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日期:2008-10-29 11:07:16
<b>
二、晁错:御敌之道
</b>
让汉朝人忧心忡忡的匈奴狼灾,终于降临这片黄色的土地。孝文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夏天六月。匈奴沿着汉朝边境,不断攻击抢劫。
汉朝人并不知道,这仅仅是老上单于的试抢演习。然而,对于此次匈奴频频骚扰,有人已看出匈奴将有大动作的迹象。这个人,就是太子刘启的智囊,晁错。
晁错,颍川人,为人刚正苛刻。早年跟随某大师学申不害和商鞅刑法,通晓文学典籍,因此被提为太常掌故。后来,刘恒发现满朝无人治尚书,又听说齐国有一个叫伏生的是旧秦时代的博士,平生靠治尚书出名吃饭。可是伏生目前九十有余,差不多成精了,要想征召,实在是为难老人家。
于是,刘恒决定,决定让太常派人去跟班学习。太常领导一眼就瞧上了晁错,但派他去齐国留学。晁错从齐国留学回长安,果然是个渡过金的人,满嘴跑的都是尚书。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晁错因此被刘恒提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后又迁为博士。
博士晁错除了博采各家之长外,还有一个特长,那就是策论。我们知道,策论是贾谊的绝手活儿。如果说贾谊说他第二,没人敢说他第一。然而,贾谊死后,晁错如果说他第二,一样没人敢说他第一。套用狂人大师李敖的话:贾谊死后,汉朝策论第一名是晁错,第二名是晁错,第三名还是晁错。
我们找不到贾谊和晁错的交往片段,然而纵观晁错的一生,他的诸多思想仍然摆不脱贾谊的影子。最明显的地方就是,都主张重农主义及弱诸侯主义。俩人不同的是,面对北方来势汹汹的匈奴,晁错没有像贾谊那样跳起来喊打,而是提出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惊的建议。
晁错是这样认为的:匈奴就粘附在汉朝背上那些吸血的虱子,不能打,也不能赶。只有唯一的办法,设立防火墙,防患于未然!
关于怎么防这个问题,要讲起肯定又是滔滔不绝,没完没了。不过,总来的说,晁错防火墙方案建议大约有两条:
第一,以夷制夷。匈奴人最厉害的是骑兵,然而就算是把汉朝所有骑兵加起来,还不如匈奴一个郡的兵力强。以弱击强,未战就可见输赢。所以,要想对付匈奴的骑兵,唯有一个办法就是引进外援,建立匈奴籍兵团。险阻地区,由外籍兵团出击;平原地区,由汉朝战车兵团和弓箭进攻。两者合一,互相支援,才可构成万全之策。
第二,募民实边。募民实力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大减少国家成本。道理是显然的,匈奴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只要是没饭吃,没衣穿就来抢,抢完就跑。于是,汉朝人要打他,农人不得不放下地上的活,商人不得不停下手头的生意,军人不得不背井离乡,皇帝不得不忍辱亲征。于是一旦匈奴来袭,整个国家上上下下都手忙脚乱,心躁不安。
这就是匈奴留给汉朝人的后遗症。晁错认为,要想治好这个后遗症,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百姓搬到边塞居住。鼓励的办法就是,首几年的吃住穿行,通通无偿赠送。同时,奖励百姓开垦边塞,免其税赋。更有诱惑的条件还在后头:只要愿住搬往边塞,有罪者,赫其罪;无罪者,拜其爵。
这样,边塞居民,春来劳作;闲来吹风;战时则保家卫国,可谓是两全其美。
晁错实在是太有才了。真正的策论,不在于他能否让人心情澎湃,而是它的可行性。对刘恒来说,晁错的策论真是一场及时雨。于是,他全部采纳,颁布实施。
孝文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天。刘恒强边政策刚刚实施一年多,匈奴就出乎意料地集体出巢了。
这一次,匈奴完全是有备而来的。老上单于率领十四万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侧翼攻击,攻陷了西北边塞朝那和萧关两地,猎杀北地都尉,把百姓大量的牛羊畜产一掠而空。
更可怕是,老上单于一路烧杀。一夜之间,匈奴骑兵犹如空降兵杀到了甘泉。甘泉,即陕西省淳化县西北,与长安的直线距离只有八十公里左右。
美丽的长安城,犹如画卷展望在匈奴人面前。老上单于仿佛要告诉刘恒,北方的冬风太厉害了,我们就是想不请自来,到城里来逛逛,顺便过冬来了!
