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6 霸主艰难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第九特区、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创业吧学霸大人、谋妻入局:总裁深夜来、尸姐、金钢进化、暗夜超神、尸灯鬼话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留守潼关的西军将士们继续向关内撤军,李泰和他的部曲随从们也跟随在其中。虽然人数翻了一倍有余,但仍然只是一支不起眼的小队伍。
“这就是日后统一天下、几造帝国的府兵前身?”
土路上沙尘飞扬,士兵们一个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队伍前后都弥漫着一股仓皇丧志的气氛,像是一群游食的难民多过军队。
虽然说是一支新败之军,但眼中所见到的仍与自己想象中的西魏府兵该有的军容气象大不相同,李泰也不免大失所望。
虽然说历史上西魏的府兵组织大成,是在数年后的大统十四年、十五年之间,以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等府兵上层将帅各自就位为标志,而邙山大战的失败正是促使宇文泰打造府兵系统的最大动机。
但一种军事制度的形成、一支强军的打造总不是一蹴而就,总要有一个优良的基础,才会有光辉的未来。
当然,如果抛开因为历史先知而带来的过高期待,眼前这支败军较之一般的乌合之众还是有胜出的。
起码基本的阵列还能保持,士兵们虽然沮丧,但行止军令也都听从,年龄大多正值青壮,还有极大的整顿成长的空间。
同前身记忆中的东魏军队相比,西军中的胡汉比例并不算太严重,基本一半一半,细数一番,汉人军士的数量甚至还隐隐胜过了胡人,而且胡人军众中明显的还有其他族属,具体到鲜卑人在队伍中所占比例就更少。
这样的族属比例倒也有其渊源,西魏宇文泰霸府的基本盘来源本就极为复杂。
首先占据核心地位的,是当年跟随尔朱天光、贺拔岳进入关中平叛的老军,但这些将士仅仅只有不足三千人,而且还分成了几部分。
诸如尔朱天光的契胡武士,侯莫陈悦的代地武装,以及贺拔岳等武川豪强的各自部曲。整支队伍是靠着对当时关中叛军的镇压与收抚整编,才逐渐壮大起来,关中的汉人与氐羌等杂胡陆续加入其中。
后来尔朱天光率领嫡系军队前往河北韩陵与高欢大军火并而失败,贺拔岳便成为留守关中的军队老大。直至在高欢的离间计下,代地豪强侯莫陈悦杀掉了贺拔岳,宇文泰才继之成为关中老大。
之后宇文泰为贺拔岳报仇,侯莫陈悦的部将李弼临阵跳反,率领一部分代地武装加入到宇文泰的队伍中来。
等到北魏孝武帝因为高欢的逼迫而西逃关中,并带来几千名洛阳禁军,西魏的军事力量才算是完成。
跟东魏高欢直接从尔朱氏手中诈取到十数万六镇镇民相比,西魏军事力量的组建要曲折得多。除了各方面的兼并与投靠之外,西魏军队最大的补充就是与东魏几场大战的俘虏缴获。
具体到每一场战事,西魏立国的小关之战以及之后的沙苑之战,全都成功挫败了东魏对关中的进攻。
特别是在沙苑之战中,由于高欢的指挥失当,东魏军队一战丧失了八万多的人马、铠甲器杖十八万。也是凭着这一场辉煌的胜利,西魏才有了与东魏分庭抗礼的底气,宇文泰直接在败军之中收编了足足两万军队!
沙苑之战中,西魏还顺势攻占了包括洛阳在内的河洛地区,这也成为下一场大战河桥之战的诱因。
宇文泰为了确立西魏政权的正当性,带着西魏皇帝前往洛阳祭天祭祖,而东魏大将侯景、高敖曹趁机对洛阳发起了进攻。
这一次战争,应该是东西魏五次大战中最为势均力敌的一次。
西魏挟一年前沙苑之战大胜余威,士气与兵力全都不落下风,但东魏参战的仅仅只是侯景、高敖曹等部分武装。
河桥之战开始时,宇文泰虽因轻敌冒进而身陷险境、靠着都督李穆急中生智的搭救才得以逃脱,但整体上还是顺风开局。李泰前身的偶像高敖曹,就是丧命在这场战争中。
只是战斗正酣之际,西魏军队中发生了耸人听闻的一幕。
当时战场上天降大雾,西魏的独孤信、李远右军,赵贵、怡峰左军先后作战不利,同时又失去了和宇文泰的联系,居然直接撤军跑了!
