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白色果实 > 原稿(完)

原稿(完)

作者:辽宁张小牛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77请神——乙004

    这几天也不知道公司的领导们是受了什么样的刺激,竟一致决定要在入口门处建个广场或者类似的标志性建筑,为此刘总也给郭三日打了几次电话,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建广场的话,可能需要占用很大面积,费时费力,也没有多大意义。不如建一座雕塑,这样既达到了目的,在空间上也更合理,大概有个几十平方的地方就够了,而且雕塑可以在其他地方定制好后在拉回园区,有个半日就可安装妥当,不影响整个园区的正常经营。”,没想到郭三日这几句随口无意说出的话,还真让刘总大为赞赏,公司最终决定在园区正对大门那条笔直的道路尽头建一座关公的雕像,尺寸要大一些,这样既不影响门口的出入,又让人一进门抬头就可以看见。上一次刘总到墓园来时,看见了郭三日小屋里放满了书,本身他又是重点大学毕业的,就决定再让他写一篇有关关老爷的短文,到时放在基座上,毕竟他们这也属于丧葬文化类的大公司,千八百字的短文还要假手于他人,传出去也让人笑话。当然也不是白让郭三日写的,发了一个大红包就算给他的奖金,这就相当于一个变相的福利了。郭三日虽然感觉自己不太胜任,但刘总已经在公司里通知了,财务的红包也已到账,他如果再推辞就有些不通人情,于是就只能欣然接受了。

    关公,人称为武圣人,又为财神。如按此推寻古今,也只有孔老夫子,同称为圣人。但即便孔老夫子也未被封神,可见国人对其是爱戴有加,如若短文只做介绍,则略显多余,也不大好交差,但做长篇大论,地方又有限,还不太适合,这到真难住了郭三日。在绞尽脑汁一宿未睡后,方写出了一篇交了上去,算是完成了任务,文章如下:

    关公名羽字云长,本字长生,乃平阳蒲州解良县人。生得神眉凤目,虬髯,身长九尺二寸,喜看“春秋左传”。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其杀之,亡命奔涿郡,逃难江湖五六年矣,途经河水倒映以赤面长髯,不可辨认。恰逢先主于乡里招兵,关公为之御侮,于友张飞,拜别部司马,分统部典,恩若兄弟。而稠众广坐,待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建安五年,偶遇曹公,助其斩杀颜良,曹公知其忠义,来日必去,重加赏赐,关公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

    累战数年,关公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需刮骨去毒。时关公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于盘器,而关公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关公为将军,假节鉞。

    关公一生重情义,信守诺言,被后世喻为“忠义”之象征。受儒,释,道,三家尊崇。

    78请神——乙004(2)

    几天后雕像做好了,工人们将其安放在了建好的基座上。为此公司还组织了一次小规模的仪式,几个主要领导纷纷与其合影,又相互寒暄了一阵后,便紧跟着都回去了,只有郭三日,对其注视良久,细细观摩着。刚刚人多,他也没来得及好好看看这座近三米高的铜质塑像,这可是今后要与他朝夕相处的新成员。郭三日将铜像上半身蒙着的红布取下,仅留下一条系在了关公单手持着的刀柄上,又围着绕了几周,心中念着自己为之写的配文,顿生了几分亲近。

    这时一个老人从门口那边慢慢走了过来,手中似乎还抱着什么东西,郭三日略一晃神,惊奇他是怎么进来的?

