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7章 巡视苏松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求书,找书,请发站内短信给管理员,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路上不好商谈,王彦对于三寸金莲并没这方面的癖好,所以如果放足对于大明有利,他肯定是会支持的。
只是这脚裹了怕是有几百年了,也不是说想放就会放的,得先把势造出来,改变风气才行,否则就是朝廷有令也禁止不住。
此事王彦决定稍后在议,当下他与众人先去查看苏州城外的纺织作坊,毕竟这才是他们此行的目的。
薛宗周领着王彦到了城外的一处区域,这里遍布着成排成排的房屋,样子都差不多,但没有什么美感,估计就是作坊和仓库所在。
在这些房屋间还有数百到烟柱,从屋顶升起来,那是雇工在煮茧。
整个情景会让人有些不舒服,没有美感,与传统的社会有些格格不入。
一行人来到一家作坊前,从外面看院子内,里面晾晒着许多丝线,还有布匹,杂乱的很。
门口一个拱形的门牌上,写着“沈记布庄”,一名穿着锦缎的商人,站在门前恭候。
沈记布庄,主人自然姓沈,名叫元胜,原来是卖布的,后来自己也开了作坊,从生产到销售一条龙,也不怕没货可拿。
他给王彦行礼后,领着众人进入作坊内。
整个作坊十分巨大,有七八十间屋子,还有十多个仓库,面积快赶上半个楚王府,而这还不是最大的作坊,据说松紧那边还有雇工三千人以上的棉纺作坊。
“监国千岁,这里是茧房!”沈元胜领着王彦进入一个房间,躬身说道。
王彦一行进入其中,便见整个工坊内的木架上,装满了用簸箕装着的蚕茧,堆得满屋都是。
“这样茧屋,有多少,苏州府的蚕茧够你们用吗?”整个屋子长十丈,宽三丈,高两丈,全都放满了蚕茧,王彦有些震惊的问道。
“回禀监国,像这样的茧屋,小民有十座。”沈元胜行礼回道:“苏州的苏织大户不只小民一家,苏松的蚕茧甚至南直隶的都不够分。这里大部分的蚕茧都是小人从浙江买来,那里有种桑大户同小人签有契约,专门为小人提供蚕茧!”
这等于已经是跨地域的协作了,王彦点了点头,继续随他前行,出了茧屋便到了一处热气腾腾的房间。
这个房间里架着许多大锅,一自排开,每口锅有两人,一人烧火,一人正那木棍搅动着大锅。
沈元胜当即指着那一口大锅道:“监国,这是煮茧房。烧的主要是收来的稻梗,还有木炭,以及一部分石炭,不过石炭要从浙江运来,而且价格太高,一般是不烧的。”
石炭王彦知道,和金银铜铁矿一样,都开采不易,不过它开采出来就能用,不用冶炼,所以价值便宜得多,但却又比木炭要贵一些。
这时王彦走到那一口大锅边,阻止了雇工们行礼,见他们将从茧房里取来的蚕茧,放进水中熬煮。
沈元胜便接着介绍道:“监国,这煮茧很有讲究,首先是时间一定要掌握好,煮太烂不牢,太生则影响加工,成品上也会有生块,另外加入的配料也要定量。”
“这些蚕茧煮软化之后,就可以抽丝了。小民这边采用的是冷缫法,不用边煮茧边缫丝,而是先煮茧,然后将煮好的茧盛在加有少量温水的盆内,再进行缫丝。此法缫出的丝比热釜缫丝,更有精神,更坚韧,还可防止煮茧太熟、丝胶脱净、丝纤维软弱无力弱点。”
接下来,王彦一行便进了缫丝坊,他们隔着老远便听见吱吱呀呀的声响,进了房间便看见数百人脚踩缫丝机,忙个不停。
按沈元胜的说法,缫丝工可以把八个蚕茧的丝并在一起,并且根据不同需要,生产出不同长度的生丝,有的甚至长达千丈,其中却没有拼接的痕迹。
王彦与众人观察了如何缫丝,但并不太懂,不过他到发现,缫丝工确实九成的男工,但也有几名女工在。
看她们是天足,就知道大多是穷苦人家的妇人,不然也不会抛头露面。
王彦见她们动作比男工快上不少,便问她们的工钱多少,结果却只有男工大七成。
王彦闻言皱了下眉头,但也没说什么,毕竟是男权社会,七成已经算良心了。
在抽丝以后,就是将丝晒干,再进行纺织,最后是用模板染色印花。
最后几道工序,都是上百人进行,作坊内有五百张织机,日夜不停的赶工,完成官府的订单。
