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饷帝很烦恼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table align=center><tr><td><table border=”0″ align=”left”><tr><td>
<td><table border=”0″ align=”left”
><tr><td>
第二百九十三章 饷帝很烦恼
杨改革这几日,相当的烦躁。
自己的摊子是铺开了,到处都有布局,到处都在用钱,如今,正是关键的时刻,可是,自己手中的钱,却不多了,甚至到了严重不足的地步。
乾清宫。
杨改革正在批阅奏疏。
“陛下,这本是请陛下开经筵的。”小太监翻开一本,看了看内容,就直说出了奏疏的内容。
杨改革烦躁的挥挥手。
小太监很知趣的把这本奏疏放在一边,拿起另外一本。
“陛下,这本也是请陛下开经筵的。”小太监只匆匆的浏览了一下,就说出这本奏疏的内容了。
杨改革烦躁的挥挥手。
小太监又把这本奏疏放下,拿起另外一本。
“陛下,这本……还是请陛下开经筵的。”
小太监很委屈的跟皇帝禀报道,这大臣们上的奏疏,本本都是请皇帝开经筵,皇帝显然没有那个心思,这就让小太监为难了,这给皇帝读奏疏,那是多么好的一件差事,如果因为这些白痴般的奏疏把自己的前途砸了,小太监哭死的心都有了。
大概处理了一会奏疏,奏疏就处理得差不多了,杨改革伸伸腰,问道:“大伴,这上奏疏说要开经筵的,一共有多少本了?”杨改革自从很久以前开过一回经筵之后,就把经筵这个词抛到脑后了,一直就没有再开过,这经筵,明显就是给自己洗 脑,给自己搞“传 销”的东东,杨改革是不会上当的,所以,自从上次开经筵之后,杨改革就一直不肯再开了,实在是怕这些大臣们给自己“洗 脑”,大臣们从刚开始的零星、松散的几个人上奏疏,到如今,已经是一大片,一大片的上奏疏让自己开经筵,泛滥了,杨改革也不的不正视一下。
“大伴,请开经筵的奏疏,有多少本了?”杨改革也没具体的统一过自己pass过多少请开经筵的奏疏了,问自己的管家。
“回陛下,这方面的奏疏,大约装了有两筐了。”王承恩立刻回答道。
“两筐……”杨改革无语,群臣真的是有毅力啊!这种浪费纸一般的奏疏,居然都写了两筐。
杨改革这几天,日子就过得艰难,没钱,到处是窟窿,到处需要用钱,杨改革一直在想从哪里搞钱,相当的烦躁,又被群臣请求开经筵的奏疏群攻,心情更加的不爽,不过不爽归不爽,杨改革决定开一次经筵,不管怎么说,开一次经筵,先堵一堵大臣们的嘴再说,自己真的快给开经筵的奏疏淹没了。
“大伴,传旨,开经筵。”杨改革有气无力的说道,杨改革的脑中混乱得很,准备换个环境,换个工作节奏看看,看能不能有什么突发奇想或者意外收获,没钱,实在憋屈啊!
