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百姓们看来,朝廷里的变化如同戏台上的好戏,只图个好看,连角色的名字都记不分明;在底层官员们看来,朝堂上的斗争如同两个巨人在海中相博,任何一点变动,都能激起巨浪,波及到自己这艘小舟;在中层官员们来看,这朝堂中的上上下下,犹如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天意仿佛永远都蒙着薄纱,透着莫测高深,便是所谓的圣心难测。但在最高层之中,朝廷里的变化其实也就是一盘买卖,讨价还价都是说得很明白的,尤其是外廷占优势的情况下,内廷并无什么‘圣心难测’可言,当然,做臣子的虽然是多年重臣,位高权重,却也不可能收了钱便翻脸不认人。腊月里将上奏疏的御史贬官出外,转过年来,东杨大人便以老病为由,上书乞归。
重臣嘛,又是多年宰辅,当然是要多慰留几番的,来回做了一个多月的戏,附送着许多封赏和荫补,东杨大人也算是风风光光地离开了京城官场,回家荣养了。今番退休,以他的年纪来说,想要东山再起,重新问政,机会已经不大——实际上,明眼人也都能看得明白,东杨大人实际上就是被赶回老家的。他在三杨里并不是最大的一个,年纪更大的西杨大人还稳稳居于首辅之位呢,又哪有一点退休的意思?
因私德不休,落得个如今的下场,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分、引以为戒,但也没什么好抱怨朝廷薄情的,事到如今,大家也都知道奏疏中所言的真假了。犯下这样的事,即使是功劳彪炳如东杨阁老,黯然收场也是必然的事,不然,朝廷的法度,也真就只是吓唬人的一纸空文了。
官场中的失败者,历来不会被人念叨太久,即使是次辅也逃不脱这个规律,不过两个月功夫,京里就真再没人提起东杨阁老了,反而是有了声音,希望能尽早为内阁三臣培养出继任者,毕竟,在三杨长达十年的威压下,这十年来朝廷中并没有什么亮眼的新人出现,宫里听说也是有些声音,对这样的情况,表示了自己的不满。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最顶端的几个职位被牢牢把持,在嗣皇帝登基初年,的确能起到稳定朝廷的作用,但也一样有不良影响,随着皇帝大婚在即,亲政在即,新老权力的交替,顺理成章也就成了人们关心的焦点。要登位为首辅,并不是简单的事,由进士入翰林,翰林入庶吉士,庶吉士入朝官,每一步都得有踏踏实实的脚印和成绩,即使庶吉士中英才济济,但若没有上位者的栽培和历练,新的阁臣,也不可能自己野生野长起来。最近的朝廷清议,也有这样的舆论,都是希望首辅能给出一个应对之策来。
“也该让他们烦心了。”徐循也是受够了内阁的腌臜气,现在当然也乐见他们被人为难。“乐了有十年了吧,以欺负孤儿寡妇为乐,偏生在外还是声望著隆,不知多少人说他们的好话,如今也该让他们焦头烂额一把,自己人先闹起来了,才方能想起些为人臣的本分。”
如果朝廷大臣在内阁的带领下,凝结成一块铁板,那么内廷说话根本也就只能和放屁一样,只有朝廷内部有纷争,才需要皇帝这个仲裁者的权威,这一点,徐循并不会否认。虽然觉得栓儿年岁还小,便贸然想要掌权,动作实在是太大了点,但这也不能说内阁便有多无辜可怜,她只是希望栓儿真能在这几年间脱胎换骨,学会圆滑老成的施政之道,而不是光凭着血勇做事。才搞倒了东杨,就又把矛头对准了西杨,若是内阁中无可用之臣了,难道还能凭着他这几手权术来治国?
见柳知恩没有附和自己的感慨,只是笑而不语,徐循索性就直接问了,“皇帝这一阵子,没有问起江西的事情吧?”
