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第 七十九 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购v率足一半即可正常阅读新章, 否则需延迟,不便之处,请亲谅解 他拳头紧了紧。
赵家人离开了,姜建设跟着去将人送到村口。
“老头子,你觉得东子咋样?”
姜母已经一口一个东子了,果然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满意。
姜父在水烟筒里闷了口, 抬头,“嗯, 不错。”
姜父虽然被唤作老头子, 但其实才四十多岁, 退役后被安排进了纺织厂安全部门。他疼媳妇疼孩子, 家里一般事都是媳妇拿主意。
只是作为一家之主, 大事绕不过他, 通常他拿了主意就不变的,不过这回他先侧头问闺女, “宁宁,你觉得呢?”
他仔细观察过赵向东, 又事无巨细询问一番, 认为不错,不过, 前提还得姜宁乐意。
姜母也认真听着, 日子是闺女要过的, 她觉得好才是好, 就好比先前老两口都不太满意吕文伟,能点头主要是多考虑了闺女的坚持。
想到这里,她暗啐了一口,万幸闺女婚前识破姓吕的真面目,要不这日子咋过?
闺女经一事长一智,这一年成熟了很多,姜母欣慰但不妨碍心疼。
母亲在想什么,姜宁不知道,她听了姜父的问话,又认真想了想,才点头,“嗯,是不错的。”
父母的意见很重要,他们有几十年的生活智慧,事关终生大事,她也没回避什么的,直接说清楚自己的看法。
接下来,二哥姜红兵也表示肯定,“爸妈,小妹,我看他是个可靠的。”
男人看男人,另有一个角度,姜红兵只比姜宁大一岁,二人既是兄妹也是玩伴,感情更深,他也更紧张。
全家意见达成一致,姜父点点头,“那好,等媒人明天上门,就给赵家准话。”
“嗯。”
姜宁应了一声,将视线投到日历上,1979年9月29日,她嘴角翘了翘,穿越一回到改革大开放,就算不成为时代弄潮儿,也得抓紧机会积攒家底,经济基础成就上层建筑嘛。
不过吧,她不想成为事业机器,她希望在这过程中,遇上一个可靠的男人,组建一个温馨的家,携手同行。
*
“宁宁,等会我们还卖栗子糕吗?”
姜建设送了赵家人到村口,他问了赵向东妹子落水位置,顺带把背篓捞了回来,栗子几乎没撒,也一起背了回来,现在正倒在院子里晒。
去年,姜宁大病一场好了好,就一直在倒腾各种糕点,后来两个哥哥也来帮忙。
姜家兄弟都在县里工作,姜父为人豪爽却并非不会变通,他自己努力,县里还有几个老战友帮忙,陆续给儿女们都安排上工作。
大儿子姜建设和小闺女在木材厂,二儿子姜红兵则进了父亲所在的纺织厂。
去年姜宁过来后没多久,十一届三中全会就确定了改革.开放政策,她找个借口办了停薪留职,开始琢磨累积资金。
改革才开始变化很轻微,她手艺不错,考虑过后决定先做糕点到县里卖。县里绝大部分都人都有工作,钱有的,就是粮食凭票供应一直不充裕。
她选了县里的造纸厂,这是个效益超级好的大厂,几千工人福利好手头松,她早晚来一次,不要票只要钱,满满一自行车鸡蛋糕很快就卖光了。
一大块鸡蛋糕卖三分钱,除去成本,头一个月赚了五十三块八毛二,这还是因为只有她一个人干,糕点做的数量有限,骑车技术一般也不敢装太多的原因。
这个数目惊了姜家人,也惊了每个休息日都来义务帮忙的两个哥哥。
姜宁自然也想家人都过得好,之前哥哥帮忙给钱不要,她干脆怂恿他们合伙。毕竟糕点只一个开始,有这个意识以后就好办了。
当时家里就一辆自行车,早上姜家兄弟早点起来,跑两趟多载些糕点,买卖差不多上班时间也到了,他们上班,剩下的姜宁收拾。
下午她就辛苦点,运好东西等哥哥们下班一起干。
这样不耽误工作,毕竟大家看工作还是很重要的,贸然放弃不可能。
姜家男人脑子都活,姜建设姜红兵立即就答应了,姜父也支持。
将近一年下来,外人不怎么看得起的这个行当,已让姜家积累下一笔不小的财富。
闷声发了大财,不提姜宁,姜建设兄弟眼见形势比年初好,已经蠢蠢欲动,估计那工作是留不住他们太久了。