“开经筵?…今日吗?陛下?”王承恩以为自己听错了,皇帝可是很久没开经筵了,皇帝对开经筵那可是相当的不感冒,怎么突然想起来开经筵了呢?不过皇帝已经下旨了,那就开吧。
“是的,今日就开,正好朕今日闲暇无事。”杨改革有无数的烦恼事,这开经筵就是其中的一件,也是比较好解决的一件,杨改革准备把这些烦恼的事逐一的解决,这经筵就是最简单的一件事,被杨改革列为最先解决的一件。
遇到难题从最容易的入手是解决难题的方法。
文华殿里。
内阁,六部等官员齐聚文华殿前的丹陛,等候皇帝驾临。皇帝难得的开一次经筵,这大臣们上奏疏,可是上了有一段时间了,这奏疏的数目,怕得用堆来计算了,这皇帝,终究是敌不过大臣们的苦劝,终于开经筵了。众人当中,不少心中都是喜滋滋的。
“陛下驾到。”小太监的一声高呼,群臣们立刻严肃的站好。
皇帝一进文华殿,大臣们就毕恭毕敬的磕头。
杨改革上了文华殿的宝座,才说了声:“起来吧。”
众臣又才起来。
“最近因为忙,也没时间,经筵有些日子没开了,今日,朕有时间,就开一开吧。”杨改革一副无所谓的表情说道。
既然皇帝下令,那就开吧。经筵按照预定的程序,正式的开始了。
皇帝坐在龙椅上,前面是个案几,负责讲课的是个穿红袍的家伙,身边还有两个蓝袍的家伙帮忙,下面则是内阁,尚书们,陪着皇帝一起听课。
开场毫无例外的是讲解《四书》《五经》,在这些儒家的书里,寻找微言大义,从一句话,一个词里延展出无数个道理,无数种可能,然后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解释。
杨改革的心思根本就不在这经筵,而是在别的地方,在自己的内帑里,在钱身上,在关外,在野猪皮身上,在陕西的徐光启身上,在赈灾身上,在毕自肃,吴三桂的剿匪上。哪里有心思听这无聊的经书,即便是听别人讲课,杨改革也觉得,还不如讲解一点《厚黑学》可能更好一点,毕竟厚脸皮,黑良心才能在明末这个世界更好的活下去。
皇帝的目光一直盯这讲官的眉目,这让讲官诚惶诚恐,以为皇帝是在仔细的听自己的解说。把个经义讲的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皇帝的心却不在这里。
大臣们有的是闭着眼睛,摇头晃脑,似乎听得是如痴如醉,似乎是有了很大的心得,似乎在这里面,找到了世界的真谛。
皇帝向来对这些小细节不是很看重,大臣们也就逐渐的放开了,一些小动作,比如这摇头晃脑的就出来了。
经筵的气氛是沉闷的,是无聊的,杨改革纯粹是坐在椅子上发呆,思考问题,打法时间,打法一次经筵而已,把这个身体摆在这里听经筵,脑子却在别的地方,算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办法,一边满足大臣们开经筵的需求,另外一方面,可以让自己去思考问题。
一个小太监急匆匆的赶到了文华殿。
“报……”这个小太监,远远的就喊起来了。
经筵的沉闷,被这个小太监的呼喊打破,群臣纷纷转头看这个小太监,不是什么军国大事,一般不会在经筵这个时候禀报,更不会远远的就喊,看样子,一定是紧急的军国大事。
“报……,启禀陛下,…六百里加急……”小太监气喘吁吁的禀报道,手里高举的是一封盖了红色大印的信件。
“呈上来。”杨改革的心跳,骤然加速,也不知道是好事是坏事,今年,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年景,坏消息肯定是一个接一个,杨改革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心,忍不住狂跳。
群臣在下面开始交头接耳的议论起来,能在经筵这种严肃的时候呈上来的东西,肯定是件大事,就是不知道是哪里出的大事,不知道是造反了,还是边关出了大变故了,或者说,东虏又围城了。
杨改革接过信件,上面写盖了大红印,至于是谁的印,杨改革也不认识,上面有“马上飞递,六百里加急”几个字,杨改革倒是认识。
