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江山如棋(五)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三百四十章 江山如棋(五)
长安在白天已下了一场初雪,落地即化,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但长安上空的彤云却逾加厚密、朔风劲吹,到黄昏时分,天空中终于飘起了鹅毛大雪,渐渐地,风越来越大,长安被湮没在白茫茫的漫天风雪之中。
兴庆宫里很安静,静得有些诡异,当值的宫女、宦官都靠着冰凉的墙壁垂手站立,人人皆大气不敢出一口,气氛显得十分紧张,皇上将自己关在御书房里已经近二个时辰,连高力士也被赶了出来,但这并不是造成气氛紧张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皇上刚刚召见了一个人,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前废太子李亨。
御书房的门口,光线暗淡,忽明忽暗的灯火将高力士阴沉的脸衬得有些狰狞,他目光复杂,显得忧心忡忡,他没有料到李隆基会重新召见李亨,没有半点征兆,更没有经过自己,高力士又想到去年安禄山逃走那天晚上,李隆基在高仙芝报告前便已得到了密报,那时是谁替他安排的探子?还有今天晚上召见李亨,他又是什么时候传下的旨意?
他微微眯上了眼睛,回忆今天出现的漏洞,自己只在李隆基午睡时离开了一会儿,难道就在那时不成?
但现在这些都是小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隆基重新召见李亨,自己压根就想不到,这应该不是一时性起,而是他早就谋算好之事,虽然尚不知李隆基召见李亨的内容,但高力士却凭着直觉隐隐觉察到,这应和东宫有关系。
这个念头一起,高力士立刻想到了李琮,是的,他到现在才发现了诸多不符合李隆基一贯作风的地方,如默许李琮自己开办书院,取贤养士,而李瑛、李亨也只挂了个太子的虚名,崇文馆、六率府之类仅仅是名义属于东宫;其次他准许李琮与百官自由往来,而过去对李瑛、李亨却规矩极严,严禁与百官单独相处;还有他主动让李琮批阅奏折、参与朝议,过去的李瑛、李亨他却是想方设法削除他们的权力.... 这些都不合情理啊!
高力士又想到东宫到现在还空关着,李隆基根本没有让李琮入主东宫的迹象,似乎在李琮的事情上有一点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他越想越疑惑,如果李隆基没有立李琮的打算,那么,这近一年来他一反常态地恩宠李琮,让他行太子事,又是为什么?
高力士忽然出了一身冷汗,难道又是他精心设的一个局吗?
他不由向御书房望去,那里隔着一扇冷冰冰的门,这一刻高力士心也冷了,他忽然发现,自己竟完全看不透李隆基...... 房间里面格外温暖,灯光明亮却不刺眼,李隆基斜斜靠在厚垫上,脸色因房间过于暖和而略显酡红,他默默地注视着垂手而立的三子李亨,眼光柔和而亲切,三年多不见他,他清瘦了很多,没有了让他反感的畏缩,目光也不似从前那般胆怯。
“朕听说你每天中午都到酒楼去?” 李隆基和颜悦色地问道。
“是!儿臣每天都要去小酌几杯。” 李亨恭恭敬敬地回答,随即二人又沉默下来,虽是父子,但二人的心结尚未解开,几年前的斗争依然历历在目。
房间的气氛有一点尴尬,但李隆基却不经意地一笑,随手拿起桌上的一份名册翻了起来,这是这一年来,出入李琮府上的官员名册,有他们出入的详细记录,时间、次数,其中排列首位的是杨国忠、其次是左相陈希烈、最出乎李隆基意料的,是排列第三之人,赫然竟是户部尚书张筠,再往下是是他兄弟张垍。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李隆基心中暗暗冷笑,想年初刚用李琮时,他是何等恭谦,送去的奏折不敢看,原封不动送回,让他议朝政,他缄口不语,可现在还不到一年,吏部的官员调动升迁,户部的钱粮进出,都要先经他的批准方可,被朝中戏称为‘西批’,看来他已将自己视为太子了。
李隆基放下册子,又瞥了一眼李亨,见他依然低头垂目,一动也不动,微微一笑又道:“最近可收到俶儿的家信,朕的皇长孙在安西可好?”
