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天地有正气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唔?”万俟央有点诧异的看着李寻, 等待他揭晓谜底。
李寻从阳台从拿出一个淋花用的喷壶,将水喷在画上面, 随后又接连喷了几次,让画均匀地吸收水分。
万俟央心里一动, 忽然想到之前听人说过一个神奇的技术,只要在书画上面泼上水,很快便会显现出另一幅画像,这也被人称之为隐画,隐画最早发源于古代军方的密信,那时候朝廷发明了一种隐形墨水,只有在接触水后才能显现字体, 不过后来流传到民间, 慢慢发展成为一种神奇的书画,不过因为要见水才能显现,泼水多了自然就腐烂了,所以能传下来的并不多。
不过这个猜测很快就被推翻了, 因为足足等了一分多钟, 画面一点变化也没有。
这时李寻走到书画旁边,用手指在边角处微微捻搓,很快便起了层次,李寻双眼微微发亮,掏出早就准备好的镊子,小心翼翼地分出一层,手法也随着画纸的慢慢掀开而变得熟练。
李寻将揭下来的表层放到一旁, 望向一旁那剩下来的画层,只见上面原本的忽必烈像变成了一幅字,上面所描述的大概是江山景色的壮丽风光,笔笔生风,虽描绘风景,却有种金戈铁马之气,落款处文焕。
万俟央学历其实也挺高的,看到这两个字马上就想起一个人:吕文焕。
说起吕文焕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不过和他同时期的,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那就是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不过和文天祥的铮铮铁骨相比,吕文焕在历史上的评价倒是很低,乾隆帝曾说:“才德兼优者,上也;其次,则以德为贵,而不论其才焉……当宋之亡也,有才如吕文焕、留梦炎、叶李辈,皆背国以降元……”,尤其是在牢中文天祥痛斥前来劝降的吕文焕这一典故,使他的形象更加贬低。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吕文焕与其兄吕文德提携而发迹,在宋蒙战争中摸爬滚打数十年,最后守卫襄阳达六年之久,终因孤立无援,被迫投降,他为保卫国家、抵御蒙古侵略已经尽力了,他的投降也是无可奈何之举。这一点已经得到当时许多人的理解,比如宋末元初诗人汪元量便在《醉歌》中写道:“吕将军在守襄阳,十载襄阳铁脊梁。望断援兵无信息,声声骂杀贾平章。”指出吕文焕投降的根本原因在于南宋朝廷的腐败。《钱塘遗事》也评论说:“独守孤城,降于六年之后,岂得已哉?”
尽管如此,吕文焕的投降和对南宋作战导致了南宋的迅速灭亡,却是永远也洗不掉的。万俟央不明白,虽然吕文焕的字还算可以,不过就凭历史上的评价也足以让这幅字的价钱打个折,为什么李寻却还要说是好东西?
李寻看见这层字画,心里愈发的期待接下来,在车里的时候他就仔细检查过这个书画,发现这书画的天杆地杆还有大轴的装裱手法大有来头,用的是宋徽宗时期收藏书画的一种装裱形制——宣和装,此种样式,是裱条中最复杂的一种。
而且多亏了那被鼠咬蚁蛀,让他隐约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再一摸这书画的厚度,明显厚于一般的书画,这也使他猜测的可能性大大提升,估计那古玩店老板之所以说得信誓旦旦,最主要的还是那罗姓青年带着的其他破铜烂铁,让他看了一眼这破烂的画就直接打上个不值钱的标签,这样一来却是便宜李寻了。
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好画还需要好的装裱技术相映衬,不然哪能流传万世,传说曾经有人揭过一幅画,揭出了七层不同的画。
能让人花费这么大周张,用一幅字掩饰还不够,还要在外面裱上一层假画的,肯定是价值连城的宝贝,李寻按捺住心中激动的心情,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这层字画揭去。
首先映入李寻和万俟央眼帘的是正气歌三个大字,往下一看,正是那流传千古的《正气歌》,不过纵观全帖,没有署名,这却是让李寻不由得一皱眉,其中后有一人留下的鉴赏铃印却是峰回路转,让李寻欣喜若狂。
上面写道:“丞相乃余少有之敬佩者,怎惋空有才华抱负,奈生不逢时,可悲可叹!今得此帖,作以念。”后面跟随的,是一个大大的铃印,可以认出落款者便是吕文焕。
这样一来,这帖子的作者已经呼之欲出了,能对的上号的,也就只有被擒后杀的南宋宰相,文天祥!对于为什么要加上两层画来掩饰也有了很好的解释,毕竟文天祥是南宋遗臣,如果让人知道吕文焕收藏这幅字帖,满族抄斩也不是不可能的,吕文焕可能裱了一层还不放心,又让工匠多裱上一幅画。
这个《正气帖》从远观便有一股顶天立地之气散发于外,近看字字精气神俱,笔法铮铮铁骨,震撼人心,可以说是一幅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作,浩然正气内蕴其中,经历几千年,仍能感受到当年文天祥的英勇气概和高贵正道的精神。
不过没有署名是硬伤,文天祥的作品存世不多,大多已遗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尽管这套揭画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如果有人存心要挑刺也是没办法反驳。
不过李寻转念一想,反正自己已经知道这件是珍品,决定留着收藏了,别人的看法又能左右吗?
