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一知一谈——论宇宙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从无序到有序——宇宙的生命体形式
如果没有帮住完全避开历代先哲的困惑很难让人理解,更难理解的是在基本的同一问题下不可完全的并入其中的任何的一种“已知答案”;证伪主义可以说是现在最好的方式,因为它不在否定另一个“局部”,所以在我看来它不但不是理智逻辑的终结而是开始,你可以说它在科学逻辑上否定了“完美的理性”承认了科学有限性,但正因此在哲学上回归了人的理性肯定了并认识到了人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和探索的无限性,所以由此得出否定逻辑是没有道理的,而应是更深刻的理解了逻辑和理性;在此只举一例,因为在未接受更新的体系将前人的知识整合前其为当下世人认可的最完整和有意义的整合知识的体系,之前不同体系皆有其后来者对其详细解析,虽然我并不都认同那些压倒性的分析但也没必要在一一例证,毕竟在现在学人最新的证伪主义这个体系下“真理”是可以共存的,而且也便于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向世人说明让世人理解;尽管如此但我并不认为这个体系下效率会很高,它如一个“万花筒”,我们是否可以让其更有效,这也是我写这篇《从无序到有序——宇宙的生命体形式》的原因;
1 哲学之哲学问题
多年来心中所思所感渐成体系,偶然于2014年左右成《三石集》一书略做阐述,但后因世事繁杂终不成再有更多机会得以续述。于去年起才对心中所得加以复述,逐有一些文字方见于世。此文为对一些基本问题加以更明确的分析。这些问题虽不一定都对学术研究有所影响,但却都对世人的理解造成困惑。如对学科的说明,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所研究的范围对象均可在自然界中有所包涵,世人不易造成困惑;再如历史,文学所做之定义虽不一定都在自然界之中,但也都在人之以理解范围之内,也不易对其有所困惑;但反观之哲学则有所不同,哲学之概念为“对世界观和方**的研究”,做这一定义实需大智慧,可说概括之全面具体,但人们是否真的就能理解呢?!我想并不见得,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世界观”和“方**”,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过于抽象。什么是“世界观”,什么又是“方**”,都很难做出一种界定,那么推导至哲学就又变的更难界定,所以对其这类问题加以分析不能说是没有意义。
1.1 哲学之思辨
哲学,如果对其做说明只需两字即可“思辨”,思辨即为哲学,思对本质的理解,辨对思的阐述。那么这个思是否是无差别的,如某人拍拍脑袋有一想法即为哲学之思。我想不是,哲学之思在于对哲学本质的追寻,这个本质可以说是一种不变的真理。思为对这个目标的确定,辨则是运用哲学逻辑对目标加以描述,所以哲学研究中对形式,逻辑的运用,打破了一些科学中只能依靠现实事物的单一途径。
1.2 哲学之范围
哲学的范围,哲学是对真理的思辨,这即决定了其不必然需要有实际事物对照,甚至不需要有实际自然的对照。实际自然不同于实际事物,实际自然为一“名”,如公孙龙之“马”,可存于人的思想中,而实际事物则为其眼前的“白马”,即其身边的事物。那么真理本质的定义范围与实际自然和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呢?!其三者为包涵的关系。真理本质中包涵着一切的实际自然之名,而实际自然之名又包涵着一切实际事物,如果要用更易理解的说法则为,真理的世界,实际的世界和身边的世界,这三者是包涵的。真理的世界包涵着实际的世界,实际的世界包涵着身边的世界,这样说可能更易于理解。那么如果将其三者固定的看,真理则为永恒真理,实际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可用的事物,以此观点哲学固然是无用的。但若见事物之变化,实际自然自身范围之变化,哲学则为根本,为无所不用,无用之用的大用。