拆开信件,写信的是刘吉善,再看看信件的内容,是关于和林丹汗联合的事,杨改革勉强看完了,说的是和林丹汗联合的事谈妥的,已经和林丹汗达成协议了,包括具体的协议都在里面。
杨改革松了一口气,总算不是个坏消息,是个好消息。
“诸位,一个好消息,和林丹汗的联合,已经谈妥了。”杨改革微笑着说道。
下面的大臣们早就翘首以盼,纷纷猜测是那个地方出了什么大事,听到皇帝说是好事,个个松了一口气,一旦什么地方出了什么大事,什么对策,怎么办大家或许不知道,但是有一件事,铁定知道,那就是肯定得花钱,这个是肯定的,造反了,打仗要钱,受灾了赈灾要钱,总之,都是要钱的,而如今,户部可一分钱都没有,所以,除了扯皮,朝廷目前什么事也做不了,扯皮不需要花钱。现在听到是好消息,终于松了一口气。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我朝北方已无大碍矣。”施凤来首先就是一记马屁拍过来。
“可喜可贺啊!陛下,北方,终于是要安宁下来了,东虏要绕道入关一事,怕是不太可能了。”张瑞图也说道。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都是陛下英明神武……”
“……陛下洪福……”听讲经的一众大臣纷纷送上马屁。
难得有一个好消息,杨改革笑了笑,道:“呵呵,这确实是个好消息,不过,刘吉善也问,当初我朝和林丹汗联合的时候,可曾许诺过给林丹汗银钱这件事?”杨改革问道,这件事,也是刘吉善问的,刘吉善把自己和林丹汗的谈判过程,差不多一字不漏的写了下来。
众臣你看看我,我望望你。
施凤来最先回答道:“启禀陛下,当年联合林丹汗的时候,似乎确实是有个这样的约定,我朝赠送一些银两给林丹汗,还答应了他们可以互市,为的就是笼络住林丹汗,共同对付东虏,此后林丹汗也确实数次出兵帮我朝,这件事,是真的。”
“是啊!陛下,当年臣也参与过,此事,确实是真的,当年我朝萨尔浒战败,关外危急,确实有过这样的事。”另外一个大臣也补充道。
杨改革点点头,看来,这件事是真的了,又问道:“我朝许诺给林丹汗的钱是多少?怎么林丹汗现在开口就问我朝要十万两银子啊?”
“十万两?陛下,绝没有如此之多,当年,我朝承诺的就是每年给林丹汗赠送千两白银,助他共同对付林丹汗,可没说十万两的话,如今差不多也有十年了,一年一千两,也不过一万两银子,怎么会有十万两呢?”这个大臣立刻跳出来反对,十万两?就是把户部的太仓刮一遍,户部也给你刮不出十万两来啊!
“一千两?”杨改革无语了,怎么明朝收买林丹汗就花了一千两,自己收买皇协军,可是花了五千两啊!这差距,也未免太大了点吧。那个什么皇协军第一协的什么青的和林丹汗可不是一个数量级啊!
“陛下,是千两,具体多少,这个,臣记不太清了,林丹汗之所以要十万两,应该还有求封赏的意思,这个,就全看陛下的了,陛下愿意给,就给,不愿意,按照我朝的承诺,每年给个一千两就够了。”刚才还在说参与当年事的大臣,立刻改口了,说自己记不清了,十万两银子的事还是少挨边。
“千两没错?就是说,按照林丹汗所说的,每年千两,这些年加一起,也没到一万两?朕就按照这个数字给?”杨改革不相信的问道,心中十分的委屈,自己收买一个小部落首领,就花五千两,而这个林丹汗,一年才要一千两,这说明什么,说明自己花钱太撒了,明朝人谈判很厉害,抠银子,更是厉害!不光对自己抠,对别人更是抠。
“陛下,按照这个数字给,基本没错的,林丹汗那是狮子大开口,陛下以当年的承诺对之,林丹汗自然无话可说,至于其他的,则是林丹汗求封赏来的,就看陛下的意思了,多少给一点就是,别寒了林丹汗的心就是,如今,我朝和林丹汗联合起来对付东虏,应该互相扶植,据说,前些日子,林丹汗吃了不少亏,怕是损失不小,没有我朝的补充和接济,怕林丹汗坚持不了多久。”兵部尚书刘延元解释道。
“哦,这样啊!朕明白了。”杨改革开始对明朝人的讲价能力有了兴趣,收买一个林丹汗这种级别的人,开出的价码,居然都只有千两白银,这实在是匪夷所思,远超自己的想象,跟自己那个五千两一比,自己简直就是在败家啊!