李寻拿出买回来的装裱工具,当他认出这幅画是揭画后,便兜了半个重庆城,终于让他买齐了工具。
记忆中的罗峰因为爱好书法,也曾拜过名师学习装裱,不过法不传六耳,名师一般极为注重师礼传承,揭画这手艺如果被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学到,很容易会被利用做不好的事。
宣纸这种东西极易染演,书画家的笔墨很容易渗透进去,一些手艺人便利用揭画这门技术,将一幅画作分成几份,但是分的层越多,上面的笔墨就越薄,手艺人便在上面清淡的地方填补,再经过处理,几乎是真假难辨。
罗峰也没有学到真正的揭画技术,李寻之所以能揭开这幅画,最主要的是这幅画是在原来的画作的基础上裱上两层画,在揭起来自然容易得多。
李寻将揭出来的那两层也分别裱了起来,这两幅作品虽然不是很值钱,尤其是第一幅,不过意义却是重大的,李寻自然要珍藏好。
“真是大开眼界!”万俟央赞叹道。
李寻眼露笑意,说道:“没骗你吧~”
“走吧,弄了这么长时间,也该吃饭了……”
“饭做好了?”
“刚才你装裱画的时候,我就抽空做好了……”
“哦……”
………………………………………………………………………………………………………
李寻在卧室的保险柜里拿出从银行取出来的紫眼睛,也亏得他敢将几亿的东西丢在这样一种保险箱,不知该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好,还是艺高人胆大好。
随着藏品的增多,买房子绝对是大势所趋,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李寻也只能暂且等待着。
李寻将开出来的紫眼睛一个一个地放到桌子上,一共有十一块紫眼睛,不过数量虽然很多,不过除了那一块柚子大小的紫眼睛外,其他的都只有葡萄般大小。
除开那块大的紫眼睛,李寻在看到那十块翡翠的时候,心里就隐隐有要雕刻成东西的感觉,此时再仔细打量这几块翡翠,初步的设计方案已经成型。
其中有一条针状的紫眼睛,李寻打算将它雕刻成飞星点翠造型,不过因为形似扫帚,寓意不好,便稍作改动,变成凤凰栖桐的造型,对于结婚也是应景了。
李寻一边想着,一边在纸上打着草稿。
这个大概要用去两颗紫眼睛,那么就只剩下八颗紫眼睛,李寻还打算拿出两个小的紫眼睛用金镶玉的方式做两个耳坠,最后剩下的六个,六”寓意顺利,六在《易经》中是阴数的代表,有顺乎自然的意思,李寻便准备把它打造成一条翡翠项链。
至于戒指,结婚的戒指顾依零和姜正萧早就准备好了,他也就不凑这个热闹了,李寻又上下打量了一番,十块翡翠打造下了自然还会剩下一些料子,只要他到时留点心,省下一点,也应该可以组成一个小链子,这样手上的饰品也有了。
要准备给顾依零的礼物敲下了定局,李寻首先设计的,便是耳坠,毕竟耳坠较为简单,虽然有罗峰的记忆打底,李寻还是准备稳妥地从简单的入手。
不过这种料子太珍贵,李寻不敢贸然下手,只能先拿硬度差不多的大理石练一下手。
八刀分浪,一刀八法,顾名思义,用八刀分浪雕刻东西。一刀下去,就会留下八处痕迹。,当然这是在刀法大成的情况下。
李寻手中的刻刀,便是在普通刻刀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八刀分浪而改造过的,即使如此,李寻一道划过去,还是只能划出两道刻痕,看到这样的情形,李寻不禁皱了皱眉,旧时罗峰的身体素质比起他是大大的不足,却也因为苦练突破到了一刀三痕的地步,至于李寻为什么不如罗峰的原因,一是因为记忆毕竟不是他自己的,不能融会贯通,二是因为不同的身体,罗峰的习惯方面和他有出入。
说起这八刀分浪雕刻法,却不得不说一个很有名的玉佩——双鱼庆丰玉佩。
秦朝双鱼庆丰玉佩,是汉高祖刘邦的十七子刘绎的随葬品之一。相传汉高祖刘邦在称帝以后,将他的第十七子刘绎封为越王,后越王刘绎就埋葬在封地。1934年在湖北江陵望山西30公里处发现了越王刘绎的墓地,出土了大量的金银玉器,其中就有这一枚双鱼庆丰玉佩。后来,玉佩就在战乱中不知去向了,国民党找了十多年都没有找到。