    原来今天一早为了便于进出,郭三日便将电子护栏打开了,人一直在门口盯着,后来公司领导的车,不断的进进出出,他索性就先暂时没关上。本来他过这边,转一圈就要回去的,没想到自己入了神,把时间忘了,老人可能在门口等急了,自己就走了进来。郭三日忙赶过去将其拦下,准备先把人带回去再说。那老人看见新建的关公像深深鞠了三个躬后,跟着郭三日往监控室走去。等坐下了后,郭三日才开始仔细的打量着老人,年纪大概也就六七十岁的样子,怀里抱着一个戴眼儿的头盔和一件破旧的军装,让人惊讶的是,军装上别满了密密的,能有十多枚的勋章。郭三日疑惑的看着老人问道:“这是您的儿子?”,老人点了点头,没有说话。他这个年纪还能当兵的,估计也就是他儿孙辈了,白发人送黑发人,让人不免为其伤感。郭三日竟一时不知如何开口,看着那几排勋章,应该也是一个军队中的英雄人物,怎么走了连个送行的都没有,唉,世态炎凉啊。心里是这么想着,但人也不能在监控室里就一直这么耗着,张了张嘴还是不得不问到:“您带手续了嘛,在哪个墓位,我带您过去”。劝人这事儿他是最不擅长的,还是将人早点带过去,做好自己该做的再说啊。可问完后老人却一直沉默的没有回答,郭三日有些不解的看着老人,心中暗叹,不会连墓地都没有啊,这样的军人英年早逝,不说能不能成为典型表彰,墓地难道还是问题吗?这怎么可能,于是开口劝道:“您是不是忘带了,时间还早,我在这等您,现在回去取还来得及”,没想到他这么一劝,老人头更低了,还是不说话,郭三日连自己都不大相信的问道:“您不会没有啊?”,老人满脸泛红略一点头后马上又抬了起来,看着郭三日道:“我有钱,我可以买的”,说着将衣服放在了桌子上摊开,在其里怀中掏出了一个破旧的布兜,看样子比那个衣服的年头还要多。打开布兜一沓新旧都有,面额不等的钞票,展现在了眼前,看数目应该也能有个三、四万了。郭三日看着眼前这一幕,有些一时回不过来神,但马上被心中一股腾起的愤怒冲醒,有些不平的说:“大爷,这钱不应该你出,您把钱拿回去,把这些勋章借给我,我帮你向省里申请个墓位,咱这墓园是省里扶持的项目,这都有配额的……”,郭三日还想说什么,但却被老人突然打断了:“不能给他们,给了他们我就再也拿不回来了,这是娃唯一留给我的东西,不能再让别人拿走了,这都是他一滴血一滴汗用命换回来的啊”,说到最后,老人竟有些激动的掉下了泪。

    79请神——乙004(3)

    世间的事真的千奇百怪,太多不如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

    原来老人的儿子叫做吴明建,这个人打小身体素质就好,和玩伴们去江边玩时,他一个猛子能扎出很远,并且据说他在水中能睁着眼睛看见游动的鱼,玩一天他抓到的鱼有时比出船捕鱼的人都多。但人有特长就有薄弱的地方,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入学后,这个孩子王原本样样领着大家弄的小领袖,学习却不灵光,不管怎么努力成绩都在后几名。穷人家对孩子的教育原本也不重视,他成绩不好,自己又不爱继续上学,念了没几年就辍学回家,17岁那年报名当了兵。

    出生贫穷的吴明建知道,如果想在部队中出人头地,必须要付出超于常人的汗水,而他那强大的天赋,在穿上这身军装后,更是得到了全面的展现。

    新兵集训后,下到连队第一次摸枪时,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兴奋,只有吴明建,淡定异常,他轻轻抚摸手里的枪,就像是面对一个老朋友一样,仿佛他与生俱来地和枪有着某种默契,在几周后的新兵实弹射击考核中,吴明建彻底震惊了众人。他第一轮射击之后,击出十枪,仅有一枪正中靶心,其余九枪射空,教官很疑惑他的成绩,走过来狠狠踹了他一脚,然后走向了靶心,结果令人目瞪口呆。原来吴明建的第一枪正中靶心后,其余九枪均从第一枪的弹孔中穿过。教官呆愣了几秒,显然对此很不相信,于是他让吴明建再射击一次,十发子弹过后,结果还是一样。教官不可置信的看着吴明建,然后半天才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天才!”。

    此后又经多年的磨练,吴明建的枪法更加出神入化,还自创了一招“双龙奔月”,技压群雄。由于弹药量等因素的不同,手枪和步枪的射速是有差异的,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吴明建左右手各持一柄***手枪和81式步枪。第一枪有***手枪击出,第二枪由81式步枪击出。第一颗子弹击出后向前飞驰随即的第二颗子弹击中第一颗子弹的尾部,两弹前后串连先后正中目标,这样一般防御措施对其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击中后通常会形成贯穿性弹道。整个连队都以此为荣,他也成了同批入伍者的榜样。但也正因为过强的个人能力,吴明建招致了很多老兵和军官的嫉妒,经常被穿小鞋,为了在部队有更好的发展,吴明建将怒气压在了心底,没有过丝毫表露。

    多年的等待终于有了回报,在一次全军汇演中,因其过硬的军事素养,吴明建被保送到了西安陆军学校进行深造,毕业后他又被调往当时号称“地表最强”的二十四军七十师(原系粟裕华野部队)任职。该师五十年代被毛主席看中驻守北京,后划归北京卫戎区,改番号为中央警卫三师,吴明建所在的十二团驻防北京通县,他被任命为该团红旗连连长。期间年纪不小的他在父亲的催促下,回老家完了婚,并很快生了一个女儿,看上去家庭、事业都有些模样,前途似乎一片明朗,可人生变化无常,接下来发生的事,让很多人都大跌眼镜。