首辅是江西人,他那会打死人的败家子就住在江西老家,若是向东厂问起江西的事,那就是要首辅动刀子的前奏了。
对于这么直接的询问,柳知恩还是给了个明确的答复,“并未问起,还请娘娘放心。”
“那就好。”徐循看了柳知恩几眼,也是欲言又止,最终,仍是忍不住提点道,“在东厂做事,身系天下民情,虽是内侍,却也职重。你可要小心服侍了。”
虽然她和柳知恩有过渊源,关系更是密切,但柳知恩作为东厂提督太监,其位置是否稳当,却并不是由他和徐循的关系决定。若以为他得徐循信任,便能稳坐此位,那也就太天真了。身处这样一个位置,等于是时时刻刻都在漩涡之中,根本没有脱身的可能,想要长久地做下去,在每一次大风波到来的时候,都得选择站位,万万没有置身事外的道理。而柳知恩也不是事事都会向徐循请教的关系,两人现在与其说是主从,倒不如说是同僚——连盟友都不是,柳知恩的权位,实际上还要比徐循更重一点。徐循卸下掌权大任以后,只能说是游离于权力核心,但柳知恩手里始终都握有很重的权力和势力。
此次东杨退休一事,便是折射出了他的态度。东杨致仕,是出自皇帝的谋划,东厂提供情报,由头到尾太后对此是一无所知。要不是徐循提醒了一句,她根本连一点头绪都没摸到。——皇帝为什么不和太后提,徐循不知道,但这时候柳知恩这个东厂提督太监也没有只言片语,更不说从中斡旋,也等于说是已经择定了自己的立场,完全站到了皇帝这边。不但是跳过了权力传承,直接为皇帝做事——眼下大权还是掌握在两宫手中,没有还政于皇帝呢——而且还代皇帝隐瞒太后,太后要是心胸狭窄一点,现在就能下手把他给弄掉。
当然,有她在,有皇帝在,太后也不会把柳知恩杀了的,顶多打发去尚宝监投闲置散,真正养老。不过在徐循来看,这么做实在不是很值得,皇帝要瞒着太后,无非是怕她不同意而已,即使他年纪小,不知在适当的时机和太后通气,柳知恩应当也是能找到个恰当的切入点的。今次召他进来说话,她也是有心提醒他几句,只是话到了口中,却又不知该怎么说好。——除了身份不如她以外,在徐循看来,柳知恩是事事都比她要强,她能想得到的,柳知恩怕是不会想不到。
对她半是关心、半是迷惑的敲打,他也一样是胸有成竹地微微一笑,方才肃容道,“奴婢谨记娘娘教诲。”
徐循看他表情,心也放下了一半,她瞪了柳知恩一眼,“罢了,你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了,我也不多说什么。太后娘娘那里若是问起,还是要多分说几句,他们母子间的事,不是你可以插手进去的。”
“是。”柳知恩束手在下首侍立,姿态还是那么毕恭毕敬,“已有数个月未曾给娘娘问好请安,娘娘最近可还康健?”
虽说共处一宫中,但只要徐循不管事,和柳知恩见面的机会就不太多,这样的趋势,在栓儿掌权后还会更为加强,毕竟以柳知恩的身份,即使从东厂太监的位置上退下来,也不可能再入后宫服侍了。徐循点了点头,“是有七八个月了吧?”