听到父皇提到李俶,李亨心中猛地一跳,他在中午时接到鱼朝恩传来的旨意,父皇晚上要召见他,他心中又是激动、又是茫然,激动是父皇没有忘记他,但茫然却不知父皇召见他是为何事?从进了御书房,父皇和他聊的都是家庭琐事,绕了几个弯,他忽然提到了俶儿,而且将‘皇长孙’三个字咬得特别重,李亨敏感地意识到,父皇今晚召见自己的真实目的,恐怕就在俶儿身上。
他急忙答道:“儿臣在前日收到俶儿的家信,他现在在碎叶办学,颇为辛苦,几个月下来已瘦了十斤。”
“办学?”
李隆基仰头呵呵笑道:“朕昔日曾给李清言,移民到安西最要紧就是让他们不忘本,所以办学堂一直是朕心中的头等大事,吾孙能挑此重担,让朕实感欣慰。”
说到此,他微微沉吟片刻,道:“俶是少年名,吾长孙已成人,不宜再用此名,所以朕想给他改一个名,今天将你找来,便是商量此事,你可同意?”
李亨心中狂跳起来,他想起当年父皇将自己改名为亨,随即便封为太子,难道又将旧事重演了吗?
他极力克制住心中的激动,低声向李隆基道:“全凭父皇,儿臣无异议。”
李隆基背着手在房间里慢慢踱步,他忽然回头笑道:“《中庸》有言,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就将吾长孙改名为豫,‘李豫’,此名深合朕意!”
李亨忽然跪下,重重地给李隆基磕了个头,含泪泣道:“儿臣替豫儿叩谢父皇恩宠!”
李隆基轻轻地叹了口气,将他扶起,拍了拍了他肩膀道:“这些年也委屈你了,去吧!看在你为朕生了个好皇孙的份上,过去之事,朕便饶恕于你。”
李亨慢慢地退了下去,李隆基负手站立在窗前,默默地注视着窗外漫天的大雪,显得削瘦而又苍老,天宝十二年眼看就要到了,储君之事该有个说法了。
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大街上早已空无一人,在雪夜里,在家中围炉夜话无疑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在十王宅前的道路上一样空无一人,这时,一辆马车从密集的雪片中驰来,马蹄声和轱辘声在空旷的大街传出了很远,这是李亨从兴庆宫归来,马车从一座大宅前飞快驶过,李亨从车窗里斜眼瞥了一下这座大宅,不屑地冷哼了一声,马车夫似乎也明白主人的心思,扬起马鞭在空中挽了鞭花,‘啪啪’作响,他使劲地吆喝一声,马车嚣张疾驶,车轮后面激起一片雪雾,大宅的正门依然禁闭着,但侧门却开了一条缝,过了一会来,一双眼睛靠近门缝,目光复杂地望着马车在前方府第前停了下来,随即李亨在两个小厮的搀扶下从马车里走出,快步进了大门,大门‘轰’地一声关上,却将远处偷窥者的怒火勾了起来。
他也将门‘砰’地重重关上,满脸怒意地转过头来,只见他长一张大脸,仿佛一张大圆饼,再点缀着几粒白芝麻,他的眼睛因愤怒而像螃蟹一般鼓出,却正是庆王李琮。
他早在半个时辰前便得到宫中的密报,父皇召见了李亨,而且是关上门,将所有人都赶出去,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讲什么。
李琮仰头看了看天色,心中烦躁不安,天宝十一年,他诸事顺利,却没想到在年末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就仿佛一个寡妇守节十年,眼看要得到贞洁牌坊,却在最后关头,被隔壁老王翻墙进来强暴一般。
