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从1983开始 > 第三百零八章 论战(2)

第三百零八章 论战(2)

作者:睡觉会变白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上午,某家属院。

    陈长本带着许非敲开一户人家的门,开门的是个老太太,疑惑道:“您找谁?”

    “刘主任在家么?我们特来拜访。”

    “老刘,找你的!”

    不多时,屋里又出来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先辨认了一下,才道:“哦,小陈啊,快进来快进来。”

    此人以前是京城市高官,退休后临危受命,当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主任。85年上任,87年退。

    时间很短,但汉字和普通话的调子,正是他走访调查上报中央,才得以最终确立。

    三人到客厅就座,许非自我介绍,胡同没看过,提书却知道。

    “影视剧自我修养,每期不落,我还剪下来了。”

    老先生找出一个剪报本,还真有那十篇文章。

    剪报,八九十年代的流行现象。读书看报时发现感兴趣的文字图片,便剪下来贴在本子上。跟笔友一样,极具时代感。

    “刘主任……”

    “退休就别叫主任了。”

    “呃,好。今天来是有个事情想请您聊聊,不知方便不方便?”

    许非递过中青报的那篇评论,老先生戴上花镜一瞧,“哦,这个我看过,挺有道理的。怎么了?”

    “我也觉得挺有道理,但太绝对,也有些片面……”

    他有备而来,巴拉巴拉聊了半天,心满意足的离开。

    …………

    “论电视剧的语言统一,方言不可取。”

    “让传统留在传统,新时期新作品无需再有地域差异。”

    “论影视剧对青少年的影响。”

    近两天,文章引起的议论有扩大之势。

    一些人开始支持这种论调,强调影视剧必须用普通话,必须消除地域隔阂,胡同是反其道而行云云。

    倘若在后世,这种颁奖礼前后的争论,通常会运用到饭圈里,来场精彩纷呈的撕逼大战。

    当然现在木有,就算想黑,前提也是对影视艺术的探讨,顺便埋汰一下胡同。

    李沐坐不住了,专门把许非叫了去。

    “你小子不从来不吃亏么,怎么被人骂了两天连个屁都不放?”

    “正准备放呢,就被您叫来了。”

    许非摸出一篇稿子,“我收集资料来着,不打没有把握的仗。”

    李沐仔细看了三遍,问:“你准备投哪儿?”

    “中青报呗。”

    “嗯,就事论事,千万别提金鹰奖。现在还不知道结果,你要把牛逼吹出去了,最后没拿,整个台都陪你丢脸。”

    “明白明白。”

    ……

    次日,中青报又登了篇文章。

    《也论影视剧的地域差异》

    “首先感谢那位老兄对胡同的关注,确实研究很深。最近也冒出许多声音,说的委婉慈祥,同样感谢。

    这里谈谈我的观点。

    目前的影视作品确实存在地域差异,那老兄认为消除差异的方法,是普通话和挖掘社会共性。

    先说说普通话。

    这几日我去拜访了一位老先生,他主持过语言文字的改革工作,说遇到很多实际问题。

    比如,戏曲中如何推广普通话?

    工作组的意见是,传统的地方戏曲如粤剧、越剧等,可沿用方言,不然就没有传统特色了。新编的戏曲节目,要尽可能推广普通话,减少方言。

    再如,书法如何做到汉字规范化?

    意见是,作为书面交际工具,应严格遵守规范。至于书法艺术,可以百花齐放,不能强求一律。

    而小组对影视剧的态度,要求少用方言,有些可用可不用的,应力求不用。

    由衷佩服这位老先生和当时的工作小组,他们给了艺术足够的缓冲空间,没有一棒子打死,强制要求影视作品规范化。

    首先我完全支持对普通话的普及,但反对将艺术作品一刀切。

    我也参与过《便衣警察》,那里面都是普通话。因为是正剧,风格严肃。

    胡同说方言,因为是情景喜剧,轻松幽默。影视剧要刻画人物,突出效果,方言是一种表现手法。

    于兰姑说武汉话的感觉,就是比说普通话好。何况她说的也不是纯正方言,我要求她贴近普通话,就是为了让观众听懂。

    还有现在提倡类型剧,比如拍一部警察剧,警察抓了犯人,一问外地农村的。你说他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好?还是带点口音更生动?

    或者直接问一句,为什么越剧电视剧、黄梅戏电视剧可以有,胡同却不能说方言呢?

    我觉得要有个态度,不能为了刻意而刻意,说什么合适,那就说什么。

    再谈谈共性。

    那老兄的观点有些绝对,不是挖掘出共性,就能打破地域隔阂,看的还是质量。

    我们谈影视剧的地域性,其实根子在整个社会,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而改变。

    对世界的认知很重要。

    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农村人,肯定听不懂粤语,但他上了学,步入社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比如港台音乐,他可能流利的唱出一首粤语歌。

    同样,一个南方长大的孩子,到北方上大学,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各有各的习惯。这些东西在一起交融、了解,他的认知就不局限在家乡那一块。

    或者两个城市的人互不相识,但用计算机发送邮件,成为了朋友。

    这就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当火车越来越快,坐飞机的人越来越多,去趟省城不用再酝酿半个月,说走就走……天南地北的人和信息互相交流,地域间的屏障很容易被打破……”

    八九十年代,影视剧存在这个毛病。

    早期的冯氏贺岁片过不了长江,南方观众对京味儿幽默不感冒。后来社会水平越来越高,信息时代,冯裤子还是玩那点东西,南方观众却爱看了。

    当然《老娘舅》、《外来媳妇本地郎》之类,外地人真的看不懂。

    ……

    某大院,又一个戴眼镜的大领导读着报纸。

    五十多岁,刚管这摊工作不久,主要就是电影、电视剧、新闻报刊什么的。

    他读的很细致,笑道:“这个观点很有意思,能从这个角度来阐述地域文化差异。”

    “也不算新鲜,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里就写过,计算机的出现让人类慢慢进入信息社会。这个许非,顶多套用了一些理论。”秘书道。

    “那也很难得啊,文艺界会拍戏的人不少,会拍戏还有想法的人不多,尤其还这么年轻。《第三次浪潮》传入国内好几年了,就没见文艺界有人读的。以为跟他们没关系么?大错特错……”

    领导简单提了两句,就转向别的话题。

    秘书却心里有数,这是记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