率领后军的李虎等人见独孤信、赵贵等撤退,便也一起向后退军,直接把老大丢在了战场上。
以至于宇文泰逃出战场时吓得魂不附体、夜不能寐,要枕着干儿子、汉人豪强蔡祐的大腿才能入睡,可见这一次战败与被众将抛弃给他带来的心理阴影之大。
等到高欢获知前线战况,率军前往增援时,西魏大军早已经撤到了潼关以西。
河桥之战西魏虽然战败,但因为大家全都跑得快,基本上除了主公宇文泰差点吓掉魂之外,并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失。而东魏方面则折损了大将高敖曹,以至于高敖曹所代表的一部分汉人豪强一度与东魏产生离心。
河桥之战后,西魏又收拾武装,成功夺回了洛阳。然后双方便进入了长达数年的休整期,宇文泰也趁机整顿队伍,清扫了一些关内的隐患,并将麾下部伍整顿为六军,由大行台直接统率,彼此之间未有大战。
接下来便是高敖曹的兄长高仲密以北豫州投降西魏,特别是拱手献上虎牢关这一河南重镇、河洛东门,继而引发了当下这场邙山大战。
邙山这一场大战,抛开一波三折的战争过程不说,两国基本上是动员了各自能够调度的主力。而战争的结果也证明了,起码到目前为止,西魏的国力仍然大逊于东魏。
李泰在此时来到这个世界,并从东魏叛出到西魏来,大势上来说,真的是蠢。
但若从前途上而言,却也有几分弃暗投明的意思,因为邙山之战的惨败,促使宇文泰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大肆招募汉人豪强进入队伍中,用关中的乡兵与私曲武装补充军队的不足,着手建立府兵系统。
毫无疑问,在这一时期,身为一个汉人,在西魏要比在东魏机会多得多。
但如果要具体到地域的话,西魏这一次的机会窗口,主要还是向各拥部曲的关陇汉人豪强们开放。
李泰作为一个东州新附的乡人,处境仍是尴尬,想要加入到未来的关陇集团并成为其核心成员,机会仍然很渺茫。
所以他在为若干惠执笔奏书时,也夹杂了自己的私货,力陈大举招募关陇汉人武装对政权发展的稳定性。
这样的建议,当然谈不上启发性。宇文泰一代人杰,能够顶住高欢强大的压力在关中自成基业,甚至在未来能够后来居上,当然不可能看不到招募汉人豪强的重要性。
这样的想法与思路应该早就在宇文泰脑海中成型,只是具体的举措与步骤仍然思虑不定,而邙山惨败又让他没有了再作犹豫的余地。就算没有李泰的上书进策,这举措必然也会很快大举施行。
李泰也并不奢望凭着一封书信就能让宇文泰对他礼遇备至、奉为国士,主要目的还是想借此表达自己与对方想法契合:我和领导是灵魂密友,你想到的我都想到,你忙不过来我能帮点小忙!
但他还是小觑了西魏政权内部人事纠纷的复杂性,或者说尺度上拿捏不够精准,还是没能达成预期的效果。
这倒也正常,他虽然因为职业的缘故有点文笔基础,也不乏历史的前瞻性,但终究不是这个时代土生土长的人物。
之前所面对的是论坛老铁、是平台看客,但现在却要搏求一位真正的乱世枭雄的关注,用力的尺度、进策的深度难免就有点把持不住。
但看若干惠作为关中政权的核心人物,仍然愿意为他提供庇护,可见他的进言或许未如预期,起码也没有触犯什么大忌,在关中立足生存问题不大。
宇文泰你清高、你了不起,你不搭理老子,老子去找杨坚,未来拨乱反正、恢复汉统,我要出一把力!杨坚搭不上就找李虎,帮我大哥教育儿孙后人。
他这里尚自颅内高潮的盘算后计,李渚生又走了上来,并递给了他一串竹简并小声说道:“阿郎,那十几名外客籍名都已经记录下来了,他们也都愿意追从阿郎。”
眼下西魏政权虽然弱小落后,但也不至于退化到削竹记事。但大抵纸张产量不高,也并不作为军用物资储备泛滥,李泰暂时找不到纸笔,只能用就地取材的竹子作简记事。
竹简上刻记的是新加入队伍的那十几名西军士卒,他们之前在潼关外被当做李泰的同伴误抓,即便大声伸冤也没人相信、没人理会,还是跟李泰的部曲一并关押起来。
等到李泰搭上若干惠发还部曲,这些人也就作为他的部曲还给了他,懒得分辨他们各自原本归属。
李泰虽然没有什么造反创业的经验,但也深谙乱世之中兵马至上的道理,自然不会拒绝这平白得来的部曲壮丁,先收编了再说,因此在行军途中便让李渚生记下了这些人的名字留底。
留守潼关的西军将士们继续向关内撤军,李泰和他的部曲随从们也跟随在其中。虽然人数翻了一倍有余,但仍然只是一支不起眼的小队伍。
“这就是日后统一天下、几造帝国的府兵前身?”
