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我们这一代人的爱情和婚姻
安武林
艾米莉·狄金森说:“熟悉会带来喜爱。”面对周习的长篇小说《婚姻危机》——认真而又细致地读了两遍手稿——我想说的三句话是:喜爱,喜爱,还是喜爱!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正高举着“七十年代”的旗帜聒噪不已时,我在埋头阅读《婚姻危机》。我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书里的庆国、淑秀、水月都是六十年代的人。他们对我是一种深切的抚慰。在那种静默的凝视中,我们彼此惺惺相惜。他们是我的一部分,我是他们的一部分,所有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相似的一部分。有位六十年代的诗人说:“纵使车轮从我身上碾过一千次/我也不敢说今生只爱一次。”我们渴望爱情,渴望浪漫,渴望一切惊心动魄的美丽。但是我们不像五十年代的人唱着《小芳》的歌曲回城一样,我们的爱情中没有历史的机缘,也没有七十年代的人的放纵与洒脱。庆国是我们之幸运而又不幸的一个。他邂逅了水月,那是一个美好又浪漫的开始。我们这一代人的情感中都有一些微小而长不大的籽粒,他们遇到适宜的阳光、空气、水分总要抽出一些美而脆弱的枝叶。然而,庆国拥有淑秀,一个贤惠、善良而又忍让的妻子,水月是庆国昔日的恋人,但她的爱情与婚姻又是那么不幸。
钱钟书说: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也许,我们这一代人企图斩断的是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尽管是无意识的。淑秀能给庆国什么呢?水月给予庆国的却许多许多……
激情、欢乐、惊喜、美丽、财富、荣誉、成功……而淑秀能给予他的就是一个贤妻良母所给予丈夫的那些。他们的婚姻毫无生机,其实我们又有多少人探究过婚姻的本质呢?
尼娜·欧尼尔与乔治。欧尼尔在《开放的婚姻》中说,现在所谓婚姻美满似乎已如海市蜃楼,逐渐渺茫不可捉摸。婚姻不美满的人,失望之余,常在婚姻枷锁之外另寻求新伴侣;有些年轻人,只是生活在一起,有婚姻之实,而无其名;还有一些已婚夫妇,互相厌倦,屈服在一种彼此有利但同床异梦的婚姻生活里。在美国有三对夫妇中就有一对以离婚而收场。有些学者认为,一般人中婚姻不如意的至少占百分之七十五……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人类婚姻普遍存在的状况。
庆国与水月的婚外情,庆国与淑秀的婚姻,是中国式的,有深厚的文化背景。道德的、伦理的、血缘的,亲情的……所有的因素都在活跃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他们之间的纠葛是以“一声叹息”(幸福)开始,而又以“懒得离婚”(无奈)而告终的。我们不能不惊讶而又震撼:这一切是真的吗?离婚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周习力求小说雅俗共赏,成功与否留待读者评说。但她是关注女性生存问题的作家,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她女性的体验和理解之下展开的,她在为女人呐喊,为女人辩解,为女人争取利益。如她对水月命运的关注一样,她说水月是一个很好的女人,她不过是想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伤害了另一个女人,另一个家庭,尽管她没有得到,但她的结局和命运也不能沦落到悲惨的境地。由此周习在二稿中,改写了水月的结局。这是一份理解,一份宽容,是女性对女性的关爱。
作者说:“爱是一种责任。”
作者说:“在婚姻内渴望寻找浪漫是错误的。”这是一本畅销小说,也是一本伦理小说。她给我们六十年代的人开了一剂良方,虽然味道苦涩,但却有价值,有营养。
我所忧虑的是庆国与淑秀以后的婚姻生活又如何呢?他们保全了婚姻,但是爱情呢?他们从来就没有过,以后可能会发生吗?我满腹狐疑,但周习却充满自信和自豪。她相信所有的女人都是聪明的,她们能凭借自己的努力保有和获得爱情。
罗素说:“美满婚姻的本质是彼此对于人格的尊敬,以及肉体和精神方面极为深切的亲密关系,这使得男女之间的真正爱情成为人类所有经历中最富有成果的事情。和一切伟大而有价值的事情一样,这种爱有它自己的道德,而且常常需要为了大的利益而牺牲小的利益,但这种牺牲应该是自愿的,否则就会违反为爱情牺牲的本意。”
如此一看,倒是庆国的不是了。男人这种东西,无论哪一方面,都比女人活跃。爱情、婚姻、家庭……一切过失的大部分都应该由男人来承担。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男人,自制是必须的,只是我们的自制太脆弱。我们的爱情,我们的婚姻,我们的家庭如履薄冰啊……
——读周习长篇小说《婚姻危机》
李星
这是由一个青年女性所写的一部长篇婚姻爱情小说,理性力量的缺欠与对现实生活逻辑的忠诚,对女性生存和心理的深刻体验,反倒使其在表现了女性生动感人的命运的同时,有了更为丰富的社会人生内涵,也有了更多的解释的空间。
