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卷 第一百四十五章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终卷第一百四十五章
唐寅一直想重用参政堂和军政堂这两个结构,只是这两个机构也一直未能引起大臣们的重视,在人们眼中,参政堂和军政堂可有可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这两个结构的主事之人分量不够重。
参政堂的参事是蔡圭,先不说他宁人的身份,单单他非唐寅嫡系出身这一条,就注定了以蔡圭为首的参政堂会被大臣们边缘化,至于军政堂的参事谷原,更是名不见经传,其名望还不如蔡圭呢。
上官元吉提议,在参政堂和军政堂的上面设立一个总参事,品级为从一品,可由川国的右相司马召严担任。由这位川国的文官之首来支撑唐寅一直看重的参政堂和军政堂,即能让这两个机构发挥出更大的功效,引起更多的重视,又能让川人大臣具备一定的实权,平复川人心中的不满,可谓是两全其美之策。
听完上官元吉的建议,唐寅琢磨了片刻,脸上渐渐浮现出笑容,感觉上官元吉的这个建议太好了,把参政堂和军政堂让给川人管理,为了争取更多的实权,川人一定会卯足力气将这两个机构发扬光大,如此一来,自己也会轻松不少。
他连连点头,赞道:“好主意,如此安排,倒是可以封住川人文官的嘴巴了,不过,川人的武将又当如何安置呢?”
上官元吉看看邱真,这事本来是应该由邱真来表态的,可既然大王问到自己的头上了,那自己也就再多说几句吧。
他正色道:“自从我风国一统天下之后,大王坚持削军,这是没错的,毕竟天下太平了,还保留那么多的军队也无用,不过微臣以为,大王只削减川军实在不妥,至少应保留下五支左右的川军军团,这也可让那些川人武将有用武之地。而目前我风军的数量又实在太多,应当大副削减才是。”
邱真在旁立刻皱起眉头,疑问道:“元吉,你认为当精简我风军的哪一支军团?”
风国的十二支军团都是邱真的命根子,无论让他削减掉哪一军,他都不会同意的。上官元吉又哪能不了解邱真的想法,他幽幽说道:“我风军共有十二支军团,其中的飞龙军和百战军都是超编制的,尤其是百战军,足足有三十余万的将士,以前列国纷争不断之时,百战军还能派上用场,但现在,百战军已然无用,微臣以为,首先当削减掉的就应是百战军。”
不等唐寅说话,邱真忍不住沉声说道:“百战军虽非我风军嫡系,但为我风国不知立下过多少的功劳,出征莫国时,百战军歼敌数十万,吞并安国、桓国时,百战军更是歼敌无数,在战场上,百战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敌人闻风丧胆,现在天下太平了,却要卸磨杀驴,这让百战军将士如何能服气?”
上官元吉默然,如果这么说的话,风军各部都不能削减了,哪一个军团从成立到现在不是战功赫赫?平原军、三水军、天鹰军、直属军等等哪一个功劳会比百战军少?
唐寅看着上官元吉和邱真二人,在心中暗叹口气,觉得上官元吉说得也有一定道理,如果只削减川军和玉军,确实不妥,别的不说,单单是安置川人武将和玉人武将都会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
想了许久,他幽幽说道:“百战军的番号不能取消,但三十多万的将士又确实太多了些,只保留十万人的正常编制吧,至于飞龙军……不必再留,还有灵武学院的学生军,也一并削掉吧。”
“大王……”邱真急了,又是裁军又是撤番号,这让他如何向各军的统帅交代?