    80请神——乙004(4)

    从农村入伍的吴明建这时心中有两个愿望,一是老婆再生个儿子,完成老人们多年的期盼,二是争取升职到团级干部,这样就有资格分到住房,把家人接到北京来居住。

    每年节假日来临之际,部队都会收到大量家属来信,为啦了解干部战士们的思想动态,信件都要经过详细的检查。工作人员拆开吴明建的家信后,得知吴明建媳妇又怀了一个孩子,因其已有一个女孩,所以属于超生,违反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在计划生育为基本国策的当下,这会影响到全团工作的表现和年度评比,团委领导将吴明建超生的情况通知了当地**,要求能及时进行处理。在接到通知后,当地**派专人强制给吴明建怀孕7个多月的媳妇进行了人工流产,结果手术中出现了意外事故,一尸两命,夭折那个7个多月的胎儿为男孩。几天后老人打来电话告诉了吴明建,得知情况后的吴明建面无表情,也没和任何人说起这件事。

    当天晚上,他请武器仓库的管理员吃饭,并要取了库房钥匙,随后从中取出了一支81式自动步枪和六个**,将其藏在了操场主席台的座椅下面。在回营房睡觉前特意告诉几个战友,明天出操时,如果听见他喊“卧倒”,让大家一起卧倒!

    第二天团领导检查出操情况,吴明建来到事先放枪的椅子前,大喊一声:“卧倒”。士兵们平时训练有素,加之身边有几名战友在听到后马上卧倒趴下了,大家便纷纷跟随着卧倒在了操场上,只有团委领导们惊讶的回头查看。这时吴明建的枪响了,几秒钟内打倒了四人,士兵们一看,当官的都死了,顿时大乱,吴明建趁机逃出了营区,在路边抢了一辆军用212吉普车向天安门广场方向驶去。当驶入建国门时,与赶来的军警相遇,展开了枪战。

    当时警方对具体情况也不掌握,只知道是从部队冲出来闹事的,手中持有枪支。枪战一打竟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期间陆续向上面请求支援,才逐渐了解具体情况。据后来统计,这次军队、武警和公安人员前后共计有近千人参加了围捕。在整个行动中,吴明建战术运用娴熟,各项军事素养过硬,先后打死打伤75人,且多为头部中弹,竟一点没落下风。当时参与行动的军方注意到了,吴明建是用单手完成换**的,他利用前一**最后一发子弹滑入枪膛的瞬间,换下空**和扣上新**,整个动作只有两三秒钟,换上的新**无需拉枪栓可保持连续无停顿射击,很难抓住时机对其进行围捕。直到子弹打尽了,吴明建才放弃了抵抗,他躲在了一棵大树后,点燃了一支烟,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故事讲完了,老人也走远了,除了这个故事他没有留下任何东西。郭三日知道,不管自己是如何想的,也不管老人是否真的可怜,他都帮不了他什么,他无法向赊刀人那样帮他算出一块不要钱的墓位。他唯一能做的,也许就是过段儿,看看能不能在刘总那,以个人名义买到一块儿便宜点儿的墓位,到时再按老人留下的联系方式找到他。如果优惠力度大,老人的钱也许够,也许用不着他搭多少……谁知道呢,但不管怎么说,人生前犯了再大的错,死后总该还是要有一块儿长眠之地的。

    结语:

    民以德治,政以法为,德法以举贤为要;

    81微道——乙005

    这天一早郭三日来到了大门前,看见一长排黑色车队开了过来,第一辆车的车头放着一尊死者的雕像,看这阵势应该又是哪位重要领导离世了。但近几天却没听到什么新闻报道的消息啊,其实这倒也属正常的,以郭三日这对时下资讯的了解程度,事情发生在身边才知情的状况出现并不意外。

    看着车队越来越近,马上就到了门前,他快步迎了上去,打开了大门将一行车队几十辆车放了进来。路口旁的停车场一小半被来的车停满,这些人分几批下了车,从言行上看除逝者家属外,约一半像是经商的,还有一些应该是**官员,其中几位郭三日觉得很眼熟,应该是在电视上见过。他正站在哪观察呢,一位年轻人在几个朋友的陪同下向他走来,手中捧着一盒子,看样子应该是逝者的直系亲属。果不其然,来者为逝者在世时唯一的儿子,请郭三日帮忙,带着一行人过去。年纪虽少,为人处事倒非常有礼,原本就份内之事,人家家属这里既然已经准备好了,郭三日也便无需多言,引一行人往园区里走去。

