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隐藏在口水仗下的暗流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然而,虽然与布尔人的争端结束,英国人的心气却久久不能平息,根源就在于煽风点火的新华夏。若不是新华夏的掺和,凭借大英帝国的实力,想要平定布尔人还是比较轻松的。毕竟,此时还不是十九世纪末,大英帝国已经走下坡路,周围还列强环顾;此时英国与布尔人的实力相差更大,普鲁士等国还不能够在海外给英国造成威胁,除了新华夏。
大英帝国在战争进行过程中就对新华夏提出了严重的抗议,在战后第一时间派遣特使到新华夏递交了外交抗议书,里面内容无非是新华夏粗*涉别国内政,侵害了大英帝国海外利益,希望新华夏交出布尔武装人员,并给予一定的补偿,否则,大英帝国绝不会善罢甘休。
新华夏对英国的抗议嗤之以鼻,逐条驳斥:首先开普地区是布尔人长久以来的定居点,虽然英国人通过交易获得了开普地区,但是布尔人既然不愿意臣服英国,那就是自由民身份,有权利离开开普地区,并获得自己土地以生存与发展。
但是一贯骄横贪婪的大英帝国,却不顾国际道义,悍然入侵一个爱好和平与自由的布尔人新的国度,完全就是一个强盗行为。新华夏作为一个文明、自由的国度,以最基本的人权角度出发,支援布尔人完全是道义之举。收留布尔战士同样如此,绝不会屈从英国人的压力,交出这些勇敢的战士。
英国大使气急败坏的走了,临走之前留下一句话,“新华夏必然要为自己此次的过分行为付出代价。”
对于言语的威胁,新华夏一贯是不在意的。
虽然外交纠纷就这么草草收场,却引发了暗潮涌动。
维也纳会议上各大国为防止法国重新崛起费尽心机,由俄罗斯、奥地利和普鲁士组成的神圣同盟,最主要的目标便是针对法国。1815年底英国、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还特别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来防止法国再次对欧洲构成威胁。事实上欧洲协调体系是几个大国之间的游戏,只是通过大国之间的协调行动来处理国际事务,制定规则维护均势与和平。法国最初由于战败并不能以大国姿态同等对话,1818年亚琛会议才得以加入其它四国的行列。欧洲协调取决于少数大国的态度,而英国对这个协调体系并不那么热衷,英国希望不用过多介入欧洲事务也能维持欧洲的均势,这也是近代以来英国一贯的外交传统。
形势的变化让大英帝国加紧与法兰西、俄罗斯、西班牙、葡萄牙甚至荷兰、普鲁士等国加强了联系,同盟关系更加稳固与紧密。以英法的意见,是集中所有国家的海上力量,在大西洋与新华夏海军展开一场决战;至于在陆地上,主力自然是俄罗斯,但是陆地战场却是作为辅助战场出现的,其作用就是牵制东方的大明,让大明海军不能轻易出站,拉拢日本也是这样的想法。
但是俄罗斯显然不这么想。老毛子一贯是扩张主义的忠实拥泵。虽然俄罗斯一贯重视在欧洲的领土扩张,但是现在的欧洲,让老毛子有些下不了口,中欧的普鲁士与奥匈帝国就是阻挡俄罗斯扩张的拦路虎。
沙俄口头答应,俄罗斯可以参战牵制大明,但是前提是,英法必须加大对沙俄的军事与经济援助,首先支持俄罗斯对土耳其的领土要求。
这让英法十分为难。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诚然现在已经衰弱成了西亚病夫,但是,其邻国也不少,其中就有另一强国奥地利帝国,其对土耳其的野心并不比俄罗斯小。一旦沙俄对土耳其展露野心,势必刺激奥地利。如果英法要支持沙俄,势必得罪奥地利,并促使奥地利与普鲁士结盟,这也是英法不愿意看到的。
但是,老毛子想要得到什么东西,什么时候还需要别人的同意?虽然英法不愿意明确表态,但是为了安抚沙俄,还是给予了许多经济与军事援助,大大增强了沙俄的实力。以此为契机,沙俄陈兵南部边境,开始对土耳其露出獠牙。