“通知杨相国的人去了吗?”他用要杀人的眼神盯着管家,恶狠狠地问道。白天谦恭厚德的形象此时荡然无存。
管家战战兢兢答道:“去了,应该快来了。”
话音刚落,风中便隐隐传来马车的辚辚声,夹杂着爆豆般的马蹄声,“杨相国来了!” 管家抹一把冷汗,慌不迭地将大门打开。
片刻,一辆宽大的马车在数百骑侍卫的保护下缓缓停在台阶前,这明显是模仿李林甫的排场,从马车里下来两人,前面一人仿佛大腹便便的鸭子一般蹒跚行走,正是位高权重的杨国忠,杨国忠气势威严了许多,也明显地长胖了,或许是为了应和‘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俗语,所以他的发胖主要就体现在肚子上,肚子变得异常肥大,当然,船却未必能撑得了。
他身后又瘦又小之人是兵部侍郎吉温,吉温现在是杨国忠头号心腹,也是他现在所依仗的谋士,吉温原是安禄山在长安的内应,但当安禄山造反的企图已经被路人所知时,吉温立刻避之如蝎,又再次投入杨国忠的怀抱,为了取信于他,他给杨国忠献的第一计便是处置李林甫的家人,这一点深谙李隆基的心,当杨国忠的弹劾奏折上来后,李隆基便半推半就地接受了,他下诏历数李林甫的数十大罪状,命将李林甫从棺材里挖出,鞭三百、暴尸荒野,随后将李林甫的儿子女婿们杀的杀、贬的贬、流放的流放。
此举使李隆基与杨国忠声望高涨,无数被李林甫迫害的大臣及家人皆感激涕零,也使杨国忠更加看重吉温,事事都和他商量,今天,杨国忠也得到李隆基召见李亨的消息,他刚刚将吉温找来,李琮派来的人便到了。
“杨相国,事情知道了吗?”李琮迎上来急声问道。
杨国忠点了点头,又转身向吉温招招手,示意他跟上自己,他回头对李琮道:“此事咱们里面去谈!”
李琮将二人领进了密室,关上门,不等他开口,杨国忠便抢先道:“殿下,你得到消息时,皇上召见他可完毕?”
李琮郁闷地摇了摇头,他紧接着问道:“我是在父皇刚刚召见他时便得到消息,难道后面还有什么进展吗?”
“他出来时喜形于色,脸上多年不散的晦气一扫而空,着实让人担心。”杨国忠叹了口气,又道:“我听娘娘说,皇上这些日子心事忡忡,有立储的念头,可偏巧在这时候便召见了他,这个时机选得耐人寻味啊!”
一句话戳中了李琮的心事,这一年来父皇用他、信任他,给予他最大的权力,但在东宫之事上却丝毫不提,原以为明年新年会有进展,没想到事情却突然起了变化,他心里虽然极度不安,但嘴上仍然自我安慰道:“或许父皇只是想找点事情给他做,是我们想多了。”
杨国忠怜悯地望了他一眼,摇了摇头道:“若是找点事给他做,那又怎么解释将高力士也赶出来,殿下,这几个月或许你做的有点太过了。”
李琮的脸色霎时变得惨白,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颓然地坐下,半天才嘶哑着嗓子怨道:“杨相,很多事情都是你给我做的,你为何不早说?”
杨国忠摸了摸鼻子(这也是模仿李林甫的习惯),他也是刚刚在马车上得吉温提醒,要他怎么早说。
“这个、殿下,既然事情已经发生,我们还是想想对策吧!”
李琮无力地抬起头,苦笑着道:“我想不到办法,你们可有?”