    因为来人较多,等陆续拜祭完时已是中午。郭三日吃过午饭后打算再去看一圈,这以是这么长时间来他养成的一个习惯了,每有新的入住者,郭三日都要在其亲戚走后,再去查看一下,也对其加深一下了解,便于以后的工作。就在他起身准备前往查看之际,大门前又开来了一辆警车,从上面走出一位中年男子。郭三日看到这不得不折回来,还没等他问,这中年男子到自己先开了口。

    原来他是一名狱警,而上午那个下葬的人,则是他在职期间看押的最后一个犯人,前几天刚刚执行的死刑,他自己这个月月底也要办退休离职了,所以今天忙完特意早些过来到这送送他,也表示一下自己的心意。

    ?听他说完后郭三日突然愣住了,倒不是因为这警察跑过来看一名自己看押过的罪犯,而是他怎么也想不到上午那个阵势送别的竟是一个在监狱执行了极刑的死刑犯。这反差一般人都接受不了,更何况那个年轻人的一举一动明明让人感觉是从小受到过很好的教育熏陶,谁能想到是一个死刑犯的儿子……,一切让郭三日有些恍惚,呆呆的立在那里不说话了,也面无表情。这中年警察以为郭三日不相信自己,于是在兜里掏出了自己的警官证,并说到自己查看过郭三日他们公司的网站,逝者当天安葬时,亲友是可以过来送行的,自己虽然来的晚了点儿,但也并不违反规定。郭三日,这时才被他的话叫醒,也没查看那警官证,抬手打开大门,让他开了进来,随后两个人一起向园区走去。那个墓位非常好找,上午刚刚安放好,由于来送行的人太多,随手献的花在旁边堆成了一座小山,不用到近前就能看见。郭三日和那中年警察一前一后走了过来,见墓位旁除“花山”以外,在其大理石的挡板上还放着一本儿影印的悼词。郭三日拜祭完后拾起来打开一看,不下百人题写,而且从文笔用词上看,都绝非一般百姓所书。郭三日真是太过差异了,看着墓碑上也只有“石中江”三字并无其它名款,不禁说到:“这到底是什么人呢?”。没想到他这喃喃的一句话,却被身边的中年警察听了去,似笑非笑的看着他回道:“如若以后真的有人要记载的话,此人到是值得大书特书啊!……”

    82微道——乙005(2)

    这个叫作“石中江”的人,原为一个大型国营林场的负责人,但后因其在管理中实行了不切实际的改革方案,涉及金额巨大,被依法判了死刑。原本是可以争取缓期执行的,由于查办期间并无悔过意愿,不得已只能判为死刑立即执行,让熟悉他的人不由得为其叹息。

    石中江出身贫寒,来自于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自又勤奋好学,心存抱负,当年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在大学期间他并未像其他人那样满足于毕业后的一纸文凭,而是更加的精于学业,博览群书,利用大学中充沛的资源提高自我,常常晚上读书至天亮,稍事休息即匆忙的到教室去上课,来不及洗漱。任课的教授因为对各班级不了解,以为他是夜晚出去贪玩,白天又赶来上课,便对他说:“君少年,无废书,不可自弃”。石中江听后也不辩解,下课后对同寝的室友说:“教授们不了解我啊”,一时引为全校美谈。

    悠闲的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大学四年就快念完了,同学们都在到处托关系找工作,石中江却依旧专心于自己的学问。校里的教授对其很中意,想让其留校,以后有机会了,还可以推荐到一些科研机构,待遇方面都有保障。这本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很多人求之不得,但却被他拒绝了,石中江这人,虽然热衷于学问,但他更喜欢在现实中有所作为,而不是只将学问流于书面。在他看来,无论层级的高低,只要能为其提供一个可发挥的“舞台”就可以,这个“舞台”哪怕再小那都不是问题,他有信心凭自己之力,技惊四座。不久后,他便来到的现在的林场,从最基层的工作开始做起。由于学历,技术水平等各方面都很突出,所以没几年便被提拔为部门负责人,工作进入正轨,生活也趋于稳定了。