杨改革心中已经有了定数,也就不再在这件事上浪费时间了。道:“好了,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吧,封赏林丹汗的钱,朕出了,这件事,朕处理就行了。”
群臣松了口气,要是皇帝要户部掏银子,那少不得又要打一场嘴仗。
见政事处理完毕,那个讲官道:“陛下,可接着讲?”
“接着讲。”杨改革高兴的接受了这个提议,没想到,开经筵的时候还能收到好消息,看来,这个经筵能给自己带来好运气,杨改革对这个经筵,也有好感了。
“启禀陛下,经义已经讲完了,接下来,该讲史了,陛下要讲那一段呢?”那个讲官问道。
“呵呵,诸位,你们觉得,朕该听那一段历史啊?”杨改革心情不错,笑呵呵的问自己的大臣。
“启禀陛下,臣以为,陛下最关心民间疾苦,对百姓最是关心、爱护,所以,该讲一些百姓疾苦的事……”施凤来依旧是第一个说话的,当然,话都要挨着皇帝喜欢的来说。
“陛下,该讲一些帝王接受臣子纳谏的事……”一个大臣见皇帝脸色不错,也大着胆子说道。
“陛下,该讲一些帝王勤政的事……”
众臣见皇帝心情不错,都提出自己的意见。
“呵呵,好了,这样多,朕也不知道听谁的,那就先按照施首辅的来,一个一个的讲吧。”杨改革心情真的不错,林丹汗的联合已成,野猪皮再想绕道入关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要入关,起码先要把林丹汗收拾了,而林丹汗如今和自己的防线挨防线,想一口吞掉林丹汗,不是那样容易的,东面更是有毛文龙牵制,如果再算上朝鲜,野猪皮已经被自己关进了笼子里了,杨改革真的是相当的高兴,战略意图,终于实现了一步。
“遵命,陛下,那臣就先讲一些民间的疾苦。”这个讲官很高兴,难得皇帝开一次经筵,而且气氛不错,皇帝也高兴。
“启禀陛下,自古以来,民间疾苦能流传于世,为世人所知者,多是通过历代文人之笔,才可能流传于世,所以,陛下要听史上有关民间的疾苦,多半也是从这些文人入手,最有名的就是圣人所言的‘苛政猛于虎’,再者,如唐朝的柳河东,刘梦得,杜甫,如宋朝范仲淹……等等,都对民间的疾苦了解颇深,也有文字传世,陛下要了解民间的疾苦,可从这些文人的文字入手,不知道陛下要听那一段,或者说,要从哪位文豪入手呢?”这位讲官也是称职和认真,对皇帝那是墩墩诱导。
“哦,从这些文人入手?那这些文人里,谁把百姓写得最苦呢?”杨改革问道。
“……回陛下,这个臣实在是不好评论,最苦的,莫过于圣人的那句‘苛政猛于虎’……”这位讲官也是吓住了,最苦?最苦不过一个死字,再苦就要讲百姓是如何造反的了。
“圣人的就暂且不说可,朕就提几个吧。”杨改革说道。
“恭请陛下出题。”讲官松了口气。
“朕对《捕蛇者说》,《卖炭翁》有点印象,就说说这个吧。”杨改革果断的出题了,托九年义务教育的福,杨改革总算还记得这两篇文章是明朝以前的,也是说民间疾苦的,对这个好歹还有点印象,杨改革也就顺势的把这两篇文章说了出来。