在国内的灵异事件之中,双鱼庆丰玉佩也是必不可少的话题,其本身就是一件未被揭开的古老秘事。
双鱼庆丰玉佩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质地,是传国玉玺的下脚料。和氏壁并不是一块完美的无暇的白色。战国时代《录异记》中描述和氏壁是:“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也就是说,这和氏壁正面看是白色的,但是侧面看却是碧绿色的。所以秦始皇在命人将和氏壁做成传国玉玺的时候,就将其中的碧绿色部分去掉了,而这去掉的一小块玉料,就做成了双鱼庆丰玉佩。后来,这玉佩就落到了刘邦的手里,被刘邦赐给了他的十七子越王刘绎。
而这双鱼庆丰玉佩,双鱼的同一位置的八片鱼鳞,那可是用八刀分浪雕刻一刀雕刻而成的,若隐若现,十分逼真。
李寻一直在做着同一个动作,不断地在大理石上留下划痕,这种枯燥的事情李寻坚持了一整天,也是因为记忆的原因,李寻很快就达到了一刀三痕的水平。
一连两三天,除了吃饭的时候被万俟央叫出来,李寻一直宅在房里,不断练习着八刀分浪雕刻法,只是却始终不能突破到一刀四痕,明明就感觉到要快了,却总是差个临门一脚,这使李寻烦躁又郁闷,不过他也不想想,这雕刻法这么好练的话,早就烂大街了,罗家也不会再得到雕刻法之后也没一人达到过一刀八浪的境界。
就在李寻准备将闭关进行到底,不到四痕不罢休时,林子卿的一道电话却打乱了他的计划。
“唔?”万俟央有点诧异的看着李寻, 等待他揭晓谜底。
李寻从阳台从拿出一个淋花用的喷壶,将水喷在画上面, 随后又接连喷了几次,让画均匀地吸收水分。
万俟央心里一动, 忽然想到之前听人说过一个神奇的技术,只要在书画上面泼上水,很快便会显现出另一幅画像,这也被人称之为隐画,隐画最早发源于古代军方的密信,那时候朝廷发明了一种隐形墨水,只有在接触水后才能显现字体, 不过后来流传到民间, 慢慢发展成为一种神奇的书画,不过因为要见水才能显现,泼水多了自然就腐烂了,所以能传下来的并不多。
不过这个猜测很快就被推翻了, 因为足足等了一分多钟, 画面一点变化也没有。
这时李寻走到书画旁边,用手指在边角处微微捻搓,很快便起了层次,李寻双眼微微发亮,掏出早就准备好的镊子,小心翼翼地分出一层,手法也随着画纸的慢慢掀开而变得熟练。
李寻将揭下来的表层放到一旁, 望向一旁那剩下来的画层,只见上面原本的忽必烈像变成了一幅字,上面所描述的大概是江山景色的壮丽风光,笔笔生风,虽描绘风景,却有种金戈铁马之气,落款处文焕。
万俟央学历其实也挺高的,看到这两个字马上就想起一个人:吕文焕。
说起吕文焕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不过和他同时期的,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那就是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不过和文天祥的铮铮铁骨相比,吕文焕在历史上的评价倒是很低,乾隆帝曾说:“才德兼优者,上也;其次,则以德为贵,而不论其才焉……当宋之亡也,有才如吕文焕、留梦炎、叶李辈,皆背国以降元……”,尤其是在牢中文天祥痛斥前来劝降的吕文焕这一典故,使他的形象更加贬低。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吕文焕与其兄吕文德提携而发迹,在宋蒙战争中摸爬滚打数十年,最后守卫襄阳达六年之久,终因孤立无援,被迫投降,他为保卫国家、抵御蒙古侵略已经尽力了,他的投降也是无可奈何之举。这一点已经得到当时许多人的理解,比如宋末元初诗人汪元量便在《醉歌》中写道:“吕将军在守襄阳,十载襄阳铁脊梁。望断援兵无信息,声声骂杀贾平章。”指出吕文焕投降的根本原因在于南宋朝廷的腐败。《钱塘遗事》也评论说:“独守孤城,降于六年之后,岂得已哉?”
