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第四十八章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李东阳当先,杨瓒落后半步,一路走进文渊阁。见刘健、谢迁均在值房内,思及李阁老方才所言,更觉心惊肉跳,惴惴不安。
这是要三堂会审?
知道比喻不恰当,却控制不住类似的念头在脑海中翻腾。
暗暗吸一口气,定下心神。杨瓒上前两步,躬身行礼,道:“翰林院侍读杨瓒,见过刘阁老,见过谢阁老。”
刘健安坐不动,面上看不出喜怒。
谢迁微微颔首,态度有几分亲切。
因杨瓒与谢丕是同年,又同列三鼎甲,彼此的关系算得上不错,谢迁对杨瓒自然有几分“亲切”。
“杨侍读且坐。”
同年,同榜,都是人脉。
谢阁老丰姿俊朗,高情逸态,并非真的不食人间烟火。否则也不会高居内阁,成为庙堂鼎臣。
“三位阁老当前,下官惶恐。”
杨瓒谢过,不敢坐实,只蹭着椅子边。
很快,有书吏敲门,送上热茶。
待值房的门关上,李东阳和谢迁自顾品茶,刘健当先开口,道:“请杨侍读至此,实有事询问,非言辞训诫,无需紧张。”
刘阁老的话不错,奈何表情过于严肃,眉间纹深如沟壑。
杨瓒面上保持平静,手心隐隐冒汗。
在三位阁臣面前,竟比面对弘治帝还要紧张。至于朱厚照……还是不要去想,免得“大-不-敬”。
“阁老相询,下官必知无不言。”
杨瓒再次起身,端正行礼。
见到杨瓒表现,李东阳和谢迁暗中交换眼色,都有几分满意。刘阁老也不免点头。
年纪虽小,心性却是沉稳。坐在文渊阁中,面对三人能方寸不乱,实是难得。先帝知人善用,果然没错。
只不过……
刘健抚过颌下长须,没错过杨瓒瞬间的僵硬,笑意隐入眼底。
论起朝堂经验,同上官奏对,还是嫩了些。
“老夫三人请你前来,实为此篇策论。”
杨瓒抬起头,见刘健自身后架上取下一只木盒,盒中尽是今科进士的文章。其中一篇,即是杨瓒交给谢丕,又经谢丕送至谢阁老手中的农商策论。
“此文甚好。虽有冒进不足之处,却不乏可行之议。”刘健道,“尤以南北粮秣运输最善。”
杨瓒想过多种可能,始终没有想到这种。
李阁老亲往“抓”人,不问金尺,不问牙牌,也不问他在乾清宫中的“无状”,更不问今日天子不上早朝,改上午朝的因由,只问这篇农商策论?
说不通,无论如何都说不通。
抿了抿嘴唇,脑子里缠成线团,额际一阵阵抽痛。
无论想得通还是想不通,无论三位阁老真实意图为何,最好的应对办法,唯有问什么答什么。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至万无一失,至少不会犯下大错。
深吸一口气,杨瓒起身,恭敬道:“南北粮秣运输,下官确有几分浅见。然钝口拙腮,有言不逮意之处,还请阁老见谅。”
“无碍。”刘健道,“关系国家经济,当直言勿讳。”
“如此,下官斗胆。”
策论写在入值翰林院之后,弘治帝大行之前,距今已两月有余。大致的内容,杨瓒都还记得。关乎漕运的观点,今日看来,实在有许多不足之处。
在翰林院抄录之余,杨瓒曾翻阅过早年文卷。读到漕运相关,更借户部观政之机,向户部郎中请教。得悉内情之后,心中生出诸多情绪,委实难以言喻。
国朝开立以来,官场自有一套规则,上治下法,延续百年。别说他当时只是翰林院七品编修,换到今日的从五品,也轻易触碰不得。
本以为,短时间内不会再论究此事。未料到,内阁三位相公竟向他问策。
真意也好,另有玄机也罢。
总之,机会当前,不抓住就不是杨瓒!
杨瓒知道,今日说出这番话,势必会得罪不少人。然有朱厚照令谕之事当前,多得罪些人,实在算不得什么。
得罪多了,也就习惯了。
按照弘治帝驾崩前布下的棋局,杨瓒想要继续在-庙-堂生存,能走的路只有一条:孤臣,直臣!
