操写了这封信,那么他顺江东下那就是打孙权的,曹刘战争就变成了曹孙战争,这个很重要啊,很关键的。因为在此之前孙权完全可以隔岸观火,作壁上观,因为打的是人家,现在打到自己头上了,那你还能够袖手旁观吗?不能够啊。所以我们就很想弄清楚三个问题:第一,曹操是不是写了这封信?第二,曹操为什么要写这封信?第三,曹操这封信是什么时候送到孙权手上的?
曹操这封信很可疑,因为这封信不见于三国志的正文,就是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没有收录这封信,记载在什么地方呢?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江表传是晋代人的作品,它的作者叫做虞溥,后来由他的儿子虞勃献给了晋元帝,那么它成书在三国志之后,陈寿当然看不到。但是,如果当时曹操当真写了这么一封信,应该说是件大事,陈寿怎么会不知道呢?这是一个可疑的地方。第二,曹操这封信写得蹊跷,他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当时曹操南下东征的时候,据三国志程昱传的记载,刘备跑到了孙权那里,而曹操的谋士们都认为孙权会杀了刘备,只有程昱说不会。也就是说曹操这个时候对形势的估计无非两种,一种是孙权会杀了刘备,这用不着写封信给孙权啊;还有一种是孙权和刘备会联合起来,那就更不能写这封信了,为什么更不能写这封信呢?因为你写这封信起到的作用只能是促使他们的联盟。所以有人说这是一封恐吓信,为什么说是恐吓信呢?你看曹操的话是怎么说的,今治水军八十万众,这曹操的陆军和水军加起来他也没有八十万,他哪来的水军八十万?这明明是虚张声势嘛。当然古人这个算兵力从来就是虚张声势的,比方说十万人号称二十万。但是你打一个折扣,四十万水军也是不能的,这是虚张声势,虚张声势的目的是什么呢?恐吓,恐吓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跟孙权说你小子可注意了啊,老夫现在要拿下荆州干掉刘备,你别插手,一边待着去,你要乱插手的话,八十万水军,啊,老夫不是好惹的。
那么恐吓信的这个说法当然也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问题是他这样做会不会适得其反呢?当时他的重要谋士程昱就断定,刘备和孙权会联合起来,他的道理是孙权虽然很英雄,但是这个时候没有什么威望;而刘备是公认的天下枭雄,又有关羽和张飞那都是万人敌。孙权肯定要利用刘备这个力量,而刘备走投无路了也肯定要依靠孙权,所以他们非联合不可。就算没有程昱的这个话,根据曹操的一贯做法他也不应该这样。看过前面节目的观众朋友们一定记得,当时袁尚和袁熙两个跑到辽东去投靠公孙康,手下的人都主张曹操去打,曹操说用不着打,他们是同床异梦的,你要把他们逼急了他们就结成死党,我们要放他一马他们就窝里斗,等着公孙康把袁尚和袁熙的人头给我送来,结果公孙康果然把这两个人的人头给曹操送来了。那么曹操这一回为什么不像上一回一样,等着孙权把刘备的人头给他送过来呢?他为什么要采取一个相反的做法,去逼一下孙权,激一下孙权,逼得他们两个结为死党呢?就曹操的一贯作风来说他也说不通啊。而且曹操这个时候至少他会有这样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孙权能够像袁绍和刘表那样对待刘备,怎么样对待呢?供养起来,束之高阁,那也行啊,为什么要逼他们联盟呢?
那么如果这封信写了,就只有一个推测,就是那是真要打孙权。那么这封信就不是恐吓信,是下战表。这当然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曹操这个时候志得意满,骄傲得不得了。我们知道曹操这个人是非常骄傲的,小人得志“小人得志”这四个字用在他身上很合适,他是一得意了以后他那个尾巴就翘起来当旗杆的,他藏都不藏的。这个时候他觉得自己牛得不得了,也没把孙权二十七岁这个小子放在眼里,干脆搂草打兔子,打刘备顺便把孙权也干掉算了,或者是也不真打,我写封信吓唬吓唬他,他没准就投降了。也是说不清楚,因为张昭这些人是准备投降的,如果不是鲁肃和周瑜还有诸葛亮他们来顶住,说不定也就投降了,也都是难讲的事,所以有这个可能。所以结论是,第一,曹操可能写了这封信,也可能没写;第二,如果写了这封信,那么应该是下战表。
易中天先生刚才讲到,在赤壁之战前,曹操莫名其妙地给孙权写了一封信,关于这封信,史学界有不同的意见。如果真有这封信,这对诸葛亮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这封信的存在一下把孙权和曹操直接对立起来,本来事不关己的孙权不得不介入这个战争之中。但问题是,这封信是什么时候到的?它对孙权做出决定有什么影响?鲁肃又会拿着这封信怎样为孙权算账呢?