    一天接到老家的来信,说有急事让他马上回去,他马上向领导请了假,回家探望。等一到家门口,他却愣住了,家里张灯结彩,门前贴着一对大大的喜字,原来家里用他这几年寄回的钱,在老家给他张罗了一门亲事,姑娘家住的也不远,同一镇上的。因为今年大旱,老家这边受灾严重,很多人吃饭都成了问题。这女孩今年刚满18岁,家里除了她还有一个七八岁的妹妹,一家能干重活的人少,吃饭的人多,比其他家情况更糟。石中江的父母就用一万元聘礼,把人接了回来,在那时一些地区女孩子十几岁被嫁出去,人们是能接受的,反倒是年纪大了,不好找婆家。他父母怕他不同意,所以也没事先和他说,像他这种二十七八还没成家的,在当地看来已经是很大的年纪了,家人在商量后就直接把他先骗了回来。石中江在了解了事情的情况后,马上把女孩子送了回去,并告诉女孩家那一万块钱就先当作是他借他们家的,一时也不用急着还,等以后有闲钱了再说。女孩家人感谢的不知说些什么好,他们其实也舍不得女孩这么早就嫁出去,也是一时没有办法。女孩儿更是激动的当时就给石中江跪下磕了一个头,发自内心的叫了一声“石哥”。石中江一时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忙将女孩扶了起来,他只知道自己这些年的书不能白读。第二天,拜别父母后,便匆匆返回了林场。

    83微道——乙005(3)

    石中江一心在林场上,工作中表现突出,人们有目共睹。几年内连升几级,在老场长退休时,他被推选为了负责人,在其心中筹划多年的报负,终于有了一展的平台。

    一天老家来了几个人,带头的是他们镇的镇长,说是要来考察几个适合家乡的项目带回去发展,有机会的话想和林场这边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话是这么说,但其真实的用意没人会不明白。石中江也没多说什么当天晚上留下所有的人吃饭。镇长几人以为这么大的林场场长请吃饭,那必定山珍海味了。时过饭点,石中江还未过来,几人虽饿,但为了那山珍海味,也强忍耐着,又过了半个多钟头,石中江终于匆匆赶来,见几人都在等他未动碗筷,马上让人上饭菜。稍顷,工作人员却只端上来几碗汤和一盘大饼,再无其它,镇长几人心想,可能菜还未上完,便坐着未动,但见石中江以大口的吃了起来,几人才不得已跟着动筷。但粗硬的大饼实在难咽,咬了几口便放了下来,石中江见状,把几人剩下的大饼拿了过来,吃得津津有味,几人见状惭愧离席,当天晚上便返回了家乡,以后在未来过林场。

    几人走后,副场长和当时与石中江关系甚好的一个朋友找他有事,正好一起赶了过来,见他一人摆了这么多碗筷,便取笑他,是不是知道他们要来。石中江无奈的笑了笑,把刚才的事说了一遍,副场长听后虽大为敬佩石中江的人品和机智,但还是劝解道:“有外人过来时,场里食堂是有配额的,不用这么苦了自己”。同来的那个石中江的好友却大加称赞他的做法,认为君子就当如此,不可有丝毫懈怠。副场长见此人唯石中江之意而从,便不再多言,只说了句“还是先从身边人做起,才好要求外人”后,就开始汇报一些场里的工作,过不多时便走了。石中江与密友谈到深夜,踌躇满志,一时未能尽兴。

    第二天清早,趁太阳未升,两人一起爬上了附近的一座青山,看过日出云海,两人一起往山下走时,途经一座古寺。石中江与寺中长老颇有交情,看时间尚早,便与密友一起登门拜访。寺中刚上过早课,正在用早饭,长老便邀他们一同用餐,席间长老见石中江,著述思索劳伇,心气不正。便劝到,何不一会同去坐禅片刻,休此大事。餐后石中江与其共入禅房,摒弃杂念,修养身心。半个小时左右石中江大步而出,拉起友人大叹,“坐禅实在是妙不可言啊,他多日思索的一条规章还不够严紧,没想到坐禅时便想明白了”。朋友大赞其才思有如天助,两人不禁大笑,拜别长老,一同下山去了。

    随后几年石中江对整个林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提拔年青有为的干部。常在深夜,一壶酒或一杯茶,与其长谈,观其志向可用,便留于心中,分利于广大山民,条文明晰。对人重用之前,必先考察其行为是否如一,在执行中是否积极,上下是否连通无阻。终日四处奔波,求于心中大志,不畏它者,为以所用,绝不以个人喜好断人。但人精力必定有限,面对着这么大一场变革,怎可能处处亲临,观察细微,终有一些不能贯穿执行的情况出现,这给广大山民造成了巨大损失,生活倒不如从前富足,影响积极不好。如此几年,局面不见好转,有人甚至对改革产生怨言,恰遇天公也不作美,突降森林大火,蔓延迅速很难控制,加之这几年的波动人心不稳,救援不力,最终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多年之最,上面不得不成立专案组进行调查。石中江一生到是清贫,但其在职期间,其职权之内造成的损失,却为巨大,详加分析后不得不对其严加惩治,判其死刑。之后便有了今天这一幕,也颇让人惋惜。

