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多情剑客文集 > 豪情盖天诵唐诗

豪情盖天诵唐诗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每当我在中华大地上旅行的时候,浏览着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唐诗宋词的佳篇名句总会不时地跃上我的心头

    从杏花春雨的江南出发,经"大江东去"的长江中上游,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到依稀看到"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都西安;从东临观海的碣石,到似闻胡笳声声的天山南北

    泛舟载酒,伴我漫游了那些人的文字,和那些人所挚爱的土地。追寻着唐宋诗人们的遗响。

    虽然我至今还没能理解那些个千年以前的心境,但是牢牢烙印在凌乱的记忆里的,依然是那些不灭的诗文,不朽的灵魂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这就是著名的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名篇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这是诗人三十四岁时,在京都长安所写的一首送友人颜真卿出使河西走廊的赠别诗。

    正如诗中所描写的,友人要到边地去,赤须碧睛的胡人吹的胡笳会触动戍边的士卒的思乡之情。现在天气冷了,北风吹黄了天山的草;昆仑山南的月亮将要落下,夜已深沉;诗人从长安遥望西方,无限思念友人。在边城因思乡而多愁梦的友人,怎爱听到朋夜悲凉的胡笳声呢!

    在这样一种境遇里,吟诵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诗人的诗句,使我产生一种在清晨回忆起昨夜的一个美妙的梦般的奇异的感觉

    唐朝是一个强盛的王朝,但战事不断,边患无穷。而唐帝国发扬踔历的时代精神,又大大激励了士人们的豪情,使得当时的读书人心仪金戈铁马,情系壮美军旅,纷纷走出书斋,奔赴边关,去感受刀光剑影血火弥满。“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唐代诗人的从戎,既为勤王报国,立功扬名,更是一种心灵的追求和心理的需要。他们正是从壮美的边塞,从铁血军旅才汲取到诗歌那鲜活的血液、不朽的养料,获得了澎湃的诗情;这直接促成唐代边塞诗的蓬勃局面。

    从李白到高适、岑参无一不激昂呕歌了悲壮的军旅生活。

    诵读李白的塞下曲,充分展现出“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清沈德潜)的独特风格。

    骏马似风飚,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塞下曲不写马上之人,只写骏马与马鞭,却有形有影.有声有色.虚实相济,将人物形象烘托得更加高大威猛,英气勃勃。写壮土战斗的雄姿:他盘马弯弓,羽箭破空。带着凌厉的啸响,裹挟着钢铁意志和英雄豪情。射向敌人阵营;为了汉家天下,为了大唐帝国的江山社稷,勇士在义无反顾地忘我鏖战。“汉月”借指唐室“天骄”称代异族侵略者。写了这场战斗的结束:厮杀过后的战场,如云飞星散,冰洒雪融,一片烟消雾落;敌人溃退了,刚才的刀光剑影喧嚣沸腾,而今归于一片宁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以静衬动,以虚写实,笔法洒脱,举重若轻,寥寥十字,胜过千万言正面铺叙。写对这位战功赫赫的勇土的奖赏,莫过于将其画像悬挂于象征着光荣和骄傲的凌烟阁上,让后人瞻仰景慕,青史留名。西汉大将霍去病曾为嫖姚校尉“霍嫖姚”在此比拟将军。全诗以一系列动感强烈的画面与场景的组合,如电影蒙太奇一般,活生生刻画出一位战场虎将,歌颂了勇士那血染的风采;血写的风流,堪称英雄的赞歌。全诗字里行间,透出一种英气、豪气、俊逸气,时时可见生命激情的喷涌和生命灵光的迸发;既惊心动魄,荡气回肠,又清新俊逸,风流倜傥,将两种迥然不同的审美形态融汇化合于一体。

    而唐宋以来,高适和岑参是经常被人们并称的两位诗人。例如杜甫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辛文房说:“参诗调尤高,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唐才子传)胡应麟说:“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淡自得。”(诗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风骨”著称,他们都曾厕身戎幕,擅长以古诗尤其是七古的形式来写边塞题材,而且诗中充溢着感激不平之气。不过,这两位诗人同中又有异,在诗坛上各自作出了不同的贡献。