思及此,杨瓒心下更定。暗暗握拳,整顿思绪,梳理出条理,开口道:“不敢瞒三位阁老,下官常于翰林院翻阅卷宗,又至户部观政数日,于漕运之事渐有了解,知粮秣草豆,兵甲马匹,往来运输多借水路。”
“下官斗胆,以济宁州为例。”
话至此,杨瓒稍停,见刘健三人都听得认真,方继续道:“济宁州为要害之地,设南北二闸。置闸官吏目专管水闸开闭之事。”
“闸官品级不入流,位卑职轻。往来官-豪-行于水上,擅自开闭水闸,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船停要道,几日不行,对闸官呼来喝去,犹如皂吏一般。”
“其肆无忌惮,有己无人,何等可恶!”
以上绝非杨瓒揣测胡言,王忠拔升户科给事中,不久前既有上言,直言济宁州豪商无视闸官,私自开闸,阻滞舟运,拖延边军粮饷,其后更打伤吏目,请朝廷严办。
士农工商。
闸官再不入流,也是朝廷选派,手握官印,代表朝廷的脸面。
一介商人擅自开闭水闸,运舟行船,阻碍边军粮秣,已是有罪。呼喝闸官,打伤吏目,更见嚣张。
杨瓒可以肯定,这个济宁豪商必有“官-方”背景。不是有族人在朝廷做官,就是金银通天,在府州根基牢固,得地方-庇-护。
杨瓒举出济宁之例,三位阁老都陷入沉默。
刘阁老眉间的川字纹更深;李阁老手端茶盏,迟迟不饮;谢阁老则是眼神微凝,颇有些动容。
“水运闸官倒在其次。”杨瓒顿了顿,话锋突转,“各府州县-欺-上-瞒-下,私设-关-卡,盘剥行商庶民,实比官-豪-霸占河道更为严重。”
闸官位低,官-豪-霸-占-水路,只要朝廷肯下决心,几道敕令便能解决。而官府借繁多明目设立关卡,征收杂税,盘-剥-百姓,却是遍及全国各地,积弊已久,难以解决。
“下官查阅往年卷宗,独一县之地便有诸多条目,其盘剥之厉,遗害之深,实是触目惊心。”
杨瓒声音渐沉,说到最后,想起殿试时的侃侃而谈,不觉羞惭。
当日大言商道,十句中有七八句脱离实际。
商能富国不假,然重农抑商的国策早已制定。重重矛盾深埋,牵一发而动全身。想凭一己之力撼动全局,无异于痴人说梦。
在大明的时日越久,杨瓒对此的感触越深。
想做一番事业,就要面对多方阻力。积累不足,贸然触动某方势力,巨浪拍下,只能是粉身碎骨,薪尽火灭。
文渊阁中,杨瓒抛却顾忌,出言有章,侃侃而谈。
期间,刘健三人都是凝眉深思,没有轻易打断。
到了后来,杨瓒将整篇策论的观点详叙一遍,有更正亦有加深。涉及豪-强-权-贵,更是直言不讳,压根没有丝毫避忌。
三位阁老见识过大风大浪,也因杨瓒的话眉头微跳。
这位不及弱冠的杨探花,确是干国之器,足令人刮目相看。
自殿试之后,杨瓒难得如此痛快。
待他说完,三位阁老并未多做点评,只点了点头,唤书吏将他送出文渊阁。
头脑冷静下来,杨瓒难免有些后怕。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话出口再不容收回。观三位阁老的态度,算得上有几分满意……吧?
怀着不安之情走进内阁,一番侃谈,又揣着满腹心事离开。
杨瓒走在街头,扫过路边高挂的幌子,耳边流过熙攘人声,仍有不确定之感。
殊不知,在他离开后,刘健三人对坐半晌,忽然同时抚须而笑。
“年纪尚轻,到底有些莽撞。”
“马负图言此子古板,有‘夫子’之象,我观却是不然。”
“哦?”
“貌似规行矩步,不露锋芒,实则胸有乾坤,有将相之器,王佐之才。”
“宾之此言是否有些过了?”
“不过。”
李东阳摇头,笑道:“先时,我等均不解先帝为何赐下金尺,如今我已是明了。不知希贤兄同于乔可解深意?”