土路上沙尘飞扬,士兵们一个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队伍前后都弥漫着一股仓皇丧志的气氛,像是一群游食的难民多过军队。
虽然说是一支新败之军,但眼中所见到的仍与自己想象中的西魏府兵该有的军容气象大不相同,李泰也不免大失所望。
虽然说历史上西魏的府兵组织大成,是在数年后的大统十四年、十五年之间,以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等府兵上层将帅各自就位为标志,而邙山大战的失败正是促使宇文泰打造府兵系统的最大动机。
但一种军事制度的形成、一支强军的打造总不是一蹴而就,总要有一个优良的基础,才会有光辉的未来。
当然,如果抛开因为历史先知而带来的过高期待,眼前这支败军较之一般的乌合之众还是有胜出的。
起码基本的阵列还能保持,士兵们虽然沮丧,但行止军令也都听从,年龄大多正值青壮,还有极大的整顿成长的空间。
同前身记忆中的东魏军队相比,西军中的胡汉比例并不算太严重,基本一半一半,细数一番,汉人军士的数量甚至还隐隐胜过了胡人,而且胡人军众中明显的还有其他族属,具体到鲜卑人在队伍中所占比例就更少。
这样的族属比例倒也有其渊源,西魏宇文泰霸府的基本盘来源本就极为复杂。
首先占据核心地位的,是当年跟随尔朱天光、贺拔岳进入关中平叛的老军,但这些将士仅仅只有不足三千人,而且还分成了几部分。
诸如尔朱天光的契胡武士,侯莫陈悦的代地武装,以及贺拔岳等武川豪强的各自部曲。整支队伍是靠着对当时关中叛军的镇压与收抚整编,才逐渐壮大起来,关中的汉人与氐羌等杂胡陆续加入其中。
后来尔朱天光率领嫡系军队前往河北韩陵与高欢大军火并而失败,贺拔岳便成为留守关中的军队老大。直至在高欢的离间计下,代地豪强侯莫陈悦杀掉了贺拔岳,宇文泰才继之成为关中老大。
之后宇文泰为贺拔岳报仇,侯莫陈悦的部将李弼临阵跳反,率领一部分代地武装加入到宇文泰的队伍中来。
等到北魏孝武帝因为高欢的逼迫而西逃关中,并带来几千名洛阳禁军,西魏的军事力量才算是完成。
跟东魏高欢直接从尔朱氏手中诈取到十数万六镇镇民相比,西魏军事力量的组建要曲折得多。除了各方面的兼并与投靠之外,西魏军队最大的补充就是与东魏几场大战的俘虏缴获。
具体到每一场战事,西魏立国的小关之战以及之后的沙苑之战,全都成功挫败了东魏对关中的进攻。
特别是在沙苑之战中,由于高欢的指挥失当,东魏军队一战丧失了八万多的人马、铠甲器杖十八万。也是凭着这一场辉煌的胜利,西魏才有了与东魏分庭抗礼的底气,宇文泰直接在败军之中收编了足足两万军队!
沙苑之战中,西魏还顺势攻占了包括洛阳在内的河洛地区,这也成为下一场大战河桥之战的诱因。
宇文泰为了确立西魏政权的正当性,带着西魏皇帝前往洛阳祭天祭祖,而东魏大将侯景、高敖曹趁机对洛阳发起了进攻。
这一次战争,应该是东西魏五次大战中最为势均力敌的一次。
西魏挟一年前沙苑之战大胜余威,士气与兵力全都不落下风,但东魏参战的仅仅只是侯景、高敖曹等部分武装。
河桥之战开始时,宇文泰虽因轻敌冒进而身陷险境、靠着都督李穆急中生智的搭救才得以逃脱,但整体上还是顺风开局。李泰前身的偶像高敖曹,就是丧命在这场战争中。
只是战斗正酣之际,西魏军队中发生了耸人听闻的一幕。
当时战场上天降大雾,西魏的独孤信、李远右军,赵贵、怡峰左军先后作战不利,同时又失去了和宇文泰的联系,居然直接撤军跑了!