年初分田到户,家里还分了栗子树,秋天板栗成熟,最近主打栗子糕。这不,姜建设惦记着下午空闲还能做趟买卖了。
“卖啊,怎么不卖。”
姜宁上前帮忙摊开栗子,两个哥哥请了假,壮劳力充足,正好还能多做点。
“好,那我去搬栗子。”
姜红兵说干就干,撸起袖子往后屋去了,这新打的栗子要放几天回糖才甜的,他们用之前晒干储存好的那些。
姜大嫂刘慧芳也跟去帮忙,她跟姜建设生了个儿子,今年才两岁,正要努力给儿子攒家底时候。要不是孩子淘气家里活也不少,婆婆忙不过来,她肯定也跟着小姑子干。
“宁宁,今天你歇歇吧,让你哥哥去。”姜母一边说着,一边不忘吆喝活蹦乱跳的孙子,不许捣乱。
“没事,妈。”
姜宁进了灶房,打开掉了红漆斑驳的厚木橱柜,把红糖,面粉,糯米粉等搬出来,“我好的很呀,往县里跑几个来回没问题。”
到目前为止,她没有感觉任何不适。
给姜父分派了看孙子任务后,姜母进来帮忙,端详闺女,见她确实神采奕奕,只得作罢。
板栗搬了过来,一家子上阵,先给开个小口子,然后全倒进锅里加了少许盐的沸水中,大火煮十分钟左右,捞起来过了冷水,然后就去壳。
没有更好的工具,只能采用热胀冷缩的法子去壳。
一家子都是手脚麻利的人,不过这板栗数量多,也足足弄了一个多小时。
姜建设已经在处理剥干净的板栗,这活天天干,量还不小,借用村里的公用大石磨不合适,就干脆新打一个大木盆跟木杵,自己在家弄。
煮熟的板栗不难杵,小伙子力气大,很快就做好了。
姜宁跟刘慧芳早已调好面粉跟糯米粉的比例,加上板栗泥,再撒少量糖水,几个人一起就着大木盆大力揉搓。
“好了,差不多了。”
姜宁见盆里的粉泥一搓就散开,立即叫停。她这个栗子糕的法子是最简单的,没办法,谁让资源短缺呢。
她家能弄到这么多面粉糯米粉红糖,完全因为二哥姜红兵是干采购的,有些另外的门路,这些不用票买,价格还正常。若不然去黑市买价格高不说,量大还有风险。
不过据姜宁前世记忆,应该马上就会放开农民自由贸易市场,允许农民将自产的农产品进行交易,不算再投机倒把了。
只是那都是后话,现在姜家人拿了木制的雕花饼模来,七手八脚将粉泥按上去轻拍了拍,再倒出来,一个月饼模样的栗子糕就好了,稍后再上锅蒸二十分钟就大功告成。
这雕花饼模是姜宁的主意,卖相好,就能更易顺利售出,反正村里就有会雕模的人,六个模具,只开口收了三斤粮食,做工还是不错的。
将栗子糕整理码进干净的大木箱内,牢牢捆在自行车后座,兄妹几个就出发了。
哥哥们骑车带箱子,姜宁走路跟着,一来箱子很沉再带人吃力,二来这路也不好走,负重骑车跟走路速度没啥区别,这乡间土路颠得,她还是不折磨自己了。
今天来得早了些,下班时间没到,不过造纸厂大门对面的老地方,已经有人等着了,都是上了年纪的退休大爷大娘,还有放学的学生,拿着盘子在等着。
这年头没有塑料袋,买栗子糕不现吃,得自备东西装着。
“闺女,给我装十个。”
说话的大娘是老光顾,她家除了两个小孙子,都领工资,姜宁手艺好还不要粮票,她十分乐意买。
“好嘞,大娘你拿稳,收齐了你三毛钱咯。”
……
没多久造纸厂下班铃响了,人流涌出,兄妹三个分工合作,装饼收钱十分利索,忙活了半小时,两大箱子栗子糕就卖光了,来晚的人照例抱怨做得太少。
“宁宁,这形势看来是越来越好。”
姜红兵一边收拾,一边往不远处瞟了眼,刚开始只有兄妹三个卖吃的,现在又陆续多了两摊,一个是卖包子的,一个是饼子摊。
“我们厂子那边,也多了两个卖吃的摊子。”什么时候都不缺有门路有脑筋的人。
造纸厂这边,姜家摊子生意最好,不过他们卖光后,没买到的人会流向另外两个摊子,算是互利互惠吧,对方因此不妒忌,彼此相安无事。
姜宁扶着自行车,让哥哥将箱子重新捆好,“是啊,等明年,或许我们家也不摆糕饼摊子了。”有进一步的新政策,他们能干的事情更多。
姜家兄弟都机灵,一听就懂,兄妹三个对视一眼,从彼此眼中看到喜色。
她一边吩咐着,一边给大鲫鱼打了鳞,利落烧热油锅煎了煎,再铲进瓦罐里,加水加姜片豆腐熬汤。
“老大家的,水烧开就把火压一下,慢慢焖两小时。”
这汤姜母见闺女熬过几次,味道佳闺女很爱喝,鱼是姜红兵昨天特地找了几处地方买的,本地鲫鱼少有这么大个头。
“好嘞!”
