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1章:又挖了一个坑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后世的美国盘剥世界,每年的贸易逆差达到了五千多亿美元,即美国靠高附加值产品换到更多商品的同时,每年还要净额消费五千多亿美元的商品。
只要美国能维持这样的格局,相当于他们每年要剥削世界五千多亿美元的商品,并且靠1个人的劳动所创造的出口商品,换取到十几个,上百个落后国家人民所劳动出的商品。
相当于整个世界,除了伊朗、朝鲜等少数国家之外,每个国家多多少少都要受其盘剥。
真正有本事的国家,搞的就是贸易逆差。
对于国家来说,真正有意义的不是赚到了多少钱,而是享受到了多少商品,在享受更多商品的同时,又要能够持续循环下去。
贸易逆差,则是靠海外收益来进行平衡。
钱只是一堆废纸,或许你能用钱买到黄金,但是黄金能吃吗?
因此中华民国必须将那些又累又回报率很低的制造业、手工业大部分都分包出去,这样一来附属国即有就业,能树立一个很好的典型,以吸引更多的国家甘心为中华民国剥削。更能让国民过上好日子。
中华民国采取这种模式,不管是借给的国家钱,还是别的国家把钱借给中华民国,中华民国都是赚。
附属国此时都欠了一屁股债,他们在大规模将商品出口到中华民国之后,就获得了还债所需的炎黄币。从而使中华民国靠让附属国还债来平衡掉一部分贸易逆差,同时附属国的消费市场培育起来了。则可以向附属国出口高附加值商品。另外还能在附属国进行各种商业垄断经营。
例如电力,每个人都要用电。还有自来水,每个人都要喝水。还有粮食供应。每个人都得吃饭,以及房地产开发,每个人都得住房子的。另外通讯、物流、电影院、酒店、游乐场、百货商场什么的,中华民国的民族资本集团都可以进入,并进行垄断。
另外,这些附属国的制造业的那些工厂,很多也都是中华民国民族资本集团控股、合股建设起来的。
等于说。附属国每出口商品到中华民国产生的1元炎黄币利润,就要被中华民国军阀寡头财团和中华民国民族商人赚走1半左右的利润。虽然中国民族资本集团不可能完全掌控那些工厂,但是总体来说。获得附属国制造业利润的0%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加上商业、金融的利益,中华民国民族资本集团在附属国攫取到70%以上,甚至是达到80%的gdp都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如此一来,贸易逆差就平衡掉了。
每年中华民国的国民就能多享受到大量的商品。这样一来自然也就富裕起来了。日子也就非常好过了。
对于这个政策,周子跃非常支持。
这是财团未来的基本政策,是要坚决落实下去的。
这种产业分工,将低级产业分包给附属国,就像是当初工业革命之初,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当中解放出来一样。
这是将中华民国的劳动力从低级产业中解放出来,然后去从事中高级产业。
因此财团再次召开了产业会议。
产业会议上,财团将中华民国所有低级产业都排列了出来。然后逐一讨论是否分包给附属国,又该分包给哪个附属国。
例如一些能增强战争潜力的低级产业。分包的时候就绝对不会给日本,而是给朝鲜、越南。
日本拿到的都是那些无法形成什么战争潜力的产业。
越南和朝鲜显然不会有那么大的野心,而日本的野心太大了,所以中华民国得提防着。
另外朝鲜和越南都是在汉文化国家,在很久以前这两个国家就在用汉字了,朝鲜这个小弟还自诩朱子理学继承得大哥还要好。
嗯!这是优点,要继续发扬。
此时朝鲜的朱子理学就再次成为了朝鲜的骄傲,儒家这种属于阴性的学派,是中华民国在附属国大力提倡的玩意。
阴性的东西必然是比较安静的,古代儒家也正是以维持社会稳定为目标,同样也遏制了野心和欲望。
就像是欧洲中世纪的宗教力量,同样也压制住了西方人向外扩张的欲望。