    结语:

    贤者明于心,始于言行;

    84休养——乙006

    几天后一个老者来到墓园看望石中江,老者自称“马思光”,是逝者的老领导和生前好友。这次前来除了看看好友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就是他想把自己的墓位换到石中江旁边。这让郭三日有些为难了,园区的每一块墓地编号都是在公司数据库中进行了备份的,并不是他这边直接调换一下那么简单的事情,而且这件事听上去也让人感觉有些奇怪。墓园在建造之始就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每个人在购买时也都会请人帮忙再查看一番,很少出现这种自己随意更换的情况。这其中想必一定有什么原因。

    这件事情还真让郭三日给猜中了,其中还真就大有原因。自称马思光这人,不但是石中江的老领导,而且他还是前一任林场的老场长,石中江就是在他手中接过了整个林场的管理权。所以这林场里发生的一切,在马思广这位老场长看来,都和自已的事一样心心相关,尤其现在这样的情况。面对林场这种乱局,有关方面决定,再请老厂长出山,暂时的先稳定下局面,任一段时间临时场长,等过一段有合适的人选,马上办理交接手续。

    林场由于前一段时间的改革,很多山民已经投资入股,目前就如何解决其性质和所有权的问题正在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便形成一个完整的执行方案。这时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让局面更加恶化,如果派一个空降的新场长,在不能对具体问题进行解决的情况下,很容易让事情失控,倒不如在林场内选一个合适的人。但当时林场在职的干部,都是随石中江一起搞改革的,现在如何处理还有待商榷,不可能在其中选出一位来任新场长,思量再三,最终决定,由原来的老厂长暂时出任最为合适了。

    老场长马思光的一生,都是在这林场中度过的,那里的每一棵树,每一片土地都让他视如亲人。当年石中江的才干有目共睹,大家都认为他能为林场带来更好的发展,老场长马思光对其在能力上也是认可的,但对与他提出的改革思路,颇为担忧。在离任时多次找他面谈,并提了很多关于改革的修正意见,但当时的石中江一心想让林场发生天翻地覆的变革,在其未上任时与老厂长关系甚好,但在任上就要为整个林场负责,怎么会被这些世俗的观念所左右。老厂长的话尚且如此,其他人的话就更不必多想了,在石中江一人主持之下,事情发展到了今天。对于其他的未参与者,都感觉事不关己,甚至能为当时与石中江意见相左而庆幸。但把一生都献给林场的老场长却感到深深的自责,也正是这种自责让他决定了接手这个烂摊子,把未能帮助石中江一起将林场治理好,当成了自己一生最大的遗憾。

    将自己的墓位移到石中江墓位旁,正是这种复杂心情的一种表现。不管上面任命他是临时场长还是正式的,对马思光而言,都没有任何区别,他每当一天的场长都要用尽全力为林场的一切负责。

    85休养——乙006(2)

    当年因各种天灾人祸,这片林地被荒漠分割成了大大小小的十几块林区,如果不对其进行治理,再过几十年,这看上去连成一大片的林地可能就不复存在了。也正是这个原因,国家才建立了这个林场,将其十几块林区统一管理。那时的马思光,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林场工人,他们那一代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植树造林,功在千秋”,而一生中干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种树。一棵树倒下后,在想在原地种植一棵一样的树,要付出的不仅仅是金钱和人力,更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相应的自然条件。一棵树,从树苗长到成材,短则几年,长则数十年,在这漫长的岁月,它要经历过多少风雨才能最终长成。在日复一日的种树时光中,马思光对自然产生了一种敬畏,也正是这种敬畏,让他做什么事时都不矜不伐收敛光芒。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由最初的一名普通林木工人,变成了一名区域负责人,最终成为了整个林场的场长,但在他自己心中,他始终是一名植树的人,不管在什么位置,在马世光自己看来做的都是一件事,那就是种树。也正是这种精神的指引下,经历了他们两代人的辛勤付出,才将这已经分散的十几片林区基本连成了一片,成为了全国最大的一片林地,他们林场也成为了全国第一大林场,不管是面积还是植被数量都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这当中自然蕴含着巨大的可开发前景,在这一方面必须要承认,马思光他们这一代人想的并不是很多。把每一棵树都视若如子的他们,怎么会想到开发,更何况,林地的治理确实也还没有完成,有几块林区应被沙化的荒漠隔绝,治理难度极大,如果这时着重讨论,如何对整片林区进行大面积开发,将重心由林地的休养恢复转为全面开发,时机是不合适的。用马思光的话说就是“林地不充,不足以泽民”,所以在马思光任职的这几年中应着重于对林区的恢复工作。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谁都逃不掉的自然规律。不知不觉的,马思光也到了快退休的年纪,他自己在这几年中也时常感觉身体大不如前了,在林区里考察时总会有些体力不支。自己种了一辈子树,如今社会进步了,又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他心中一直在筹划着写一本关于植树造林的书,逐渐产生了隐退的念头。而石中江这时正值壮年,很多事情都抢在前头,在大家的心中威望很高,马思光便提前退了下来,安心写书,把整个林场的管理权交到了石中江的手中。