讲官抹了抹汗,这两篇文章,可真的是讲的民间百姓的苦啊!组织了一下话语,道:“陛下,这两篇文章,其中的《捕蛇者说》乃是唐朝的柳宗元,柳河东所著,《卖炭翁》乃是唐朝白居易,香山居士所著,两篇文章,的确是讲解了民间之苦,百姓之苦……”这个讲官开始后悔了,自己不该太奔放,让皇帝自己挑题目,如今这两个题目该怎么说啊?整个就是一个老百姓被欺负,被压迫的真实写照啊!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table align=center><tr><td><table border=”0″ align=”left”><tr><td>
<td><table border=”0″ align=”left”
><tr><td>
第二百九十三章 饷帝很烦恼
杨改革这几日,相当的烦躁。
自己的摊子是铺开了,到处都有布局,到处都在用钱,如今,正是关键的时刻,可是,自己手中的钱,却不多了,甚至到了严重不足的地步。
乾清宫。
杨改革正在批阅奏疏。
“陛下,这本是请陛下开经筵的。”小太监翻开一本,看了看内容,就直说出了奏疏的内容。
杨改革烦躁的挥挥手。
小太监很知趣的把这本奏疏放在一边,拿起另外一本。
“陛下,这本也是请陛下开经筵的。”小太监只匆匆的浏览了一下,就说出这本奏疏的内容了。
杨改革烦躁的挥挥手。
小太监又把这本奏疏放下,拿起另外一本。
“陛下,这本……还是请陛下开经筵的。”
小太监很委屈的跟皇帝禀报道,这大臣们上的奏疏,本本都是请皇帝开经筵,皇帝显然没有那个心思,这就让小太监为难了,这给皇帝读奏疏,那是多么好的一件差事,如果因为这些白痴般的奏疏把自己的前途砸了,小太监哭死的心都有了。
大概处理了一会奏疏,奏疏就处理得差不多了,杨改革伸伸腰,问道:“大伴,这上奏疏说要开经筵的,一共有多少本了?”杨改革自从很久以前开过一回经筵之后,就把经筵这个词抛到脑后了,一直就没有再开过,这经筵,明显就是给自己洗 脑,给自己搞“传 销”的东东,杨改革是不会上当的,所以,自从上次开经筵之后,杨改革就一直不肯再开了,实在是怕这些大臣们给自己“洗 脑”,大臣们从刚开始的零星、松散的几个人上奏疏,到如今,已经是一大片,一大片的上奏疏让自己开经筵,泛滥了,杨改革也不的不正视一下。
“大伴,请开经筵的奏疏,有多少本了?”杨改革也没具体的统一过自己pass过多少请开经筵的奏疏了,问自己的管家。
“回陛下,这方面的奏疏,大约装了有两筐了。”王承恩立刻回答道。
“两筐……”杨改革无语,群臣真的是有毅力啊!这种浪费纸一般的奏疏,居然都写了两筐。
杨改革这几天,日子就过得艰难,没钱,到处是窟窿,到处需要用钱,杨改革一直在想从哪里搞钱,相当的烦躁,又被群臣请求开经筵的奏疏群攻,心情更加的不爽,不过不爽归不爽,杨改革决定开一次经筵,不管怎么说,开一次经筵,先堵一堵大臣们的嘴再说,自己真的快给开经筵的奏疏淹没了。
“大伴,传旨,开经筵。”杨改革有气无力的说道,杨改革的脑中混乱得很,准备换个环境,换个工作节奏看看,看能不能有什么突发奇想或者意外收获,没钱,实在憋屈啊!