1.3 哲学之意义
哲学的意义,在明确了其作用后就不在那么模糊和不可言了。在亚里士多德之前,人类无物理之名,只有其哲学;在牛顿之前人类无重力之名,只有其哲学;在爱因斯坦之前,人类无引力场之名,只有其哲学……,我们不能对人类暂时无法感知的事物说其“无”和“有”,只能称其“无有”,“无有”即哲学探寻范畴,如归哲学即为“真知”或“真理”。由此可知哲学的使命即“先知”,即以哲学的逻辑追寻哲学的本质,用人之智慧探索人之未知,当探其后归于“自然”,则完成其阶段性的价值,即完成形之上到形之下的转换。一个名可以在真理的世界,也可存在人类对实际自然世界的理解中,所以人具有理解真理的能力,我们不应为一种哲学的实用而感到悲哀,而更应为其感到庆幸。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不会随着人们对物理的理解消失在真理的世界;牛顿,爱因斯坦也不会因对其自身哲学思维笔墨甚少和对其的应用而减少其对哲学思维的真实贡献。
而今后对哲学的发展主要看其两点,一为对真理的肯定,二为人类自身的认知边界,两者相辅相成。
2 哲学之哲学答案(从无序到有序——宇宙的生命体形式)
人类在有了自我意识,认识到自身和外界后,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就诞生了,随后人类有了第一个和唯一的学科——哲学,它将这个问题概括为“对生命(世界)本身的判断和理解”这样一个具体且抽象的描述。说其具体是因为它将问题进行了一个完整的描述,那么为什么又说其抽象呢,因为在对相关名词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之前,问题本身就很难界定,所以对其的描述再详细都只能是抽象的甚至在某些人那里极端到不可言说的地步。对于这个问题,作为当代的人又该如何理解呢?原本的哲学和其衍生出的众多学科乃至人类整体的发展是否存在一个可描述的统一性?
2.1 人类哲学的发展——哲学自身的发展和其衍生出的学科
哲学的初始阶段,都是由单一的认知演化出多种分支;这种认知是有脉络可寻的,并且表现形式惊人的一致,这在哲学史上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也许只是一次次巧合,但这种巧合在人类的思维下又或是必然。
在对上面提到的同一核心问题的思考下,西方哲学经历了庞杂的自然学派的烟火后进行了一次短暂的停顿,由此在泰勒斯之后产生了毕达哥拉斯,皮浪,伊壁鸠鲁乃至西哲三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至此哲学完成了它的原始使命,将人类逐渐引入了理性思考的殿堂,并进而发展出了诸多学科。
而东方哲学几乎同时发生了类似的演化,在相同出发点的指引下,东方的哲学家将其往实用化的方向发展着。箕子授“洪范九畴”于周公,并由后者完成了东方哲学的起源之作“周易”,进而在诸子百家中有了崇尚天道的老子,和问道于老子的孔子,及其将孔子思想发展完善的孟子;如果说西方哲学的三圣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么借此引出东方哲学的三圣就是老子,孔子,孟子(前372——前289),由此也奠定了西方文化中的理性特质和东方文化中的人文底色,人类的文明也从一个简单的“一”走向了多彩的不同面。
2.2 人类哲学的基础——生命的物质性
人类之所以可思考是因为有一个为物质基础的人的存在。抛开纯理智的精神世界和道的本体论……这些不谈,人作为人能思考在于人的自身,在这一点上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但奇怪的是,人们很少把对生命现象的研究列入到现在的哲学视角,甚至不作为参考要素,在当下生命科学硕果累累的今天应是如此。哲学是思维的产物,但如果这“产物”只采集于思维是说不通也不符合现实。
人类哲学的出发点其实恰恰是源于现实的,历代先哲也并未脱离于此;在这我们并无意扩展人们对哲学的认识,但必须要强调,生命本身的物质性和其发展对哲学的意义是重大的,生命体从单一到“万有”,从简单到复杂,正如哲学的自身发展一样的展现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体现了其内在的哲学性。我们下面将对其生命本身做一下进步分析。