刘慧芳点了灶火,塞了柴,接过姜父宰好的鸡,舀了热水开始拔毛。
一家人忙忙碌碌,该宰的宰该炖的炖,等准备功夫差不多了,姜宁领着赵向东也到了家。
“爸,妈!”
她远远见到自家院子,脚步就不由自主加快小跑起来,赵向东姜红兵说了两次慢些也没用,只得紧紧跟上。
姜宁冲过去一手一个抱住爸妈,眼圈都红了,早几天还不觉得,真嫁出门去,才发现自己的惦记比想象中要多很多。
“好,好!”姜父姜母也很激动,回抱闺女半响,才缓了一些,忙拍了拍姜宁,招呼站在后面的赵向东,“东子快进门坐。”
姜宁也回神了,松开手看向姜建设刘慧芳,“大哥,大嫂。”
她揉了揉扑过来的小侄子,“小杰,你这两天听没听话。”
“有!”姜明杰扑过来抱住姑姑的大腿,抬头好奇问:“小姑咋没在家呢?”
他问的是这两天,不等姜宁回答,姜母笑道:“你小姑结婚,到小姑父家去了。”
“那什么时候回来呢?”姜明杰跟小姑好,闻言立即嘟嘴不高兴。
小孩子不懂结婚啥意思,现在也不是解释的好时候,刘慧芳赶紧过去把儿子抱走,塞了一颗糖先哄着。
在林县,女婿上门是贵客,姜父几个忙招呼赵向东进屋。坐下后,他先打量闺女,见姜宁面色红润,气色极佳,满意点了点头,“来,东子我们先喝茶,让她们娘俩说说话。”
老婆子念叨两天,招待女婿的活他们男人干就行。
“东哥,你先坐着,我跟妈说说话。”
姜宁很雀跃,不过她没忘先跟丈夫打个招呼,男人待在媳妇娘家,就像女人待在婆家一样,他惦记自己的感受,自己也不能忘记照顾他。
事实上,赵向东并没有这个问题,他心理素质强,还十分体谅姜宁,笑了笑,“宁宁跟妈多说说话,这里我跟爸大哥二哥聊着就行。”
她是他媳妇儿,她爸妈就是他爸妈。
这称呼姜父姜母露出笑,一个女婿半个儿,嫁女的不舍与伤感少了些。
姜母领着闺女回了屋,先询问了赵家人是否好相处,有没有欺负新媳妇。
“除了大嫂,其他都还行。”
姜宁没有隐瞒,一五一十给亲妈说了,她对婆家了解不深,除去孙秀花,其他暂时处着还行。
说实话她对婆家人要求不高,譬如赵玉燕这样翘手不干家务,看了懒且馋的也不在意,不极品难缠就行了,反正以后不一起住。
姜母听了琢磨半响,“你那大嫂爱欺负人,你不能软了,至于其他的,能让就让些,反正就处两月,吃点小亏总比留坏印象好。”
“妈,我知道的。”
婆家情况了解清楚了,姜母话锋一转,“东子呢,他咋对你?”