至于暹罗,地位不如朝鲜越南那么高一些,但比日本高得多。至于琉球王国,一个小国家,也可以丢一点产业给他们发展一下,更具备树立典型的价值。
因为琉球面积小,人口少,就算发展得比较发达,所消耗的资源也是很少的。因此可以让琉球王国发展得更好,甚至是和中华民国差不了多少,这样一来就又树立起了一个典型,让那些落后国家的民众认为只要投靠中华民国,就能够过上好日子。
实际上,人口太多的国家,投靠中华民国之后,是不可能被当成典型来树立的。
就如现在投靠中华民国的波斯,波斯面积比较大一些,人口也比较多一点,因此中华民国此时虽然会给波斯产业让他们发展,但是波斯主要还是以开采原材料,以及制造低级工业产品为主。
本质原因还是伊斯兰世界不如日本人好管理。日本人纪律性很强,财团对日本人用得很顺手。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让伊斯兰世界发展炼油业这些产业好了。
让伊斯兰世界发展得一般般就行了,而此次中华民国解放的半岛北部伊斯兰国家以及纳米比亚,也都可以给他们一些产业。
不过纳米比亚主要还是发展原材料开采,他们也有足够的原材料,同时人口也不多。
……
这天周子跃来到江渝家中。两人悠闲的喝着茶,谈论着接下来财团的决策问题。
江渝笑着说道:“分包产业给附属国,这是可以做的。不过我们在此之前还可以给民资挖一个大坑。”
“挖坑?”周子跃不由提起了精神问道。
“对。再给他们挖一个坑。”江渝点头说道,“我们可以打一个时间差,现在附属国的很多产业还未发展起来。我们可以把国内的那些低级产业全部都卖给民资,然后再让附属国建设发展这些产业。这样一来……”
“这样一来,那些民资全都被套死在里面。我们中华民国的工资水平不断上涨,本身利润就被不断压缩。加上附属国的劳动陈本极低,1炎黄币的东西出口到我们中华民国。就算是卖炎黄币也还是能把那些民资给挤垮了。”周子跃接过话说道。
江渝点头说道:“不错,就是这样。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那些工厂的价格炒高了。然后甩掉。”
“我一会马上让人去办。”周子跃顿时坐不住了。
财团的优势就在这里,财团操纵着经济、金融格局,等于就是两个人在对赌,而财团想要什么牌就有什么牌。
因为经济本身是财团决定的。所以财团能判断什么资产是良性资产。什么是不良资产。
因此可以提前收购良性资产,抛售不良资产。
对于那些贷款发展的企业来说,一旦收购了不良资产,后果是很严重的。如果被套进去,想轻易抽身出来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财团低价买入良性资产,高价卖出不良资产,这样一来就低买高卖了。那些沾上不良资产的企业,也就很麻烦拿了。要么元气大伤撑过去。要么破产,用优良资产去偿还银行贷款。
当然。也可以靠继续贷款掩盖一下,但到了经济萧条时期是掩盖不住的,因为那时候银行是不再放贷款出来的。到时候即掩盖不住了,不良资产的问题也更加严重,因为优良资产在经济萧条时期是卖不了多少钱的。经济萧条前破产,也许还资能抵债,还能拿到一笔钱。经济萧条时,一般都会资不抵债。
所以说,经济发展,财团敛财,无非就是那么回事,简单得很。但是多套几层,别人就看不懂了。
一家民营企业能够生存,管理是基础,就算是不能生存的企业,很多也把企业管理搞得很好。
真正的核心,是看准经济走势。
经济复苏时,果断贷款扩张。接下来就是预测经济萧条,在经济萧条前立即收缩旗下产业。
财团在搞经济泡沫时,对民企来说即是危机,也是机遇,只看他们能不能看准经济形势。
后世很多人高深莫测的说,那些商人每天都看新闻联播,只是你们看不懂其中的东西而已。
实际上,专门研究新闻联播的人,也就多是看一些政策走向,从而对经济局势进行判断。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触到财团这个圈子。
相比美国财团的张扬,中国军阀寡头财团是比较低调的,绝大部分民众都不知道这个财团的存在。