话说出口,又觉得自己好像也把时间记得太清楚了,张了张口,又仓促改了话题,“你究竟是怎么想的……这等大事,怎么也该先透个气吧——”
本来是不该问的,也是刚才有些失态了,才会张口就来,徐循才问了,又后悔,“算了,这也不是我该插手的事——”
“奴婢也以为娘娘就无心于政事了。”柳知恩似乎对徐循的不自在毫无所觉,他诧异地看了徐循一眼,却仍是说道,“是以方不欲将娘娘拉扯进来……”
他顿了顿,快速抢在徐循之前说道,“此事不得外露,是皇爷的意思……以奴婢所见,今年大婚以后,皇爷亲政应是水到渠成,也不怕娘娘笑话,奴婢毕竟也要为自己考虑。”
东厂太监怎也都算是政治人物了,若只靠着勤谨当差,如何能够立足?柳知恩有些心机,实在不足为奇。徐循也不会因此诧异什么,只是挑眉道,“据我所知,老娘娘可还没下定决心呢。”
“但皇爷却已经下定决心了。”柳知恩淡淡地道,“若不如此,又怎会选取钱家女为后呢?娘娘不在此上头用心,难免疏忽了些,若是连在一起看,皇爷的所作所为,其实是有一条明确的脉络……若是太后娘娘精明强干、深孚众望,那也许又不同了。不过,太后娘娘亦无意于权位,奴婢虽然还不知皇爷的心意,但只怕在大婚以后,若不能接过大权,皇爷的后手,还要陆续有来呢。”
太后的确不是这方面的人才,管事期间受了那么多的气不说,自己身子也不好,在皇帝跟前,也难免有些气虚,这次事闹成这样,事后也没听说她找皇帝发作,事实上她和徐循谈起来时,都没有生气。只能说从心态上就不是管事人的心态,要她交权,不是什么难事——尤其是皇帝这一番作为,在她看来已经是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已经等于是扫平了一层阻碍。徐循听了柳知恩的自白,也只能佩服他看人之准、决断之快,有过此功,即使他是太皇太后提拔起来的人物,出身又有浓厚的内廷烙印,在皇帝亲政以后,想来也能继续受到重用了。
“才是十五岁啊……”也不知是在感慨还是如何,徐循始终对于栓儿的心急难以释怀,“这就等不及了吗?”
“皇爷懂事得早啊,”柳知恩的眼神也有几分幽暗,“再说,新陈代谢,也是天道有常,娘娘难道忘了此点吗?”
这话语气有些微妙,似乎隐含了少许劝谏之意,徐循心中雪亮:这是柳知恩在委婉地劝告自己,也该逐渐改变心态,不再过问这些朝堂中的事了。天子亲政以后,只怕连太后问政都容不下,虽说她和他也打过几次交道,但这点香火情分,却绝不能让皇帝容忍她一个太妃来关心政事。
“只看他该怎么走吧。”徐循也明白自己不该继续关心下去了,只是——不论理智上多少次告诉自己,栓儿登位,并非她一人推动的结果,但感情上,她却始终无法放弃这种参与感,眼看栓儿一步步更加活跃,她心中的负担也就越来越大,这却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也得看太后那边的态度,会否有所改变了。”
皇帝的婚事,经过小半年的忙碌,终于在五月成礼,暂时他的后宫中只会有皇后一人。别的妃嫔按照旧例,均会在家中、偏宫中等待册封。一连串礼仪慢慢地行下来,起码也得大半年才能陆续进宫。这一段空白的时间,就是留给皇后的先手,让她得以尽早生下嫡子、嫡女。
新皇后的秉性,早已为众人熟悉,成婚以后性情也没有顿时大变,还是那柔和温婉,面团般的性子。皇帝和她十分投契,得了闲小两口也时常在御花园中游玩,这多少令长辈们都有几分欣慰——不过,这样的好日子也没过几天,她就脱掉了华服,卸下了簪环,投入到了紧张的侍疾工作中来。
太皇太后不行了。
一旦看到皇帝完婚,并且和皇后的关系还相当不错,就像是最后一个心愿也被完成,她再没了什么坚持活下去的理由,身体更是急速衰弱了下去。还没到五个月,就已经镇日昏睡,随时可能撒手人寰。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无人说着皇帝亲政的事情,而是都以太皇太后的病情为优先,还是维持着太后亲政的安排——有镇定人心作用的老人随时可能去世,已经是一重不稳定的因素了,要在这时候再发生大权的交接,那就有些太冒险了。这一点考虑,没人宣诸于口,但却都是默认,连皇帝自己,都没提出什么反对的意见。
