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的圣人:曹操.第10部,大结局_后记 曹魏的历史结局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后记 曹魏的历史结局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改元延康;仅三个月后便正式颁布了陈群提出的“九品官人法”,新制度擦去了“唯才是举”的最后一抹痕迹,变相承认世家大族仕途特权,并按公卿以下官吏等级分给牛畜和佃户,在经济上予以优待。曹丕以此获得世家大族普遍拥护,也拉开了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社会的序幕。七个月后,即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十一月,在曹氏集团逼迫下汉帝刘协禅位魏王,曹丕终于登上皇帝宝座,建立魏帝国(后世多称曹魏、前魏),追尊其父曹操为魏武帝,再度改元黄初,修复洛阳定为都城。中国历史正式步入三国时代。
翌年,占据益州的汉中王刘备以延续汉统为名自立称帝,国号仍称汉(后世多称蜀汉、季汉),改元章武。孙权虽有九五之志,但已向曹操父子称臣,又鉴于与刘备严重的敌视状态暂时屈居王爵,直至八年后(公元229年)才正式称帝,国号为吴(后世多称孙吴、东吴),改元黄武。
曹丕争夺储君的道路走得异常崎岖,但实际在位仅七年。其当政期间最受后人诟病的是对孙刘战争的立场问题——襄樊之战后刘备丧失荆州,又因内部矛盾导致孟达叛投曹魏,上庸之地也随之落入曹魏之手。刘备震怒,处死义子刘封,虽为亲生子解决了潜在的争位对手,但蜀汉势力已陷入困境。他称帝后三个月立刻发动东征,意图夺回荆州,却被江东大将陆逊以逸待劳,用火攻之法击败,几乎全军覆没,史称“夷陵之战”。
整个战争期间曹丕始终处于观望姿态,后世诸多论者指责他未能乘刘备伐吴之际直捣江东心脏,仅满足于孙权称臣的表面胜利,错失了统一天下的良机。但三国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离强和弱的,曹丕如果趁火打劫也极有可能导致刘孙之间的妥协,相反坐山观虎斗至少可以保证刘孙某一方受到削弱,不失为稳妥之策,以此指摘曹丕缺乏远见未免过苛。他在位期间注重民生、禁止厚葬淫祀、防止外戚宦官干政、重视水利建设,在黄初五年(公元224年)、黄初七年(公元226年)先后两次发动广陵之役,表面向孙氏用武,实际却趁机解除青徐豪族首领臧霸的兵权,继而平灭唐蔡方、唐咨等残余势力掀起的“历城兵变”,将青徐沿海收归朝廷直辖。客观来讲曹丕之才略虽
不及其父,却仍不失为明主,在文学诗赋方面的造诣也很高,况乎掌国只七年,又在称帝问题上耗费不少精力,历史舞台并没给他多少表演时间。
但曹丕睚眦必报的狭隘性格在其当权后表现得淋漓尽致:曾给他继位造成危机的丁仪、丁廙兄弟满门抄斩。孔桂虽被任为驸马都尉,但没过多久曹丕就抓个受贿的罪名将其处死。杨俊也因拥护曹植遭到忌恨,却碍于其广有贤名暂时未加处置,转任南阳太守,三年后曹丕南巡,借口南阳治理不佳逼迫其自尽。鲍勋因处死郭氏之弟也被曹丕怀恨在心,又因屡次直谏开罪更深,终被曹丕以欲加之罪处死……对手足兄弟曹丕也颇为刻毒,虽不吝册封王爵,却将他们遣往封国,不准他们擅离封地、不能掌握封国军政,由朝廷派遣相国,情同软禁。但这也使得曹魏宗室势力衰弱,为后来埋下隐患。