……
不久之后,财团开始炒高那些低级产业商品价格,导致那些低级产业的利润突然间高涨了起来。
舆论上也在感叹物价上涨,但是接着话锋一转,将原因归结于劳动成本的增高,并宣扬说这是好事,证明中华民国的所有工人的工资水平都上涨到了平均标准。
与此同时,财团开始大规模的抛售这些低级产业资产。那些民资老板不明所以,跑去贷款之后纷纷把这些产业买了下来。
一开始确实让他们赚了,但是要想赚回买到手时的钱,那还得不少时间。也就是说,他们回本就要好几年时间的。
这好几年时间里一旦市场出了问题,就完蛋了。
但是民资老板根本想不到,这些产业会大规模转移到附属国去,加上现在经济形势好得不像话,自然是直接吃下这些产业。
财团一边甩掉那些低级产业资产,一边开始在附属国建设这些产业。等经济萧条前,在附属国建设起来的那些低级产业又能再卖上一手,从而再把附属国的民资坑上一把。
这种坑人手法让人无话可说。吃了亏只能怪自己判断失误。
此前财团就已经在甩掉一些低级产业了,只不过没有这次这般的彻底而已,这次基本上把大部分的低级产业都甩掉了。
而那些附属国迎来的则是一次大规模的注资浪潮,财团和中华民国民族资本商人开始向附属国输出大量剩余资本,建设起了大量的工厂。
在这样的情况下,附属国同样也是就业岗位增加了许多,不过工资却没有上涨速度却比中华民国慢得多。
在印度、澳大利亚、非洲、南美。中华民国则大量进口各种原材料,这年头原材料价格非常低廉,购买还是非常划算的。
财团开始在各地大建储备仓库。将那些可以长期保存的原材料大量储存起来。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啊!
财团的打算是从世界大量进口原材料,然后向世界输出高附加值商品,附属国也向世界输出低端产品。
从而冲击欧美工业发展。
同时又大量购买原材料,又使很多国家有钱购买中华民国和那些附属国出口的商品。
如此形成循环。
而在中华民国。一些已经很充足的不可再生的原材料。则在国内减少开采规模,例如一个每月可以开采1000吨煤炭的煤矿,现在一个月只开采500吨了,另外500吨则从其他国家进口了。
大量进口原材料的同时,也不能完全放弃自身的原材料开采能力,同时还得储备起足够的原材料来支撑。
例如其他国家想要提高某种原材料的价格,以期望从中华民国身上赚到更多的钱,中华民国可以不接受。
反正中华民国的战略储备可以挨上半年一年的。这期间足够中华民国在国内形成更大的该原材料开采能力。
但是那些卖原材料的却未必能撑个半年一年的,他们如果妥协的话。那就只能恢复低廉的原材料价格。不妥协的话,中华民国大不了不从他们那里买了,自己开采呗,或者从其他落后国家那里开发这些原材料以代替原先提价的国家。
有原材料战略储备,战争时期也可以保证工业的运转。
战争前很多原材料靠进口,那么战争开始时,内部的开采量是不够的,这时候就是靠战略储备来支撑,并在战略储备消耗掉之前,形成足够庞大的开采规模。
英国采煤业在中华民国的这种调整下,算是缓了口气,煤炭开始销售到了中华民国,而中华民国销售到英国的却是汽车、飞机、电器这些高附加值的产品。相当于在销售产品期间,英国已经被中华民国给剥削了。
煤矿挖得再多,也无法提高战争潜力。
就算是一辆汽车出口出去,没卖到太高的价钱。一个劳动力制造汽车,也只换回了其他国家三五个劳动力开采出来的煤矿,但这样还是赚了。
煤矿无法形成战争潜力,汽车制造却可以。
不过英国不管这个。
罗斯柴尔德财团也不管这个,有钱赚他们就上。卖原材料确实是有一定利润的,不过利润在新工业产品面前,确实已经是没有以前那么高了。
但这是英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英国在全球各殖民地,都有大量的煤矿在开采。中华民国要买煤炭,英国自然是很欢迎的。
英国为了振兴经济,迎合了中华民国在原材料上的需要。在殖民地大量投资矿产,以开采出更多的原材料出售给中华民国。
这样一来,英国商人赚到钱了,殖民地人口也赚到钱了,这样一来税收不就提升了嘛!