“他对我不错,大嫂要找麻烦,他先给挡下了。”而且很有分寸,没有采用过激手段,要知道在婆家被男人护着,是很扎人眼睛的事。
姜母很满意,她就没看错赵向东,顿了顿,她又压低声音嘱咐闺女,“你夜里得让你男人悠着点儿,头头几天可不能过了。”
谁的闺女谁心疼,赵向东高大健硕,常年训练看着彪悍力道十足,又是没开荤的小伙子,她闺女不干农活是个纤细的,一下子没控制住,吃亏的就是她闺女。
姜宁脸腾地红了,又羞又窘,“妈!”不过她知道亲妈也是关心自己,胡乱点了点头。
闺女面如春水,精神头十足,明显过得顺心,姜母也不取笑她,只欣慰拍了拍她的手背。
“妈,等会你跟爸,要记得给东哥说那事儿。”姜宁面皮发烫,赶紧转移话题。
“行,你爸记住了,等下就说。”闺女嘱咐的事,老两口没有不上心的。
这事姜宁出嫁前就给爸妈说好的。随军至少得等两个月,她当然得继续积累资金,只不过现在她嫁到赵家去了,想一天到晚回娘家待着,没靠谱理由不行。
至于带着婆家一起干,光一个孙秀花就让她毫不犹豫地否决了,她不希望随军后,给娘家留下一块或几块撕不下的狗皮膏药。
姜宁就琢磨,让爸妈开口,说哥哥们弄了点小买卖,让她帮忙给发工资,好贴补一下以后的小家。
饭桌上,姜父开口说了这件事,“东子,宁宁他哥有门路,给弄了小买卖,宁宁出门前一直给帮忙拿钱的。”
姜父避重就轻,既没提及兄妹合伙或拿多少钱,也没欺骗,只听着像拿工资。不是他不信任女婿,而是女婿身后还有一大家子人,知道后反而为难。
“我想着,你至少等两月才回来接宁宁,这冬月你家里也闲,要不就让宁宁继续过来帮忙,跟以前一样拿钱。你们过去后开销肯定大,也好给贴补一下。”
老丈人说话,赵向东一直认真听着,听完第一反应是活累不累,但转念一想,姜家疼闺女,重活肯定不乐意让姜宁干的。
这大约是姜家补贴闺女的法子吧,毕竟他媳妇儿小胳膊小腿,那细腰仿佛一掐就要断似的,能干得了什么活?
购v率足一半即可正常阅读新章, 否则需延迟,不便之处,请亲谅解 他拳头紧了紧。
赵家人离开了,姜建设跟着去将人送到村口。
“老头子,你觉得东子咋样?”
姜母已经一口一个东子了,果然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满意。
姜父在水烟筒里闷了口, 抬头,“嗯, 不错。”
姜父虽然被唤作老头子, 但其实才四十多岁, 退役后被安排进了纺织厂安全部门。他疼媳妇疼孩子, 家里一般事都是媳妇拿主意。
只是作为一家之主, 大事绕不过他, 通常他拿了主意就不变的,不过这回他先侧头问闺女, “宁宁,你觉得呢?”
他仔细观察过赵向东, 又事无巨细询问一番, 认为不错,不过, 前提还得姜宁乐意。
姜母也认真听着, 日子是闺女要过的, 她觉得好才是好, 就好比先前老两口都不太满意吕文伟,能点头主要是多考虑了闺女的坚持。
想到这里,她暗啐了一口,万幸闺女婚前识破姓吕的真面目,要不这日子咋过?
闺女经一事长一智,这一年成熟了很多,姜母欣慰但不妨碍心疼。
母亲在想什么,姜宁不知道,她听了姜父的问话,又认真想了想,才点头,“嗯,是不错的。”
父母的意见很重要,他们有几十年的生活智慧,事关终生大事,她也没回避什么的,直接说清楚自己的看法。
接下来,二哥姜红兵也表示肯定,“爸妈,小妹,我看他是个可靠的。”
男人看男人,另有一个角度,姜红兵只比姜宁大一岁,二人既是兄妹也是玩伴,感情更深,他也更紧张。
全家意见达成一致,姜父点点头,“那好,等媒人明天上门,就给赵家准话。”
“嗯。”
姜宁应了一声,将视线投到日历上,1979年9月29日,她嘴角翘了翘,穿越一回到改革大开放,就算不成为时代弄潮儿,也得抓紧机会积攒家底,经济基础成就上层建筑嘛。
不过吧,她不想成为事业机器,她希望在这过程中,遇上一个可靠的男人,组建一个温馨的家,携手同行。
*
“宁宁,等会我们还卖栗子糕吗?”