“开经筵?…今日吗?陛下?”王承恩以为自己听错了,皇帝可是很久没开经筵了,皇帝对开经筵那可是相当的不感冒,怎么突然想起来开经筵了呢?不过皇帝已经下旨了,那就开吧。
“是的,今日就开,正好朕今日闲暇无事。”杨改革有无数的烦恼事,这开经筵就是其中的一件,也是比较好解决的一件,杨改革准备把这些烦恼的事逐一的解决,这经筵就是最简单的一件事,被杨改革列为最先解决的一件。
遇到难题从最容易的入手是解决难题的方法。
文华殿里。
内阁,六部等官员齐聚文华殿前的丹陛,等候皇帝驾临。皇帝难得的开一次经筵,这大臣们上奏疏,可是上了有一段时间了,这奏疏的数目,怕得用堆来计算了,这皇帝,终究是敌不过大臣们的苦劝,终于开经筵了。众人当中,不少心中都是喜滋滋的。
“陛下驾到。”小太监的一声高呼,群臣们立刻严肃的站好。
皇帝一进文华殿,大臣们就毕恭毕敬的磕头。
杨改革上了文华殿的宝座,才说了声:“起来吧。”
众臣又才起来。
“最近因为忙,也没时间,经筵有些日子没开了,今日,朕有时间,就开一开吧。”杨改革一副无所谓的表情说道。
既然皇帝下令,那就开吧。经筵按照预定的程序,正式的开始了。
皇帝坐在龙椅上,前面是个案几,负责讲课的是个穿红袍的家伙,身边还有两个蓝袍的家伙帮忙,下面则是内阁,尚书们,陪着皇帝一起听课。
开场毫无例外的是讲解《四书》《五经》,在这些儒家的书里,寻找微言大义,从一句话,一个词里延展出无数个道理,无数种可能,然后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解释。
杨改革的心思根本就不在这经筵,而是在别的地方,在自己的内帑里,在钱身上,在关外,在野猪皮身上,在陕西的徐光启身上,在赈灾身上,在毕自肃,吴三桂的剿匪上。哪里有心思听这无聊的经书,即便是听别人讲课,杨改革也觉得,还不如讲解一点《厚黑学》可能更好一点,毕竟厚脸皮,黑良心才能在明末这个世界更好的活下去。
皇帝的目光一直盯这讲官的眉目,这让讲官诚惶诚恐,以为皇帝是在仔细的听自己的解说。把个经义讲的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皇帝的心却不在这里。
大臣们有的是闭着眼睛,摇头晃脑,似乎听得是如痴如醉,似乎是有了很大的心得,似乎在这里面,找到了世界的真谛。
皇帝向来对这些小细节不是很看重,大臣们也就逐渐的放开了,一些小动作,比如这摇头晃脑的就出来了。
经筵的气氛是沉闷的,是无聊的,杨改革纯粹是坐在椅子上发呆,思考问题,打法时间,打法一次经筵而已,把这个身体摆在这里听经筵,脑子却在别的地方,算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办法,一边满足大臣们开经筵的需求,另外一方面,可以让自己去思考问题。
一个小太监急匆匆的赶到了文华殿。
“报……”这个小太监,远远的就喊起来了。
经筵的沉闷,被这个小太监的呼喊打破,群臣纷纷转头看这个小太监,不是什么军国大事,一般不会在经筵这个时候禀报,更不会远远的就喊,看样子,一定是紧急的军国大事。
“报……,启禀陛下,…六百里加急……”小太监气喘吁吁的禀报道,手里高举的是一封盖了红色大印的信件。
“呈上来。”杨改革的心跳,骤然加速,也不知道是好事是坏事,今年,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年景,坏消息肯定是一个接一个,杨改革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心,忍不住狂跳。
群臣在下面开始交头接耳的议论起来,能在经筵这种严肃的时候呈上来的东西,肯定是件大事,就是不知道是哪里出的大事,不知道是造反了,还是边关出了大变故了,或者说,东虏又围城了。
杨改革接过信件,上面写盖了大红印,至于是谁的印,杨改革也不认识,上面有“马上飞递,六百里加急”几个字,杨改革倒是认识。