土耳其第一时间向实力更为强大的英法两国求救,但是,英法轻描淡写的安抚性语言安慰显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随着战争继续,俄罗斯将维特根施泰因元帅的集团军调到多瑙河战区,将帕斯克维奇将军的军队调到高加索战区。
经过多次俄土战争,俄罗斯保住了南乌克兰、克里木、比萨拉比亚及高加索的部分领土,并在黑海沿岸牢固地树立了自己的地位。根据1829年9月俄土《亚得里亚堡条约》,俄罗斯获得多瑙河口及其附近岛屿和黑海东岸,土耳其承认格鲁吉亚、伊梅列季亚、明格列利亚并入俄罗斯。
惨败的土耳其一面改革内政,加强军事建设,一面结盟以对抗沙俄。通过这次战争,土耳其明白了英法的不可靠,开始向奥地利靠拢,并间接的交好了普鲁士。
英国人此时大为光火,但是已然骑虎难下,再想抛弃老毛子已经不可能,只能继续扶持沙俄,以求最短时间内打压奥地利以及背后的普鲁士。
得到援助如同发了鸡血的老毛子,再次增派了一个集团军的兵力意图扩大战果,奥地利终于坐不住了,在土耳其答应将欧洲的巴尔干地区北部转交给自己后,就迫不及待的出兵了,并获得了普鲁士的支持。
国家之间不会什么道义,普鲁士支持奥地利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奥地利出兵土耳其,与沙俄直接冲突,就可以减少普鲁士东线的压力,这样就可以全力对付自己西面的宿敌——法兰西了。
普鲁士与法兰西这些年以来可以说是互有胜负,先是拿破仑狠狠蹂躏了普鲁士一番,知耻后勇的普鲁士经过改革增强了自身的实力,反过来最终打败了拿破仑。论拿破仑战争对各国的影响,在普鲁士可以算得上是最大的,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政治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可以说,在欧陆上,与沙俄、法国也都是差相仿佛的。从制度的优越性讲,甚至远超农奴制的沙俄。
果然,奥地利利欲熏心之下,出兵土耳其,惹恼了老毛子,再次增兵三十万支援土耳其战场。老毛子让外人惧怕的,其实并不是武器装备。论武器装备,老毛子的均被水平其实还要落后于奥地利,就更不能跟普鲁士与英法等国相比了。沙俄军队战斗力强大,最主要原因就是沙俄有一支数量为欧洲最多的军队,而这支军队又绝大多是由贫困潦倒到生无可恋的农奴组成的,他们漠视生命从而不怕死,作战风格极为强悍。这才是沙俄军队让人畏惧的原因所在。
因此自认装备更加先进的奥地利也毫不示弱,同样增兵土耳其,土耳其这个东道主自然也不可能袖手旁观,三方交战。
1830年的法兰西已经不再是复辟的波旁王朝,而是君主立宪的奥尔良王朝,也称七月王朝。七月王朝是一个在三色旗下的君主政体,但它所依托的群众基础却狭窄至极。选民的资格是根据纳税额确定的。1830年,在3000万法国人中,约有100万人缴纳营业税,但只有其中的10万人有投票权。1831年的选举法将标准稍稍放宽,参加选举的人也不过增至168万人。
这样的政权注定不能获得绝大多数民众的支持。另一方面,七月王朝的对外政策却明显体现出见机行事的"灵活"特征,这就是:在无关"欧洲和谐"大局的偏远地区可以积极行动,但在欧洲本土及有关敏感地区则要谨慎行事。
比如,1831年比利时国民大会决定将王位献给路易?菲利浦的次子,但被路易?菲利浦拒绝;1831年波兰人发动反俄起义,路易?菲利浦也拒绝提供任何援助;在对英关系上,七月王朝也奉行以和为上的政策。
其实对外软弱也不是七月王朝的专属病,自从拿破仑战败,在犯法联盟刺刀保护下复辟的波旁王朝天然的就存在软骨病,甚至传给了后续的政权,一直到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才略有改善。