姜建设送了赵家人到村口,他问了赵向东妹子落水位置,顺带把背篓捞了回来,栗子几乎没撒,也一起背了回来,现在正倒在院子里晒。
去年,姜宁大病一场好了好,就一直在倒腾各种糕点,后来两个哥哥也来帮忙。
姜家兄弟都在县里工作,姜父为人豪爽却并非不会变通,他自己努力,县里还有几个老战友帮忙,陆续给儿女们都安排上工作。
大儿子姜建设和小闺女在木材厂,二儿子姜红兵则进了父亲所在的纺织厂。
去年姜宁过来后没多久,十一届三中全会就确定了改革.开放政策,她找个借口办了停薪留职,开始琢磨累积资金。
改革才开始变化很轻微,她手艺不错,考虑过后决定先做糕点到县里卖。县里绝大部分都人都有工作,钱有的,就是粮食凭票供应一直不充裕。
她选了县里的造纸厂,这是个效益超级好的大厂,几千工人福利好手头松,她早晚来一次,不要票只要钱,满满一自行车鸡蛋糕很快就卖光了。
一大块鸡蛋糕卖三分钱,除去成本,头一个月赚了五十三块八毛二,这还是因为只有她一个人干,糕点做的数量有限,骑车技术一般也不敢装太多的原因。
这个数目惊了姜家人,也惊了每个休息日都来义务帮忙的两个哥哥。
姜宁自然也想家人都过得好,之前哥哥帮忙给钱不要,她干脆怂恿他们合伙。毕竟糕点只一个开始,有这个意识以后就好办了。
当时家里就一辆自行车,早上姜家兄弟早点起来,跑两趟多载些糕点,买卖差不多上班时间也到了,他们上班,剩下的姜宁收拾。
下午她就辛苦点,运好东西等哥哥们下班一起干。
这样不耽误工作,毕竟大家看工作还是很重要的,贸然放弃不可能。
姜家男人脑子都活,姜建设姜红兵立即就答应了,姜父也支持。
将近一年下来,外人不怎么看得起的这个行当,已让姜家积累下一笔不小的财富。
闷声发了大财,不提姜宁,姜建设兄弟眼见形势比年初好,已经蠢蠢欲动,估计那工作是留不住他们太久了。
年初分田到户,家里还分了栗子树,秋天板栗成熟,最近主打栗子糕。这不,姜建设惦记着下午空闲还能做趟买卖了。
“卖啊,怎么不卖。”
姜宁上前帮忙摊开栗子,两个哥哥请了假,壮劳力充足,正好还能多做点。
“好,那我去搬栗子。”
姜红兵说干就干,撸起袖子往后屋去了,这新打的栗子要放几天回糖才甜的,他们用之前晒干储存好的那些。
姜大嫂刘慧芳也跟去帮忙,她跟姜建设生了个儿子,今年才两岁,正要努力给儿子攒家底时候。要不是孩子淘气家里活也不少,婆婆忙不过来,她肯定也跟着小姑子干。
“宁宁,今天你歇歇吧,让你哥哥去。”姜母一边说着,一边不忘吆喝活蹦乱跳的孙子,不许捣乱。
“没事,妈。”
姜宁进了灶房,打开掉了红漆斑驳的厚木橱柜,把红糖,面粉,糯米粉等搬出来,“我好的很呀,往县里跑几个来回没问题。”
到目前为止,她没有感觉任何不适。
给姜父分派了看孙子任务后,姜母进来帮忙,端详闺女,见她确实神采奕奕,只得作罢。
板栗搬了过来,一家子上阵,先给开个小口子,然后全倒进锅里加了少许盐的沸水中,大火煮十分钟左右,捞起来过了冷水,然后就去壳。
没有更好的工具,只能采用热胀冷缩的法子去壳。
一家子都是手脚麻利的人,不过这板栗数量多,也足足弄了一个多小时。
姜建设已经在处理剥干净的板栗,这活天天干,量还不小,借用村里的公用大石磨不合适,就干脆新打一个大木盆跟木杵,自己在家弄。
煮熟的板栗不难杵,小伙子力气大,很快就做好了。
姜宁跟刘慧芳早已调好面粉跟糯米粉的比例,加上板栗泥,再撒少量糖水,几个人一起就着大木盆大力揉搓。