刘健和谢迁先是微愣,其后双双恍然。
先帝深谋远虑,金尺当赐此人!
三位阁老只问策论,于杨瓒怒抽刘瑾,劝说少帝之事半句不提。貌似什么都不晓得,实际已是了然在胸,半点不落。
接下来几日,朱厚照记挂京卫演武,老老实实上朝,半点没犯熊。
宣府大同军情稍有缓解,增援的京军已抵大同,仗地势和火器之利,击退鞑靼数次进攻,将鞑靼主力逼回牛心山一带。
杨瓒至翰林院点卯,每次遇到谢丕和顾晣臣,都能听到类似的抱怨:太子殿下忽然对兵书兴致浓厚,经史子集全都丢到一旁,捧着《孙子》和《六韬》问个没完没了。
“不瞒贤弟,为兄实是被陛下问得拙言,日日回家苦读兵书,实在是……”
谢丕苦不堪言,顾晣臣亦然。
以诗词文章扬名的状元榜眼,捧着兵书苦读不辍,画面委实太美,常人难以想象。
如果谢迁看到,会不会以为自己的儿子要弃笔从戎,正如当年被王守仁气得肝疼的王状元?
作为“始作俑者”,杨瓒默默退后两步,下定决心,今后到翰林院点卯,见到谢状元和顾榜眼一定绕道走。
必要时,值房都可以换一换。
又五日,天子除服。京城的酒楼茶肆重新热闹起来。
吏部批条终于下来,许杨瓒回家省亲。
杨土高兴得蹦高,杨瓒只能苦笑,身负皇命,不查清丹药之事,一天都不能离开京城。
“四郎,真不能走?”
“不能走。”
杨瓒狠心摇头,杨土垂下头,再无心蹦高。
诏狱中,顾卿正翻看校尉呈上的口供。
宫中的道士僧人俱被押入诏狱,连日-审-讯,多数熬不住,胆子被吓破,几乎是问什么答什么。
供词足有百页之多,牵涉在京道士十一人,番僧十九人。西番灌顶大国师、宪宗信任的真人一并牵连在内。
更甚者,有僧道供出,太医院内藏-鬼-蜮,诊治先皇病情,方子虽然对症,用的药却有问题。
此事非同小可,非但顾卿不能决定,连锦衣卫指挥使牟斌都无法轻下论断。
“来人。”
放下供词,顾卿唤来一名校尉,令其迅速往杨瓒府上,将人请来诏狱。
“杨侍读问起,便言事情已有眉目,请来相商。”
“是。”
校尉领命离开,不到片刻,另有一名百户匆匆请见。
“千户,数名番僧道人-纠-集狱外,意图不明!”
番僧道人-纠-集?
顾卿沉吟片刻,当即按刀起身,道:“随本官来。”
他倒要看看,这些僧道聚集诏狱,意图为何!
诏狱门前,数十名僧道盘膝而坐,或执拂尘,或敲钵盂,念诵经文声不绝。
百姓不敢靠近,多围拢在四周。
随人群数量增多,有虔诚信徒认出僧人中有西番大国师,道人中有宪宗皇帝亲敕封号的陈真人,当即跪地伏面,口中念念有词。
京城之中,诏狱之前,从未出现过此等场面。
僧道不动不怒,只是安坐在地,一味念经,纵然是锦衣卫也轻易奈何不得。
丹药之事尚在暗查,僧道勾结藩王,只有口供,尚无实据。
诏狱前的僧道,虽有居心叵测之徒,亦有德高望重之辈。无凭无据,锦衣卫也不能当场抓人。否则,六科和都察院的上言能淹没乾清宫。
见顾卿现身,番僧中一人眉眼稍抬,暗黄的眼底闪过狠意,嘴角现出一抹讥讽。
“方外之人,不涉尘事。”
“天理昭昭,报应不爽,虎狼之类终下地狱!”
两句话出口,犹如泼下沸水,人群顿时哗然。
因圣祖高皇帝之故,僧道在大明的地位向来超然。新帝登基不过几日,锦衣卫竟开始抓捕僧道?
“千户,事有不好!”
百户低声出言,顾卿握住刀柄,手指收紧。
看来,这些僧道的目的不是救人,更不是说理,而是欲将事情闹大!