十月的一天,下起了初雪,也就是在这一天,太皇太后从昏睡中清醒了过来,并令人召见内阁大臣,又派人唤太后和徐循过去服侍。
——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兆头,经年卧病的老人病情忽然有所改善,很可能就是回光返照。也是因此,当听说这话时,徐循也立刻就明白了老人家的意图。
这是要留遗诏了……老人家要对身后事做出安排,她去世以后,大权是由太后继续把持,还是交还给皇帝,这个敏感的问题,即使不会落于纸面,在遗诏中体现出来,但想必也会对内阁乃至太后、皇帝,做出交代了。
作者有话要说:今天更新得也早。
在百姓们看来,朝廷里的变化如同戏台上的好戏,只图个好看,连角色的名字都记不分明;在底层官员们看来,朝堂上的斗争如同两个巨人在海中相博,任何一点变动,都能激起巨浪,波及到自己这艘小舟;在中层官员们来看,这朝堂中的上上下下,犹如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天意仿佛永远都蒙着薄纱,透着莫测高深,便是所谓的圣心难测。但在最高层之中,朝廷里的变化其实也就是一盘买卖,讨价还价都是说得很明白的,尤其是外廷占优势的情况下,内廷并无什么‘圣心难测’可言,当然,做臣子的虽然是多年重臣,位高权重,却也不可能收了钱便翻脸不认人。腊月里将上奏疏的御史贬官出外,转过年来,东杨大人便以老病为由,上书乞归。
重臣嘛,又是多年宰辅,当然是要多慰留几番的,来回做了一个多月的戏,附送着许多封赏和荫补,东杨大人也算是风风光光地离开了京城官场,回家荣养了。今番退休,以他的年纪来说,想要东山再起,重新问政,机会已经不大——实际上,明眼人也都能看得明白,东杨大人实际上就是被赶回老家的。他在三杨里并不是最大的一个,年纪更大的西杨大人还稳稳居于首辅之位呢,又哪有一点退休的意思?
因私德不休,落得个如今的下场,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分、引以为戒,但也没什么好抱怨朝廷薄情的,事到如今,大家也都知道奏疏中所言的真假了。犯下这样的事,即使是功劳彪炳如东杨阁老,黯然收场也是必然的事,不然,朝廷的法度,也真就只是吓唬人的一纸空文了。
官场中的失败者,历来不会被人念叨太久,即使是次辅也逃不脱这个规律,不过两个月功夫,京里就真再没人提起东杨阁老了,反而是有了声音,希望能尽早为内阁三臣培养出继任者,毕竟,在三杨长达十年的威压下,这十年来朝廷中并没有什么亮眼的新人出现,宫里听说也是有些声音,对这样的情况,表示了自己的不满。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最顶端的几个职位被牢牢把持,在嗣皇帝登基初年,的确能起到稳定朝廷的作用,但也一样有不良影响,随着皇帝大婚在即,亲政在即,新老权力的交替,顺理成章也就成了人们关心的焦点。要登位为首辅,并不是简单的事,由进士入翰林,翰林入庶吉士,庶吉士入朝官,每一步都得有踏踏实实的脚印和成绩,即使庶吉士中英才济济,但若没有上位者的栽培和历练,新的阁臣,也不可能自己野生野长起来。最近的朝廷清议,也有这样的舆论,都是希望首辅能给出一个应对之策来。
“也该让他们烦心了。”徐循也是受够了内阁的腌臜气,现在当然也乐见他们被人为难。“乐了有十年了吧,以欺负孤儿寡妇为乐,偏生在外还是声望著隆,不知多少人说他们的好话,如今也该让他们焦头烂额一把,自己人先闹起来了,才方能想起些为人臣的本分。”
如果朝廷大臣在内阁的带领下,凝结成一块铁板,那么内廷说话根本也就只能和放屁一样,只有朝廷内部有纷争,才需要皇帝这个仲裁者的权威,这一点,徐循并不会否认。虽然觉得栓儿年岁还小,便贸然想要掌权,动作实在是太大了点,但这也不能说内阁便有多无辜可怜,她只是希望栓儿真能在这几年间脱胎换骨,学会圆滑老成的施政之道,而不是光凭着血勇做事。才搞倒了东杨,就又把矛头对准了西杨,若是内阁中无可用之臣了,难道还能凭着他这几手权术来治国?
见柳知恩没有附和自己的感慨,只是笑而不语,徐循索性就直接问了,“皇帝这一阵子,没有问起江西的事情吧?”