那么第三个问题就是这封信什么时候送到的呢?应该是诸葛亮和鲁肃回到柴桑的时候,这个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这么认为,只不过他是说鲁肃和诸葛亮到了柴桑以后,诸葛亮马上就见到了孙权,然后孙权就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就召集会议讨论是不是联合刘备对抗曹操,这个时候信送到了,他说“是时”他用了这两个字“是”就是这,这个时候曹操的信正好到了。那么我们的看法呢,信应该也就是同时到了,但是我不认为孙权收到这封信以后他还不先开会,先找诸葛亮谈谈,我认为他应该先开会,开内部会议,自己家里人关起门来先讨论讨论怎么办再说。那么在这个会上,是一片投降论调,都主张投降曹操,只有一个人没说话,鲁肃,会就开不下去了,孙权就起来上厕所,然后鲁肃就跟了过去,孙权马上明白了,鲁肃有话要说,而且鲁肃的这个话是不能当众说的,是悄悄话,于是孙权就会过头来拉住鲁肃的手说:子敬,有什么话要跟我说吗?鲁肃说:是有话说,刚才我听子布他们,就是张昭他们,都劝将军投降曹操,这是误将军啊,曹操能不能投降,要看谁,比如我鲁肃是可以投降的,但是将军您是不能投降的,为什么呢?我鲁肃投降了曹操,了不起回家乡去再做个老百姓,我在家乡做个老百姓我还可以通过地方上的考核推荐再报考公务员啊,我还可以从什么县丞、县令啊这些小官一步一步地做起,做到老了我做个太守,做个州牧那总是没有问题吧,我总可以坐着一辆牛车去跟士大夫交往吧;将军您投降了曹操,到哪儿去呢?很重要的八个字: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也就是像你这样称霸一方的诸侯,你投降了曹操,有归宿吗?
这话说到孙权心眼里去了,而孙权最担心的就是这个问题,这才既是他集团的利益,又是他个人的利益。你想想刘琮当年投降曹操,傅巽是怎么跟他算账的?傅巽跟他说将军您想想看,要抵抗曹操靠谁呢,靠刘备,那么刘备抵挡得住吗?如果抵挡不住将军您完蛋,如果刘备抵挡得住曹操他还会做您的部下吗?刘琮一想,对啊,我还是投降吧。那么鲁肃这样一算,孙权说对啊,我投降了以后我当什么呢?于是他拉着鲁肃的手说,这是上天把足下赐给我呀。这个话是诸葛亮说不了的,因为立场不一样嘛,他不是孙权的人,不是他没有这个水平啊,他不是孙权的人,他不能说,他也说不了。只有鲁肃这样的自己人,而且是帮孙权策划过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样一个规划的人,他才能说,他也才说得出,孙权也才听得进,而且他们之间也才能达成这样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也才能够做到一点就通,而且这个话打动了孙权。
一提到鲁肃,人们就会想到一个忠厚长者的形象,三国演义把鲁肃塑造成为诚实君子,对他的才能表现不足。其实历史上的鲁肃是一个具有政治眼光的人,他设计的东吴版的“隆中对”就显示了他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让孙权极为佩服。刘表死后,鲁肃提出联刘抗曹,亲自出使荆州,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创造了先决条件。在曹操的强大压力下,孙权是战是降犹豫不定,鲁肃力排众议,让孙权十分感叹。那么,鲁肃的话为什么能够打动孙权呢?易中天先生认为,这才真正是促使孙权联合刘备对抗曹操的原因,有根据吗?