一个男人和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女人,一个家庭和一个第三者,演绎出一段感情纠葛,导致一场悲欢离合,这个被古今中外许多文学作品都写过的家庭婚姻故事,同样是周习的《婚姻危机》的基本情节。这类故事反复地被叙述,不是因为作家、艺术家的无能,而是因为它确实是人类婚姻爱情现实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人性的历史,也是人性的未来。所不同的只是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不同叙述,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关于男人与女人、婚姻与爱情的不同思考。
以十九世纪末期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妮娜》为突出标志,文学对“第三者”插足这种现象采取了更为宽容、更富人情味的态度,单纯的道德评价让位于人性评价。既然原来的婚姻关系已经失去了爱的基础,那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道德性;婚外恋如果是以爱情为基础的,那么它就是道德的,至少也具有了道德的可能。有意味的是,这个由俄国贵族提出来的家庭婚姻观,在一百年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却受到了普遍的质疑。我不认为这是历史和观念的倒退,而是以为它恰好说明了,家庭、婚姻、爱情无比的复杂性,已有的解释系统,包括文学作品所选择的情境模式、道德模式,都远远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生活之树长青,而理论却是灰色的。这也是三角恋爱的小说永远有人写、永远有人读的根本原因。既然如此,我们也不应该奇怪二十一世纪初文坛上,为什么又多了一部《婚姻危机》。
比起托尔斯泰的经典,池莉们的现代,铁凝们的人性深度,林白们的女性立场,周习的《婚姻危机》似乎更像一个土里土气的丑小鸭。它的叙述与其说没有任何花招,倒不如说在作者有限的文学积累中根本没有任何新花招可以选择。朴素、细腻、温婉、从容地讲说,犹如一条在平原中流过的河流,沉静而缺少波澜。然而这里却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感到更加贴切的生活,更加真实的女性心理和女性生存状态,有对于女性生存的炽热关怀和对婚姻家庭问题的亲切思考。
将故事背景放在城乡结合部,一个既有城市的眩霓又有乡村社会的封闭的小镇上,这自然是由作者的人生经历所决定的无奈,然而它却使这部作品有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它可以以都市作家少有的角度,透视出平民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影响这生存的社会文化心理。小镇或许会有对当代都市生活的东施效颦式的模仿,然而小镇男女们对爱情的追求却更加真实,少有都市男女的逢场作戏。赵庆国与水月的爱绝不是一见钟情,也不只是一时的性的愉悦,而是以论嫁、结婚为目的。然而小镇的人们也有自己独特的社区文化和关于家庭婚姻的价值标准。不仅三叔、姨母、弟弟等将庆国与水月的爱视为“忘恩负义”,目之为“傍大款”,就连态度一度暧昧的庆国妈也遭到亲人和邻里的非议。庆国的终于以愧疚的心情向淑秀认输,其原因是复杂的,但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确实是一个重要原因。爱情就像一张试纸,测出了小镇的世态人心,显出了小镇积淀深厚的传统意识的一角。就是庆国越来越浮出意识层面的自卑感、罪恶感、漂泊感,也是一种小农文化心理的必然暴露。
比起对形而上的解释系统的关爱,《婚姻危机》显然更加关注对女性生存状态同自身感受的描写。因为理解水月在男权压迫下的不幸,它充分理解着水月与庆国可以说纯洁的爱;但同时,也因理解淑秀作为受害者的内心痛苦,它又将她处理得十分令人同情。淑秀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妻子、好母亲、好媳妇,她的罪过好像就在于不漂亮,缺乏水月的气质和风情。她对丈夫的“背叛”之举,一不告,二不闹,反复质问“为什么”以后,就是加倍地关心他,加倍地孝顺婆婆。她是向婆婆、庆国三叔、姨母求救过,然而这却不是如薛宝钗式的“心机”,而是出于弱势一方求助的本能。淑秀的不争之争更增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也使她的形象几近于传统意义上的完美,从而也将庆国置于被审判的地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怀疑,作者对小镇文化在意识深处是否是认同的,《婚姻危机》的价值尺度是否是传统的、道德的、世俗的?