生命为生命,其本源应该包涵着三个要素,这三要素为:1.物质,2.有序,3.信息,只有具备了这三个要素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和其对应的,物质的交流,有序的运动,信息的传递,则为生命的三个重要表现形式。在生物学中对生命的定义为“由遗传物质组成的生物体呈现的复合现象”,这里的遗传物质为一种特定的信息传递物,其过程我们可以抽象的理解为一种信息的有序传递,所以将生命用哲学抽象的描述为三个要素和其对应的表现是可以与生物学中的定义相互印证的。
2.3 人类哲学的外延——宇宙的哲学性
2.3.1 宇宙的物质性
宇宙中包涵着其物质的构成,这些物质中有人类已知的和还有很多人类未知的,这些物质中的相当一部分无时无刻不在相互影响作用着,其中包涵着人类自身,我们无法否定宇宙包涵着构成人类自身的一切物质,这一点宇宙和人类在物质上反映了相同的哲学性。
2.3.2 宇宙的有序性
在人类现在已知的宇宙部分都是有序的,人类都可通过一些规则进行描述,包括一切科学本身。在微观的量子力学中,存在着现在人的认知边界,但尽管如此,还是可以肯定它是可以通过一些规则进行描述的。人类自身是有序可描述的,包涵着他的宇宙同样是有序可描述的。
2.3.3 宇宙的信息性
宇宙中存在着所有人类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则人类所有的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对宇宙信息的获取中改变自身,我们由此可推知人类自身不存在超越宇宙以外的信息。
在哲学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宇宙这个词概括人所认知的一切,包括人的生命和其理解的世界。这个词完全等同于精神世界,真知的世界和道的世界等的总和,它如果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着,我们将其理解为物质的不如将其理解为“生命态”的更为贴切,在人类经历了数千年,由“无一”到“万有”后,我们有必要在次将其有序化,这种有序必是在同一的标准上。在物理学中,爱因斯坦探得“真知”后最终的目标是统一场,而哲学在沉寂了许久后是否可在此点上先行一小步。
从无序到有序——宇宙的生命体形式
如果没有帮住完全避开历代先哲的困惑很难让人理解,更难理解的是在基本的同一问题下不可完全的并入其中的任何的一种“已知答案”;证伪主义可以说是现在最好的方式,因为它不在否定另一个“局部”,所以在我看来它不但不是理智逻辑的终结而是开始,你可以说它在科学逻辑上否定了“完美的理性”承认了科学有限性,但正因此在哲学上回归了人的理性肯定了并认识到了人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和探索的无限性,所以由此得出否定逻辑是没有道理的,而应是更深刻的理解了逻辑和理性;在此只举一例,因为在未接受更新的体系将前人的知识整合前其为当下世人认可的最完整和有意义的整合知识的体系,之前不同体系皆有其后来者对其详细解析,虽然我并不都认同那些压倒性的分析但也没必要在一一例证,毕竟在现在学人最新的证伪主义这个体系下“真理”是可以共存的,而且也便于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向世人说明让世人理解;尽管如此但我并不认为这个体系下效率会很高,它如一个“万花筒”,我们是否可以让其更有效,这也是我写这篇《从无序到有序——宇宙的生命体形式》的原因;
1 哲学之哲学问题