我们有三个史料作证据,第一件,就是赤壁之战以后,鲁肃先从战场上回来了,然后孙权把自己身边所有的要员都派出去迎接鲁肃,自己也亲自从屋里边走出来迎接鲁肃,按照最高的规格来迎接凯旋归来的鲁肃。这时孙权说了这样一句话,说子敬啊,孤今天可是给足了你面子噢。鲁肃说,没给够。当时所有人都大惊失色,怎么这样说话?鲁肃不慌不忙地往里走,两个人坐下来以后,鲁肃举着鞭子说,鲁肃的愿望是什么呢?是将军您有一天能够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荡平四海,一统天下,到那个时候,您再派一辆舒舒服服的小车子来接鲁肃,鲁肃才觉得那才是面子十足呢!什么意思?你当皇帝啊。孙权哈哈大笑,哈哈大笑什么意思?心里想的嘛。
第二个证据就是孙权称帝的时候,这是赤壁之战二十二年以后了,鲁肃已经不在了。孙权称帝的时候要登坛,他走走走,走到半截子突然回过头来说:诸位知道不知道,鲁子敬早就想到朕有今天啊,嗯,真是明于事理呀!也说明孙权想称帝是他的真实想法。
第三个证据就是孙权称帝以后,那个当年主张投降曹操的张昭也举起芴来准备来歌功颂德一番,祝贺陛下如何如何。孙权把手一挡,慢着,张公啊,你就算了吧,当年朕要是听了张公你的话,别说是现在当皇帝,恐怕现在在讨饭呢。那么这三个证据都说明,打动孙权的,使孙权下定决心联合刘备的,就是鲁肃的那句话:将军迎曹,欲安所归。
那么不投降曹操,那就只有联合刘备。那么联合刘备,就要考虑一下刘备是可联合还是不可联合。因为这个时候哪怕是对抗曹操,孙权也还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联合刘备对抗曹操,还有一种是不联合刘备,自己对抗曹操,他也有两种选择。那当然,如果刘备是可以联合的,联合是合算的,虽然他是弱我是强,但是在不能实现强强联合的时候,强弱联合有时候也不是不可以考虑的。那么刘备能不能联合?这个问题要问谁呢?诸葛亮,这个问题是鲁肃回答不了的。
所以我认为这个程序应该是怎么样呢:是鲁肃和诸葛亮从夏口回到柴桑,曹操的信也到了,当然也可能他没有这封信,得讲清楚,也可能没有这封信——没有这封信它不妨碍最后决策过程,因为据三国志的说法,是曹操拿下江陵以后江东方面就已经闻风畏惧了,听见风声就已经吓得不得了了——那么这个时候曹操顺江东下,因为刘备在什么地方?在夏口,樊口,已经很近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东下不是打孙权那也是打孙权。那么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孙权肯定要先召集内部的紧急会议,就有鲁肃的这番话。而鲁肃的这番话能够解决问题,除了他说到孙权的心眼里以外,还很重要的是他把问题变了,因为孙权以前犹豫不决在什么地方,孙权犹豫不决的是什么呢?帮刘备、不帮刘备,帮刘备、不帮刘备,帮刘备、不帮刘备,他怎么都算不过来,他帮刘备,也不对,引火烧身,不帮刘备,唇亡齿寒,帮刘备,养虎遗患,不帮刘备,如何如何,他怎么都倒不过来。这个时候鲁肃把问题转变了,现在我们要想的不是帮不帮刘备,是投不投降,他换一个问题来思考啊。孙权豁然开朗,对啊,不能投降,不能投降就联合刘备嘛;联合刘备,能不能联合,问诸葛亮嘛。它是这样一个系列。
所以孙刘联盟的第一功臣应该是鲁肃,而不是司马光他们认为的诸葛亮。这个问题历史上本来是有结论的,裴松之在三国志的两个传里面都谈到了这个问题,裴松之是怎么说的呢?裴松之说:“刘备与权并立,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这是一处,还有一处说:“建计拒曹公,实始鲁肃。”两处都谈到了,孙刘联盟的第一功人,是鲁肃。鲁肃的最大的作用是帮孙权算清了一笔政治账,那就是不能投降曹操,投降曹操以后我们江东集团就没有了,你孙将军也没有了。但是,能不能联合刘备,这个问题诸葛亮来解决。因为孙权这个时候已经相通了这个问题以后,他才会对诸葛亮说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怎么样呢?诸葛亮回答这个问题,虽然我们刘豫州新败之后,但是我们还怎么怎么样。诸葛亮就帮孙权算清了联盟账,能不能联盟,也部分地帮孙权算清了军事账,因为诸葛亮对于曹操必败他有一番分析也是非常精彩的,非常到位的。但是还有一个账,就是我孙权这边能和曹操决一死战吗?我孙权这边也得算一算军事账啊,那么帮孙权算清了军事账的这个人他又该是谁呢?请看下集——中流砥柱。
