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一系列的农业助攻(第一更)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粮食危机才是最大的危机。
它是一切的基础。
你的工业革命玩得再好,你的火器再先进,你杀的人再多,如果地里的庄稼产量低,一切都是瞎扯淡。
很有可能会出现有钱也买不到吃的情况。
连饭都吃不起了,就只能召唤李小哥闹起义了。
算来算去,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上了:粮食。
粮食是商业的基础,也是工业的基础。
而目前来看,大明最核心的两个农业人才就是徐光启和宋应星了。
崇祯同样让他们拿出了一套方案出来了。
宋应星在皇家庄园已经干了一年,他之前对多种农作物的研究也非常深。
关于种粮食这种事情,还得分步骤来。
第一、先将荒废的田捡起来,例如军屯和兼并过剩每人种的田。
第二、总结种田的经验,将这些经验有组织有纪律的宣传下去,手把手交给农民,让农民伯伯们更加专业,增加粮食的产量。
第三、制定出兴修水利等灌溉涉事的计划。
第一点毕自严已经在做了,而且做得非常不错,等将军屯全部统计完了,得一口气将军屯处理掉。
如何处理?
按照最新的税政一视同仁,还是那句话,一切的根源都在制度上。
军户之所以不愿意种田了,就是军屯的税比普通的还高,并且长官会借机兼并。
如果新的税政推下去,就不会再有人傻呵呵去卖田了。
徐光启呈递一份厚厚的书籍上来,他说道:“陛下,这是这些年的编写的汇总,请过目。”
没错,徐光启还是个农业科学家。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至三十八年(1***年),徐光启在为他父亲居丧的3年期间,就在他家乡开辟双园、农庄别墅,进行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写了《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等农业著作。
明天启元年(1621年)又两次到天津,进行更大规模的农业试验,写出了《北耕录》、《宜垦令》和《农遗杂疏》等著作。
理论上来说,徐光启掌握的农业知识比目前的宋应星还多。
而且他是极少部分官员里,愿意潜心研究农学的,将农业当做了一门科学来研究。
至于他留给后世的《农政全书》,便是汇总了他这些著作,由他的门人陈子龙等人来修编而成。
宋应星也呈递上了他的东西,也是一本书。
这是他这一年在皇家庄园,以及过去在老家的农业总结。
他对水稻浸种、育种、擂秧、耘草等生产全过程作了详尽的描述。
不仅如此,在他这本书的首页,就有一张图纸,是一种农作物工具的图纸。
在正史上,宋应星还写过《机械》这本书,发明了不少提高粮食产量的农具。
可以说,宋应星可以算得上是明朝的袁农平老爷爷了。
可惜的是,明朝忘了,而宋应星一生不得志。
崇祯是如获至宝啊,有徐光启和宋应星两位大神在,农业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里面里面说的温室种植,完全可以科普到民间,将田地一年四季都利用起来。
“徐爱卿,你就把水利兴修列为户部接下来十年重要要做的事情,都水司(工部下属部门,专门负责河流开渠、修桥梁等事情)必须把这件事抓起来,无论多少钱,朕都愿意出,尤其是在两湖、江西和南直隶一带。”
“遵旨!”
崇祯将飞快翻阅了一遍这两本书,然后放在桌案上。
“王承恩。”
“奴婢在。”
“将这两本书印刷出来,朕的农学院明年就要开学了,届时各州府的通判(负责当地田地开荒、水利等工作的官员)分批入农学院,每个人都必须将这些全部学会。”
“遵旨。”
“另外,司礼监经厂独立出来,成立大明印刷厂,给朕把规模往最大的建,朕要大量印刷这种书。”
“遵旨。”
“另外,温体仁,你得给朕想办法,朕需要做一件事。”
温体仁连忙道:“请陛下明示。”
“朕要教老百姓识字,每州每县每村的老百姓,无论是工艺手工人,还是在田里种庄稼的庄稼汉,都必须认字。”
“这……”
“另外,将这些书,用白话文再译一遍,老百姓看不懂文言文。”
崇祯又补充道:“咱们要充分发挥老百姓的力量,要让老百姓自己积极主动掌握更多的农业知识,学会使用宋爱卿制的这些新型农业工具,前提就是老百姓必须会认字。”
“遵旨。”
崇祯提示了一下:“形式不必拘泥,什么样的都可以,下放到村里,找专门的负责人,不干别的,就教百姓识字,每月定期四次大课都没问题,不要与农忙搅和在一起,将百姓识字这件事纳入到官员的考核中。”
“遵旨。”
“另外,朕要将邸报变成报纸,印刷出来卖,卖便宜一点,大家都买得起,上面可以刊登朝廷已经签字过的政策,让商人们也早些知道,朝廷要与商人相互配合,才能兴国,这件事就交给礼部去做吧。”
温体仁连忙道:“遵旨!”