拆开信件,写信的是刘吉善,再看看信件的内容,是关于和林丹汗联合的事,杨改革勉强看完了,说的是和林丹汗联合的事谈妥的,已经和林丹汗达成协议了,包括具体的协议都在里面。
杨改革松了一口气,总算不是个坏消息,是个好消息。
“诸位,一个好消息,和林丹汗的联合,已经谈妥了。”杨改革微笑着说道。
下面的大臣们早就翘首以盼,纷纷猜测是那个地方出了什么大事,听到皇帝说是好事,个个松了一口气,一旦什么地方出了什么大事,什么对策,怎么办大家或许不知道,但是有一件事,铁定知道,那就是肯定得花钱,这个是肯定的,造反了,打仗要钱,受灾了赈灾要钱,总之,都是要钱的,而如今,户部可一分钱都没有,所以,除了扯皮,朝廷目前什么事也做不了,扯皮不需要花钱。现在听到是好消息,终于松了一口气。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我朝北方已无大碍矣。”施凤来首先就是一记马屁拍过来。
“可喜可贺啊!陛下,北方,终于是要安宁下来了,东虏要绕道入关一事,怕是不太可能了。”张瑞图也说道。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都是陛下英明神武……”
“……陛下洪福……”听讲经的一众大臣纷纷送上马屁。
难得有一个好消息,杨改革笑了笑,道:“呵呵,这确实是个好消息,不过,刘吉善也问,当初我朝和林丹汗联合的时候,可曾许诺过给林丹汗银钱这件事?”杨改革问道,这件事,也是刘吉善问的,刘吉善把自己和林丹汗的谈判过程,差不多一字不漏的写了下来。
众臣你看看我,我望望你。
施凤来最先回答道:“启禀陛下,当年联合林丹汗的时候,似乎确实是有个这样的约定,我朝赠送一些银两给林丹汗,还答应了他们可以互市,为的就是笼络住林丹汗,共同对付东虏,此后林丹汗也确实数次出兵帮我朝,这件事,是真的。”
“是啊!陛下,当年臣也参与过,此事,确实是真的,当年我朝萨尔浒战败,关外危急,确实有过这样的事。”另外一个大臣也补充道。
杨改革点点头,看来,这件事是真的了,又问道:“我朝许诺给林丹汗的钱是多少?怎么林丹汗现在开口就问我朝要十万两银子啊?”
“十万两?陛下,绝没有如此之多,当年,我朝承诺的就是每年给林丹汗赠送千两白银,助他共同对付林丹汗,可没说十万两的话,如今差不多也有十年了,一年一千两,也不过一万两银子,怎么会有十万两呢?”这个大臣立刻跳出来反对,十万两?就是把户部的太仓刮一遍,户部也给你刮不出十万两来啊!
“一千两?”杨改革无语了,怎么明朝收买林丹汗就花了一千两,自己收买皇协军,可是花了五千两啊!这差距,也未免太大了点吧。那个什么皇协军第一协的什么青的和林丹汗可不是一个数量级啊!
“陛下,是千两,具体多少,这个,臣记不太清了,林丹汗之所以要十万两,应该还有求封赏的意思,这个,就全看陛下的了,陛下愿意给,就给,不愿意,按照我朝的承诺,每年给个一千两就够了。”刚才还在说参与当年事的大臣,立刻改口了,说自己记不清了,十万两银子的事还是少挨边。
“千两没错?就是说,按照林丹汗所说的,每年千两,这些年加一起,也没到一万两?朕就按照这个数字给?”杨改革不相信的问道,心中十分的委屈,自己收买一个小部落首领,就花五千两,而这个林丹汗,一年才要一千两,这说明什么,说明自己花钱太撒了,明朝人谈判很厉害,抠银子,更是厉害!不光对自己抠,对别人更是抠。
“陛下,按照这个数字给,基本没错的,林丹汗那是狮子大开口,陛下以当年的承诺对之,林丹汗自然无话可说,至于其他的,则是林丹汗求封赏来的,就看陛下的意思了,多少给一点就是,别寒了林丹汗的心就是,如今,我朝和林丹汗联合起来对付东虏,应该互相扶植,据说,前些日子,林丹汗吃了不少亏,怕是损失不小,没有我朝的补充和接济,怕林丹汗坚持不了多久。”兵部尚书刘延元解释道。
“哦,这样啊!朕明白了。”杨改革开始对明朝人的讲价能力有了兴趣,收买一个林丹汗这种级别的人,开出的价码,居然都只有千两白银,这实在是匪夷所思,远超自己的想象,跟自己那个五千两一比,自己简直就是在败家啊!