诸葛亮说服孙权联刘抗曹,无疑是他外交活动中精彩的一笔。而孙权最后做出决定,还是他的根本利益所使,作为刘备集团的代言人,诸葛亮显然不可能代表孙权集团的利益。那么,是谁从根本利益的角度为孙权进行分析,从而使孙权下定了决心联合刘备呢?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力挽狂澜。
诸葛亮出使东吴,充分地展示了自己杰出的外交才能;孙权审时度势,决定联刘抗曹。然而孙权原本是十分犹豫的,因为他降曹不是,联刘不是,守中立也不是。那么孙权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决定呢?是诸葛亮说服了孙权,还是另有他人?如果另有他人,这个人又是用了什么办法去说服他?真正打动了孙权的,又究竟是什么呢?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孙权决策的背后故事。易中天品三国之“力挽狂澜”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易中天:
上一集我们讲到,孙权最后决定联合刘备对抗曹操,是经过了反复的思考和掂量以后做出的决定,而能够帮助孙权算清这笔帐的人不可能是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是不是没帮孙权算账?也不是,诸葛亮是帮孙权算了账的,而且诸葛亮在说服孙权的时候使用的办法也是算账。诸葛亮帮孙权算了三笔帐:第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大难临头最忌犹豫,你不能犹豫不决,你不能狐疑观望,犹豫不决和狐疑观望的结果是“祸至无日矣”这是第一笔帐。第二笔账,诸葛亮告诉孙权,将军人多势众,刘豫州尚有余威。如果贵我两方联合起来,破操必矣,一定能打败曹操。这个账具体怎么算的我们在下一集还要讲。那么第三笔帐呢,是如果我们打败了曹操会怎么样呢?鼎力的形势就形成了。他的原话是:“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那我们就能造成一个三国鼎立,或者说三分天下的这样一个形势,这对于贵我两方来说都是十分有利的。所以说诸葛亮是算了账的。
但是这个账呢,没算完;或者说,还算得并不十分到位;或者说,这个算法它还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我们看诸葛亮算的第一笔账,就是你现在不能观望狐疑,你必须在两种选择当中做出决断。那既然是这样的话,你就要把这两种选择的好处、坏处都把它说透了。哪两种选择呢?一个是对抗,一个是投降,对抗的好处诸葛亮把它算清楚了,投降呢?没说,如果孙权投降有好处,或者说孙权投降曹操的好处大于对抗曹操的好处,那么为什么不呢?这个他没讲。第二,对抗曹操也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打赢了,一种是打败了,打赢了的好处诸葛亮说了,是什么呢?“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打败了呢?打败了会怎么样呢?也没讲。这就等于跟一个人说,哥们儿,咱抢银行去,只要抢成功了一辈子都花不完这个钱!逮住了呢?他不说,警察真来逮你,他不管,有这么帮人出主意的吗?但这个呢,不能说是诸葛亮能力和水平有问题,兵马未动先想败局,这是任何一个军事家都懂得道理,诸葛亮不会不懂,就是我们现在一些企业家也懂,你要做一笔生意你不能想我做成了以后我赚多少,你得想想我做亏了以后我赔多少。所以我的主张就是向来跟人家决策的时候你一定要朝坏处说,就是你这个事情做了以后最坏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你心理上还能够承受,那你就可以拍板,撑死了我不过如此如此嘛,不过怎么样怎么样嘛,我不在乎我就干了。这个道理他不会不懂。第二个,替人谋划要把话说透,这个道理他也不会不懂。