说完这些事,大臣们在一边也都各自记下来了,崇祯又道:“水泥呢?水泥如何了?”
徐光启道:“回禀陛下,水泥制造局已经竣工,第一批水泥明年正月过完了可以生产出来。”
“好,水泥出来了,第一条路就从北京修到蓟镇,朕要先把顺天府的路全部修好,以后无论是调兵还是商业,都是事半功倍!”
“遵旨!”
“水泥路的修建这事,就单独再成立一个司吧,就叫交通司,先修水泥路,以后看能不能提拔成交通部,暂且先这么定。”
大臣们是越来越佩服这位少年皇帝了,安排事情环环相扣,每一件事都不是随随便便做的。
都是以后的利国利民之策。
“陛下圣明。”
“行了,今日朕还要与她们一起用膳,就不留你们了,改日朕再请你们吃朕做出来的火锅。”
大臣们连忙站起来道:“臣等先告退。”
大臣们刚走到门口,崇祯突然道:“对了,军屯的事,既然京卫的卫所也废了,顺天府就不再设军屯了吧,以后京卫不种田,专心打仗。”
孙承宗微微一怔,连忙道:“遵旨。”
一边的毕自严也不反对,事实上,卫所军屯制度在明末基本已经坏死了,只会让更多的军官兼并土地。
顺天府不再设军屯,表明其他地方以后肯定也不再再设了,只不过皇帝所有的改革,先都从顺天府开始的。
【作者题外话】:各位大佬,最近我还在翻阅各种史料,看各种史书,所以偶尔会更新晚一点,但肯定不会断更,不用着急哈。
粮食危机才是最大的危机。
它是一切的基础。
你的工业革命玩得再好,你的火器再先进,你杀的人再多,如果地里的庄稼产量低,一切都是瞎扯淡。
很有可能会出现有钱也买不到吃的情况。
连饭都吃不起了,就只能召唤李小哥闹起义了。
算来算去,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上了:粮食。
粮食是商业的基础,也是工业的基础。
而目前来看,大明最核心的两个农业人才就是徐光启和宋应星了。
崇祯同样让他们拿出了一套方案出来了。
宋应星在皇家庄园已经干了一年,他之前对多种农作物的研究也非常深。
关于种粮食这种事情,还得分步骤来。
第一、先将荒废的田捡起来,例如军屯和兼并过剩每人种的田。
第二、总结种田的经验,将这些经验有组织有纪律的宣传下去,手把手交给农民,让农民伯伯们更加专业,增加粮食的产量。
第三、制定出兴修水利等灌溉涉事的计划。
第一点毕自严已经在做了,而且做得非常不错,等将军屯全部统计完了,得一口气将军屯处理掉。
如何处理?