    其实这与当时的整体社会风气也有很大关系,即使石中江不来他们林场,等到老场长马思光干到了退休,上面指派的新场长,多半也会有着相同的思路,那还不如自己早点退下来,还能同样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把林场早些交给大家认可的人。在离休的那几年中,马思光专心研究有关树木的相关知识,写出了一本按不同习性和物种发现时间排列的树木专类巨著,也是这方面的开创之作,备受关注,名气大增,很多林业工作者将其视为宝典,终不离手。马思光他心中虽一直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种树人,但他不知道在很多种树的人心中,他已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导师,他的一腔热血都融化在了字里行间,每一个笔画,每一个标点都带着一种自己对树木的理解及态度。

    听完老场长的回忆,郭三日心中更是百般滋味。几天前,他还在为石中江暗叹惋惜,但现在看来,一个人不管他再有才华,都不能以整个林场为代价,来完成自己心中的抱负。因为各中的散失,不是任何一个人能承担得起的。想到这,郭三日突然发展自己与老场长交谈半天还没带他到石中江的墓位去看看,另外换墓位这件事他也只能帮出个证明,具体的还是要到刘总他们那边去办理。安郭三日对刘总的了解,这件事应该不难办……一边走一边向老场长解释着,说话间已到了石中江的墓位旁。几天前献的“花山”还在,周围打理的也还算干净,相邻的几个墓位还空着……看到这,老场长心中也稍微得到些安慰。走到近前,静默良久,起身时看见了墓碑前放着的悼词本,便拿起来翻看了一下,在其最后的空白页上,也拿笔题了一句“志大才高,尚有自然”。这句话不久后郭三日在电视上看有关林场的报道时,看见了,但换了两个字,“志”换成儿“枝”,“才”换成了“材”,变成了“枝大材高,尚有自然”意思已经大不相同。而那时老场长也已经不在人世,长眠于他现在看的墓位旁。

    老场长那关于林场恢复正常工作的计划,郭三日还要牢记于心,整体思路就是护林,鼓励老百姓开荒,用新开的荒地,抵扣之前山民投资入股的本金,这样树还照样种,林场也保住了,老百姓也没受到损失。

    结语:

    人质之要在于其明,明己明人明意,增其质而非其妄;明己才不会不思进,明人才不会越其位,明意才不会损于人;

    86惊梦——乙007

    这天郭三日无事,早早的上了床休息。刚躺下不久,只觉人还在睡梦中,但仿佛置身在一处广阔之地,却不像在屋内那般狭小。等他缓慢的睁开眼睛,不由得惊呆了,哪里还有什么墓园,四周空空荡荡,无尽无边,光线似有似无,朦朦胧胧,如一幻境。此地若说广大,郭三日心中却了然一切并不感觉空虚孤独,反倒还有些似曾相识之感。但若说小,又无边际可寻,甚为奇异……。就在他犹豫不决之际,远处似有一房屋若隐若现,待其走进方知,并非房屋乃一高墙,上面所记文字繁多,在驻足处抬眼望去可见其上书曰:

    ……

    《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孔子家语》:“笃行信道,自强不息。”

    《秦记》:“徐福东渡平原广泽,以其自强不息。”

    ……

    《周书》:“劳谦接下,自彊不惜。”

    《答侯继书》:“惧足下以我退归,因谓我不复能自强不息,故因书奉晓。冀足下知吾之退,未始不为进,而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也。”

    ……

    《园内》:“啊!‘自强不息’的少年啊!谁是你的严师?若非这新生的太阳?”