那么为什么不说?因为没有办法。这个时候曹操的军队已经开过来了,来势汹汹,势不可挡,不联合孙权,刘备集团是死路一条。何况诸葛亮初出茅庐,寸功未立,什么火烧新野,什么火烧博望,那是罗贯中帮他烧的,这个时候就个人而言也必须立下这初出茅庐第一功;何况如果不能够说服孙权,对不起刘备的三顾茅庐啊。无论从道义上,还是从策略上,他只能够紧紧地把孙权抓住,只能这么说。
但你说孙权他心里就不明白?这也说不过去。我都想到了这些问题,孙权想不到?孙权智商应该比我高啊,那么我们就要问,孙权他为什么不问呢?那也只能有一个结论,就是在此之前已经先有人把这个账给孙权算清楚了,孙权有了底了,不必问。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诸葛亮的一面之词避重就轻,明显代表着刘备集团的利益,孙权不是不明白,但是他还是决定联刘抗曹,这让人觉得有点奇怪,孙权为什么如此呢?政治家在做决策的时候,首先是从自己集团的利益出发。而孙权集团有着和刘备集团不同的政治利益,诸葛亮代表了刘备集团的利益,他只为孙权算清了联盟帐,那么究竟是谁为孙权算清了另一笔帐,真正促使孙权做出决定呢?
鲁肃,为什么是鲁肃呢?因为鲁肃是江东集团政治路线和政治战略的设计师。看过隆中对策这一集的观众朋友们都还记得,鲁肃在建安五年的时候就有一个东吴版的“隆中对”鲁肃在这个东吴版的“隆中对”里面提出来的战略是保江东而观成败,先三分而后一统,这是他给孙权做的规划。这个规划包括三步:第一步,保住江东集团的既得利益,这是你的根据地你不能丢了;第二步,夺取荆州和益州,和曹操划江而治;第三步,在适当的时候北伐,一统天下,称王称帝。所以鲁肃对于江东集团未来的发展是有一个成套的这样一个想法。那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原因,鲁肃才主张孙刘联盟。因为鲁肃的这个战略规划的实现有一个前提,就是荆州必须在刘表的手上,因为鲁肃的三分是孙权、刘表、曹操,但是刘表死了啊,刘表死,荆州不是落在刘备的手上就是落在曹操的手上,所以鲁肃这才急了,才亲自跑到当阳去见刘备。所以这个时候,孙权和刘备如果不能够形成联盟,诸葛亮着急,鲁肃他也着急,他甚至更着急。
那么妙在什么地方呢?历史有时候是很好玩儿的,它好玩在什么地方呢?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曹操莫名其妙地写来了一封信,帮了鲁肃的大忙。曹操这封信怎么写的呢?曹操这封信是写给孙权的,他说:“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他说近来老夫奉皇上和朝廷的命令来讨伐那些有罪的人,老夫的军旗往南方一指,刘琮那小子就把自个儿的手捆起来了,投降了。“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现在老夫又整治了八十万水军,准备和孙权孙将军您在您待的那个地方打打猎。好大的口气,据史书的记载,这封信送到江东的时候几乎是所有人都大惊失色。曹操的这封信是本案的一个关键,因为它是这个事件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我们知道曹操顺江东下是打刘备的,但是如果曹操写了这封信,那么他顺江东下那就是打孙权的,曹刘战争就变成了曹孙战争,这个很重要啊,很关键的。因为在此之前孙权完全可以隔岸观火,作壁上观,因为打的是人家,现在打到自己头上了,那你还能够袖手旁观吗?不能够啊。所以我们就很想弄清楚三个问题:第一,曹操是不是写了这封信?第二,曹操为什么要写这封信?第三,曹操这封信是什么时候送到孙权手上的?