唐寅向他摆摆手,说道:“目前,风军加上合并进来的川军、玉军,总兵力超过三百万,要供养这么多的军队,负担太重,起码得削减掉一大半,如果来削减,邱真,此事你就自己斟酌吧,不过有句话我得要提前声明,玉军可以只保留一、两个军团,但川军起码得留下四个以上的军团。”
邱真苦笑,按照大王所说,目前三百万的总兵力削减一半,那就是一百五十万,而其中玉军和川军又最少得占用五个军团,也就是说留给风军的名额只有十个军团。
把十二支军团削减成十支,邱真实在想不出来该削掉哪一军。不管邱真愿意与否,总之,唐寅是把此事这么定了下来。
唐寅这次对朝廷的调整可花了不少的心思。在他明示或暗示之下,许多风人大臣都交出辞呈,向唐寅提出告老还乡。
对这些主动请辞的大臣,唐寅都给予了重赏,赐金赐银、赐宅赐地,保障他们一辈子衣食无忧,荣华富贵。
随着许多大臣们的离去,风国的官职也终于有了大量的空缺,随之而来的便是大批的川人被启用。
其中最受重用的当属原川国右相司马召严,他被唐寅封为参政堂和军政堂的总参事,虽说品级是从一品,但比原来那有名无实的闲职要强得多,他对此也颇为满意。
司马召严对风国还是很了解的,知道风王一直都想重用参政堂和军政堂,只是始终没有搞出大的名堂,现在由他接手,看似这个职位不怎么样,好像还是只得到一个有名无实的闲职,但实则不然,他现在的职位是风王极为看重的,只要自己做得好,便能得到风王最直接的支持,自己这个川人也极有可能会变为风王的近臣。
在川人文官被大量启用的同时,川人武将也终于又有机会重返军中。
按照唐寅的指示,邱真最终重组了四支川人军团,而风军的十二支军团则全部都保留下来,只不过各军团的兵力都做了大副的削减,尤其是百战军,足足被削减掉二十多万的将士,虽说风军的编制还是十二支军团,但总兵力却只有一百万,至于玉军,则是象征性地保留下一支军团而已。
通过这次的调整,极大限度的缓解了风人和川人之间的矛盾,虽说风人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川人的地位也得到了大副的提升。
可以说风人和川人之间的融合是直到此时才刚刚有所起步。
风国朝廷做如此之大的调整,刚开始时难免会有些混乱,大臣们都是人心惶惶,风人大臣怕大王找到自己的头上,罢免自己的官职,让自己告老还乡,而川人大臣则担心自己刚刚接手新职务难免会犯错,一旦有错,又怕遭到风人大臣的弹劾。
可以说刚刚调整后的风国朝廷,无论是风人大臣还是川人大臣,都是兢兢战战、如履薄冰,一个比一个小心翼翼,不敢存有丝毫的马虎。这种情况倒是唐寅乐于见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这次大调整后,司马召严在风国迅速崛起。
由他主导的参政堂和军政堂几乎揽下了风国全部的事务,需要经过唐寅过目的奏疏他要审批,不需要唐寅过目的奏疏他更要审批,与此同时,他对参政堂和军政堂也做了大副的调整,原有的人员被他大批罢免,重新征用新人。在这件事上,司马召严做的还是很公正的,并没有只启用川人,而是按照唐寅一贯的主张,无论出身如何,唯才是用。
真正让唐寅对他改观、让大臣们对他刮目相看的有两件事。第一件事是风国的河东地区遭受震灾,右相长史李佑向唐寅上书,请唐寅拨银八十万两赈灾。
结果这道奏疏到了参政堂之后便被拦了下来,根本没交到唐寅的手上,被司马召严直接打了回去。
对于此事,李佑大为恼火,在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当着唐寅的面奏了司马召严一本。
唐寅也听得直皱眉头,河东地区受灾,理应及时赈灾才是,司马召严却把奏疏拦下,拒不上报,不是耽误了大事吗?
还没等唐寅问到他的头上,司马召严主动站出来说道:“大王,河东受灾一事微臣已有所耳闻,震灾的规模并不大,受灾的也只是河东的栾城一地而已,据微臣所知,在地震当中,栾城城内以及周边一带,共塌陷房屋五十七间,城主府的左侧院墙稍有破损,伤亡的百姓不足百人,如此灾情,却狮子大开口要朝廷拨款八十万两,微臣不知这些银子是真的用于赈灾,还是会有大半落到某些大臣的私囊里!”
他这一番话,把李佑说得老脸通红,结结巴巴地叫道:“司马大人你这……你这是血口喷人!”
司马召严冷笑出声,说道:“李大人代河东上疏,请银赈灾,只是不知这八十万两的赈灾银子是如何定下来的,如果是按照河东的传报而定,李大人犯有不察之过,如果是李大人擅自而定,那么,李大人恐怕摆脱不掉借赈灾之名做中饱私囊之实的嫌疑吧?!”
李佑身子一哆嗦,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向唐寅连连叩首,急声说道:“大王,微臣冤枉,司马大人血口喷人,微臣冤枉啊!”