杨国忠给吉温施了个眼色,让他把所想到的办法说出来,吉温领命,走到李琮面前低声道:“殿下,现在要想阻止皇上将想法付诸行动,只有一个办法。”
“什么办法?”李琮灰暗的眼睛里顿时生一抹希望,紧紧地吉温,一眨不眨。
“战争!”吉温阴毒地笑了笑,“只有战争才能分散皇上的注意力,我们也才有机可乘。”
“你是指安禄山?” 李琮忽然反应过来。
吉温慢慢地点了点头,他其实是有私心了,他过去与安禄山走得太近,很多人都知道,为了洗刷他的清白,也只有逼安禄山早点造反。
“可是安禄山若造反,我大唐的损失该如何避免?”李琮犹豫了一下,忧心忡忡问道。
“难道殿下忘了我的职务吗?” 吉温冷冷一笑道:“我是兵部侍郎,有些事情瞒不过我的眼睛,皇上为安禄山之事已经准备一年了,他已将全国七成的兵力以戍卫之名,逐步调入关中,从江淮、山南、剑南等地调来的粮食也已填满京师仓禀,这其实已是和安禄山摊牌的时候了。”
吉温的话微微解开了李琮的心结,但他还是有些担忧,“可是,二个月前韦见素劝皇上免掉安禄山河东节度使一职,但皇上态度暧昧,最后不了了之,我担心这次还是一样。”
“不妨,二个月前是皇上没有准备好,现在情况又不相同。
吉温压低了声音再道:“我有两个方案,一是让杨相国明日去给皇上说,免去安禄山河东节度使一职.....”
“那另一个方案呢?” 李琮急不可耐地打断吉温的话。
“另一个方案嘛!”吉温忽然阴阴地笑了起来,低声道:“杀了安庆宗!”
雪越下越大,连视线也已经模糊,仅仅只看得见前面三十步的路,高力士回到府时里已经很晚了,他确实也有些疲乏了,对李隆基今天晚上召见李亨一事,他一直不知详情,但从李隆基将李俶改名为李豫一事,他已经隐隐猜到了一、二,但还需要看证据,或许等事情发展,自然便水落石出。
“老爷,府门前好象有人。”马车夫打断了高力士的思路,透过车窗缝向外望去,果然见台阶下立着十几个骑马之人,随着马车离他们越来越近,高力士看清楚了,其他人都是唐军装束,惟独当中这人,戴着宽边斗笠,斗笠边遮住了此人的全部脸孔,看着他熟悉的身影,高力士忽然想起了一人:难道是他?
第三百四十章 江山如棋(五)
长安在白天已下了一场初雪,落地即化,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但长安上空的彤云却逾加厚密、朔风劲吹,到黄昏时分,天空中终于飘起了鹅毛大雪,渐渐地,风越来越大,长安被湮没在白茫茫的漫天风雪之中。
兴庆宫里很安静,静得有些诡异,当值的宫女、宦官都靠着冰凉的墙壁垂手站立,人人皆大气不敢出一口,气氛显得十分紧张,皇上将自己关在御书房里已经近二个时辰,连高力士也被赶了出来,但这并不是造成气氛紧张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皇上刚刚召见了一个人,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前废太子李亨。
御书房的门口,光线暗淡,忽明忽暗的灯火将高力士阴沉的脸衬得有些狰狞,他目光复杂,显得忧心忡忡,他没有料到李隆基会重新召见李亨,没有半点征兆,更没有经过自己,高力士又想到去年安禄山逃走那天晚上,李隆基在高仙芝报告前便已得到了密报,那时是谁替他安排的探子?还有今天晚上召见李亨,他又是什么时候传下的旨意?
他微微眯上了眼睛,回忆今天出现的漏洞,自己只在李隆基午睡时离开了一会儿,难道就在那时不成?
但现在这些都是小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隆基重新召见李亨,自己压根就想不到,这应该不是一时性起,而是他早就谋算好之事,虽然尚不知李隆基召见李亨的内容,但高力士却凭着直觉隐隐觉察到,这应和东宫有关系。
这个念头一起,高力士立刻想到了李琮,是的,他到现在才发现了诸多不符合李隆基一贯作风的地方,如默许李琮自己开办书院,取贤养士,而李瑛、李亨也只挂了个太子的虚名,崇文馆、六率府之类仅仅是名义属于东宫;其次他准许李琮与百官自由往来,而过去对李瑛、李亨却规矩极严,严禁与百官单独相处;还有他主动让李琮批阅奏折、参与朝议,过去的李瑛、李亨他却是想方设法削除他们的权力.... 这些都不合情理啊!