首辅是江西人,他那会打死人的败家子就住在江西老家,若是向东厂问起江西的事,那就是要首辅动刀子的前奏了。
对于这么直接的询问,柳知恩还是给了个明确的答复,“并未问起,还请娘娘放心。”
“那就好。”徐循看了柳知恩几眼,也是欲言又止,最终,仍是忍不住提点道,“在东厂做事,身系天下民情,虽是内侍,却也职重。你可要小心服侍了。”
虽然她和柳知恩有过渊源,关系更是密切,但柳知恩作为东厂提督太监,其位置是否稳当,却并不是由他和徐循的关系决定。若以为他得徐循信任,便能稳坐此位,那也就太天真了。身处这样一个位置,等于是时时刻刻都在漩涡之中,根本没有脱身的可能,想要长久地做下去,在每一次大风波到来的时候,都得选择站位,万万没有置身事外的道理。而柳知恩也不是事事都会向徐循请教的关系,两人现在与其说是主从,倒不如说是同僚——连盟友都不是,柳知恩的权位,实际上还要比徐循更重一点。徐循卸下掌权大任以后,只能说是游离于权力核心,但柳知恩手里始终都握有很重的权力和势力。
此次东杨退休一事,便是折射出了他的态度。东杨致仕,是出自皇帝的谋划,东厂提供情报,由头到尾太后对此是一无所知。要不是徐循提醒了一句,她根本连一点头绪都没摸到。——皇帝为什么不和太后提,徐循不知道,但这时候柳知恩这个东厂提督太监也没有只言片语,更不说从中斡旋,也等于说是已经择定了自己的立场,完全站到了皇帝这边。不但是跳过了权力传承,直接为皇帝做事——眼下大权还是掌握在两宫手中,没有还政于皇帝呢——而且还代皇帝隐瞒太后,太后要是心胸狭窄一点,现在就能下手把他给弄掉。
当然,有她在,有皇帝在,太后也不会把柳知恩杀了的,顶多打发去尚宝监投闲置散,真正养老。不过在徐循来看,这么做实在不是很值得,皇帝要瞒着太后,无非是怕她不同意而已,即使他年纪小,不知在适当的时机和太后通气,柳知恩应当也是能找到个恰当的切入点的。今次召他进来说话,她也是有心提醒他几句,只是话到了口中,却又不知该怎么说好。——除了身份不如她以外,在徐循看来,柳知恩是事事都比她要强,她能想得到的,柳知恩怕是不会想不到。
对她半是关心、半是迷惑的敲打,他也一样是胸有成竹地微微一笑,方才肃容道,“奴婢谨记娘娘教诲。”
徐循看他表情,心也放下了一半,她瞪了柳知恩一眼,“罢了,你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了,我也不多说什么。太后娘娘那里若是问起,还是要多分说几句,他们母子间的事,不是你可以插手进去的。”
“是。”柳知恩束手在下首侍立,姿态还是那么毕恭毕敬,“已有数个月未曾给娘娘问好请安,娘娘最近可还康健?”
虽说共处一宫中,但只要徐循不管事,和柳知恩见面的机会就不太多,这样的趋势,在栓儿掌权后还会更为加强,毕竟以柳知恩的身份,即使从东厂太监的位置上退下来,也不可能再入后宫服侍了。徐循点了点头,“是有七八个月了吧?”