浩劫!似乎从来没有跟刘恒离得如此相近!
此时,整个长安都像是经历了一场地震,恐惧犹如冬天大雾笼罩在整个长安城的上空。抢劫了,匈奴人来要抢劫了。我想,这应该是当时弥漫于长安城里最可怕的一句话。
然而,一向忍辱退让的刘恒,终于被迫抽刀了。
日期:2008-10-29 11:10:36
汉朝首要任务是保卫长安,这个任务落到了长安警备区司令及(中尉)及宫廷禁卫官司令(郎中令)身上。刘恒任中尉周舍及郎中令张武为将军,调动一千辆战车及十万步兵和骑兵部署在长安城外,准备迎击匈奴。
另外,临时拜将,屯守三大重要战地。他们的名单和分别守卫的地方是:拜冒侯卢卿为上郡将军,屯守上郡(陕西省延安);拜宁侯魏遬为北地将军,屯守北地;拜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屯守陇西郡(甘肃省临洮县)。
以上五个人,除了郎中令张武露过几次面,其他的通通都是新面孔。没办法啊,刘恒心里也是挺难过的。老的死光了,新的又没有冒尖的,只好将就着使用吧。
当各就各位后,刘恒突然宣布:主动出击,亲征匈奴。
刘恒这个勇敢的动作,立即吓坏了群臣。大家一致态度是:匈奴诚可恨,天子价更高。大敌当前,这注定是一场恶战,万一皇帝出事了那怎么办?这不是自乱阵脚的事吗?
于是,汉朝群臣集体劝阻刘恒,让他坐镇长安指挥就可以了,不必冒险亲征。然而,刘恒的态度异常坚决:不!我就是要亲征,我就要让老上单于见识什么叫,横着进来,竖着出去!
看来,刘恒是真准备豁出去了!
就在这时,薄太后出面干涉了。薄太后告诉刘恒:匈奴是一定要打的,但你不必亲征。十四万匈奴,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士民千千万,皇帝却只有一个。你爱自己,等于爱百姓百官。这个道理,难道你就不懂吗?
面对薄太后严厉的质问,刘恒只好说:我懂了。
刘恒只好重新调整人事:任命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任成侯董赤及首都长安特别市长(内史)栾布俩人为将军。
当时,关于对匈奴战争的制胜之道,除了以夷制夷和募边强边建议外,晁错还提出另外一个重要意见。这个策略就是:培养优秀的将军。晁错是这样认为的:只有战无不胜的将军,没有战无不胜的士兵。所以,要想汉朝边境安全,建立奇功大名,在于培养优秀的将领。
晁错所言无错。这就叫,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然而,优秀将领就如绝世美女,可遇而不可求。恰恰又是,无论是周勃或是灌婴,都没有为汉朝培养育出一两个拿得出手的将军。于是,当他们一个个登天成仙后,汉朝就变成今天这样子,临战自抱佛脚,刘恒喊着自己要率军亲征。
由此看,这场无名将军对抗战场老手老上单于的战争,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当然了,汉朝人人都盼望能打出奇迹,冒出一两个奋勇当先的大将。
可事实是,汉朝人期望落空了。
于是,这场对匈奴反击战,稀稀拉拉的打了一个多月。结果,老上单于在塞内抢了一个多月,汉军才总算把他们赶出塞外,斩杀的敌军甚至是少得可怜。
这下子,老上单于就更没有理由骄傲了。他就像抢劫上瘾了一般,从此年年都要光顾汉朝边境几番。抢完了西边,抢东边。更糟糕的是,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去边境垦荒的百姓,几乎都成了匈奴的刀下绵羊。
惨,真的就一个字。
难道,晁错的募民实边的策略错了吗?
晁错当然没有错。要想边境无事,仅靠边民官吏当然是行不通的。没有一支强悍的边防军,和一个蒙恬般的大将军。这些边民官员,永远都是匈奴板上鱼肉。
是的!刘恒还缺一个蒙恬和一支无往而不胜的边防军!