反观普鲁士却大为不同。在新华夏的“指导”下,普鲁士军队的职业化进程大大加速,甚至着重考虑了两线作战的可能性。德国地处中欧,西有法兰西,东有俄罗斯,都是欧陆数一数二的强国,单独一个都有点让普鲁士吃不消。但是,普鲁士甚至想要各个击破都不可能。因为法国的金融资本大量投资到了沙俄,让两国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并促成了更紧密的政治联系。
但是,普鲁士陆军虽然精锐,装备先进,依靠先进的动员能力,士兵数量甚至不下于法国,距离沙俄也相差不太多,其依靠的就是更大的征兵比例,但这已经是国内动员的极限了,再想征兵就困难了。
因此,德国人就想到了当时最领先的一些技术,比如铁路,电报。前者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动员,并使得军队快速抵达前线,实现机动作战;电报则可以实现信息的极速传递,总览大局。二者的重大意义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为此,普鲁士在多年前,就通过引进新华夏的技术,展开大规模的铁路建设,铁路里程在欧陆第一。电报技术自然也不会忽略
更有软件方面的引进,那就是参考新华夏的参谋制度,建设了普鲁士版本的总参谋部,在战争动员、军队编成、作战指挥、武器装备等方面建设都有了规范与提高。(未完待续)
然而,虽然与布尔人的争端结束,英国人的心气却久久不能平息,根源就在于煽风点火的新华夏。若不是新华夏的掺和,凭借大英帝国的实力,想要平定布尔人还是比较轻松的。毕竟,此时还不是十九世纪末,大英帝国已经走下坡路,周围还列强环顾;此时英国与布尔人的实力相差更大,普鲁士等国还不能够在海外给英国造成威胁,除了新华夏。
大英帝国在战争进行过程中就对新华夏提出了严重的抗议,在战后第一时间派遣特使到新华夏递交了外交抗议书,里面内容无非是新华夏粗*涉别国内政,侵害了大英帝国海外利益,希望新华夏交出布尔武装人员,并给予一定的补偿,否则,大英帝国绝不会善罢甘休。
新华夏对英国的抗议嗤之以鼻,逐条驳斥:首先开普地区是布尔人长久以来的定居点,虽然英国人通过交易获得了开普地区,但是布尔人既然不愿意臣服英国,那就是自由民身份,有权利离开开普地区,并获得自己土地以生存与发展。
但是一贯骄横贪婪的大英帝国,却不顾国际道义,悍然入侵一个爱好和平与自由的布尔人新的国度,完全就是一个强盗行为。新华夏作为一个文明、自由的国度,以最基本的人权角度出发,支援布尔人完全是道义之举。收留布尔战士同样如此,绝不会屈从英国人的压力,交出这些勇敢的战士。
英国大使气急败坏的走了,临走之前留下一句话,“新华夏必然要为自己此次的过分行为付出代价。”
对于言语的威胁,新华夏一贯是不在意的。
虽然外交纠纷就这么草草收场,却引发了暗潮涌动。
维也纳会议上各大国为防止法国重新崛起费尽心机,由俄罗斯、奥地利和普鲁士组成的神圣同盟,最主要的目标便是针对法国。1815年底英国、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还特别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来防止法国再次对欧洲构成威胁。事实上欧洲协调体系是几个大国之间的游戏,只是通过大国之间的协调行动来处理国际事务,制定规则维护均势与和平。法国最初由于战败并不能以大国姿态同等对话,1818年亚琛会议才得以加入其它四国的行列。欧洲协调取决于少数大国的态度,而英国对这个协调体系并不那么热衷,英国希望不用过多介入欧洲事务也能维持欧洲的均势,这也是近代以来英国一贯的外交传统。
形势的变化让大英帝国加紧与法兰西、俄罗斯、西班牙、葡萄牙甚至荷兰、普鲁士等国加强了联系,同盟关系更加稳固与紧密。以英法的意见,是集中所有国家的海上力量,在大西洋与新华夏海军展开一场决战;至于在陆地上,主力自然是俄罗斯,但是陆地战场却是作为辅助战场出现的,其作用就是牵制东方的大明,让大明海军不能轻易出站,拉拢日本也是这样的想法。