率领后军的李虎等人见独孤信、赵贵等撤退,便也一起向后退军,直接把老大丢在了战场上。
以至于宇文泰逃出战场时吓得魂不附体、夜不能寐,要枕着干儿子、汉人豪强蔡祐的大腿才能入睡,可见这一次战败与被众将抛弃给他带来的心理阴影之大。
等到高欢获知前线战况,率军前往增援时,西魏大军早已经撤到了潼关以西。
河桥之战西魏虽然战败,但因为大家全都跑得快,基本上除了主公宇文泰差点吓掉魂之外,并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失。而东魏方面则折损了大将高敖曹,以至于高敖曹所代表的一部分汉人豪强一度与东魏产生离心。
河桥之战后,西魏又收拾武装,成功夺回了洛阳。然后双方便进入了长达数年的休整期,宇文泰也趁机整顿队伍,清扫了一些关内的隐患,并将麾下部伍整顿为六军,由大行台直接统率,彼此之间未有大战。
接下来便是高敖曹的兄长高仲密以北豫州投降西魏,特别是拱手献上虎牢关这一河南重镇、河洛东门,继而引发了当下这场邙山大战。
邙山这一场大战,抛开一波三折的战争过程不说,两国基本上是动员了各自能够调度的主力。而战争的结果也证明了,起码到目前为止,西魏的国力仍然大逊于东魏。
李泰在此时来到这个世界,并从东魏叛出到西魏来,大势上来说,真的是蠢。
但若从前途上而言,却也有几分弃暗投明的意思,因为邙山之战的惨败,促使宇文泰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大肆招募汉人豪强进入队伍中,用关中的乡兵与私曲武装补充军队的不足,着手建立府兵系统。
毫无疑问,在这一时期,身为一个汉人,在西魏要比在东魏机会多得多。
但如果要具体到地域的话,西魏这一次的机会窗口,主要还是向各拥部曲的关陇汉人豪强们开放。
李泰作为一个东州新附的乡人,处境仍是尴尬,想要加入到未来的关陇集团并成为其核心成员,机会仍然很渺茫。
所以他在为若干惠执笔奏书时,也夹杂了自己的私货,力陈大举招募关陇汉人武装对政权发展的稳定性。
这样的建议,当然谈不上启发性。宇文泰一代人杰,能够顶住高欢强大的压力在关中自成基业,甚至在未来能够后来居上,当然不可能看不到招募汉人豪强的重要性。
这样的想法与思路应该早就在宇文泰脑海中成型,只是具体的举措与步骤仍然思虑不定,而邙山惨败又让他没有了再作犹豫的余地。就算没有李泰的上书进策,这举措必然也会很快大举施行。
李泰也并不奢望凭着一封书信就能让宇文泰对他礼遇备至、奉为国士,主要目的还是想借此表达自己与对方想法契合:我和领导是灵魂密友,你想到的我都想到,你忙不过来我能帮点小忙!
但他还是小觑了西魏政权内部人事纠纷的复杂性,或者说尺度上拿捏不够精准,还是没能达成预期的效果。
这倒也正常,他虽然因为职业的缘故有点文笔基础,也不乏历史的前瞻性,但终究不是这个时代土生土长的人物。
之前所面对的是论坛老铁、是平台看客,但现在却要搏求一位真正的乱世枭雄的关注,用力的尺度、进策的深度难免就有点把持不住。
但看若干惠作为关中政权的核心人物,仍然愿意为他提供庇护,可见他的进言或许未如预期,起码也没有触犯什么大忌,在关中立足生存问题不大。
宇文泰你清高、你了不起,你不搭理老子,老子去找杨坚,未来拨乱反正、恢复汉统,我要出一把力!杨坚搭不上就找李虎,帮我大哥教育儿孙后人。
他这里尚自颅内高潮的盘算后计,李渚生又走了上来,并递给了他一串竹简并小声说道:“阿郎,那十几名外客籍名都已经记录下来了,他们也都愿意追从阿郎。”
眼下西魏政权虽然弱小落后,但也不至于退化到削竹记事。但大抵纸张产量不高,也并不作为军用物资储备泛滥,李泰暂时找不到纸笔,只能用就地取材的竹子作简记事。
竹简上刻记的是新加入队伍的那十几名西军士卒,他们之前在潼关外被当做李泰的同伴误抓,即便大声伸冤也没人相信、没人理会,还是跟李泰的部曲一并关押起来。
等到李泰搭上若干惠发还部曲,这些人也就作为他的部曲还给了他,懒得分辨他们各自原本归属。
李泰虽然没有什么造反创业的经验,但也深谙乱世之中兵马至上的道理,自然不会拒绝这平白得来的部曲壮丁,先收编了再说,因此在行军途中便让李渚生记下了这些人的名字留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