日期:2008-10-29 11:07:16
<b>
二、晁错:御敌之道
</b>
让汉朝人忧心忡忡的匈奴狼灾,终于降临这片黄色的土地。孝文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夏天六月。匈奴沿着汉朝边境,不断攻击抢劫。
汉朝人并不知道,这仅仅是老上单于的试抢演习。然而,对于此次匈奴频频骚扰,有人已看出匈奴将有大动作的迹象。这个人,就是太子刘启的智囊,晁错。
晁错,颍川人,为人刚正苛刻。早年跟随某大师学申不害和商鞅刑法,通晓文学典籍,因此被提为太常掌故。后来,刘恒发现满朝无人治尚书,又听说齐国有一个叫伏生的是旧秦时代的博士,平生靠治尚书出名吃饭。可是伏生目前九十有余,差不多成精了,要想征召,实在是为难老人家。
于是,刘恒决定,决定让太常派人去跟班学习。太常领导一眼就瞧上了晁错,但派他去齐国留学。晁错从齐国留学回长安,果然是个渡过金的人,满嘴跑的都是尚书。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晁错因此被刘恒提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后又迁为博士。
博士晁错除了博采各家之长外,还有一个特长,那就是策论。我们知道,策论是贾谊的绝手活儿。如果说贾谊说他第二,没人敢说他第一。然而,贾谊死后,晁错如果说他第二,一样没人敢说他第一。套用狂人大师李敖的话:贾谊死后,汉朝策论第一名是晁错,第二名是晁错,第三名还是晁错。
我们找不到贾谊和晁错的交往片段,然而纵观晁错的一生,他的诸多思想仍然摆不脱贾谊的影子。最明显的地方就是,都主张重农主义及弱诸侯主义。俩人不同的是,面对北方来势汹汹的匈奴,晁错没有像贾谊那样跳起来喊打,而是提出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惊的建议。
晁错是这样认为的:匈奴就粘附在汉朝背上那些吸血的虱子,不能打,也不能赶。只有唯一的办法,设立防火墙,防患于未然!
关于怎么防这个问题,要讲起肯定又是滔滔不绝,没完没了。不过,总来的说,晁错防火墙方案建议大约有两条:
第一,以夷制夷。匈奴人最厉害的是骑兵,然而就算是把汉朝所有骑兵加起来,还不如匈奴一个郡的兵力强。以弱击强,未战就可见输赢。所以,要想对付匈奴的骑兵,唯有一个办法就是引进外援,建立匈奴籍兵团。险阻地区,由外籍兵团出击;平原地区,由汉朝战车兵团和弓箭进攻。两者合一,互相支援,才可构成万全之策。
第二,募民实边。募民实力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大减少国家成本。道理是显然的,匈奴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只要是没饭吃,没衣穿就来抢,抢完就跑。于是,汉朝人要打他,农人不得不放下地上的活,商人不得不停下手头的生意,军人不得不背井离乡,皇帝不得不忍辱亲征。于是一旦匈奴来袭,整个国家上上下下都手忙脚乱,心躁不安。
这就是匈奴留给汉朝人的后遗症。晁错认为,要想治好这个后遗症,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百姓搬到边塞居住。鼓励的办法就是,首几年的吃住穿行,通通无偿赠送。同时,奖励百姓开垦边塞,免其税赋。更有诱惑的条件还在后头:只要愿住搬往边塞,有罪者,赫其罪;无罪者,拜其爵。
这样,边塞居民,春来劳作;闲来吹风;战时则保家卫国,可谓是两全其美。
晁错实在是太有才了。真正的策论,不在于他能否让人心情澎湃,而是它的可行性。对刘恒来说,晁错的策论真是一场及时雨。于是,他全部采纳,颁布实施。
孝文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天。刘恒强边政策刚刚实施一年多,匈奴就出乎意料地集体出巢了。
这一次,匈奴完全是有备而来的。老上单于率领十四万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侧翼攻击,攻陷了西北边塞朝那和萧关两地,猎杀北地都尉,把百姓大量的牛羊畜产一掠而空。
更可怕是,老上单于一路烧杀。一夜之间,匈奴骑兵犹如空降兵杀到了甘泉。甘泉,即陕西省淳化县西北,与长安的直线距离只有八十公里左右。
美丽的长安城,犹如画卷展望在匈奴人面前。老上单于仿佛要告诉刘恒,北方的冬风太厉害了,我们就是想不请自来,到城里来逛逛,顺便过冬来了!