作者观念和意识中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称之为“世界观的矛盾”的那个东西,也在庆国最后的选择中表现出来。促使庆国回心转意的原因,至少在他自己看来,与其说是对舆论的屈服,是淑秀不告不闹的“策略”的胜利,倒不如说是听命于自己心灵的感觉。第一个层次的不舒服来自于庆国的被迫为水月和美容店职工下厨,第二个层次的失望是他第一次发现水月眼角的皱纹,第三个层次的发现,是明白了水月终究是个事业型的女人,他们的生活习惯是如此的不同,而更为严重的是庆国发现自己根本不爱水月的儿子……这些细节在作品中的迭次出现,自然天衣无缝地完成了对作品来说十分关键的情节转折,也使庆国这个小镇干部的形象更加真实而丰富,然而它却也导致了对于“爱情”这个崇高的心灵境界的是否存在的怀疑。尤其是对男人们的看法:比起对于权力地位的执著,对于女色和金钱的贪欲,他们信誓旦旦的爱情原来是如此的不可信!这是一个天然的女权主义者的愤激,还是如张爱玲般透彻了人生的悲哀!
婚姻——爱情的矛盾,是人类生活中永远解不开的千古之谜,是文明人永远难以平衡的心灵的两端。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要指望从一本小说中找到一种最终也最完善的答案,其实真正的意义就在这一代又一代人的追求和思考的过程之中,它可以平复受害者的伤口,抹去受委屈者的不平,使人们——包括男人们和女人们,更理性地对待爱情、家庭、婚姻中的一切不幸和曲折。从而,我们也应更加珍惜女作家周习在《婚姻危机》中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答案,包括她选择的艰难和情感世界中的矛盾。
在对作品的价值世界和作者观念心理也许是没有更多意义的寻觅之后,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部在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迈向现代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从家庭婚姻的角度,透视中年男女,特别是劳动妇女真实的生存状态的小说。他们或许有过爱的追求、爱的浪漫,然而在强大的传统力量和巨大的文化情境压迫下,这爱终于成了他们人生的一次奢侈,这理想终于屈服于世俗的生活。
(李星)作者为:全国著名评论家、《小说评论》主编。(未完待续)
我们这一代人的爱情和婚姻
安武林
艾米莉·狄金森说:“熟悉会带来喜爱。”面对周习的长篇小说《婚姻危机》——认真而又细致地读了两遍手稿——我想说的三句话是:喜爱,喜爱,还是喜爱!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正高举着“七十年代”的旗帜聒噪不已时,我在埋头阅读《婚姻危机》。我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书里的庆国、淑秀、水月都是六十年代的人。他们对我是一种深切的抚慰。在那种静默的凝视中,我们彼此惺惺相惜。他们是我的一部分,我是他们的一部分,所有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相似的一部分。有位六十年代的诗人说:“纵使车轮从我身上碾过一千次/我也不敢说今生只爱一次。”我们渴望爱情,渴望浪漫,渴望一切惊心动魄的美丽。但是我们不像五十年代的人唱着《小芳》的歌曲回城一样,我们的爱情中没有历史的机缘,也没有七十年代的人的放纵与洒脱。庆国是我们之幸运而又不幸的一个。他邂逅了水月,那是一个美好又浪漫的开始。我们这一代人的情感中都有一些微小而长不大的籽粒,他们遇到适宜的阳光、空气、水分总要抽出一些美而脆弱的枝叶。然而,庆国拥有淑秀,一个贤惠、善良而又忍让的妻子,水月是庆国昔日的恋人,但她的爱情与婚姻又是那么不幸。
钱钟书说: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也许,我们这一代人企图斩断的是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尽管是无意识的。淑秀能给庆国什么呢?水月给予庆国的却许多许多……
激情、欢乐、惊喜、美丽、财富、荣誉、成功……而淑秀能给予他的就是一个贤妻良母所给予丈夫的那些。他们的婚姻毫无生机,其实我们又有多少人探究过婚姻的本质呢?