朱厚照将事情交给杨瓒,为的就是“暗查”,尽量隐瞒先帝服用丹药的消息。经僧道这么一闹,此事必定瞒不住。
这些僧道是受谁指使,如此有恃无恐,真以为锦衣卫不敢拿人?
漆黑眼底闪过冷光,无形戾气似能伤人。
百户不由得倒退两步,搓搓胳膊,看向犹不知死活的闹事之人,竟生出几许同情。
惹怒了这位,合该先备好棺材。
杨瓒到时,人群已里三层外三层,将诏狱围得水泄不通。
透过喧闹的人声,诵经声仍清晰可闻。
“杨侍读,且这边走。”
看到人群,校尉也是皱眉。穿不过正门,干脆引杨瓒走向开在围墙边的暗门。
“稍等。”
杨瓒摇摇头,没有急着进诏狱,而是站到人群外,选定一块方石,抬步站上去,居高俯视诏狱门前的情形,眸光微闪,若有所思。
片刻,示意校尉凑近些,低声道:“你且去顾千户那里,这般……”
校尉先是不解,旋即恍然大悟,眼睛越来越亮。
难怪听人说,读书人心有七窍,果然不虚!
见校尉穿过人群,杨瓒迈下方石,快步走向校尉所指的暗门。不等他摸到墙面,人群中忽然传来几声高喝,诵经声乍然停止。
随即,锦衣卫悍然冲出狱门,当着众人的面,将供词中的几名番僧和道人拖入诏狱。
余下僧道非但没有阻止,反而站起身,恨不能当即同这几人划清界线,百姓也是众口唾骂,先前有多尊敬,现在便有多痛恨。
“鞑靼奸细!”
鞑靼连年犯境,宣府大同的快马每隔几日便入京飞报,正是同仇敌忾之时。
“奸细”二字出口,锦衣卫抓人立刻名正言顺。
即便是口说无凭,漏洞百出,群情激奋之下,有心人也休想再轻易挑拨是非。
只不过……
杨瓒看向诏狱前的顾卿,心中又升起额外的焦虑。
这事恐怕比他之前想的更为棘手,背后之人,也远比预料中的更为狡诈。
最快小说阅读 bQg8.CC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李东阳当先,杨瓒落后半步,一路走进文渊阁。见刘健、谢迁均在值房内,思及李阁老方才所言,更觉心惊肉跳,惴惴不安。
这是要三堂会审?
知道比喻不恰当,却控制不住类似的念头在脑海中翻腾。
暗暗吸一口气,定下心神。杨瓒上前两步,躬身行礼,道:“翰林院侍读杨瓒,见过刘阁老,见过谢阁老。”
刘健安坐不动,面上看不出喜怒。
谢迁微微颔首,态度有几分亲切。
因杨瓒与谢丕是同年,又同列三鼎甲,彼此的关系算得上不错,谢迁对杨瓒自然有几分“亲切”。
“杨侍读且坐。”
同年,同榜,都是人脉。
谢阁老丰姿俊朗,高情逸态,并非真的不食人间烟火。否则也不会高居内阁,成为庙堂鼎臣。
“三位阁老当前,下官惶恐。”
杨瓒谢过,不敢坐实,只蹭着椅子边。
很快,有书吏敲门,送上热茶。
待值房的门关上,李东阳和谢迁自顾品茶,刘健当先开口,道:“请杨侍读至此,实有事询问,非言辞训诫,无需紧张。”
刘阁老的话不错,奈何表情过于严肃,眉间纹深如沟壑。
杨瓒面上保持平静,手心隐隐冒汗。
在三位阁臣面前,竟比面对弘治帝还要紧张。至于朱厚照……还是不要去想,免得“大-不-敬”。
“阁老相询,下官必知无不言。”
杨瓒再次起身,端正行礼。
见到杨瓒表现,李东阳和谢迁暗中交换眼色,都有几分满意。刘阁老也不免点头。
年纪虽小,心性却是沉稳。坐在文渊阁中,面对三人能方寸不乱,实是难得。先帝知人善用,果然没错。
只不过……
刘健抚过颌下长须,没错过杨瓒瞬间的僵硬,笑意隐入眼底。
论起朝堂经验,同上官奏对,还是嫩了些。
“老夫三人请你前来,实为此篇策论。”
杨瓒抬起头,见刘健自身后架上取下一只木盒,盒中尽是今科进士的文章。其中一篇,即是杨瓒交给谢丕,又经谢丕送至谢阁老手中的农商策论。
“此文甚好。虽有冒进不足之处,却不乏可行之议。”刘健道,“尤以南北粮秣运输最善。”
杨瓒想过多种可能,始终没有想到这种。
李阁老亲往“抓”人,不问金尺,不问牙牌,也不问他在乾清宫中的“无状”,更不问今日天子不上早朝,改上午朝的因由,只问这篇农商策论?