浩劫!似乎从来没有跟刘恒离得如此相近!
此时,整个长安都像是经历了一场地震,恐惧犹如冬天大雾笼罩在整个长安城的上空。抢劫了,匈奴人来要抢劫了。我想,这应该是当时弥漫于长安城里最可怕的一句话。
然而,一向忍辱退让的刘恒,终于被迫抽刀了。
日期:2008-10-29 11:10:36
汉朝首要任务是保卫长安,这个任务落到了长安警备区司令及(中尉)及宫廷禁卫官司令(郎中令)身上。刘恒任中尉周舍及郎中令张武为将军,调动一千辆战车及十万步兵和骑兵部署在长安城外,准备迎击匈奴。
另外,临时拜将,屯守三大重要战地。他们的名单和分别守卫的地方是:拜冒侯卢卿为上郡将军,屯守上郡(陕西省延安);拜宁侯魏遬为北地将军,屯守北地;拜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屯守陇西郡(甘肃省临洮县)。
以上五个人,除了郎中令张武露过几次面,其他的通通都是新面孔。没办法啊,刘恒心里也是挺难过的。老的死光了,新的又没有冒尖的,只好将就着使用吧。
当各就各位后,刘恒突然宣布:主动出击,亲征匈奴。
刘恒这个勇敢的动作,立即吓坏了群臣。大家一致态度是:匈奴诚可恨,天子价更高。大敌当前,这注定是一场恶战,万一皇帝出事了那怎么办?这不是自乱阵脚的事吗?
于是,汉朝群臣集体劝阻刘恒,让他坐镇长安指挥就可以了,不必冒险亲征。然而,刘恒的态度异常坚决:不!我就是要亲征,我就要让老上单于见识什么叫,横着进来,竖着出去!
看来,刘恒是真准备豁出去了!
就在这时,薄太后出面干涉了。薄太后告诉刘恒:匈奴是一定要打的,但你不必亲征。十四万匈奴,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士民千千万,皇帝却只有一个。你爱自己,等于爱百姓百官。这个道理,难道你就不懂吗?
面对薄太后严厉的质问,刘恒只好说:我懂了。
刘恒只好重新调整人事:任命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任成侯董赤及首都长安特别市长(内史)栾布俩人为将军。
当时,关于对匈奴战争的制胜之道,除了以夷制夷和募边强边建议外,晁错还提出另外一个重要意见。这个策略就是:培养优秀的将军。晁错是这样认为的:只有战无不胜的将军,没有战无不胜的士兵。所以,要想汉朝边境安全,建立奇功大名,在于培养优秀的将领。
晁错所言无错。这就叫,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然而,优秀将领就如绝世美女,可遇而不可求。恰恰又是,无论是周勃或是灌婴,都没有为汉朝培养育出一两个拿得出手的将军。于是,当他们一个个登天成仙后,汉朝就变成今天这样子,临战自抱佛脚,刘恒喊着自己要率军亲征。
由此看,这场无名将军对抗战场老手老上单于的战争,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当然了,汉朝人人都盼望能打出奇迹,冒出一两个奋勇当先的大将。
可事实是,汉朝人期望落空了。
于是,这场对匈奴反击战,稀稀拉拉的打了一个多月。结果,老上单于在塞内抢了一个多月,汉军才总算把他们赶出塞外,斩杀的敌军甚至是少得可怜。
这下子,老上单于就更没有理由骄傲了。他就像抢劫上瘾了一般,从此年年都要光顾汉朝边境几番。抢完了西边,抢东边。更糟糕的是,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去边境垦荒的百姓,几乎都成了匈奴的刀下绵羊。
惨,真的就一个字。
难道,晁错的募民实边的策略错了吗?
晁错当然没有错。要想边境无事,仅靠边民官吏当然是行不通的。没有一支强悍的边防军,和一个蒙恬般的大将军。这些边民官员,永远都是匈奴板上鱼肉。
是的!刘恒还缺一个蒙恬和一支无往而不胜的边防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