尼娜·欧尼尔与乔治。欧尼尔在《开放的婚姻》中说,现在所谓婚姻美满似乎已如海市蜃楼,逐渐渺茫不可捉摸。婚姻不美满的人,失望之余,常在婚姻枷锁之外另寻求新伴侣;有些年轻人,只是生活在一起,有婚姻之实,而无其名;还有一些已婚夫妇,互相厌倦,屈服在一种彼此有利但同床异梦的婚姻生活里。在美国有三对夫妇中就有一对以离婚而收场。有些学者认为,一般人中婚姻不如意的至少占百分之七十五……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人类婚姻普遍存在的状况。
庆国与水月的婚外情,庆国与淑秀的婚姻,是中国式的,有深厚的文化背景。道德的、伦理的、血缘的,亲情的……所有的因素都在活跃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他们之间的纠葛是以“一声叹息”(幸福)开始,而又以“懒得离婚”(无奈)而告终的。我们不能不惊讶而又震撼:这一切是真的吗?离婚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周习力求小说雅俗共赏,成功与否留待读者评说。但她是关注女性生存问题的作家,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她女性的体验和理解之下展开的,她在为女人呐喊,为女人辩解,为女人争取利益。如她对水月命运的关注一样,她说水月是一个很好的女人,她不过是想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伤害了另一个女人,另一个家庭,尽管她没有得到,但她的结局和命运也不能沦落到悲惨的境地。由此周习在二稿中,改写了水月的结局。这是一份理解,一份宽容,是女性对女性的关爱。
作者说:“爱是一种责任。”
作者说:“在婚姻内渴望寻找浪漫是错误的。”这是一本畅销小说,也是一本伦理小说。她给我们六十年代的人开了一剂良方,虽然味道苦涩,但却有价值,有营养。
我所忧虑的是庆国与淑秀以后的婚姻生活又如何呢?他们保全了婚姻,但是爱情呢?他们从来就没有过,以后可能会发生吗?我满腹狐疑,但周习却充满自信和自豪。她相信所有的女人都是聪明的,她们能凭借自己的努力保有和获得爱情。
罗素说:“美满婚姻的本质是彼此对于人格的尊敬,以及肉体和精神方面极为深切的亲密关系,这使得男女之间的真正爱情成为人类所有经历中最富有成果的事情。和一切伟大而有价值的事情一样,这种爱有它自己的道德,而且常常需要为了大的利益而牺牲小的利益,但这种牺牲应该是自愿的,否则就会违反为爱情牺牲的本意。”
如此一看,倒是庆国的不是了。男人这种东西,无论哪一方面,都比女人活跃。爱情、婚姻、家庭……一切过失的大部分都应该由男人来承担。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男人,自制是必须的,只是我们的自制太脆弱。我们的爱情,我们的婚姻,我们的家庭如履薄冰啊……
——读周习长篇小说《婚姻危机》
李星
这是由一个青年女性所写的一部长篇婚姻爱情小说,理性力量的缺欠与对现实生活逻辑的忠诚,对女性生存和心理的深刻体验,反倒使其在表现了女性生动感人的命运的同时,有了更为丰富的社会人生内涵,也有了更多的解释的空间。
一个男人和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女人,一个家庭和一个第三者,演绎出一段感情纠葛,导致一场悲欢离合,这个被古今中外许多文学作品都写过的家庭婚姻故事,同样是周习的《婚姻危机》的基本情节。这类故事反复地被叙述,不是因为作家、艺术家的无能,而是因为它确实是人类婚姻爱情现实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人性的历史,也是人性的未来。所不同的只是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不同叙述,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关于男人与女人、婚姻与爱情的不同思考。
以十九世纪末期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妮娜》为突出标志,文学对“第三者”插足这种现象采取了更为宽容、更富人情味的态度,单纯的道德评价让位于人性评价。既然原来的婚姻关系已经失去了爱的基础,那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道德性;婚外恋如果是以爱情为基础的,那么它就是道德的,至少也具有了道德的可能。有意味的是,这个由俄国贵族提出来的家庭婚姻观,在一百年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却受到了普遍的质疑。我不认为这是历史和观念的倒退,而是以为它恰好说明了,家庭、婚姻、爱情无比的复杂性,已有的解释系统,包括文学作品所选择的情境模式、道德模式,都远远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生活之树长青,而理论却是灰色的。这也是三角恋爱的小说永远有人写、永远有人读的根本原因。既然如此,我们也不应该奇怪二十一世纪初文坛上,为什么又多了一部《婚姻危机》。