说不通,无论如何都说不通。
抿了抿嘴唇,脑子里缠成线团,额际一阵阵抽痛。
无论想得通还是想不通,无论三位阁老真实意图为何,最好的应对办法,唯有问什么答什么。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至万无一失,至少不会犯下大错。
深吸一口气,杨瓒起身,恭敬道:“南北粮秣运输,下官确有几分浅见。然钝口拙腮,有言不逮意之处,还请阁老见谅。”
“无碍。”刘健道,“关系国家经济,当直言勿讳。”
“如此,下官斗胆。”
策论写在入值翰林院之后,弘治帝大行之前,距今已两月有余。大致的内容,杨瓒都还记得。关乎漕运的观点,今日看来,实在有许多不足之处。
在翰林院抄录之余,杨瓒曾翻阅过早年文卷。读到漕运相关,更借户部观政之机,向户部郎中请教。得悉内情之后,心中生出诸多情绪,委实难以言喻。
国朝开立以来,官场自有一套规则,上治下法,延续百年。别说他当时只是翰林院七品编修,换到今日的从五品,也轻易触碰不得。
本以为,短时间内不会再论究此事。未料到,内阁三位相公竟向他问策。
真意也好,另有玄机也罢。
总之,机会当前,不抓住就不是杨瓒!
杨瓒知道,今日说出这番话,势必会得罪不少人。然有朱厚照令谕之事当前,多得罪些人,实在算不得什么。
得罪多了,也就习惯了。
按照弘治帝驾崩前布下的棋局,杨瓒想要继续在-庙-堂生存,能走的路只有一条:孤臣,直臣!
思及此,杨瓒心下更定。暗暗握拳,整顿思绪,梳理出条理,开口道:“不敢瞒三位阁老,下官常于翰林院翻阅卷宗,又至户部观政数日,于漕运之事渐有了解,知粮秣草豆,兵甲马匹,往来运输多借水路。”
“下官斗胆,以济宁州为例。”
话至此,杨瓒稍停,见刘健三人都听得认真,方继续道:“济宁州为要害之地,设南北二闸。置闸官吏目专管水闸开闭之事。”
“闸官品级不入流,位卑职轻。往来官-豪-行于水上,擅自开闭水闸,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船停要道,几日不行,对闸官呼来喝去,犹如皂吏一般。”
“其肆无忌惮,有己无人,何等可恶!”
以上绝非杨瓒揣测胡言,王忠拔升户科给事中,不久前既有上言,直言济宁州豪商无视闸官,私自开闸,阻滞舟运,拖延边军粮饷,其后更打伤吏目,请朝廷严办。
士农工商。
闸官再不入流,也是朝廷选派,手握官印,代表朝廷的脸面。
一介商人擅自开闭水闸,运舟行船,阻碍边军粮秣,已是有罪。呼喝闸官,打伤吏目,更见嚣张。
杨瓒可以肯定,这个济宁豪商必有“官-方”背景。不是有族人在朝廷做官,就是金银通天,在府州根基牢固,得地方-庇-护。
杨瓒举出济宁之例,三位阁老都陷入沉默。
刘阁老眉间的川字纹更深;李阁老手端茶盏,迟迟不饮;谢阁老则是眼神微凝,颇有些动容。
“水运闸官倒在其次。”杨瓒顿了顿,话锋突转,“各府州县-欺-上-瞒-下,私设-关-卡,盘剥行商庶民,实比官-豪-霸占河道更为严重。”
闸官位低,官-豪-霸-占-水路,只要朝廷肯下决心,几道敕令便能解决。而官府借繁多明目设立关卡,征收杂税,盘-剥-百姓,却是遍及全国各地,积弊已久,难以解决。