多年来心中所思所感渐成体系,偶然于2014年左右成《三石集》一书略做阐述,但后因世事繁杂终不成再有更多机会得以续述。于去年起才对心中所得加以复述,逐有一些文字方见于世。此文为对一些基本问题加以更明确的分析。这些问题虽不一定都对学术研究有所影响,但却都对世人的理解造成困惑。如对学科的说明,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所研究的范围对象均可在自然界中有所包涵,世人不易造成困惑;再如历史,文学所做之定义虽不一定都在自然界之中,但也都在人之以理解范围之内,也不易对其有所困惑;但反观之哲学则有所不同,哲学之概念为“对世界观和方**的研究”,做这一定义实需大智慧,可说概括之全面具体,但人们是否真的就能理解呢?!我想并不见得,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世界观”和“方**”,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过于抽象。什么是“世界观”,什么又是“方**”,都很难做出一种界定,那么推导至哲学就又变的更难界定,所以对其这类问题加以分析不能说是没有意义。
1.1 哲学之思辨
哲学,如果对其做说明只需两字即可“思辨”,思辨即为哲学,思对本质的理解,辨对思的阐述。那么这个思是否是无差别的,如某人拍拍脑袋有一想法即为哲学之思。我想不是,哲学之思在于对哲学本质的追寻,这个本质可以说是一种不变的真理。思为对这个目标的确定,辨则是运用哲学逻辑对目标加以描述,所以哲学研究中对形式,逻辑的运用,打破了一些科学中只能依靠现实事物的单一途径。
1.2 哲学之范围
哲学的范围,哲学是对真理的思辨,这即决定了其不必然需要有实际事物对照,甚至不需要有实际自然的对照。实际自然不同于实际事物,实际自然为一“名”,如公孙龙之“马”,可存于人的思想中,而实际事物则为其眼前的“白马”,即其身边的事物。那么真理本质的定义范围与实际自然和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呢?!其三者为包涵的关系。真理本质中包涵着一切的实际自然之名,而实际自然之名又包涵着一切实际事物,如果要用更易理解的说法则为,真理的世界,实际的世界和身边的世界,这三者是包涵的。真理的世界包涵着实际的世界,实际的世界包涵着身边的世界,这样说可能更易于理解。那么如果将其三者固定的看,真理则为永恒真理,实际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可用的事物,以此观点哲学固然是无用的。但若见事物之变化,实际自然自身范围之变化,哲学则为根本,为无所不用,无用之用的大用。
1.3 哲学之意义
哲学的意义,在明确了其作用后就不在那么模糊和不可言了。在亚里士多德之前,人类无物理之名,只有其哲学;在牛顿之前人类无重力之名,只有其哲学;在爱因斯坦之前,人类无引力场之名,只有其哲学……,我们不能对人类暂时无法感知的事物说其“无”和“有”,只能称其“无有”,“无有”即哲学探寻范畴,如归哲学即为“真知”或“真理”。由此可知哲学的使命即“先知”,即以哲学的逻辑追寻哲学的本质,用人之智慧探索人之未知,当探其后归于“自然”,则完成其阶段性的价值,即完成形之上到形之下的转换。一个名可以在真理的世界,也可存在人类对实际自然世界的理解中,所以人具有理解真理的能力,我们不应为一种哲学的实用而感到悲哀,而更应为其感到庆幸。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不会随着人们对物理的理解消失在真理的世界;牛顿,爱因斯坦也不会因对其自身哲学思维笔墨甚少和对其的应用而减少其对哲学思维的真实贡献。
而今后对哲学的发展主要看其两点,一为对真理的肯定,二为人类自身的认知边界,两者相辅相成。
2 哲学之哲学答案(从无序到有序——宇宙的生命体形式)
人类在有了自我意识,认识到自身和外界后,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就诞生了,随后人类有了第一个和唯一的学科——哲学,它将这个问题概括为“对生命(世界)本身的判断和理解”这样一个具体且抽象的描述。说其具体是因为它将问题进行了一个完整的描述,那么为什么又说其抽象呢,因为在对相关名词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之前,问题本身就很难界定,所以对其的描述再详细都只能是抽象的甚至在某些人那里极端到不可言说的地步。对于这个问题,作为当代的人又该如何理解呢?原本的哲学和其衍生出的众多学科乃至人类整体的发展是否存在一个可描述的统一性?