高力士又想到东宫到现在还空关着,李隆基根本没有让李琮入主东宫的迹象,似乎在李琮的事情上有一点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他越想越疑惑,如果李隆基没有立李琮的打算,那么,这近一年来他一反常态地恩宠李琮,让他行太子事,又是为什么?
高力士忽然出了一身冷汗,难道又是他精心设的一个局吗?
他不由向御书房望去,那里隔着一扇冷冰冰的门,这一刻高力士心也冷了,他忽然发现,自己竟完全看不透李隆基...... 房间里面格外温暖,灯光明亮却不刺眼,李隆基斜斜靠在厚垫上,脸色因房间过于暖和而略显酡红,他默默地注视着垂手而立的三子李亨,眼光柔和而亲切,三年多不见他,他清瘦了很多,没有了让他反感的畏缩,目光也不似从前那般胆怯。
“朕听说你每天中午都到酒楼去?” 李隆基和颜悦色地问道。
“是!儿臣每天都要去小酌几杯。” 李亨恭恭敬敬地回答,随即二人又沉默下来,虽是父子,但二人的心结尚未解开,几年前的斗争依然历历在目。
房间的气氛有一点尴尬,但李隆基却不经意地一笑,随手拿起桌上的一份名册翻了起来,这是这一年来,出入李琮府上的官员名册,有他们出入的详细记录,时间、次数,其中排列首位的是杨国忠、其次是左相陈希烈、最出乎李隆基意料的,是排列第三之人,赫然竟是户部尚书张筠,再往下是是他兄弟张垍。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李隆基心中暗暗冷笑,想年初刚用李琮时,他是何等恭谦,送去的奏折不敢看,原封不动送回,让他议朝政,他缄口不语,可现在还不到一年,吏部的官员调动升迁,户部的钱粮进出,都要先经他的批准方可,被朝中戏称为‘西批’,看来他已将自己视为太子了。
李隆基放下册子,又瞥了一眼李亨,见他依然低头垂目,一动也不动,微微一笑又道:“最近可收到俶儿的家信,朕的皇长孙在安西可好?”
听到父皇提到李俶,李亨心中猛地一跳,他在中午时接到鱼朝恩传来的旨意,父皇晚上要召见他,他心中又是激动、又是茫然,激动是父皇没有忘记他,但茫然却不知父皇召见他是为何事?从进了御书房,父皇和他聊的都是家庭琐事,绕了几个弯,他忽然提到了俶儿,而且将‘皇长孙’三个字咬得特别重,李亨敏感地意识到,父皇今晚召见自己的真实目的,恐怕就在俶儿身上。
他急忙答道:“儿臣在前日收到俶儿的家信,他现在在碎叶办学,颇为辛苦,几个月下来已瘦了十斤。”
“办学?”
李隆基仰头呵呵笑道:“朕昔日曾给李清言,移民到安西最要紧就是让他们不忘本,所以办学堂一直是朕心中的头等大事,吾孙能挑此重担,让朕实感欣慰。”
说到此,他微微沉吟片刻,道:“俶是少年名,吾长孙已成人,不宜再用此名,所以朕想给他改一个名,今天将你找来,便是商量此事,你可同意?”
李亨心中狂跳起来,他想起当年父皇将自己改名为亨,随即便封为太子,难道又将旧事重演了吗?
他极力克制住心中的激动,低声向李隆基道:“全凭父皇,儿臣无异议。”
李隆基背着手在房间里慢慢踱步,他忽然回头笑道:“《中庸》有言,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就将吾长孙改名为豫,‘李豫’,此名深合朕意!”
李亨忽然跪下,重重地给李隆基磕了个头,含泪泣道:“儿臣替豫儿叩谢父皇恩宠!”