按照最新的税政一视同仁,还是那句话,一切的根源都在制度上。
军户之所以不愿意种田了,就是军屯的税比普通的还高,并且长官会借机兼并。
如果新的税政推下去,就不会再有人傻呵呵去卖田了。
徐光启呈递一份厚厚的书籍上来,他说道:“陛下,这是这些年的编写的汇总,请过目。”
没错,徐光启还是个农业科学家。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至三十八年(1***年),徐光启在为他父亲居丧的3年期间,就在他家乡开辟双园、农庄别墅,进行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写了《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等农业著作。
明天启元年(1621年)又两次到天津,进行更大规模的农业试验,写出了《北耕录》、《宜垦令》和《农遗杂疏》等著作。
理论上来说,徐光启掌握的农业知识比目前的宋应星还多。
而且他是极少部分官员里,愿意潜心研究农学的,将农业当做了一门科学来研究。
至于他留给后世的《农政全书》,便是汇总了他这些著作,由他的门人陈子龙等人来修编而成。
宋应星也呈递上了他的东西,也是一本书。
这是他这一年在皇家庄园,以及过去在老家的农业总结。
他对水稻浸种、育种、擂秧、耘草等生产全过程作了详尽的描述。
不仅如此,在他这本书的首页,就有一张图纸,是一种农作物工具的图纸。
在正史上,宋应星还写过《机械》这本书,发明了不少提高粮食产量的农具。
可以说,宋应星可以算得上是明朝的袁农平老爷爷了。
可惜的是,明朝忘了,而宋应星一生不得志。
崇祯是如获至宝啊,有徐光启和宋应星两位大神在,农业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里面里面说的温室种植,完全可以科普到民间,将田地一年四季都利用起来。
“徐爱卿,你就把水利兴修列为户部接下来十年重要要做的事情,都水司(工部下属部门,专门负责河流开渠、修桥梁等事情)必须把这件事抓起来,无论多少钱,朕都愿意出,尤其是在两湖、江西和南直隶一带。”
“遵旨!”
崇祯将飞快翻阅了一遍这两本书,然后放在桌案上。
“王承恩。”
“奴婢在。”
“将这两本书印刷出来,朕的农学院明年就要开学了,届时各州府的通判(负责当地田地开荒、水利等工作的官员)分批入农学院,每个人都必须将这些全部学会。”
“遵旨。”
“另外,司礼监经厂独立出来,成立大明印刷厂,给朕把规模往最大的建,朕要大量印刷这种书。”
“遵旨。”
“另外,温体仁,你得给朕想办法,朕需要做一件事。”
温体仁连忙道:“请陛下明示。”
“朕要教老百姓识字,每州每县每村的老百姓,无论是工艺手工人,还是在田里种庄稼的庄稼汉,都必须认字。”
“这……”
“另外,将这些书,用白话文再译一遍,老百姓看不懂文言文。”
崇祯又补充道:“咱们要充分发挥老百姓的力量,要让老百姓自己积极主动掌握更多的农业知识,学会使用宋爱卿制的这些新型农业工具,前提就是老百姓必须会认字。”
“遵旨。”
崇祯提示了一下:“形式不必拘泥,什么样的都可以,下放到村里,找专门的负责人,不干别的,就教百姓识字,每月定期四次大课都没问题,不要与农忙搅和在一起,将百姓识字这件事纳入到官员的考核中。”
“遵旨。”
“另外,朕要将邸报变成报纸,印刷出来卖,卖便宜一点,大家都买得起,上面可以刊登朝廷已经签字过的政策,让商人们也早些知道,朝廷要与商人相互配合,才能兴国,这件事就交给礼部去做吧。”
温体仁连忙道:“遵旨!”
说完这些事,大臣们在一边也都各自记下来了,崇祯又道:“水泥呢?水泥如何了?”
徐光启道:“回禀陛下,水泥制造局已经竣工,第一批水泥明年正月过完了可以生产出来。”
“好,水泥出来了,第一条路就从北京修到蓟镇,朕要先把顺天府的路全部修好,以后无论是调兵还是商业,都是事半功倍!”
“遵旨!”
“水泥路的修建这事,就单独再成立一个司吧,就叫交通司,先修水泥路,以后看能不能提拔成交通部,暂且先这么定。”
大臣们是越来越佩服这位少年皇帝了,安排事情环环相扣,每一件事都不是随随便便做的。
都是以后的利国利民之策。
“陛下圣明。”
“行了,今日朕还要与她们一起用膳,就不留你们了,改日朕再请你们吃朕做出来的火锅。”
大臣们连忙站起来道:“臣等先告退。”
大臣们刚走到门口,崇祯突然道:“对了,军屯的事,既然京卫的卫所也废了,顺天府就不再设军屯了吧,以后京卫不种田,专心打仗。”
孙承宗微微一怔,连忙道:“遵旨。”
一边的毕自严也不反对,事实上,卫所军屯制度在明末基本已经坏死了,只会让更多的军官兼并土地。
顺天府不再设军屯,表明其他地方以后肯定也不再再设了,只不过皇帝所有的改革,先都从顺天府开始的。
【作者题外话】:各位大佬,最近我还在翻阅各种史料,看各种史书,所以偶尔会更新晚一点,但肯定不会断更,不用着急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