杨改革心中已经有了定数,也就不再在这件事上浪费时间了。道:“好了,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吧,封赏林丹汗的钱,朕出了,这件事,朕处理就行了。”
群臣松了口气,要是皇帝要户部掏银子,那少不得又要打一场嘴仗。
见政事处理完毕,那个讲官道:“陛下,可接着讲?”
“接着讲。”杨改革高兴的接受了这个提议,没想到,开经筵的时候还能收到好消息,看来,这个经筵能给自己带来好运气,杨改革对这个经筵,也有好感了。
“启禀陛下,经义已经讲完了,接下来,该讲史了,陛下要讲那一段呢?”那个讲官问道。
“呵呵,诸位,你们觉得,朕该听那一段历史啊?”杨改革心情不错,笑呵呵的问自己的大臣。
“启禀陛下,臣以为,陛下最关心民间疾苦,对百姓最是关心、爱护,所以,该讲一些百姓疾苦的事……”施凤来依旧是第一个说话的,当然,话都要挨着皇帝喜欢的来说。
“陛下,该讲一些帝王接受臣子纳谏的事……”一个大臣见皇帝脸色不错,也大着胆子说道。
“陛下,该讲一些帝王勤政的事……”
众臣见皇帝心情不错,都提出自己的意见。
“呵呵,好了,这样多,朕也不知道听谁的,那就先按照施首辅的来,一个一个的讲吧。”杨改革心情真的不错,林丹汗的联合已成,野猪皮再想绕道入关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要入关,起码先要把林丹汗收拾了,而林丹汗如今和自己的防线挨防线,想一口吞掉林丹汗,不是那样容易的,东面更是有毛文龙牵制,如果再算上朝鲜,野猪皮已经被自己关进了笼子里了,杨改革真的是相当的高兴,战略意图,终于实现了一步。
“遵命,陛下,那臣就先讲一些民间的疾苦。”这个讲官很高兴,难得皇帝开一次经筵,而且气氛不错,皇帝也高兴。
“启禀陛下,自古以来,民间疾苦能流传于世,为世人所知者,多是通过历代文人之笔,才可能流传于世,所以,陛下要听史上有关民间的疾苦,多半也是从这些文人入手,最有名的就是圣人所言的‘苛政猛于虎’,再者,如唐朝的柳河东,刘梦得,杜甫,如宋朝范仲淹……等等,都对民间的疾苦了解颇深,也有文字传世,陛下要了解民间的疾苦,可从这些文人的文字入手,不知道陛下要听那一段,或者说,要从哪位文豪入手呢?”这位讲官也是称职和认真,对皇帝那是墩墩诱导。
“哦,从这些文人入手?那这些文人里,谁把百姓写得最苦呢?”杨改革问道。
“……回陛下,这个臣实在是不好评论,最苦的,莫过于圣人的那句‘苛政猛于虎’……”这位讲官也是吓住了,最苦?最苦不过一个死字,再苦就要讲百姓是如何造反的了。
“圣人的就暂且不说可,朕就提几个吧。”杨改革说道。
“恭请陛下出题。”讲官松了口气。
“朕对《捕蛇者说》,《卖炭翁》有点印象,就说说这个吧。”杨改革果断的出题了,托九年义务教育的福,杨改革总算还记得这两篇文章是明朝以前的,也是说民间疾苦的,对这个好歹还有点印象,杨改革也就顺势的把这两篇文章说了出来。
讲官抹了抹汗,这两篇文章,可真的是讲的民间百姓的苦啊!组织了一下话语,道:“陛下,这两篇文章,其中的《捕蛇者说》乃是唐朝的柳宗元,柳河东所著,《卖炭翁》乃是唐朝白居易,香山居士所著,两篇文章,的确是讲解了民间之苦,百姓之苦……”这个讲官开始后悔了,自己不该太奔放,让皇帝自己挑题目,如今这两个题目该怎么说啊?整个就是一个老百姓被欺负,被压迫的真实写照啊!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