中华民国等于是靠英国把不少原材料开采分包了出去,让英国佬和他们的殖民地人口充当中华民国的矿工。
中华民国可以减少在原材料开采上的劳动力投入,将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建设基础设施上面去。
中华民国把原材料开采分包给英法这些国家,只要自身有足够的原材料战略储备也就不会受制于英法等国。
反而,如果英法的经济严重依赖于原材料开采的话,却是会受制于中华民国。
英法是有殖民地的国家,他们的原材料开采也大多都是放在殖民地,但是全面战争一旦开打。
英法那些殖民地能不能保得住就是一个大问题。
中华民国到时候可以攻占这些殖民地,从而在战争期间获得这些原材料开采能力,等于是英法为中华民国做嫁衣。
在中华民国境内,则是大修铁路、公路、桥梁、水利,水电站也修建得很是疯狂,在西南地区、福建、北海行政区这些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中小型水电站建设项目极多,特别是中型水电站,也是财团最喜欢建设的。
建设周期短,见效快,比建造大型水电站划算得多。
战争结束后,欧洲的工程师们很多都开始往中华民国跑,所以中华民国此时随着产业不断分包出去,建设规模越来越疯狂,人才方面却可以支撑下来。
中华民国基本上在接下来三年内,就能够完成这次产业大转型,三年后的建设规模才是最疯狂的开端。
因为那时候能投入到建设当中的劳动力是比如今多得多的,到时候熟练的技术工人以及工程师的数量都会大幅度的增长。
现在的建设规模虽然很大,但也仅仅是刚开始‘热身’而已。(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后世的美国盘剥世界,每年的贸易逆差达到了五千多亿美元,即美国靠高附加值产品换到更多商品的同时,每年还要净额消费五千多亿美元的商品。
只要美国能维持这样的格局,相当于他们每年要剥削世界五千多亿美元的商品,并且靠1个人的劳动所创造的出口商品,换取到十几个,上百个落后国家人民所劳动出的商品。
相当于整个世界,除了伊朗、朝鲜等少数国家之外,每个国家多多少少都要受其盘剥。
真正有本事的国家,搞的就是贸易逆差。
对于国家来说,真正有意义的不是赚到了多少钱,而是享受到了多少商品,在享受更多商品的同时,又要能够持续循环下去。
贸易逆差,则是靠海外收益来进行平衡。
钱只是一堆废纸,或许你能用钱买到黄金,但是黄金能吃吗?