曹操这封信很可疑,因为这封信不见于三国志的正文,就是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没有收录这封信,记载在什么地方呢?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江表传是晋代人的作品,它的作者叫做虞溥,后来由他的儿子虞勃献给了晋元帝,那么它成书在三国志之后,陈寿当然看不到。但是,如果当时曹操当真写了这么一封信,应该说是件大事,陈寿怎么会不知道呢?这是一个可疑的地方。第二,曹操这封信写得蹊跷,他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当时曹操南下东征的时候,据三国志程昱传的记载,刘备跑到了孙权那里,而曹操的谋士们都认为孙权会杀了刘备,只有程昱说不会。也就是说曹操这个时候对形势的估计无非两种,一种是孙权会杀了刘备,这用不着写封信给孙权啊;还有一种是孙权和刘备会联合起来,那就更不能写这封信了,为什么更不能写这封信呢?因为你写这封信起到的作用只能是促使他们的联盟。所以有人说这是一封恐吓信,为什么说是恐吓信呢?你看曹操的话是怎么说的,今治水军八十万众,这曹操的陆军和水军加起来他也没有八十万,他哪来的水军八十万?这明明是虚张声势嘛。当然古人这个算兵力从来就是虚张声势的,比方说十万人号称二十万。但是你打一个折扣,四十万水军也是不能的,这是虚张声势,虚张声势的目的是什么呢?恐吓,恐吓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跟孙权说你小子可注意了啊,老夫现在要拿下荆州干掉刘备,你别插手,一边待着去,你要乱插手的话,八十万水军,啊,老夫不是好惹的。
那么恐吓信的这个说法当然也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问题是他这样做会不会适得其反呢?当时他的重要谋士程昱就断定,刘备和孙权会联合起来,他的道理是孙权虽然很英雄,但是这个时候没有什么威望;而刘备是公认的天下枭雄,又有关羽和张飞那都是万人敌。孙权肯定要利用刘备这个力量,而刘备走投无路了也肯定要依靠孙权,所以他们非联合不可。就算没有程昱的这个话,根据曹操的一贯做法他也不应该这样。看过前面节目的观众朋友们一定记得,当时袁尚和袁熙两个跑到辽东去投靠公孙康,手下的人都主张曹操去打,曹操说用不着打,他们是同床异梦的,你要把他们逼急了他们就结成死党,我们要放他一马他们就窝里斗,等着公孙康把袁尚和袁熙的人头给我送来,结果公孙康果然把这两个人的人头给曹操送来了。那么曹操这一回为什么不像上一回一样,等着孙权把刘备的人头给他送过来呢?他为什么要采取一个相反的做法,去逼一下孙权,激一下孙权,逼得他们两个结为死党呢?就曹操的一贯作风来说他也说不通啊。而且曹操这个时候至少他会有这样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孙权能够像袁绍和刘表那样对待刘备,怎么样对待呢?供养起来,束之高阁,那也行啊,为什么要逼他们联盟呢?
那么如果这封信写了,就只有一个推测,就是那是真要打孙权。那么这封信就不是恐吓信,是下战表。这当然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曹操这个时候志得意满,骄傲得不得了。我们知道曹操这个人是非常骄傲的,小人得志“小人得志”这四个字用在他身上很合适,他是一得意了以后他那个尾巴就翘起来当旗杆的,他藏都不藏的。这个时候他觉得自己牛得不得了,也没把孙权二十七岁这个小子放在眼里,干脆搂草打兔子,打刘备顺便把孙权也干掉算了,或者是也不真打,我写封信吓唬吓唬他,他没准就投降了。也是说不清楚,因为张昭这些人是准备投降的,如果不是鲁肃和周瑜还有诸葛亮他们来顶住,说不定也就投降了,也都是难讲的事,所以有这个可能。所以结论是,第一,曹操可能写了这封信,也可能没写;第二,如果写了这封信,那么应该是下战表。
易中天先生刚才讲到,在赤壁之战前,曹操莫名其妙地给孙权写了一封信,关于这封信,史学界有不同的意见。如果真有这封信,这对诸葛亮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这封信的存在一下把孙权和曹操直接对立起来,本来事不关己的孙权不得不介入这个战争之中。但问题是,这封信是什么时候到的?它对孙权做出决定有什么影响?鲁肃又会拿着这封信怎样为孙权算账呢?