李隆基轻轻地叹了口气,将他扶起,拍了拍了他肩膀道:“这些年也委屈你了,去吧!看在你为朕生了个好皇孙的份上,过去之事,朕便饶恕于你。”
李亨慢慢地退了下去,李隆基负手站立在窗前,默默地注视着窗外漫天的大雪,显得削瘦而又苍老,天宝十二年眼看就要到了,储君之事该有个说法了。
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大街上早已空无一人,在雪夜里,在家中围炉夜话无疑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在十王宅前的道路上一样空无一人,这时,一辆马车从密集的雪片中驰来,马蹄声和轱辘声在空旷的大街传出了很远,这是李亨从兴庆宫归来,马车从一座大宅前飞快驶过,李亨从车窗里斜眼瞥了一下这座大宅,不屑地冷哼了一声,马车夫似乎也明白主人的心思,扬起马鞭在空中挽了鞭花,‘啪啪’作响,他使劲地吆喝一声,马车嚣张疾驶,车轮后面激起一片雪雾,大宅的正门依然禁闭着,但侧门却开了一条缝,过了一会来,一双眼睛靠近门缝,目光复杂地望着马车在前方府第前停了下来,随即李亨在两个小厮的搀扶下从马车里走出,快步进了大门,大门‘轰’地一声关上,却将远处偷窥者的怒火勾了起来。
他也将门‘砰’地重重关上,满脸怒意地转过头来,只见他长一张大脸,仿佛一张大圆饼,再点缀着几粒白芝麻,他的眼睛因愤怒而像螃蟹一般鼓出,却正是庆王李琮。
他早在半个时辰前便得到宫中的密报,父皇召见了李亨,而且是关上门,将所有人都赶出去,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讲什么。
李琮仰头看了看天色,心中烦躁不安,天宝十一年,他诸事顺利,却没想到在年末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就仿佛一个寡妇守节十年,眼看要得到贞洁牌坊,却在最后关头,被隔壁老王翻墙进来强暴一般。
“通知杨相国的人去了吗?”他用要杀人的眼神盯着管家,恶狠狠地问道。白天谦恭厚德的形象此时荡然无存。
管家战战兢兢答道:“去了,应该快来了。”
话音刚落,风中便隐隐传来马车的辚辚声,夹杂着爆豆般的马蹄声,“杨相国来了!” 管家抹一把冷汗,慌不迭地将大门打开。
片刻,一辆宽大的马车在数百骑侍卫的保护下缓缓停在台阶前,这明显是模仿李林甫的排场,从马车里下来两人,前面一人仿佛大腹便便的鸭子一般蹒跚行走,正是位高权重的杨国忠,杨国忠气势威严了许多,也明显地长胖了,或许是为了应和‘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俗语,所以他的发胖主要就体现在肚子上,肚子变得异常肥大,当然,船却未必能撑得了。
他身后又瘦又小之人是兵部侍郎吉温,吉温现在是杨国忠头号心腹,也是他现在所依仗的谋士,吉温原是安禄山在长安的内应,但当安禄山造反的企图已经被路人所知时,吉温立刻避之如蝎,又再次投入杨国忠的怀抱,为了取信于他,他给杨国忠献的第一计便是处置李林甫的家人,这一点深谙李隆基的心,当杨国忠的弹劾奏折上来后,李隆基便半推半就地接受了,他下诏历数李林甫的数十大罪状,命将李林甫从棺材里挖出,鞭三百、暴尸荒野,随后将李林甫的儿子女婿们杀的杀、贬的贬、流放的流放。
此举使李隆基与杨国忠声望高涨,无数被李林甫迫害的大臣及家人皆感激涕零,也使杨国忠更加看重吉温,事事都和他商量,今天,杨国忠也得到李隆基召见李亨的消息,他刚刚将吉温找来,李琮派来的人便到了。
“杨相国,事情知道了吗?”李琮迎上来急声问道。
杨国忠点了点头,又转身向吉温招招手,示意他跟上自己,他回头对李琮道:“此事咱们里面去谈!”
李琮将二人领进了密室,关上门,不等他开口,杨国忠便抢先道:“殿下,你得到消息时,皇上召见他可完毕?”