因此中华民国必须将那些又累又回报率很低的制造业、手工业大部分都分包出去,这样一来附属国即有就业,能树立一个很好的典型,以吸引更多的国家甘心为中华民国剥削。更能让国民过上好日子。
中华民国采取这种模式,不管是借给的国家钱,还是别的国家把钱借给中华民国,中华民国都是赚。
附属国此时都欠了一屁股债,他们在大规模将商品出口到中华民国之后,就获得了还债所需的炎黄币。从而使中华民国靠让附属国还债来平衡掉一部分贸易逆差,同时附属国的消费市场培育起来了。则可以向附属国出口高附加值商品。另外还能在附属国进行各种商业垄断经营。
例如电力,每个人都要用电。还有自来水,每个人都要喝水。还有粮食供应。每个人都得吃饭,以及房地产开发,每个人都得住房子的。另外通讯、物流、电影院、酒店、游乐场、百货商场什么的,中华民国的民族资本集团都可以进入,并进行垄断。
另外,这些附属国的制造业的那些工厂,很多也都是中华民国民族资本集团控股、合股建设起来的。
等于说。附属国每出口商品到中华民国产生的1元炎黄币利润,就要被中华民国军阀寡头财团和中华民国民族商人赚走1半左右的利润。虽然中国民族资本集团不可能完全掌控那些工厂,但是总体来说。获得附属国制造业利润的0%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加上商业、金融的利益,中华民国民族资本集团在附属国攫取到70%以上,甚至是达到80%的gdp都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如此一来,贸易逆差就平衡掉了。
每年中华民国的国民就能多享受到大量的商品。这样一来自然也就富裕起来了。日子也就非常好过了。
对于这个政策,周子跃非常支持。
这是财团未来的基本政策,是要坚决落实下去的。
这种产业分工,将低级产业分包给附属国,就像是当初工业革命之初,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当中解放出来一样。
这是将中华民国的劳动力从低级产业中解放出来,然后去从事中高级产业。
因此财团再次召开了产业会议。
产业会议上,财团将中华民国所有低级产业都排列了出来。然后逐一讨论是否分包给附属国,又该分包给哪个附属国。
例如一些能增强战争潜力的低级产业。分包的时候就绝对不会给日本,而是给朝鲜、越南。
日本拿到的都是那些无法形成什么战争潜力的产业。
越南和朝鲜显然不会有那么大的野心,而日本的野心太大了,所以中华民国得提防着。
另外朝鲜和越南都是在汉文化国家,在很久以前这两个国家就在用汉字了,朝鲜这个小弟还自诩朱子理学继承得大哥还要好。
嗯!这是优点,要继续发扬。
此时朝鲜的朱子理学就再次成为了朝鲜的骄傲,儒家这种属于阴性的学派,是中华民国在附属国大力提倡的玩意。
阴性的东西必然是比较安静的,古代儒家也正是以维持社会稳定为目标,同样也遏制了野心和欲望。
就像是欧洲中世纪的宗教力量,同样也压制住了西方人向外扩张的欲望。
至于暹罗,地位不如朝鲜越南那么高一些,但比日本高得多。至于琉球王国,一个小国家,也可以丢一点产业给他们发展一下,更具备树立典型的价值。
因为琉球面积小,人口少,就算发展得比较发达,所消耗的资源也是很少的。因此可以让琉球王国发展得更好,甚至是和中华民国差不了多少,这样一来就又树立起了一个典型,让那些落后国家的民众认为只要投靠中华民国,就能够过上好日子。
实际上,人口太多的国家,投靠中华民国之后,是不可能被当成典型来树立的。
就如现在投靠中华民国的波斯,波斯面积比较大一些,人口也比较多一点,因此中华民国此时虽然会给波斯产业让他们发展,但是波斯主要还是以开采原材料,以及制造低级工业产品为主。
本质原因还是伊斯兰世界不如日本人好管理。日本人纪律性很强,财团对日本人用得很顺手。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让伊斯兰世界发展炼油业这些产业好了。
让伊斯兰世界发展得一般般就行了,而此次中华民国解放的半岛北部伊斯兰国家以及纳米比亚,也都可以给他们一些产业。
不过纳米比亚主要还是发展原材料开采,他们也有足够的原材料,同时人口也不多。
……
这天周子跃来到江渝家中。两人悠闲的喝着茶,谈论着接下来财团的决策问题。
江渝笑着说道:“分包产业给附属国,这是可以做的。不过我们在此之前还可以给民资挖一个大坑。”