对于这件事的内情如何,唐寅并不在乎,他倒是被司马召严的明察秋毫吓了一跳。
河东地区,那可是位于风地和宁地的交界处,距离上京数千里,而司马召严坐在上京却对河东的灾情了如指掌,当真是有过人之处,不愧是大国丞相出身的人,其才能不容小觑。
(ps:六道书友群:187124004,欢迎书友加入讨论。)
终卷第一百四十五章
唐寅一直想重用参政堂和军政堂这两个结构,只是这两个机构也一直未能引起大臣们的重视,在人们眼中,参政堂和军政堂可有可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这两个结构的主事之人分量不够重。
参政堂的参事是蔡圭,先不说他宁人的身份,单单他非唐寅嫡系出身这一条,就注定了以蔡圭为首的参政堂会被大臣们边缘化,至于军政堂的参事谷原,更是名不见经传,其名望还不如蔡圭呢。
上官元吉提议,在参政堂和军政堂的上面设立一个总参事,品级为从一品,可由川国的右相司马召严担任。由这位川国的文官之首来支撑唐寅一直看重的参政堂和军政堂,即能让这两个机构发挥出更大的功效,引起更多的重视,又能让川人大臣具备一定的实权,平复川人心中的不满,可谓是两全其美之策。
听完上官元吉的建议,唐寅琢磨了片刻,脸上渐渐浮现出笑容,感觉上官元吉的这个建议太好了,把参政堂和军政堂让给川人管理,为了争取更多的实权,川人一定会卯足力气将这两个机构发扬光大,如此一来,自己也会轻松不少。
他连连点头,赞道:“好主意,如此安排,倒是可以封住川人文官的嘴巴了,不过,川人的武将又当如何安置呢?”
上官元吉看看邱真,这事本来是应该由邱真来表态的,可既然大王问到自己的头上了,那自己也就再多说几句吧。
他正色道:“自从我风国一统天下之后,大王坚持削军,这是没错的,毕竟天下太平了,还保留那么多的军队也无用,不过微臣以为,大王只削减川军实在不妥,至少应保留下五支左右的川军军团,这也可让那些川人武将有用武之地。而目前我风军的数量又实在太多,应当大副削减才是。”
邱真在旁立刻皱起眉头,疑问道:“元吉,你认为当精简我风军的哪一支军团?”
风国的十二支军团都是邱真的命根子,无论让他削减掉哪一军,他都不会同意的。上官元吉又哪能不了解邱真的想法,他幽幽说道:“我风军共有十二支军团,其中的飞龙军和百战军都是超编制的,尤其是百战军,足足有三十余万的将士,以前列国纷争不断之时,百战军还能派上用场,但现在,百战军已然无用,微臣以为,首先当削减掉的就应是百战军。”
不等唐寅说话,邱真忍不住沉声说道:“百战军虽非我风军嫡系,但为我风国不知立下过多少的功劳,出征莫国时,百战军歼敌数十万,吞并安国、桓国时,百战军更是歼敌无数,在战场上,百战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敌人闻风丧胆,现在天下太平了,却要卸磨杀驴,这让百战军将士如何能服气?”
上官元吉默然,如果这么说的话,风军各部都不能削减了,哪一个军团从成立到现在不是战功赫赫?平原军、三水军、天鹰军、直属军等等哪一个功劳会比百战军少?
唐寅看着上官元吉和邱真二人,在心中暗叹口气,觉得上官元吉说得也有一定道理,如果只削减川军和玉军,确实不妥,别的不说,单单是安置川人武将和玉人武将都会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
想了许久,他幽幽说道:“百战军的番号不能取消,但三十多万的将士又确实太多了些,只保留十万人的正常编制吧,至于飞龙军……不必再留,还有灵武学院的学生军,也一并削掉吧。”
“大王……”邱真急了,又是裁军又是撤番号,这让他如何向各军的统帅交代?