2.1 人类哲学的发展——哲学自身的发展和其衍生出的学科
哲学的初始阶段,都是由单一的认知演化出多种分支;这种认知是有脉络可寻的,并且表现形式惊人的一致,这在哲学史上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也许只是一次次巧合,但这种巧合在人类的思维下又或是必然。
在对上面提到的同一核心问题的思考下,西方哲学经历了庞杂的自然学派的烟火后进行了一次短暂的停顿,由此在泰勒斯之后产生了毕达哥拉斯,皮浪,伊壁鸠鲁乃至西哲三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至此哲学完成了它的原始使命,将人类逐渐引入了理性思考的殿堂,并进而发展出了诸多学科。
而东方哲学几乎同时发生了类似的演化,在相同出发点的指引下,东方的哲学家将其往实用化的方向发展着。箕子授“洪范九畴”于周公,并由后者完成了东方哲学的起源之作“周易”,进而在诸子百家中有了崇尚天道的老子,和问道于老子的孔子,及其将孔子思想发展完善的孟子;如果说西方哲学的三圣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么借此引出东方哲学的三圣就是老子,孔子,孟子(前372——前289),由此也奠定了西方文化中的理性特质和东方文化中的人文底色,人类的文明也从一个简单的“一”走向了多彩的不同面。
2.2 人类哲学的基础——生命的物质性
人类之所以可思考是因为有一个为物质基础的人的存在。抛开纯理智的精神世界和道的本体论……这些不谈,人作为人能思考在于人的自身,在这一点上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但奇怪的是,人们很少把对生命现象的研究列入到现在的哲学视角,甚至不作为参考要素,在当下生命科学硕果累累的今天应是如此。哲学是思维的产物,但如果这“产物”只采集于思维是说不通也不符合现实。
人类哲学的出发点其实恰恰是源于现实的,历代先哲也并未脱离于此;在这我们并无意扩展人们对哲学的认识,但必须要强调,生命本身的物质性和其发展对哲学的意义是重大的,生命体从单一到“万有”,从简单到复杂,正如哲学的自身发展一样的展现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体现了其内在的哲学性。我们下面将对其生命本身做一下进步分析。
生命为生命,其本源应该包涵着三个要素,这三要素为:1.物质,2.有序,3.信息,只有具备了这三个要素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和其对应的,物质的交流,有序的运动,信息的传递,则为生命的三个重要表现形式。在生物学中对生命的定义为“由遗传物质组成的生物体呈现的复合现象”,这里的遗传物质为一种特定的信息传递物,其过程我们可以抽象的理解为一种信息的有序传递,所以将生命用哲学抽象的描述为三个要素和其对应的表现是可以与生物学中的定义相互印证的。
2.3 人类哲学的外延——宇宙的哲学性
2.3.1 宇宙的物质性
宇宙中包涵着其物质的构成,这些物质中有人类已知的和还有很多人类未知的,这些物质中的相当一部分无时无刻不在相互影响作用着,其中包涵着人类自身,我们无法否定宇宙包涵着构成人类自身的一切物质,这一点宇宙和人类在物质上反映了相同的哲学性。
2.3.2 宇宙的有序性
在人类现在已知的宇宙部分都是有序的,人类都可通过一些规则进行描述,包括一切科学本身。在微观的量子力学中,存在着现在人的认知边界,但尽管如此,还是可以肯定它是可以通过一些规则进行描述的。人类自身是有序可描述的,包涵着他的宇宙同样是有序可描述的。
2.3.3 宇宙的信息性
宇宙中存在着所有人类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则人类所有的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对宇宙信息的获取中改变自身,我们由此可推知人类自身不存在超越宇宙以外的信息。
在哲学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宇宙这个词概括人所认知的一切,包括人的生命和其理解的世界。这个词完全等同于精神世界,真知的世界和道的世界等的总和,它如果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着,我们将其理解为物质的不如将其理解为“生命态”的更为贴切,在人类经历了数千年,由“无一”到“万有”后,我们有必要在次将其有序化,这种有序必是在同一的标准上。在物理学中,爱因斯坦探得“真知”后最终的目标是统一场,而哲学在沉寂了许久后是否可在此点上先行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