曹彰受封任城王,封邑达一万户,但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入京朝觐期间暴毙于府邸,年仅三十五岁,野史传说他是被曹丕毒害的,未知真假。曹植虽不似民间传说的那样被逼作七步诗,却也饱受欺凌,初封安乡侯,又改鄄城侯、鄄城王,于文、明两朝数次徙封,历雍丘、东阿、陈郡等地,落寞漂泊,直至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在忧郁中病逝,终年四十一岁。
非常有趣的是,被废的汉天子刘协,其结局反倒比曹丕的大多数兄弟要好。退位后刘协改封山阳公,迁徙至山阳国居住。由于其妻曹节乃曹氏公主,这位被废的君王在许多方面待遇还算不错,山阳国可以给宗族子弟开设学校,刘协后来喜好医术,据说还专门设立过医馆。刘协卒于青龙二年(公元234年),比曹丕三兄弟都长寿,终年五十四岁,追谥为汉孝献皇帝。由于嫡子早亡,公爵之位由其孙刘康继承。
曹丕在位七年,黄初七年(公元226年)病逝,终年四十岁,庙号世祖,谥号文皇帝;帝位由其子曹叡继承,是为魏明帝。曹叡字元仲,曹丕长子,生于建安十年。其母甄宓,原为袁绍中子袁熙之妻,建安九年为丕所纳。虽然甄氏在曹丕称帝后被立为皇后,但转年即在复杂的后宫争宠中失势,被赐自尽,皇后之位被郭氏取代。曹叡因此未能得封太子,不过他几乎凭借着与当年父亲取悦祖父一样的手段,以“仁孝”打动父亲,终于入主东宫,继位时年仅二十一岁。
这位年轻帝王执政的前八年表现很出色,为政勤勉、明察秋毫,尊重元老大臣,颇能听取直谏,诸多方面优于其父。但随着曹魏势力的增强,统一天下的优势渐渐凸显,曹叡也日渐懈怠。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几乎是明帝朝的分水岭,这一年屡次北伐的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孙权也日趋老迈政局动荡。曹叡以为天下事已不足为虑,开始骄奢淫逸、追求浮华、大兴土木、耽爱美色,不但劳民伤财惹得群臣不满,也搞坏了身体,五年后便因病而终,年仅三十四岁。
曹叡在位十二年,却始终无子,按理说他应从父、祖后嗣中择贤而立,可他却任性地从民间抱养了曹芳、曹洵两个婴孩作为己子。景初三年(公元239年)他临终指定齐王曹芳为太子,后者继承帝位时年仅八岁。其时曹丕留下的四大重臣中曹真、曹休、陈群皆已过逝,唯司马懿官居太尉声望无人能及。曹叡曾经想让平素亲睦的叔父燕王曹宇、曹真之子曹爽、曹休之子曹肇、夏侯氏族人夏侯献与司马懿共同辅佐少主;但他临终之际头脑已不清醒,最终仅草草任命了曹爽、司马懿两个顾命大臣,这为曹魏政权埋下了巨大危机。
八岁的曹芳不可能掌握偌大的国家,曹爽与司马懿都加“侍中、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二人共同主政。曹爽因宗亲身份位列威望老臣之前,这种格局必然产生矛盾。曹爽表面尊敬司马懿,表奏其为太傅,实际却将其排挤出决策中心。虽然曹魏在军事国力等方面相对吴蜀有极大优势,但内部豪族势力也日渐坐大,加之曹叡后期滥用民力,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客观来讲曹爽是想力挽狂澜有一番作为的,但其人资历平庸才智不高,大肆提携几个资历更低的弟弟,所亲信者也多是有才无德、崇尚浮华之辈,这些人掌握权柄引起群臣不满,也将高柔、王观、卢毓、孙礼、刘放等一大批原本忠于社稷的元老大臣推到了对立面上。
司马懿被架空后,整日闲居不出,假装重病以慢曹爽戒心。终于在嘉平元年(公元249年)趁曹爽离京拜谒明帝陵寝之际联合一干老臣发动政变,史称“高平陵政变”。事变之后曹爽兄弟及其亲信党羽皆被冠以谋反罪族灭,但曹魏的军政实权也落入了司马氏手中。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将曹氏子孙玩弄于股掌之上,亦如当年曹操篡夺汉室……