“好了,差不多了。”
姜宁见盆里的粉泥一搓就散开,立即叫停。她这个栗子糕的法子是最简单的,没办法,谁让资源短缺呢。
她家能弄到这么多面粉糯米粉红糖,完全因为二哥姜红兵是干采购的,有些另外的门路,这些不用票买,价格还正常。若不然去黑市买价格高不说,量大还有风险。
不过据姜宁前世记忆,应该马上就会放开农民自由贸易市场,允许农民将自产的农产品进行交易,不算再投机倒把了。
只是那都是后话,现在姜家人拿了木制的雕花饼模来,七手八脚将粉泥按上去轻拍了拍,再倒出来,一个月饼模样的栗子糕就好了,稍后再上锅蒸二十分钟就大功告成。
这雕花饼模是姜宁的主意,卖相好,就能更易顺利售出,反正村里就有会雕模的人,六个模具,只开口收了三斤粮食,做工还是不错的。
将栗子糕整理码进干净的大木箱内,牢牢捆在自行车后座,兄妹几个就出发了。
哥哥们骑车带箱子,姜宁走路跟着,一来箱子很沉再带人吃力,二来这路也不好走,负重骑车跟走路速度没啥区别,这乡间土路颠得,她还是不折磨自己了。
今天来得早了些,下班时间没到,不过造纸厂大门对面的老地方,已经有人等着了,都是上了年纪的退休大爷大娘,还有放学的学生,拿着盘子在等着。
这年头没有塑料袋,买栗子糕不现吃,得自备东西装着。
“闺女,给我装十个。”
说话的大娘是老光顾,她家除了两个小孙子,都领工资,姜宁手艺好还不要粮票,她十分乐意买。
“好嘞,大娘你拿稳,收齐了你三毛钱咯。”
……
没多久造纸厂下班铃响了,人流涌出,兄妹三个分工合作,装饼收钱十分利索,忙活了半小时,两大箱子栗子糕就卖光了,来晚的人照例抱怨做得太少。
“宁宁,这形势看来是越来越好。”
姜红兵一边收拾,一边往不远处瞟了眼,刚开始只有兄妹三个卖吃的,现在又陆续多了两摊,一个是卖包子的,一个是饼子摊。
“我们厂子那边,也多了两个卖吃的摊子。”什么时候都不缺有门路有脑筋的人。
造纸厂这边,姜家摊子生意最好,不过他们卖光后,没买到的人会流向另外两个摊子,算是互利互惠吧,对方因此不妒忌,彼此相安无事。
姜宁扶着自行车,让哥哥将箱子重新捆好,“是啊,等明年,或许我们家也不摆糕饼摊子了。”有进一步的新政策,他们能干的事情更多。
姜家兄弟都机灵,一听就懂,兄妹三个对视一眼,从彼此眼中看到喜色。
她一边吩咐着,一边给大鲫鱼打了鳞,利落烧热油锅煎了煎,再铲进瓦罐里,加水加姜片豆腐熬汤。
“老大家的,水烧开就把火压一下,慢慢焖两小时。”
这汤姜母见闺女熬过几次,味道佳闺女很爱喝,鱼是姜红兵昨天特地找了几处地方买的,本地鲫鱼少有这么大个头。
“好嘞!”
刘慧芳点了灶火,塞了柴,接过姜父宰好的鸡,舀了热水开始拔毛。
一家人忙忙碌碌,该宰的宰该炖的炖,等准备功夫差不多了,姜宁领着赵向东也到了家。
“爸,妈!”
她远远见到自家院子,脚步就不由自主加快小跑起来,赵向东姜红兵说了两次慢些也没用,只得紧紧跟上。
姜宁冲过去一手一个抱住爸妈,眼圈都红了,早几天还不觉得,真嫁出门去,才发现自己的惦记比想象中要多很多。
“好,好!”姜父姜母也很激动,回抱闺女半响,才缓了一些,忙拍了拍姜宁,招呼站在后面的赵向东,“东子快进门坐。”
姜宁也回神了,松开手看向姜建设刘慧芳,“大哥,大嫂。”
她揉了揉扑过来的小侄子,“小杰,你这两天听没听话。”
“有!”姜明杰扑过来抱住姑姑的大腿,抬头好奇问:“小姑咋没在家呢?”