“挖坑?”周子跃不由提起了精神问道。
“对。再给他们挖一个坑。”江渝点头说道,“我们可以打一个时间差,现在附属国的很多产业还未发展起来。我们可以把国内的那些低级产业全部都卖给民资,然后再让附属国建设发展这些产业。这样一来……”
“这样一来,那些民资全都被套死在里面。我们中华民国的工资水平不断上涨,本身利润就被不断压缩。加上附属国的劳动陈本极低,1炎黄币的东西出口到我们中华民国。就算是卖炎黄币也还是能把那些民资给挤垮了。”周子跃接过话说道。
江渝点头说道:“不错,就是这样。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那些工厂的价格炒高了。然后甩掉。”
“我一会马上让人去办。”周子跃顿时坐不住了。
财团的优势就在这里,财团操纵着经济、金融格局,等于就是两个人在对赌,而财团想要什么牌就有什么牌。
因为经济本身是财团决定的。所以财团能判断什么资产是良性资产。什么是不良资产。
因此可以提前收购良性资产,抛售不良资产。
对于那些贷款发展的企业来说,一旦收购了不良资产,后果是很严重的。如果被套进去,想轻易抽身出来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财团低价买入良性资产,高价卖出不良资产,这样一来就低买高卖了。那些沾上不良资产的企业,也就很麻烦拿了。要么元气大伤撑过去。要么破产,用优良资产去偿还银行贷款。
当然。也可以靠继续贷款掩盖一下,但到了经济萧条时期是掩盖不住的,因为那时候银行是不再放贷款出来的。到时候即掩盖不住了,不良资产的问题也更加严重,因为优良资产在经济萧条时期是卖不了多少钱的。经济萧条前破产,也许还资能抵债,还能拿到一笔钱。经济萧条时,一般都会资不抵债。
所以说,经济发展,财团敛财,无非就是那么回事,简单得很。但是多套几层,别人就看不懂了。
一家民营企业能够生存,管理是基础,就算是不能生存的企业,很多也把企业管理搞得很好。
真正的核心,是看准经济走势。
经济复苏时,果断贷款扩张。接下来就是预测经济萧条,在经济萧条前立即收缩旗下产业。
财团在搞经济泡沫时,对民企来说即是危机,也是机遇,只看他们能不能看准经济形势。
后世很多人高深莫测的说,那些商人每天都看新闻联播,只是你们看不懂其中的东西而已。
实际上,专门研究新闻联播的人,也就多是看一些政策走向,从而对经济局势进行判断。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触到财团这个圈子。
相比美国财团的张扬,中国军阀寡头财团是比较低调的,绝大部分民众都不知道这个财团的存在。
……
不久之后,财团开始炒高那些低级产业商品价格,导致那些低级产业的利润突然间高涨了起来。
舆论上也在感叹物价上涨,但是接着话锋一转,将原因归结于劳动成本的增高,并宣扬说这是好事,证明中华民国的所有工人的工资水平都上涨到了平均标准。
与此同时,财团开始大规模的抛售这些低级产业资产。那些民资老板不明所以,跑去贷款之后纷纷把这些产业买了下来。
一开始确实让他们赚了,但是要想赚回买到手时的钱,那还得不少时间。也就是说,他们回本就要好几年时间的。
这好几年时间里一旦市场出了问题,就完蛋了。
但是民资老板根本想不到,这些产业会大规模转移到附属国去,加上现在经济形势好得不像话,自然是直接吃下这些产业。
财团一边甩掉那些低级产业资产,一边开始在附属国建设这些产业。等经济萧条前,在附属国建设起来的那些低级产业又能再卖上一手,从而再把附属国的民资坑上一把。
这种坑人手法让人无话可说。吃了亏只能怪自己判断失误。
此前财团就已经在甩掉一些低级产业了,只不过没有这次这般的彻底而已,这次基本上把大部分的低级产业都甩掉了。
而那些附属国迎来的则是一次大规模的注资浪潮,财团和中华民国民族资本商人开始向附属国输出大量剩余资本,建设起了大量的工厂。
在这样的情况下,附属国同样也是就业岗位增加了许多,不过工资却没有上涨速度却比中华民国慢得多。
在印度、澳大利亚、非洲、南美。中华民国则大量进口各种原材料,这年头原材料价格非常低廉,购买还是非常划算的。
财团开始在各地大建储备仓库。将那些可以长期保存的原材料大量储存起来。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啊!