尽管如此,吕文焕的投降和对南宋作战导致了南宋的迅速灭亡,却是永远也洗不掉的。万俟央不明白,虽然吕文焕的字还算可以,不过就凭历史上的评价也足以让这幅字的价钱打个折,为什么李寻却还要说是好东西?
李寻看见这层字画,心里愈发的期待接下来,在车里的时候他就仔细检查过这个书画,发现这书画的天杆地杆还有大轴的装裱手法大有来头,用的是宋徽宗时期收藏书画的一种装裱形制——宣和装,此种样式,是裱条中最复杂的一种。
而且多亏了那被鼠咬蚁蛀,让他隐约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再一摸这书画的厚度,明显厚于一般的书画,这也使他猜测的可能性大大提升,估计那古玩店老板之所以说得信誓旦旦,最主要的还是那罗姓青年带着的其他破铜烂铁,让他看了一眼这破烂的画就直接打上个不值钱的标签,这样一来却是便宜李寻了。
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好画还需要好的装裱技术相映衬,不然哪能流传万世,传说曾经有人揭过一幅画,揭出了七层不同的画。
能让人花费这么大周张,用一幅字掩饰还不够,还要在外面裱上一层假画的,肯定是价值连城的宝贝,李寻按捺住心中激动的心情,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这层字画揭去。
首先映入李寻和万俟央眼帘的是正气歌三个大字,往下一看,正是那流传千古的《正气歌》,不过纵观全帖,没有署名,这却是让李寻不由得一皱眉,其中后有一人留下的鉴赏铃印却是峰回路转,让李寻欣喜若狂。
上面写道:“丞相乃余少有之敬佩者,怎惋空有才华抱负,奈生不逢时,可悲可叹!今得此帖,作以念。”后面跟随的,是一个大大的铃印,可以认出落款者便是吕文焕。
这样一来,这帖子的作者已经呼之欲出了,能对的上号的,也就只有被擒后杀的南宋宰相,文天祥!对于为什么要加上两层画来掩饰也有了很好的解释,毕竟文天祥是南宋遗臣,如果让人知道吕文焕收藏这幅字帖,满族抄斩也不是不可能的,吕文焕可能裱了一层还不放心,又让工匠多裱上一幅画。
这个《正气帖》从远观便有一股顶天立地之气散发于外,近看字字精气神俱,笔法铮铮铁骨,震撼人心,可以说是一幅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作,浩然正气内蕴其中,经历几千年,仍能感受到当年文天祥的英勇气概和高贵正道的精神。
不过没有署名是硬伤,文天祥的作品存世不多,大多已遗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尽管这套揭画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如果有人存心要挑刺也是没办法反驳。
不过李寻转念一想,反正自己已经知道这件是珍品,决定留着收藏了,别人的看法又能左右吗?
李寻拿出买回来的装裱工具,当他认出这幅画是揭画后,便兜了半个重庆城,终于让他买齐了工具。
记忆中的罗峰因为爱好书法,也曾拜过名师学习装裱,不过法不传六耳,名师一般极为注重师礼传承,揭画这手艺如果被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学到,很容易会被利用做不好的事。
宣纸这种东西极易染演,书画家的笔墨很容易渗透进去,一些手艺人便利用揭画这门技术,将一幅画作分成几份,但是分的层越多,上面的笔墨就越薄,手艺人便在上面清淡的地方填补,再经过处理,几乎是真假难辨。
罗峰也没有学到真正的揭画技术,李寻之所以能揭开这幅画,最主要的是这幅画是在原来的画作的基础上裱上两层画,在揭起来自然容易得多。
李寻将揭出来的那两层也分别裱了起来,这两幅作品虽然不是很值钱,尤其是第一幅,不过意义却是重大的,李寻自然要珍藏好。
“真是大开眼界!”万俟央赞叹道。
李寻眼露笑意,说道:“没骗你吧~”
“走吧,弄了这么长时间,也该吃饭了……”
“饭做好了?”