比起托尔斯泰的经典,池莉们的现代,铁凝们的人性深度,林白们的女性立场,周习的《婚姻危机》似乎更像一个土里土气的丑小鸭。它的叙述与其说没有任何花招,倒不如说在作者有限的文学积累中根本没有任何新花招可以选择。朴素、细腻、温婉、从容地讲说,犹如一条在平原中流过的河流,沉静而缺少波澜。然而这里却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感到更加贴切的生活,更加真实的女性心理和女性生存状态,有对于女性生存的炽热关怀和对婚姻家庭问题的亲切思考。
将故事背景放在城乡结合部,一个既有城市的眩霓又有乡村社会的封闭的小镇上,这自然是由作者的人生经历所决定的无奈,然而它却使这部作品有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它可以以都市作家少有的角度,透视出平民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影响这生存的社会文化心理。小镇或许会有对当代都市生活的东施效颦式的模仿,然而小镇男女们对爱情的追求却更加真实,少有都市男女的逢场作戏。赵庆国与水月的爱绝不是一见钟情,也不只是一时的性的愉悦,而是以论嫁、结婚为目的。然而小镇的人们也有自己独特的社区文化和关于家庭婚姻的价值标准。不仅三叔、姨母、弟弟等将庆国与水月的爱视为“忘恩负义”,目之为“傍大款”,就连态度一度暧昧的庆国妈也遭到亲人和邻里的非议。庆国的终于以愧疚的心情向淑秀认输,其原因是复杂的,但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确实是一个重要原因。爱情就像一张试纸,测出了小镇的世态人心,显出了小镇积淀深厚的传统意识的一角。就是庆国越来越浮出意识层面的自卑感、罪恶感、漂泊感,也是一种小农文化心理的必然暴露。
比起对形而上的解释系统的关爱,《婚姻危机》显然更加关注对女性生存状态同自身感受的描写。因为理解水月在男权压迫下的不幸,它充分理解着水月与庆国可以说纯洁的爱;但同时,也因理解淑秀作为受害者的内心痛苦,它又将她处理得十分令人同情。淑秀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妻子、好母亲、好媳妇,她的罪过好像就在于不漂亮,缺乏水月的气质和风情。她对丈夫的“背叛”之举,一不告,二不闹,反复质问“为什么”以后,就是加倍地关心他,加倍地孝顺婆婆。她是向婆婆、庆国三叔、姨母求救过,然而这却不是如薛宝钗式的“心机”,而是出于弱势一方求助的本能。淑秀的不争之争更增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也使她的形象几近于传统意义上的完美,从而也将庆国置于被审判的地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怀疑,作者对小镇文化在意识深处是否是认同的,《婚姻危机》的价值尺度是否是传统的、道德的、世俗的?
作者观念和意识中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称之为“世界观的矛盾”的那个东西,也在庆国最后的选择中表现出来。促使庆国回心转意的原因,至少在他自己看来,与其说是对舆论的屈服,是淑秀不告不闹的“策略”的胜利,倒不如说是听命于自己心灵的感觉。第一个层次的不舒服来自于庆国的被迫为水月和美容店职工下厨,第二个层次的失望是他第一次发现水月眼角的皱纹,第三个层次的发现,是明白了水月终究是个事业型的女人,他们的生活习惯是如此的不同,而更为严重的是庆国发现自己根本不爱水月的儿子……这些细节在作品中的迭次出现,自然天衣无缝地完成了对作品来说十分关键的情节转折,也使庆国这个小镇干部的形象更加真实而丰富,然而它却也导致了对于“爱情”这个崇高的心灵境界的是否存在的怀疑。尤其是对男人们的看法:比起对于权力地位的执著,对于女色和金钱的贪欲,他们信誓旦旦的爱情原来是如此的不可信!这是一个天然的女权主义者的愤激,还是如张爱玲般透彻了人生的悲哀!
婚姻——爱情的矛盾,是人类生活中永远解不开的千古之谜,是文明人永远难以平衡的心灵的两端。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要指望从一本小说中找到一种最终也最完善的答案,其实真正的意义就在这一代又一代人的追求和思考的过程之中,它可以平复受害者的伤口,抹去受委屈者的不平,使人们——包括男人们和女人们,更理性地对待爱情、家庭、婚姻中的一切不幸和曲折。从而,我们也应更加珍惜女作家周习在《婚姻危机》中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答案,包括她选择的艰难和情感世界中的矛盾。
在对作品的价值世界和作者观念心理也许是没有更多意义的寻觅之后,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部在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迈向现代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从家庭婚姻的角度,透视中年男女,特别是劳动妇女真实的生存状态的小说。他们或许有过爱的追求、爱的浪漫,然而在强大的传统力量和巨大的文化情境压迫下,这爱终于成了他们人生的一次奢侈,这理想终于屈服于世俗的生活。
(李星)作者为:全国著名评论家、《小说评论》主编。(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