    高适(约公元704—765年)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高适一生的经历比较丰富。他早年生活困顿,二十岁时西游长安,开元十九至二十年间曾北上蓟门。以后约有十年滞留宋州,过了多年“混迹渔樵”的落拓浪游生活。四十六岁时应试举有道科中第,然仅得汴州封丘尉之职。三年后即因与宏阔志向不合弃印而去,赴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书记。安史之乱发生后,高适自骆谷西驰见玄宗,陈潼关败亡之势,又从玄宗至蜀郡,拜谏议大夫。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受肃宗命征讨永王璘,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此后数任地方大员。代宗即位后,先后入朝为吏部侍郎、刑部侍郎,进封渤海县侯。旧唐书说他“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他最坎廪不遇的是在第一次出塞前后的时期,那时他漫游蓟北一带,想投笔从军,但未能如愿,不得不在梁宋一带栖游,但这却是他创作力最旺盛的高潮时期。晚年做了大官后,虽也间有佳作,较之以前却不免有所逊色了。有高常侍集。

    诗人的性格和经历反映在创作上,使他的诗歌具有沉雄深厚的特色。他对历史上的英雄勋绩也不胜向往,(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

    北上登蓟门

    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

    慨然思卫霍。

    现实中的不遇使诗人格外愤激不平。在效古赠崔二诗中,他讥刺那些“邈然在云霄”的贵宦唯知游宴享乐,而有才之士只能沉沦草泽,揭示了布衣与权贵的对立。但是,坦荡不羁的性格使诗人即使在失意时也不失英雄气度,如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蹇步蹉跎竟不成,年过四十尚躬耕。长歌达者杯中物,大笑前人身后名。

    高适的诗以古体见长,尤以七古为胜。他的古诗显然受到张说的影响。如张说有五古五君咏吟咏当代功业人物,高适则有五古三君咏,两诗的形式和主旨完全相同。张说的邺都引是七古名篇,高适也以七古写了古大梁行,显系步武前者之作。但高适的七言歌行更具创造性,历来被认为是诗中典范,如胡应麟称为“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诗薮),宋育仁誉为“七言不祧之祖”(三唐诗品)。他的七言歌行不仅上承四杰以来歌行的体制,而且还吸取了汉魏古诗简老遒壮的特色,气势浑雄而飞跃自如,在驰骋纵横中以“筋骨”取胜,例如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突破了以前同题诗作铺陈、渲染征人思妇缠绵相思之情的格局,而大大开拓了歌辞的内容。举凡出征的军容、军情的紧急、塞漠的荒寒、战争的酷烈、军中的苦乐不均、战士的勇武、别离的悲怆、和平的祈愿等等,俱熔为一炉。诗中骈散相间的句式和平仄互换的用韵,以及援声律入古体的写法,和卢、骆以来的歌行并无二致,但局势的动荡排阖却非前人可比。诗人的笔触并不固定在某种单纯的情思上,而是在复杂的内心波澜间跌宕回旋,在激越的抒情中又不时变换着场景,形成规格整炼而又一气斡旋,淘洗藻饰而又意象鲜明的特色。

    高适的一些绝句也写得境界阔大、风骨凛然。如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把空廓苍茫的塞外雪夜化为无比绚丽的画面。别董大二首其二: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荒凉的塞漠正因有了英雄的襟怀才变得壮美动人。后两句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更具有一种豪杰气概。

    岑参(约公元714—770年),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为中唐时期杰出的边塞诗人。他的曾祖父岑文本、伯父岑长清、堂伯父岑羲等都曾官至宰相,但未得善终。他的父亲岑植,官至仙、晋二州刺史。其兄岑况官至单父尉,且颇有文名。杜甫曾作诗赞曰;“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幼年丧父,由兄教养长大,20岁时到长安献书,想以此求取功名。但蹉跎10年,一再出入于长安、洛阳间,为仕途奔波,却未能如愿。直到30岁时,才应举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是一个位卑职微的小官。他的生平遭际因而和高适颇有相似之处。他的思想也和高适颇多相通之处,例如对于从军立功的向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对于权贵的反感:“何处路最难?最难在长安。长安多权贵,珂珮声珊珊。儒生直如弦,权贵不须干。”(送张秘书)这些都可以说是高、岑的共性。但是岑参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并且性格好奇,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

    生活在唐代盛期的岑参,因而向往到边塞去建功立业。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他的许多优秀诗篇就是这时创作的。他不愧为盛唐时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歌题材很广泛,而其中边塞诗占数量很多,而且质量很高。他有岑嘉州集传世,全唐诗中收录其诗400余首。今人有岑参诗校注等。