那么第三个问题就是这封信什么时候送到的呢?应该是诸葛亮和鲁肃回到柴桑的时候,这个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这么认为,只不过他是说鲁肃和诸葛亮到了柴桑以后,诸葛亮马上就见到了孙权,然后孙权就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就召集会议讨论是不是联合刘备对抗曹操,这个时候信送到了,他说“是时”他用了这两个字“是”就是这,这个时候曹操的信正好到了。那么我们的看法呢,信应该也就是同时到了,但是我不认为孙权收到这封信以后他还不先开会,先找诸葛亮谈谈,我认为他应该先开会,开内部会议,自己家里人关起门来先讨论讨论怎么办再说。那么在这个会上,是一片投降论调,都主张投降曹操,只有一个人没说话,鲁肃,会就开不下去了,孙权就起来上厕所,然后鲁肃就跟了过去,孙权马上明白了,鲁肃有话要说,而且鲁肃的这个话是不能当众说的,是悄悄话,于是孙权就会过头来拉住鲁肃的手说:子敬,有什么话要跟我说吗?鲁肃说:是有话说,刚才我听子布他们,就是张昭他们,都劝将军投降曹操,这是误将军啊,曹操能不能投降,要看谁,比如我鲁肃是可以投降的,但是将军您是不能投降的,为什么呢?我鲁肃投降了曹操,了不起回家乡去再做个老百姓,我在家乡做个老百姓我还可以通过地方上的考核推荐再报考公务员啊,我还可以从什么县丞、县令啊这些小官一步一步地做起,做到老了我做个太守,做个州牧那总是没有问题吧,我总可以坐着一辆牛车去跟士大夫交往吧;将军您投降了曹操,到哪儿去呢?很重要的八个字: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也就是像你这样称霸一方的诸侯,你投降了曹操,有归宿吗?
这话说到孙权心眼里去了,而孙权最担心的就是这个问题,这才既是他集团的利益,又是他个人的利益。你想想刘琮当年投降曹操,傅巽是怎么跟他算账的?傅巽跟他说将军您想想看,要抵抗曹操靠谁呢,靠刘备,那么刘备抵挡得住吗?如果抵挡不住将军您完蛋,如果刘备抵挡得住曹操他还会做您的部下吗?刘琮一想,对啊,我还是投降吧。那么鲁肃这样一算,孙权说对啊,我投降了以后我当什么呢?于是他拉着鲁肃的手说,这是上天把足下赐给我呀。这个话是诸葛亮说不了的,因为立场不一样嘛,他不是孙权的人,不是他没有这个水平啊,他不是孙权的人,他不能说,他也说不了。只有鲁肃这样的自己人,而且是帮孙权策划过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样一个规划的人,他才能说,他也才说得出,孙权也才听得进,而且他们之间也才能达成这样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也才能够做到一点就通,而且这个话打动了孙权。
一提到鲁肃,人们就会想到一个忠厚长者的形象,三国演义把鲁肃塑造成为诚实君子,对他的才能表现不足。其实历史上的鲁肃是一个具有政治眼光的人,他设计的东吴版的“隆中对”就显示了他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让孙权极为佩服。刘表死后,鲁肃提出联刘抗曹,亲自出使荆州,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创造了先决条件。在曹操的强大压力下,孙权是战是降犹豫不定,鲁肃力排众议,让孙权十分感叹。那么,鲁肃的话为什么能够打动孙权呢?易中天先生认为,这才真正是促使孙权联合刘备对抗曹操的原因,有根据吗?