“下官查阅往年卷宗,独一县之地便有诸多条目,其盘剥之厉,遗害之深,实是触目惊心。”
杨瓒声音渐沉,说到最后,想起殿试时的侃侃而谈,不觉羞惭。
当日大言商道,十句中有七八句脱离实际。
商能富国不假,然重农抑商的国策早已制定。重重矛盾深埋,牵一发而动全身。想凭一己之力撼动全局,无异于痴人说梦。
在大明的时日越久,杨瓒对此的感触越深。
想做一番事业,就要面对多方阻力。积累不足,贸然触动某方势力,巨浪拍下,只能是粉身碎骨,薪尽火灭。
文渊阁中,杨瓒抛却顾忌,出言有章,侃侃而谈。
期间,刘健三人都是凝眉深思,没有轻易打断。
到了后来,杨瓒将整篇策论的观点详叙一遍,有更正亦有加深。涉及豪-强-权-贵,更是直言不讳,压根没有丝毫避忌。
三位阁老见识过大风大浪,也因杨瓒的话眉头微跳。
这位不及弱冠的杨探花,确是干国之器,足令人刮目相看。
自殿试之后,杨瓒难得如此痛快。
待他说完,三位阁老并未多做点评,只点了点头,唤书吏将他送出文渊阁。
头脑冷静下来,杨瓒难免有些后怕。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话出口再不容收回。观三位阁老的态度,算得上有几分满意……吧?
怀着不安之情走进内阁,一番侃谈,又揣着满腹心事离开。
杨瓒走在街头,扫过路边高挂的幌子,耳边流过熙攘人声,仍有不确定之感。
殊不知,在他离开后,刘健三人对坐半晌,忽然同时抚须而笑。
“年纪尚轻,到底有些莽撞。”
“马负图言此子古板,有‘夫子’之象,我观却是不然。”
“哦?”
“貌似规行矩步,不露锋芒,实则胸有乾坤,有将相之器,王佐之才。”
“宾之此言是否有些过了?”
“不过。”
李东阳摇头,笑道:“先时,我等均不解先帝为何赐下金尺,如今我已是明了。不知希贤兄同于乔可解深意?”
刘健和谢迁先是微愣,其后双双恍然。
先帝深谋远虑,金尺当赐此人!
三位阁老只问策论,于杨瓒怒抽刘瑾,劝说少帝之事半句不提。貌似什么都不晓得,实际已是了然在胸,半点不落。
接下来几日,朱厚照记挂京卫演武,老老实实上朝,半点没犯熊。
宣府大同军情稍有缓解,增援的京军已抵大同,仗地势和火器之利,击退鞑靼数次进攻,将鞑靼主力逼回牛心山一带。
杨瓒至翰林院点卯,每次遇到谢丕和顾晣臣,都能听到类似的抱怨:太子殿下忽然对兵书兴致浓厚,经史子集全都丢到一旁,捧着《孙子》和《六韬》问个没完没了。
“不瞒贤弟,为兄实是被陛下问得拙言,日日回家苦读兵书,实在是……”
谢丕苦不堪言,顾晣臣亦然。
以诗词文章扬名的状元榜眼,捧着兵书苦读不辍,画面委实太美,常人难以想象。
如果谢迁看到,会不会以为自己的儿子要弃笔从戎,正如当年被王守仁气得肝疼的王状元?
作为“始作俑者”,杨瓒默默退后两步,下定决心,今后到翰林院点卯,见到谢状元和顾榜眼一定绕道走。
必要时,值房都可以换一换。
又五日,天子除服。京城的酒楼茶肆重新热闹起来。
吏部批条终于下来,许杨瓒回家省亲。
杨土高兴得蹦高,杨瓒只能苦笑,身负皇命,不查清丹药之事,一天都不能离开京城。
“四郎,真不能走?”