王彦在转了一圈之后,感受颇深,除了军队打仗之外,他还从未见过这么多人一起协作完成一件事情。
“你们的生产,现在最大的困难在哪里?”王彦在转了一圈之后,开口问道。
“回禀监国,主要是缫丝和织机的速度跟不上。”沈元胜回道。
王彦原本以为是蚕茧跟不上,毕竟方才看见桑田里,劳力似乎有些不足,却不想居然是缫丝和织机跟不上。
王彦沉吟了一下,“孤方才看了一遍,觉得你这个缫丝是不是可以和纺织、染布分开啊。你的蚕蛹不是从浙江收购买么,为何不将缫丝作坊开在浙江,那里石炭和木炭的价格也便宜一些,你抽好生丝再运过来,总比运蚕蛹要方便些。”
江南地区开发已久,又是平原,木炭和石炭的价格确实要高很多。
王彦顿了顿,继续说道:“还有你将缫丝分离出去,这里至少能多一半的空间,再放五百架织机都没有问题。”
沈元胜笑着行礼道:“监国英明,小民也确实有这个打算。”
王彦微微颔首,便从晾晒的各种布匹之间往外走,不久便出了作坊,他停下步子又说道:“在缫丝机和织机上,你们也想办法改进一下织机,不要墨守成规。另外,雇工不能这样没日没夜的做事,需要有休息的时间。你要记住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不能丢了咱们的礼义仁智信!”
想要解决的缫丝和织机的两个环节的问题,除了扩大规模之外,就只有寻求技术的突破。毕竟扩大规模,成本也会提高,只有技术进步,才能从本质上提高生产的能力。
不过,这技术进步,却不是说来就能来的,所以还是先扩大规模,但是商人逐利的特性,必然会让他们想法减少成本,技术迟早会突破。
“小民谨记监国千岁的教诲!”沈元胜拜道。
在作坊巡视一遍后,已经到了中午,王彦才在薛宗周的等人的陪同下,沉船进入苏州。
苏州城的水道极为发达,河岸两旁屋宅林立,有各种店铺、酒楼,不时有评弹声和昆腔传出,生气十足,却又没有城外的忙碌和快节奏。
到了知府衙门之后,众人先用了些吃食,然便找了一间大堂,一边喝茶,一边商谈。
王彦首先开口道:“今日看了一圈,眼界大开。完淳所说,鼓励放足之事,孤看可行。就说那缫丝和纺织都是细活,用女工确实要比男工更有效益。”
“监国,话虽这么说,但是缠足之风,由来已久,怕是一时间无法改变风气。”堵胤锡皱了下眉头道。
王彦点点,“这点孤知道,所以要官府引导。孤也不是命令禁止,官宦人家想缠,就缠便是,但是普通人家却完全没有这个必要,缠足之后,许多活计都不能做,连走路都不快,实在没有必要跟风,再者孤王着实不知,那三寸金莲有什么美的。”
这堂内的官员,许多都有小脚的夫人,听王彦这么一说不禁老脸一红。
王彦见没人说话,随即拍板道:“那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下来,礼部多做些引导,孤也会下教旨劝说百姓放足,慢慢改了这风气。”
说完此事,王彦又说道:“自开海以来,我朝获得了大量的白银,也从南洋等地获取了许多物资,但同时与我朝贸易的商人,也获利颇丰,而正是因为有大利可图,海外各国才争相与我朝贸易。”
当初为了与明朝贸易,宁波甚至发生了争贡之役,无论是日本还是西夷各国,只要能拿到明朝的东西,拉回去便是稳住不赔,甚至有几倍的利益,他们这个钱为免赚的太轻松。
王彦顿了下,开口说道:“前不久,五德号的大掌柜,与孤商议了一事,说诸国来我朝贸易,有用银两,有用银币、金币,而我朝一律按着斤两来算,实在不划算。陈永华建议,今后各国来我朝贸易,金银之物,因该一律兑换成我朝价值一两的硬币,进行贸易,国内的也要逐渐使用银币和银票交易。”
五德号所图甚大,在获得了国内商业的结算权之后,还不太满意,将目光又投向了海外贸易,要求各国也用五德号铸的钱来结算。
明朝铸的银币含银七成,如果以何种方式结算掌握在明朝手中,那明朝的钱就能成为世界贸易的通用货币,光是用兑换比率就能大赚一笔。
众人不是专业人士,对这个到不是太懂,不过接手户部的陈友龙,却大概明白王彦的意思,点头道:“臣赞同……”
他正说话间,陆士逵却忽然拿着一份奏折进来,行礼道:“启禀监国,北京捷报!”