李琮郁闷地摇了摇头,他紧接着问道:“我是在父皇刚刚召见他时便得到消息,难道后面还有什么进展吗?”
“他出来时喜形于色,脸上多年不散的晦气一扫而空,着实让人担心。”杨国忠叹了口气,又道:“我听娘娘说,皇上这些日子心事忡忡,有立储的念头,可偏巧在这时候便召见了他,这个时机选得耐人寻味啊!”
一句话戳中了李琮的心事,这一年来父皇用他、信任他,给予他最大的权力,但在东宫之事上却丝毫不提,原以为明年新年会有进展,没想到事情却突然起了变化,他心里虽然极度不安,但嘴上仍然自我安慰道:“或许父皇只是想找点事情给他做,是我们想多了。”
杨国忠怜悯地望了他一眼,摇了摇头道:“若是找点事给他做,那又怎么解释将高力士也赶出来,殿下,这几个月或许你做的有点太过了。”
李琮的脸色霎时变得惨白,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颓然地坐下,半天才嘶哑着嗓子怨道:“杨相,很多事情都是你给我做的,你为何不早说?”
杨国忠摸了摸鼻子(这也是模仿李林甫的习惯),他也是刚刚在马车上得吉温提醒,要他怎么早说。
“这个、殿下,既然事情已经发生,我们还是想想对策吧!”
李琮无力地抬起头,苦笑着道:“我想不到办法,你们可有?”
杨国忠给吉温施了个眼色,让他把所想到的办法说出来,吉温领命,走到李琮面前低声道:“殿下,现在要想阻止皇上将想法付诸行动,只有一个办法。”
“什么办法?”李琮灰暗的眼睛里顿时生一抹希望,紧紧地吉温,一眨不眨。
“战争!”吉温阴毒地笑了笑,“只有战争才能分散皇上的注意力,我们也才有机可乘。”
“你是指安禄山?” 李琮忽然反应过来。
吉温慢慢地点了点头,他其实是有私心了,他过去与安禄山走得太近,很多人都知道,为了洗刷他的清白,也只有逼安禄山早点造反。
“可是安禄山若造反,我大唐的损失该如何避免?”李琮犹豫了一下,忧心忡忡问道。
“难道殿下忘了我的职务吗?” 吉温冷冷一笑道:“我是兵部侍郎,有些事情瞒不过我的眼睛,皇上为安禄山之事已经准备一年了,他已将全国七成的兵力以戍卫之名,逐步调入关中,从江淮、山南、剑南等地调来的粮食也已填满京师仓禀,这其实已是和安禄山摊牌的时候了。”
吉温的话微微解开了李琮的心结,但他还是有些担忧,“可是,二个月前韦见素劝皇上免掉安禄山河东节度使一职,但皇上态度暧昧,最后不了了之,我担心这次还是一样。”
“不妨,二个月前是皇上没有准备好,现在情况又不相同。
吉温压低了声音再道:“我有两个方案,一是让杨相国明日去给皇上说,免去安禄山河东节度使一职.....”
“那另一个方案呢?” 李琮急不可耐地打断吉温的话。
“另一个方案嘛!”吉温忽然阴阴地笑了起来,低声道:“杀了安庆宗!”
雪越下越大,连视线也已经模糊,仅仅只看得见前面三十步的路,高力士回到府时里已经很晚了,他确实也有些疲乏了,对李隆基今天晚上召见李亨一事,他一直不知详情,但从李隆基将李俶改名为李豫一事,他已经隐隐猜到了一、二,但还需要看证据,或许等事情发展,自然便水落石出。
“老爷,府门前好象有人。”马车夫打断了高力士的思路,透过车窗缝向外望去,果然见台阶下立着十几个骑马之人,随着马车离他们越来越近,高力士看清楚了,其他人都是唐军装束,惟独当中这人,戴着宽边斗笠,斗笠边遮住了此人的全部脸孔,看着他熟悉的身影,高力士忽然想起了一人:难道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