    他写的边塞诗,或讴歌奇异的风光,或赞美戍边官兵的英勇的战斗精神,或反映民族间的交往,题材较为丰富多彩。诗人善于用多变的笔触,新奇的想象,磅礴的气势,慷慨的情辞,高昂的音调,绚丽的色彩,描写塞外山川和战争场面,光怪陆离,给人以惊险,奇伟的感觉,形成雄壮奇丽的独特风格,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与高适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绘了边塞奇丽多姿的生活。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是岑参边塞诗的基调。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的三篇代表作。最后一篇尤为突出,他竟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北国八月飞雪之美,使荒蛮雪封之地顿时春意盎然。天气的寒冷,依依的离情别意,悠悠的思乡愁绪,在诗人的笔下都着染了奇丽豪迈、浪漫乐观的奇情异彩。除此之外,岑参还有不少描写边塞奇景风俗的诗作,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首秋轮台、玉门关盖将军歌等,这些作品更增添了岑参边塞诗浪漫多姿的艺术丰采。岑参诗风,境界开阔,真力弥满,笔势磅礴,奇丽峭拔,虽不能与李杜一决轩轾,却也气象壮姿,自成一体,具有不可替代性。

    作为盛唐天空中最具奇光异彩的诗星之一,岑参如猎猎的旌旗,卓然飘拂于中华诗坛。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在轮台幕府雪中送人归京之作。它将边关军营中的奇寒与天山、瀚海的壮丽雪景融为一体,读来真有天地苍茫白雪飘飘之感,犹似暗夜得见紫电青霜,令人振奋。凛冽的雪花.将送别的场景衬托得异常动人:这百诗在运思和用笔上是十分奇特的。—会冷色调.一会暖色调,冷暖交杂,旖丽自然.全篇因之充满可感可触的笔润。

    诗人写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这里不仅是因为梨花和雪都有相同的颜色,而且梨花盛开时花团锦簇的景象恰能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势态。这一奇想把萧索酷寒顿时转化为绚丽烂漫,从一开始就给全诗定下了豪迈乐观的基调。雪花,这洁白的精灵,似乎也随诗人的心境而变化。“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神使鬼差,于冰天雪地的苦寒中,忽地现出一派阳春景致,诚为生花妙笔。藉着想象的翅膀,诗人那浪漫而狂放不羁的艺术思维才得以尽情的舒展。

    诗人在这场奇丽的大雪中与友人诀别,写来荡气回肠,有英雄气,无儿女情,全诗格调是昂扬奋发的。看,北风卷地,白草摧折,扬沙飞石,日月惨淡;作者笔势一变,转而写边疆八月,天降大雪,一似春风先至,催开万树梨花,满目皆是花团锦簇;继之笔势又转,复写瀚海阑干,边塞苍茫,彤云万里,在冰天雪地的凛冽寒风中,将士们的手冻得握不住弓箭,护身的铁甲冷澈难耐;

    “风掣红旗冻不翻”诗人笔势再转,在冰封雪凝的萧瑟中,点染凸现出辕门外一杆红旗:红旗在雪中刚一打湿.就马上冻得僵硬起来,不能再飘扬。北风虽可卷地。却再也吹不动它。诗中写风中的红旗,却用凝固的字眼来形容。这就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突出了奇寒的感觉。这些描写都有意避实返虚,通过想象和虚构,把平凡的生活景象一变而为富有美感的艺术形象,而类似的例子在岑参诗中可谓俯拾即是。陈绎曾说“岑参诗尚巧主景”(唐音癸签引),胡应麟说他“清新奇逸”(诗薮),都指出了岑参与高适不同的风格特征。 “掣”字写风吹,显然把风人格化灵性化了,衬出的是超拔豪迈.是英风壮采“红旗”便成为亮丽醒目的意象中心:当此分别之际,虽无春花秋月,锦瑟银筝,却也有苍凉的胡琴,壮美的琵琶.雄浑的羌笛;军旅生涯是艰苦的,却更是别具魅力!

    全篇通过想象与夸张的融合,以喷涌的诗情,流动的气韵,写出了大自然的千汇万状,表现出特有的浪漫色彩和精神气度。全诗寓情于景,笔法变化多端,色彩绚丽缤纷,冰天雪地的环境,恰衬出友谊的珍贵。朋友离别之思,写来依依不舍而又豪情淋漓,取代了缠绵诽侧,压倒了儿女情长;这是真的风流、真的本色。岑参诗磊落洒脱之情怀,令人心折。

    这是悲壮而浪漫的歌吟,这是盛唐的强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它和李白的诗章一样,都表达了一个辉煌帝国发扬激情如虹的时代精神,表现了那种开阔的胸襟,空前的气魄,从而映射出完美健全的民族之魂。我—读再读,却总觉诗情不尽,意趣无穷!

    千载之下,诵读边塞唐诗,犹可感受到诗人们那绝世的洒脱,绝代的风流,盖天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