“刚才你装裱画的时候,我就抽空做好了……”
“哦……”
………………………………………………………………………………………………………
李寻在卧室的保险柜里拿出从银行取出来的紫眼睛,也亏得他敢将几亿的东西丢在这样一种保险箱,不知该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好,还是艺高人胆大好。
随着藏品的增多,买房子绝对是大势所趋,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李寻也只能暂且等待着。
李寻将开出来的紫眼睛一个一个地放到桌子上,一共有十一块紫眼睛,不过数量虽然很多,不过除了那一块柚子大小的紫眼睛外,其他的都只有葡萄般大小。
除开那块大的紫眼睛,李寻在看到那十块翡翠的时候,心里就隐隐有要雕刻成东西的感觉,此时再仔细打量这几块翡翠,初步的设计方案已经成型。
其中有一条针状的紫眼睛,李寻打算将它雕刻成飞星点翠造型,不过因为形似扫帚,寓意不好,便稍作改动,变成凤凰栖桐的造型,对于结婚也是应景了。
李寻一边想着,一边在纸上打着草稿。
这个大概要用去两颗紫眼睛,那么就只剩下八颗紫眼睛,李寻还打算拿出两个小的紫眼睛用金镶玉的方式做两个耳坠,最后剩下的六个,六”寓意顺利,六在《易经》中是阴数的代表,有顺乎自然的意思,李寻便准备把它打造成一条翡翠项链。
至于戒指,结婚的戒指顾依零和姜正萧早就准备好了,他也就不凑这个热闹了,李寻又上下打量了一番,十块翡翠打造下了自然还会剩下一些料子,只要他到时留点心,省下一点,也应该可以组成一个小链子,这样手上的饰品也有了。
要准备给顾依零的礼物敲下了定局,李寻首先设计的,便是耳坠,毕竟耳坠较为简单,虽然有罗峰的记忆打底,李寻还是准备稳妥地从简单的入手。
不过这种料子太珍贵,李寻不敢贸然下手,只能先拿硬度差不多的大理石练一下手。
八刀分浪,一刀八法,顾名思义,用八刀分浪雕刻东西。一刀下去,就会留下八处痕迹。,当然这是在刀法大成的情况下。
李寻手中的刻刀,便是在普通刻刀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八刀分浪而改造过的,即使如此,李寻一道划过去,还是只能划出两道刻痕,看到这样的情形,李寻不禁皱了皱眉,旧时罗峰的身体素质比起他是大大的不足,却也因为苦练突破到了一刀三痕的地步,至于李寻为什么不如罗峰的原因,一是因为记忆毕竟不是他自己的,不能融会贯通,二是因为不同的身体,罗峰的习惯方面和他有出入。
说起这八刀分浪雕刻法,却不得不说一个很有名的玉佩——双鱼庆丰玉佩。
秦朝双鱼庆丰玉佩,是汉高祖刘邦的十七子刘绎的随葬品之一。相传汉高祖刘邦在称帝以后,将他的第十七子刘绎封为越王,后越王刘绎就埋葬在封地。1934年在湖北江陵望山西30公里处发现了越王刘绎的墓地,出土了大量的金银玉器,其中就有这一枚双鱼庆丰玉佩。后来,玉佩就在战乱中不知去向了,国民党找了十多年都没有找到。
在国内的灵异事件之中,双鱼庆丰玉佩也是必不可少的话题,其本身就是一件未被揭开的古老秘事。
双鱼庆丰玉佩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质地,是传国玉玺的下脚料。和氏壁并不是一块完美的无暇的白色。战国时代《录异记》中描述和氏壁是:“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也就是说,这和氏壁正面看是白色的,但是侧面看却是碧绿色的。所以秦始皇在命人将和氏壁做成传国玉玺的时候,就将其中的碧绿色部分去掉了,而这去掉的一小块玉料,就做成了双鱼庆丰玉佩。后来,这玉佩就落到了刘邦的手里,被刘邦赐给了他的十七子越王刘绎。
而这双鱼庆丰玉佩,双鱼的同一位置的八片鱼鳞,那可是用八刀分浪雕刻一刀雕刻而成的,若隐若现,十分逼真。
李寻一直在做着同一个动作,不断地在大理石上留下划痕,这种枯燥的事情李寻坚持了一整天,也是因为记忆的原因,李寻很快就达到了一刀三痕的水平。
一连两三天,除了吃饭的时候被万俟央叫出来,李寻一直宅在房里,不断练习着八刀分浪雕刻法,只是却始终不能突破到一刀四痕,明明就感觉到要快了,却总是差个临门一脚,这使李寻烦躁又郁闷,不过他也不想想,这雕刻法这么好练的话,早就烂大街了,罗家也不会再得到雕刻法之后也没一人达到过一刀八浪的境界。
就在李寻准备将闭关进行到底,不到四痕不罢休时,林子卿的一道电话却打乱了他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