后记 曹魏的历史结局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改元延康;仅三个月后便正式颁布了陈群提出的“九品官人法”,新制度擦去了“唯才是举”的最后一抹痕迹,变相承认世家大族仕途特权,并按公卿以下官吏等级分给牛畜和佃户,在经济上予以优待。曹丕以此获得世家大族普遍拥护,也拉开了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社会的序幕。七个月后,即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十一月,在曹氏集团逼迫下汉帝刘协禅位魏王,曹丕终于登上皇帝宝座,建立魏帝国(后世多称曹魏、前魏),追尊其父曹操为魏武帝,再度改元黄初,修复洛阳定为都城。中国历史正式步入三国时代。
翌年,占据益州的汉中王刘备以延续汉统为名自立称帝,国号仍称汉(后世多称蜀汉、季汉),改元章武。孙权虽有九五之志,但已向曹操父子称臣,又鉴于与刘备严重的敌视状态暂时屈居王爵,直至八年后(公元229年)才正式称帝,国号为吴(后世多称孙吴、东吴),改元黄武。
曹丕争夺储君的道路走得异常崎岖,但实际在位仅七年。其当政期间最受后人诟病的是对孙刘战争的立场问题——襄樊之战后刘备丧失荆州,又因内部矛盾导致孟达叛投曹魏,上庸之地也随之落入曹魏之手。刘备震怒,处死义子刘封,虽为亲生子解决了潜在的争位对手,但蜀汉势力已陷入困境。他称帝后三个月立刻发动东征,意图夺回荆州,却被江东大将陆逊以逸待劳,用火攻之法击败,几乎全军覆没,史称“夷陵之战”。
整个战争期间曹丕始终处于观望姿态,后世诸多论者指责他未能乘刘备伐吴之际直捣江东心脏,仅满足于孙权称臣的表面胜利,错失了统一天下的良机。但三国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离强和弱的,曹丕如果趁火打劫也极有可能导致刘孙之间的妥协,相反坐山观虎斗至少可以保证刘孙某一方受到削弱,不失为稳妥之策,以此指摘曹丕缺乏远见未免过苛。他在位期间注重民生、禁止厚葬淫祀、防止外戚宦官干政、重视水利建设,在黄初五年(公元224年)、黄初七年(公元226年)先后两次发动广陵之役,表面向孙氏用武,实际却趁机解除青徐豪族首领臧霸的兵权,继而平灭唐蔡方、唐咨等残余势力掀起的“历城兵变”,将青徐沿海收归朝廷直辖。客观来讲曹丕之才略虽
不及其父,却仍不失为明主,在文学诗赋方面的造诣也很高,况乎掌国只七年,又在称帝问题上耗费不少精力,历史舞台并没给他多少表演时间。
但曹丕睚眦必报的狭隘性格在其当权后表现得淋漓尽致:曾给他继位造成危机的丁仪、丁廙兄弟满门抄斩。孔桂虽被任为驸马都尉,但没过多久曹丕就抓个受贿的罪名将其处死。杨俊也因拥护曹植遭到忌恨,却碍于其广有贤名暂时未加处置,转任南阳太守,三年后曹丕南巡,借口南阳治理不佳逼迫其自尽。鲍勋因处死郭氏之弟也被曹丕怀恨在心,又因屡次直谏开罪更深,终被曹丕以欲加之罪处死……对手足兄弟曹丕也颇为刻毒,虽不吝册封王爵,却将他们遣往封国,不准他们擅离封地、不能掌握封国军政,由朝廷派遣相国,情同软禁。但这也使得曹魏宗室势力衰弱,为后来埋下隐患。
曹彰受封任城王,封邑达一万户,但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入京朝觐期间暴毙于府邸,年仅三十五岁,野史传说他是被曹丕毒害的,未知真假。曹植虽不似民间传说的那样被逼作七步诗,却也饱受欺凌,初封安乡侯,又改鄄城侯、鄄城王,于文、明两朝数次徙封,历雍丘、东阿、陈郡等地,落寞漂泊,直至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在忧郁中病逝,终年四十一岁。