他问的是这两天,不等姜宁回答,姜母笑道:“你小姑结婚,到小姑父家去了。”
“那什么时候回来呢?”姜明杰跟小姑好,闻言立即嘟嘴不高兴。
小孩子不懂结婚啥意思,现在也不是解释的好时候,刘慧芳赶紧过去把儿子抱走,塞了一颗糖先哄着。
在林县,女婿上门是贵客,姜父几个忙招呼赵向东进屋。坐下后,他先打量闺女,见姜宁面色红润,气色极佳,满意点了点头,“来,东子我们先喝茶,让她们娘俩说说话。”
老婆子念叨两天,招待女婿的活他们男人干就行。
“东哥,你先坐着,我跟妈说说话。”
姜宁很雀跃,不过她没忘先跟丈夫打个招呼,男人待在媳妇娘家,就像女人待在婆家一样,他惦记自己的感受,自己也不能忘记照顾他。
事实上,赵向东并没有这个问题,他心理素质强,还十分体谅姜宁,笑了笑,“宁宁跟妈多说说话,这里我跟爸大哥二哥聊着就行。”
她是他媳妇儿,她爸妈就是他爸妈。
这称呼姜父姜母露出笑,一个女婿半个儿,嫁女的不舍与伤感少了些。
姜母领着闺女回了屋,先询问了赵家人是否好相处,有没有欺负新媳妇。
“除了大嫂,其他都还行。”
姜宁没有隐瞒,一五一十给亲妈说了,她对婆家了解不深,除去孙秀花,其他暂时处着还行。
说实话她对婆家人要求不高,譬如赵玉燕这样翘手不干家务,看了懒且馋的也不在意,不极品难缠就行了,反正以后不一起住。
姜母听了琢磨半响,“你那大嫂爱欺负人,你不能软了,至于其他的,能让就让些,反正就处两月,吃点小亏总比留坏印象好。”
“妈,我知道的。”
婆家情况了解清楚了,姜母话锋一转,“东子呢,他咋对你?”
“他对我不错,大嫂要找麻烦,他先给挡下了。”而且很有分寸,没有采用过激手段,要知道在婆家被男人护着,是很扎人眼睛的事。
姜母很满意,她就没看错赵向东,顿了顿,她又压低声音嘱咐闺女,“你夜里得让你男人悠着点儿,头头几天可不能过了。”
谁的闺女谁心疼,赵向东高大健硕,常年训练看着彪悍力道十足,又是没开荤的小伙子,她闺女不干农活是个纤细的,一下子没控制住,吃亏的就是她闺女。
姜宁脸腾地红了,又羞又窘,“妈!”不过她知道亲妈也是关心自己,胡乱点了点头。
闺女面如春水,精神头十足,明显过得顺心,姜母也不取笑她,只欣慰拍了拍她的手背。
“妈,等会你跟爸,要记得给东哥说那事儿。”姜宁面皮发烫,赶紧转移话题。
“行,你爸记住了,等下就说。”闺女嘱咐的事,老两口没有不上心的。
这事姜宁出嫁前就给爸妈说好的。随军至少得等两个月,她当然得继续积累资金,只不过现在她嫁到赵家去了,想一天到晚回娘家待着,没靠谱理由不行。
至于带着婆家一起干,光一个孙秀花就让她毫不犹豫地否决了,她不希望随军后,给娘家留下一块或几块撕不下的狗皮膏药。
姜宁就琢磨,让爸妈开口,说哥哥们弄了点小买卖,让她帮忙给发工资,好贴补一下以后的小家。
饭桌上,姜父开口说了这件事,“东子,宁宁他哥有门路,给弄了小买卖,宁宁出门前一直给帮忙拿钱的。”
姜父避重就轻,既没提及兄妹合伙或拿多少钱,也没欺骗,只听着像拿工资。不是他不信任女婿,而是女婿身后还有一大家子人,知道后反而为难。
“我想着,你至少等两月才回来接宁宁,这冬月你家里也闲,要不就让宁宁继续过来帮忙,跟以前一样拿钱。你们过去后开销肯定大,也好给贴补一下。”
老丈人说话,赵向东一直认真听着,听完第一反应是活累不累,但转念一想,姜家疼闺女,重活肯定不乐意让姜宁干的。
这大约是姜家补贴闺女的法子吧,毕竟他媳妇儿小胳膊小腿,那细腰仿佛一掐就要断似的,能干得了什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