求书,找书,请发站内短信给管理员,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路上不好商谈,王彦对于三寸金莲并没这方面的癖好,所以如果放足对于大明有利,他肯定是会支持的。
只是这脚裹了怕是有几百年了,也不是说想放就会放的,得先把势造出来,改变风气才行,否则就是朝廷有令也禁止不住。
此事王彦决定稍后在议,当下他与众人先去查看苏州城外的纺织作坊,毕竟这才是他们此行的目的。
薛宗周领着王彦到了城外的一处区域,这里遍布着成排成排的房屋,样子都差不多,但没有什么美感,估计就是作坊和仓库所在。
在这些房屋间还有数百到烟柱,从屋顶升起来,那是雇工在煮茧。
整个情景会让人有些不舒服,没有美感,与传统的社会有些格格不入。
一行人来到一家作坊前,从外面看院子内,里面晾晒着许多丝线,还有布匹,杂乱的很。
门口一个拱形的门牌上,写着“沈记布庄”,一名穿着锦缎的商人,站在门前恭候。
沈记布庄,主人自然姓沈,名叫元胜,原来是卖布的,后来自己也开了作坊,从生产到销售一条龙,也不怕没货可拿。
他给王彦行礼后,领着众人进入作坊内。
整个作坊十分巨大,有七八十间屋子,还有十多个仓库,面积快赶上半个楚王府,而这还不是最大的作坊,据说松紧那边还有雇工三千人以上的棉纺作坊。
“监国千岁,这里是茧房!”沈元胜领着王彦进入一个房间,躬身说道。
王彦一行进入其中,便见整个工坊内的木架上,装满了用簸箕装着的蚕茧,堆得满屋都是。
“这样茧屋,有多少,苏州府的蚕茧够你们用吗?”整个屋子长十丈,宽三丈,高两丈,全都放满了蚕茧,王彦有些震惊的问道。
“回禀监国,像这样的茧屋,小民有十座。”沈元胜行礼回道:“苏州的苏织大户不只小民一家,苏松的蚕茧甚至南直隶的都不够分。这里大部分的蚕茧都是小人从浙江买来,那里有种桑大户同小人签有契约,专门为小人提供蚕茧!”
这等于已经是跨地域的协作了,王彦点了点头,继续随他前行,出了茧屋便到了一处热气腾腾的房间。
这个房间里架着许多大锅,一自排开,每口锅有两人,一人烧火,一人正那木棍搅动着大锅。
沈元胜当即指着那一口大锅道:“监国,这是煮茧房。烧的主要是收来的稻梗,还有木炭,以及一部分石炭,不过石炭要从浙江运来,而且价格太高,一般是不烧的。”
石炭王彦知道,和金银铜铁矿一样,都开采不易,不过它开采出来就能用,不用冶炼,所以价值便宜得多,但却又比木炭要贵一些。
这时王彦走到那一口大锅边,阻止了雇工们行礼,见他们将从茧房里取来的蚕茧,放进水中熬煮。
沈元胜便接着介绍道:“监国,这煮茧很有讲究,首先是时间一定要掌握好,煮太烂不牢,太生则影响加工,成品上也会有生块,另外加入的配料也要定量。”
“这些蚕茧煮软化之后,就可以抽丝了。小民这边采用的是冷缫法,不用边煮茧边缫丝,而是先煮茧,然后将煮好的茧盛在加有少量温水的盆内,再进行缫丝。此法缫出的丝比热釜缫丝,更有精神,更坚韧,还可防止煮茧太熟、丝胶脱净、丝纤维软弱无力弱点。”
接下来,王彦一行便进了缫丝坊,他们隔着老远便听见吱吱呀呀的声响,进了房间便看见数百人脚踩缫丝机,忙个不停。
按沈元胜的说法,缫丝工可以把八个蚕茧的丝并在一起,并且根据不同需要,生产出不同长度的生丝,有的甚至长达千丈,其中却没有拼接的痕迹。
王彦与众人观察了如何缫丝,但并不太懂,不过他到发现,缫丝工确实九成的男工,但也有几名女工在。
看她们是天足,就知道大多是穷苦人家的妇人,不然也不会抛头露面。
王彦见她们动作比男工快上不少,便问她们的工钱多少,结果却只有男工大七成。
王彦闻言皱了下眉头,但也没说什么,毕竟是男权社会,七成已经算良心了。
在抽丝以后,就是将丝晒干,再进行纺织,最后是用模板染色印花。
最后几道工序,都是上百人进行,作坊内有五百张织机,日夜不停的赶工,完成官府的订单。
王彦在转了一圈之后,感受颇深,除了军队打仗之外,他还从未见过这么多人一起协作完成一件事情。
“你们的生产,现在最大的困难在哪里?”王彦在转了一圈之后,开口问道。