唐寅向他摆摆手,说道:“目前,风军加上合并进来的川军、玉军,总兵力超过三百万,要供养这么多的军队,负担太重,起码得削减掉一大半,如果来削减,邱真,此事你就自己斟酌吧,不过有句话我得要提前声明,玉军可以只保留一、两个军团,但川军起码得留下四个以上的军团。”
邱真苦笑,按照大王所说,目前三百万的总兵力削减一半,那就是一百五十万,而其中玉军和川军又最少得占用五个军团,也就是说留给风军的名额只有十个军团。
把十二支军团削减成十支,邱真实在想不出来该削掉哪一军。不管邱真愿意与否,总之,唐寅是把此事这么定了下来。
唐寅这次对朝廷的调整可花了不少的心思。在他明示或暗示之下,许多风人大臣都交出辞呈,向唐寅提出告老还乡。
对这些主动请辞的大臣,唐寅都给予了重赏,赐金赐银、赐宅赐地,保障他们一辈子衣食无忧,荣华富贵。
随着许多大臣们的离去,风国的官职也终于有了大量的空缺,随之而来的便是大批的川人被启用。
其中最受重用的当属原川国右相司马召严,他被唐寅封为参政堂和军政堂的总参事,虽说品级是从一品,但比原来那有名无实的闲职要强得多,他对此也颇为满意。
司马召严对风国还是很了解的,知道风王一直都想重用参政堂和军政堂,只是始终没有搞出大的名堂,现在由他接手,看似这个职位不怎么样,好像还是只得到一个有名无实的闲职,但实则不然,他现在的职位是风王极为看重的,只要自己做得好,便能得到风王最直接的支持,自己这个川人也极有可能会变为风王的近臣。
在川人文官被大量启用的同时,川人武将也终于又有机会重返军中。
按照唐寅的指示,邱真最终重组了四支川人军团,而风军的十二支军团则全部都保留下来,只不过各军团的兵力都做了大副的削减,尤其是百战军,足足被削减掉二十多万的将士,虽说风军的编制还是十二支军团,但总兵力却只有一百万,至于玉军,则是象征性地保留下一支军团而已。
通过这次的调整,极大限度的缓解了风人和川人之间的矛盾,虽说风人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川人的地位也得到了大副的提升。
可以说风人和川人之间的融合是直到此时才刚刚有所起步。
风国朝廷做如此之大的调整,刚开始时难免会有些混乱,大臣们都是人心惶惶,风人大臣怕大王找到自己的头上,罢免自己的官职,让自己告老还乡,而川人大臣则担心自己刚刚接手新职务难免会犯错,一旦有错,又怕遭到风人大臣的弹劾。
可以说刚刚调整后的风国朝廷,无论是风人大臣还是川人大臣,都是兢兢战战、如履薄冰,一个比一个小心翼翼,不敢存有丝毫的马虎。这种情况倒是唐寅乐于见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这次大调整后,司马召严在风国迅速崛起。
由他主导的参政堂和军政堂几乎揽下了风国全部的事务,需要经过唐寅过目的奏疏他要审批,不需要唐寅过目的奏疏他更要审批,与此同时,他对参政堂和军政堂也做了大副的调整,原有的人员被他大批罢免,重新征用新人。在这件事上,司马召严做的还是很公正的,并没有只启用川人,而是按照唐寅一贯的主张,无论出身如何,唯才是用。
真正让唐寅对他改观、让大臣们对他刮目相看的有两件事。第一件事是风国的河东地区遭受震灾,右相长史李佑向唐寅上书,请唐寅拨银八十万两赈灾。
结果这道奏疏到了参政堂之后便被拦了下来,根本没交到唐寅的手上,被司马召严直接打了回去。
对于此事,李佑大为恼火,在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当着唐寅的面奏了司马召严一本。
唐寅也听得直皱眉头,河东地区受灾,理应及时赈灾才是,司马召严却把奏疏拦下,拒不上报,不是耽误了大事吗?
还没等唐寅问到他的头上,司马召严主动站出来说道:“大王,河东受灾一事微臣已有所耳闻,震灾的规模并不大,受灾的也只是河东的栾城一地而已,据微臣所知,在地震当中,栾城城内以及周边一带,共塌陷房屋五十七间,城主府的左侧院墙稍有破损,伤亡的百姓不足百人,如此灾情,却狮子大开口要朝廷拨款八十万两,微臣不知这些银子是真的用于赈灾,还是会有大半落到某些大臣的私囊里!”
他这一番话,把李佑说得老脸通红,结结巴巴地叫道:“司马大人你这……你这是血口喷人!”
司马召严冷笑出声,说道:“李大人代河东上疏,请银赈灾,只是不知这八十万两的赈灾银子是如何定下来的,如果是按照河东的传报而定,李大人犯有不察之过,如果是李大人擅自而定,那么,李大人恐怕摆脱不掉借赈灾之名做中饱私囊之实的嫌疑吧?!”
李佑身子一哆嗦,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向唐寅连连叩首,急声说道:“大王,微臣冤枉,司马大人血口喷人,微臣冤枉啊!”
对于这件事的内情如何,唐寅并不在乎,他倒是被司马召严的明察秋毫吓了一跳。
河东地区,那可是位于风地和宁地的交界处,距离上京数千里,而司马召严坐在上京却对河东的灾情了如指掌,当真是有过人之处,不愧是大国丞相出身的人,其才能不容小觑。
(ps:六道书友群:187124004,欢迎书友加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