我们有三个史料作证据,第一件,就是赤壁之战以后,鲁肃先从战场上回来了,然后孙权把自己身边所有的要员都派出去迎接鲁肃,自己也亲自从屋里边走出来迎接鲁肃,按照最高的规格来迎接凯旋归来的鲁肃。这时孙权说了这样一句话,说子敬啊,孤今天可是给足了你面子噢。鲁肃说,没给够。当时所有人都大惊失色,怎么这样说话?鲁肃不慌不忙地往里走,两个人坐下来以后,鲁肃举着鞭子说,鲁肃的愿望是什么呢?是将军您有一天能够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荡平四海,一统天下,到那个时候,您再派一辆舒舒服服的小车子来接鲁肃,鲁肃才觉得那才是面子十足呢!什么意思?你当皇帝啊。孙权哈哈大笑,哈哈大笑什么意思?心里想的嘛。
第二个证据就是孙权称帝的时候,这是赤壁之战二十二年以后了,鲁肃已经不在了。孙权称帝的时候要登坛,他走走走,走到半截子突然回过头来说:诸位知道不知道,鲁子敬早就想到朕有今天啊,嗯,真是明于事理呀!也说明孙权想称帝是他的真实想法。
第三个证据就是孙权称帝以后,那个当年主张投降曹操的张昭也举起芴来准备来歌功颂德一番,祝贺陛下如何如何。孙权把手一挡,慢着,张公啊,你就算了吧,当年朕要是听了张公你的话,别说是现在当皇帝,恐怕现在在讨饭呢。那么这三个证据都说明,打动孙权的,使孙权下定决心联合刘备的,就是鲁肃的那句话:将军迎曹,欲安所归。
那么不投降曹操,那就只有联合刘备。那么联合刘备,就要考虑一下刘备是可联合还是不可联合。因为这个时候哪怕是对抗曹操,孙权也还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联合刘备对抗曹操,还有一种是不联合刘备,自己对抗曹操,他也有两种选择。那当然,如果刘备是可以联合的,联合是合算的,虽然他是弱我是强,但是在不能实现强强联合的时候,强弱联合有时候也不是不可以考虑的。那么刘备能不能联合?这个问题要问谁呢?诸葛亮,这个问题是鲁肃回答不了的。
所以我认为这个程序应该是怎么样呢:是鲁肃和诸葛亮从夏口回到柴桑,曹操的信也到了,当然也可能他没有这封信,得讲清楚,也可能没有这封信——没有这封信它不妨碍最后决策过程,因为据三国志的说法,是曹操拿下江陵以后江东方面就已经闻风畏惧了,听见风声就已经吓得不得了了——那么这个时候曹操顺江东下,因为刘备在什么地方?在夏口,樊口,已经很近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东下不是打孙权那也是打孙权。那么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孙权肯定要先召集内部的紧急会议,就有鲁肃的这番话。而鲁肃的这番话能够解决问题,除了他说到孙权的心眼里以外,还很重要的是他把问题变了,因为孙权以前犹豫不决在什么地方,孙权犹豫不决的是什么呢?帮刘备、不帮刘备,帮刘备、不帮刘备,帮刘备、不帮刘备,他怎么都算不过来,他帮刘备,也不对,引火烧身,不帮刘备,唇亡齿寒,帮刘备,养虎遗患,不帮刘备,如何如何,他怎么都倒不过来。这个时候鲁肃把问题转变了,现在我们要想的不是帮不帮刘备,是投不投降,他换一个问题来思考啊。孙权豁然开朗,对啊,不能投降,不能投降就联合刘备嘛;联合刘备,能不能联合,问诸葛亮嘛。它是这样一个系列。
所以孙刘联盟的第一功臣应该是鲁肃,而不是司马光他们认为的诸葛亮。这个问题历史上本来是有结论的,裴松之在三国志的两个传里面都谈到了这个问题,裴松之是怎么说的呢?裴松之说:“刘备与权并立,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这是一处,还有一处说:“建计拒曹公,实始鲁肃。”两处都谈到了,孙刘联盟的第一功人,是鲁肃。鲁肃的最大的作用是帮孙权算清了一笔政治账,那就是不能投降曹操,投降曹操以后我们江东集团就没有了,你孙将军也没有了。但是,能不能联合刘备,这个问题诸葛亮来解决。因为孙权这个时候已经相通了这个问题以后,他才会对诸葛亮说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怎么样呢?诸葛亮回答这个问题,虽然我们刘豫州新败之后,但是我们还怎么怎么样。诸葛亮就帮孙权算清了联盟账,能不能联盟,也部分地帮孙权算清了军事账,因为诸葛亮对于曹操必败他有一番分析也是非常精彩的,非常到位的。但是还有一个账,就是我孙权这边能和曹操决一死战吗?我孙权这边也得算一算军事账啊,那么帮孙权算清了军事账的这个人他又该是谁呢?请看下集——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