“回禀监国,主要是缫丝和织机的速度跟不上。”沈元胜回道。
王彦原本以为是蚕茧跟不上,毕竟方才看见桑田里,劳力似乎有些不足,却不想居然是缫丝和织机跟不上。
王彦沉吟了一下,“孤方才看了一遍,觉得你这个缫丝是不是可以和纺织、染布分开啊。你的蚕蛹不是从浙江收购买么,为何不将缫丝作坊开在浙江,那里石炭和木炭的价格也便宜一些,你抽好生丝再运过来,总比运蚕蛹要方便些。”
江南地区开发已久,又是平原,木炭和石炭的价格确实要高很多。
王彦顿了顿,继续说道:“还有你将缫丝分离出去,这里至少能多一半的空间,再放五百架织机都没有问题。”
沈元胜笑着行礼道:“监国英明,小民也确实有这个打算。”
王彦微微颔首,便从晾晒的各种布匹之间往外走,不久便出了作坊,他停下步子又说道:“在缫丝机和织机上,你们也想办法改进一下织机,不要墨守成规。另外,雇工不能这样没日没夜的做事,需要有休息的时间。你要记住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不能丢了咱们的礼义仁智信!”
想要解决的缫丝和织机的两个环节的问题,除了扩大规模之外,就只有寻求技术的突破。毕竟扩大规模,成本也会提高,只有技术进步,才能从本质上提高生产的能力。
不过,这技术进步,却不是说来就能来的,所以还是先扩大规模,但是商人逐利的特性,必然会让他们想法减少成本,技术迟早会突破。
“小民谨记监国千岁的教诲!”沈元胜拜道。
在作坊巡视一遍后,已经到了中午,王彦才在薛宗周的等人的陪同下,沉船进入苏州。
苏州城的水道极为发达,河岸两旁屋宅林立,有各种店铺、酒楼,不时有评弹声和昆腔传出,生气十足,却又没有城外的忙碌和快节奏。
到了知府衙门之后,众人先用了些吃食,然便找了一间大堂,一边喝茶,一边商谈。
王彦首先开口道:“今日看了一圈,眼界大开。完淳所说,鼓励放足之事,孤看可行。就说那缫丝和纺织都是细活,用女工确实要比男工更有效益。”
“监国,话虽这么说,但是缠足之风,由来已久,怕是一时间无法改变风气。”堵胤锡皱了下眉头道。
王彦点点,“这点孤知道,所以要官府引导。孤也不是命令禁止,官宦人家想缠,就缠便是,但是普通人家却完全没有这个必要,缠足之后,许多活计都不能做,连走路都不快,实在没有必要跟风,再者孤王着实不知,那三寸金莲有什么美的。”
这堂内的官员,许多都有小脚的夫人,听王彦这么一说不禁老脸一红。
王彦见没人说话,随即拍板道:“那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下来,礼部多做些引导,孤也会下教旨劝说百姓放足,慢慢改了这风气。”
说完此事,王彦又说道:“自开海以来,我朝获得了大量的白银,也从南洋等地获取了许多物资,但同时与我朝贸易的商人,也获利颇丰,而正是因为有大利可图,海外各国才争相与我朝贸易。”
当初为了与明朝贸易,宁波甚至发生了争贡之役,无论是日本还是西夷各国,只要能拿到明朝的东西,拉回去便是稳住不赔,甚至有几倍的利益,他们这个钱为免赚的太轻松。
王彦顿了下,开口说道:“前不久,五德号的大掌柜,与孤商议了一事,说诸国来我朝贸易,有用银两,有用银币、金币,而我朝一律按着斤两来算,实在不划算。陈永华建议,今后各国来我朝贸易,金银之物,因该一律兑换成我朝价值一两的硬币,进行贸易,国内的也要逐渐使用银币和银票交易。”
五德号所图甚大,在获得了国内商业的结算权之后,还不太满意,将目光又投向了海外贸易,要求各国也用五德号铸的钱来结算。
明朝铸的银币含银七成,如果以何种方式结算掌握在明朝手中,那明朝的钱就能成为世界贸易的通用货币,光是用兑换比率就能大赚一笔。
众人不是专业人士,对这个到不是太懂,不过接手户部的陈友龙,却大概明白王彦的意思,点头道:“臣赞同……”
他正说话间,陆士逵却忽然拿着一份奏折进来,行礼道:“启禀监国,北京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