话说出口,又觉得自己好像也把时间记得太清楚了,张了张口,又仓促改了话题,“你究竟是怎么想的……这等大事,怎么也该先透个气吧——”
本来是不该问的,也是刚才有些失态了,才会张口就来,徐循才问了,又后悔,“算了,这也不是我该插手的事——”
“奴婢也以为娘娘就无心于政事了。”柳知恩似乎对徐循的不自在毫无所觉,他诧异地看了徐循一眼,却仍是说道,“是以方不欲将娘娘拉扯进来……”
他顿了顿,快速抢在徐循之前说道,“此事不得外露,是皇爷的意思……以奴婢所见,今年大婚以后,皇爷亲政应是水到渠成,也不怕娘娘笑话,奴婢毕竟也要为自己考虑。”
东厂太监怎也都算是政治人物了,若只靠着勤谨当差,如何能够立足?柳知恩有些心机,实在不足为奇。徐循也不会因此诧异什么,只是挑眉道,“据我所知,老娘娘可还没下定决心呢。”
“但皇爷却已经下定决心了。”柳知恩淡淡地道,“若不如此,又怎会选取钱家女为后呢?娘娘不在此上头用心,难免疏忽了些,若是连在一起看,皇爷的所作所为,其实是有一条明确的脉络……若是太后娘娘精明强干、深孚众望,那也许又不同了。不过,太后娘娘亦无意于权位,奴婢虽然还不知皇爷的心意,但只怕在大婚以后,若不能接过大权,皇爷的后手,还要陆续有来呢。”
太后的确不是这方面的人才,管事期间受了那么多的气不说,自己身子也不好,在皇帝跟前,也难免有些气虚,这次事闹成这样,事后也没听说她找皇帝发作,事实上她和徐循谈起来时,都没有生气。只能说从心态上就不是管事人的心态,要她交权,不是什么难事——尤其是皇帝这一番作为,在她看来已经是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已经等于是扫平了一层阻碍。徐循听了柳知恩的自白,也只能佩服他看人之准、决断之快,有过此功,即使他是太皇太后提拔起来的人物,出身又有浓厚的内廷烙印,在皇帝亲政以后,想来也能继续受到重用了。
“才是十五岁啊……”也不知是在感慨还是如何,徐循始终对于栓儿的心急难以释怀,“这就等不及了吗?”
“皇爷懂事得早啊,”柳知恩的眼神也有几分幽暗,“再说,新陈代谢,也是天道有常,娘娘难道忘了此点吗?”
这话语气有些微妙,似乎隐含了少许劝谏之意,徐循心中雪亮:这是柳知恩在委婉地劝告自己,也该逐渐改变心态,不再过问这些朝堂中的事了。天子亲政以后,只怕连太后问政都容不下,虽说她和他也打过几次交道,但这点香火情分,却绝不能让皇帝容忍她一个太妃来关心政事。
“只看他该怎么走吧。”徐循也明白自己不该继续关心下去了,只是——不论理智上多少次告诉自己,栓儿登位,并非她一人推动的结果,但感情上,她却始终无法放弃这种参与感,眼看栓儿一步步更加活跃,她心中的负担也就越来越大,这却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也得看太后那边的态度,会否有所改变了。”
皇帝的婚事,经过小半年的忙碌,终于在五月成礼,暂时他的后宫中只会有皇后一人。别的妃嫔按照旧例,均会在家中、偏宫中等待册封。一连串礼仪慢慢地行下来,起码也得大半年才能陆续进宫。这一段空白的时间,就是留给皇后的先手,让她得以尽早生下嫡子、嫡女。
新皇后的秉性,早已为众人熟悉,成婚以后性情也没有顿时大变,还是那柔和温婉,面团般的性子。皇帝和她十分投契,得了闲小两口也时常在御花园中游玩,这多少令长辈们都有几分欣慰——不过,这样的好日子也没过几天,她就脱掉了华服,卸下了簪环,投入到了紧张的侍疾工作中来。
太皇太后不行了。
一旦看到皇帝完婚,并且和皇后的关系还相当不错,就像是最后一个心愿也被完成,她再没了什么坚持活下去的理由,身体更是急速衰弱了下去。还没到五个月,就已经镇日昏睡,随时可能撒手人寰。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无人说着皇帝亲政的事情,而是都以太皇太后的病情为优先,还是维持着太后亲政的安排——有镇定人心作用的老人随时可能去世,已经是一重不稳定的因素了,要在这时候再发生大权的交接,那就有些太冒险了。这一点考虑,没人宣诸于口,但却都是默认,连皇帝自己,都没提出什么反对的意见。
十月的一天,下起了初雪,也就是在这一天,太皇太后从昏睡中清醒了过来,并令人召见内阁大臣,又派人唤太后和徐循过去服侍。
——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兆头,经年卧病的老人病情忽然有所改善,很可能就是回光返照。也是因此,当听说这话时,徐循也立刻就明白了老人家的意图。
这是要留遗诏了……老人家要对身后事做出安排,她去世以后,大权是由太后继续把持,还是交还给皇帝,这个敏感的问题,即使不会落于纸面,在遗诏中体现出来,但想必也会对内阁乃至太后、皇帝,做出交代了。
作者有话要说:今天更新得也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