财团的打算是从世界大量进口原材料,然后向世界输出高附加值商品,附属国也向世界输出低端产品。
从而冲击欧美工业发展。
同时又大量购买原材料,又使很多国家有钱购买中华民国和那些附属国出口的商品。
如此形成循环。
而在中华民国。一些已经很充足的不可再生的原材料。则在国内减少开采规模,例如一个每月可以开采1000吨煤炭的煤矿,现在一个月只开采500吨了,另外500吨则从其他国家进口了。
大量进口原材料的同时,也不能完全放弃自身的原材料开采能力,同时还得储备起足够的原材料来支撑。
例如其他国家想要提高某种原材料的价格,以期望从中华民国身上赚到更多的钱,中华民国可以不接受。
反正中华民国的战略储备可以挨上半年一年的。这期间足够中华民国在国内形成更大的该原材料开采能力。
但是那些卖原材料的却未必能撑个半年一年的,他们如果妥协的话。那就只能恢复低廉的原材料价格。不妥协的话,中华民国大不了不从他们那里买了,自己开采呗,或者从其他落后国家那里开发这些原材料以代替原先提价的国家。
有原材料战略储备,战争时期也可以保证工业的运转。
战争前很多原材料靠进口,那么战争开始时,内部的开采量是不够的,这时候就是靠战略储备来支撑,并在战略储备消耗掉之前,形成足够庞大的开采规模。
英国采煤业在中华民国的这种调整下,算是缓了口气,煤炭开始销售到了中华民国,而中华民国销售到英国的却是汽车、飞机、电器这些高附加值的产品。相当于在销售产品期间,英国已经被中华民国给剥削了。
煤矿挖得再多,也无法提高战争潜力。
就算是一辆汽车出口出去,没卖到太高的价钱。一个劳动力制造汽车,也只换回了其他国家三五个劳动力开采出来的煤矿,但这样还是赚了。
煤矿无法形成战争潜力,汽车制造却可以。
不过英国不管这个。
罗斯柴尔德财团也不管这个,有钱赚他们就上。卖原材料确实是有一定利润的,不过利润在新工业产品面前,确实已经是没有以前那么高了。
但这是英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英国在全球各殖民地,都有大量的煤矿在开采。中华民国要买煤炭,英国自然是很欢迎的。
英国为了振兴经济,迎合了中华民国在原材料上的需要。在殖民地大量投资矿产,以开采出更多的原材料出售给中华民国。
这样一来,英国商人赚到钱了,殖民地人口也赚到钱了,这样一来税收不就提升了嘛!
中华民国等于是靠英国把不少原材料开采分包了出去,让英国佬和他们的殖民地人口充当中华民国的矿工。
中华民国可以减少在原材料开采上的劳动力投入,将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建设基础设施上面去。
中华民国把原材料开采分包给英法这些国家,只要自身有足够的原材料战略储备也就不会受制于英法等国。
反而,如果英法的经济严重依赖于原材料开采的话,却是会受制于中华民国。
英法是有殖民地的国家,他们的原材料开采也大多都是放在殖民地,但是全面战争一旦开打。
英法那些殖民地能不能保得住就是一个大问题。
中华民国到时候可以攻占这些殖民地,从而在战争期间获得这些原材料开采能力,等于是英法为中华民国做嫁衣。
在中华民国境内,则是大修铁路、公路、桥梁、水利,水电站也修建得很是疯狂,在西南地区、福建、北海行政区这些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中小型水电站建设项目极多,特别是中型水电站,也是财团最喜欢建设的。
建设周期短,见效快,比建造大型水电站划算得多。
战争结束后,欧洲的工程师们很多都开始往中华民国跑,所以中华民国此时随着产业不断分包出去,建设规模越来越疯狂,人才方面却可以支撑下来。
中华民国基本上在接下来三年内,就能够完成这次产业大转型,三年后的建设规模才是最疯狂的开端。
因为那时候能投入到建设当中的劳动力是比如今多得多的,到时候熟练的技术工人以及工程师的数量都会大幅度的增长。
现在的建设规模虽然很大,但也仅仅是刚开始‘热身’而已。(未完待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