    ……

    郭三日读的半懂不懂,上面所记文字甚多,待要细看之时,突感身后忽起一阵强风将其吹起,飘飘荡荡良久,方才落回到了地上。在观察四周后,发现以回现实之中,但看着不像是墓园内,所在之地他并不认识。这时一阵吵闹声从不远处传来。郭三日,随声望去,只见前边,有一个农屋内人头攒动,像是在筹办什么事情,便走了过去。身边人影晃动,但好像都看不见他,郭三日如透明的一般在人群中穿行。原来这一家正在办喜事,来帮忙的人众多,看屋内摆设在当地应该也是富裕人家了。都说为富不仁,但看此家,境况殷实,遇事时亲朋好友还都来帮衬,想必也是一个积善之家。事后郭三日颇为自己遇此境况竟未有丝毫不安感到惊奇,想必一个人在不同状况下,其思维,认知水平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在平常感觉惊异之事,在当时的郭三日看来并无新奇之处,所以就未留心。只说当时,屋里屋外几十人,房屋事物……诸多景象于郭三日而言,如水中幻影穿行无阻。只见儿里屋之中,隐隐有光发出。郭三日心中好奇,入内查看,一五官端正气息和顺的年轻男子正独自在屋熟睡,光正是从他身上隐隐发出。郭三日走上前,不自觉的伸出手去触碰了一下,竟如实物一般,还未等他把手缩回,二人已腾空而起,身边似有一人形光环,伴二人飞行。待落下后,以至于一城市的街头,当时大概是凌晨一两点钟,街上并不见行人,身后为一家商店,不远处就是火车站,前边还有一个没有喷水的池子。此时的郭三日头脑有些眩晕,只记得刚刚离地面很高,见下面五光十色甚是欢喜,其他都无印象。这时那年轻男子还在呼呼大睡,郭三日将其摇醒,其人也怪,醒后还未睁眼便大呼“要回家”。待两人完全清醒后,在附近看了一圈,发觉他们应该在中国南方的某个大城市,因为这个季节,道路两边还摆放着鲜花,人在室外也未感觉太冷。这么一会儿他们竟已飞行了数千公里,这到底怎么一回事?正在疑惑之时,那人形光环在他们前面又一次出现,并快速的向前行走,他们不自觉的在后面紧紧跟随,一路无话,也未见其他什么人,直觉十多分钟后,几人来到了一个部队门前。两边有持枪站岗的战士警惕的注视着四周,但奇怪的是几人直接走了进去,站岗的战士毫无反应,好像视而不见。营房内一队战士正在操练,也无暇理会他们几个不速之客。拐了两道弯后,他们进了师部办公室。“你怎么进来的?”在场的几位军官高声喝道……

    郭三日一个机灵从床上跳起,嗬,原来只是一个梦而已,眼前不正是他每天都待的那个十几平的小屋,哪有什么部队,想来是这几天白天事情太多,思虑过甚,郭三日自我解嘲的揉了揉头,在无睡意,便起身洗漱。一整天都精力充沛,干起事来也格外顺当,早早的就忙完了,回到了小屋,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竟一天没吃饭,倒还没觉得饿,不禁有些好奇,随手胡乱下了些面,也没什么胃口想吃,便打开了电视,这时电视上的一段视频,让郭三日整个人都呆在了当地。那是一则社会杂文,报道中“一青年被上海某部送至蒙自路遣送站,后经该部外出的军官核实,却为其老乡,现已得到妥善安置,也与家人取得了联系。据了解,这人老家在山东省,自己并不清楚是怎么来到上海的,家人称当天与请来的亲朋好友们正在为其准办婚礼,他吃晚饭时喝了几杯酒,独自在里屋休息,人是半夜丢的……”,而这报道中的年轻人不是别人,正是昨晚与郭三日一起飞行那青年。

    望着窗外泛红的霞光映入屋内,时间仿佛都静止了一般,身边的一切都变得远去,此时郭三日的心中,一地于大千世界,已无不同。

    结语:

    质强则近其道,天道不爽,而道不仁人,当自强;

    处世

    质强者持世,应感其恩;于逆境应明身志,行处世,如鲵之态幼于水成而出;

    行道

    质不强不言行道;内掌其势,而不争于形;外不受其扰,于内必融;行不于其外,强其内;

    道终

    吾天乃万天之一,非高非低,万天皆为归一,无我无物,物我本为一体;恶不空,道不终,修己即为修天,无我无天,吾天本为一体;悟此道,金自鸣,心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