“不能走。”
杨瓒狠心摇头,杨土垂下头,再无心蹦高。
诏狱中,顾卿正翻看校尉呈上的口供。
宫中的道士僧人俱被押入诏狱,连日-审-讯,多数熬不住,胆子被吓破,几乎是问什么答什么。
供词足有百页之多,牵涉在京道士十一人,番僧十九人。西番灌顶大国师、宪宗信任的真人一并牵连在内。
更甚者,有僧道供出,太医院内藏-鬼-蜮,诊治先皇病情,方子虽然对症,用的药却有问题。
此事非同小可,非但顾卿不能决定,连锦衣卫指挥使牟斌都无法轻下论断。
“来人。”
放下供词,顾卿唤来一名校尉,令其迅速往杨瓒府上,将人请来诏狱。
“杨侍读问起,便言事情已有眉目,请来相商。”
“是。”
校尉领命离开,不到片刻,另有一名百户匆匆请见。
“千户,数名番僧道人-纠-集狱外,意图不明!”
番僧道人-纠-集?
顾卿沉吟片刻,当即按刀起身,道:“随本官来。”
他倒要看看,这些僧道聚集诏狱,意图为何!
诏狱门前,数十名僧道盘膝而坐,或执拂尘,或敲钵盂,念诵经文声不绝。
百姓不敢靠近,多围拢在四周。
随人群数量增多,有虔诚信徒认出僧人中有西番大国师,道人中有宪宗皇帝亲敕封号的陈真人,当即跪地伏面,口中念念有词。
京城之中,诏狱之前,从未出现过此等场面。
僧道不动不怒,只是安坐在地,一味念经,纵然是锦衣卫也轻易奈何不得。
丹药之事尚在暗查,僧道勾结藩王,只有口供,尚无实据。
诏狱前的僧道,虽有居心叵测之徒,亦有德高望重之辈。无凭无据,锦衣卫也不能当场抓人。否则,六科和都察院的上言能淹没乾清宫。
见顾卿现身,番僧中一人眉眼稍抬,暗黄的眼底闪过狠意,嘴角现出一抹讥讽。
“方外之人,不涉尘事。”
“天理昭昭,报应不爽,虎狼之类终下地狱!”
两句话出口,犹如泼下沸水,人群顿时哗然。
因圣祖高皇帝之故,僧道在大明的地位向来超然。新帝登基不过几日,锦衣卫竟开始抓捕僧道?
“千户,事有不好!”
百户低声出言,顾卿握住刀柄,手指收紧。
看来,这些僧道的目的不是救人,更不是说理,而是欲将事情闹大!
朱厚照将事情交给杨瓒,为的就是“暗查”,尽量隐瞒先帝服用丹药的消息。经僧道这么一闹,此事必定瞒不住。
这些僧道是受谁指使,如此有恃无恐,真以为锦衣卫不敢拿人?
漆黑眼底闪过冷光,无形戾气似能伤人。
百户不由得倒退两步,搓搓胳膊,看向犹不知死活的闹事之人,竟生出几许同情。
惹怒了这位,合该先备好棺材。
杨瓒到时,人群已里三层外三层,将诏狱围得水泄不通。
透过喧闹的人声,诵经声仍清晰可闻。
“杨侍读,且这边走。”
看到人群,校尉也是皱眉。穿不过正门,干脆引杨瓒走向开在围墙边的暗门。
“稍等。”
杨瓒摇摇头,没有急着进诏狱,而是站到人群外,选定一块方石,抬步站上去,居高俯视诏狱门前的情形,眸光微闪,若有所思。
片刻,示意校尉凑近些,低声道:“你且去顾千户那里,这般……”
校尉先是不解,旋即恍然大悟,眼睛越来越亮。
难怪听人说,读书人心有七窍,果然不虚!
见校尉穿过人群,杨瓒迈下方石,快步走向校尉所指的暗门。不等他摸到墙面,人群中忽然传来几声高喝,诵经声乍然停止。
随即,锦衣卫悍然冲出狱门,当着众人的面,将供词中的几名番僧和道人拖入诏狱。
余下僧道非但没有阻止,反而站起身,恨不能当即同这几人划清界线,百姓也是众口唾骂,先前有多尊敬,现在便有多痛恨。
“鞑靼奸细!”
鞑靼连年犯境,宣府大同的快马每隔几日便入京飞报,正是同仇敌忾之时。
“奸细”二字出口,锦衣卫抓人立刻名正言顺。
即便是口说无凭,漏洞百出,群情激奋之下,有心人也休想再轻易挑拨是非。
只不过……
杨瓒看向诏狱前的顾卿,心中又升起额外的焦虑。
这事恐怕比他之前想的更为棘手,背后之人,也远比预料中的更为狡诈。
最快小说阅读 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