非常有趣的是,被废的汉天子刘协,其结局反倒比曹丕的大多数兄弟要好。退位后刘协改封山阳公,迁徙至山阳国居住。由于其妻曹节乃曹氏公主,这位被废的君王在许多方面待遇还算不错,山阳国可以给宗族子弟开设学校,刘协后来喜好医术,据说还专门设立过医馆。刘协卒于青龙二年(公元234年),比曹丕三兄弟都长寿,终年五十四岁,追谥为汉孝献皇帝。由于嫡子早亡,公爵之位由其孙刘康继承。
曹丕在位七年,黄初七年(公元226年)病逝,终年四十岁,庙号世祖,谥号文皇帝;帝位由其子曹叡继承,是为魏明帝。曹叡字元仲,曹丕长子,生于建安十年。其母甄宓,原为袁绍中子袁熙之妻,建安九年为丕所纳。虽然甄氏在曹丕称帝后被立为皇后,但转年即在复杂的后宫争宠中失势,被赐自尽,皇后之位被郭氏取代。曹叡因此未能得封太子,不过他几乎凭借着与当年父亲取悦祖父一样的手段,以“仁孝”打动父亲,终于入主东宫,继位时年仅二十一岁。
这位年轻帝王执政的前八年表现很出色,为政勤勉、明察秋毫,尊重元老大臣,颇能听取直谏,诸多方面优于其父。但随着曹魏势力的增强,统一天下的优势渐渐凸显,曹叡也日渐懈怠。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几乎是明帝朝的分水岭,这一年屡次北伐的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孙权也日趋老迈政局动荡。曹叡以为天下事已不足为虑,开始骄奢淫逸、追求浮华、大兴土木、耽爱美色,不但劳民伤财惹得群臣不满,也搞坏了身体,五年后便因病而终,年仅三十四岁。
曹叡在位十二年,却始终无子,按理说他应从父、祖后嗣中择贤而立,可他却任性地从民间抱养了曹芳、曹洵两个婴孩作为己子。景初三年(公元239年)他临终指定齐王曹芳为太子,后者继承帝位时年仅八岁。其时曹丕留下的四大重臣中曹真、曹休、陈群皆已过逝,唯司马懿官居太尉声望无人能及。曹叡曾经想让平素亲睦的叔父燕王曹宇、曹真之子曹爽、曹休之子曹肇、夏侯氏族人夏侯献与司马懿共同辅佐少主;但他临终之际头脑已不清醒,最终仅草草任命了曹爽、司马懿两个顾命大臣,这为曹魏政权埋下了巨大危机。
八岁的曹芳不可能掌握偌大的国家,曹爽与司马懿都加“侍中、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二人共同主政。曹爽因宗亲身份位列威望老臣之前,这种格局必然产生矛盾。曹爽表面尊敬司马懿,表奏其为太傅,实际却将其排挤出决策中心。虽然曹魏在军事国力等方面相对吴蜀有极大优势,但内部豪族势力也日渐坐大,加之曹叡后期滥用民力,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客观来讲曹爽是想力挽狂澜有一番作为的,但其人资历平庸才智不高,大肆提携几个资历更低的弟弟,所亲信者也多是有才无德、崇尚浮华之辈,这些人掌握权柄引起群臣不满,也将高柔、王观、卢毓、孙礼、刘放等一大批原本忠于社稷的元老大臣推到了对立面上。
司马懿被架空后,整日闲居不出,假装重病以慢曹爽戒心。终于在嘉平元年(公元249年)趁曹爽离京拜谒明帝陵寝之际联合一干老臣发动政变,史称“高平陵政变”。事变之后曹爽兄弟及其亲信党羽皆被冠以谋反罪族灭,但曹魏的军政实权也落入了司马氏手中。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将曹氏子孙玩弄于股掌之上,亦如当年曹操篡夺汉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