但是俄罗斯显然不这么想。老毛子一贯是扩张主义的忠实拥泵。虽然俄罗斯一贯重视在欧洲的领土扩张,但是现在的欧洲,让老毛子有些下不了口,中欧的普鲁士与奥匈帝国就是阻挡俄罗斯扩张的拦路虎。
沙俄口头答应,俄罗斯可以参战牵制大明,但是前提是,英法必须加大对沙俄的军事与经济援助,首先支持俄罗斯对土耳其的领土要求。
这让英法十分为难。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诚然现在已经衰弱成了西亚病夫,但是,其邻国也不少,其中就有另一强国奥地利帝国,其对土耳其的野心并不比俄罗斯小。一旦沙俄对土耳其展露野心,势必刺激奥地利。如果英法要支持沙俄,势必得罪奥地利,并促使奥地利与普鲁士结盟,这也是英法不愿意看到的。
但是,老毛子想要得到什么东西,什么时候还需要别人的同意?虽然英法不愿意明确表态,但是为了安抚沙俄,还是给予了许多经济与军事援助,大大增强了沙俄的实力。以此为契机,沙俄陈兵南部边境,开始对土耳其露出獠牙。
土耳其第一时间向实力更为强大的英法两国求救,但是,英法轻描淡写的安抚性语言安慰显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随着战争继续,俄罗斯将维特根施泰因元帅的集团军调到多瑙河战区,将帕斯克维奇将军的军队调到高加索战区。
经过多次俄土战争,俄罗斯保住了南乌克兰、克里木、比萨拉比亚及高加索的部分领土,并在黑海沿岸牢固地树立了自己的地位。根据1829年9月俄土《亚得里亚堡条约》,俄罗斯获得多瑙河口及其附近岛屿和黑海东岸,土耳其承认格鲁吉亚、伊梅列季亚、明格列利亚并入俄罗斯。
惨败的土耳其一面改革内政,加强军事建设,一面结盟以对抗沙俄。通过这次战争,土耳其明白了英法的不可靠,开始向奥地利靠拢,并间接的交好了普鲁士。
英国人此时大为光火,但是已然骑虎难下,再想抛弃老毛子已经不可能,只能继续扶持沙俄,以求最短时间内打压奥地利以及背后的普鲁士。
得到援助如同发了鸡血的老毛子,再次增派了一个集团军的兵力意图扩大战果,奥地利终于坐不住了,在土耳其答应将欧洲的巴尔干地区北部转交给自己后,就迫不及待的出兵了,并获得了普鲁士的支持。
国家之间不会什么道义,普鲁士支持奥地利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奥地利出兵土耳其,与沙俄直接冲突,就可以减少普鲁士东线的压力,这样就可以全力对付自己西面的宿敌——法兰西了。
普鲁士与法兰西这些年以来可以说是互有胜负,先是拿破仑狠狠蹂躏了普鲁士一番,知耻后勇的普鲁士经过改革增强了自身的实力,反过来最终打败了拿破仑。论拿破仑战争对各国的影响,在普鲁士可以算得上是最大的,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政治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可以说,在欧陆上,与沙俄、法国也都是差相仿佛的。从制度的优越性讲,甚至远超农奴制的沙俄。
果然,奥地利利欲熏心之下,出兵土耳其,惹恼了老毛子,再次增兵三十万支援土耳其战场。老毛子让外人惧怕的,其实并不是武器装备。论武器装备,老毛子的均被水平其实还要落后于奥地利,就更不能跟普鲁士与英法等国相比了。沙俄军队战斗力强大,最主要原因就是沙俄有一支数量为欧洲最多的军队,而这支军队又绝大多是由贫困潦倒到生无可恋的农奴组成的,他们漠视生命从而不怕死,作战风格极为强悍。这才是沙俄军队让人畏惧的原因所在。
因此自认装备更加先进的奥地利也毫不示弱,同样增兵土耳其,土耳其这个东道主自然也不可能袖手旁观,三方交战。
1830年的法兰西已经不再是复辟的波旁王朝,而是君主立宪的奥尔良王朝,也称七月王朝。七月王朝是一个在三色旗下的君主政体,但它所依托的群众基础却狭窄至极。选民的资格是根据纳税额确定的。1830年,在3000万法国人中,约有100万人缴纳营业税,但只有其中的10万人有投票权。1831年的选举法将标准稍稍放宽,参加选举的人也不过增至168万人。
这样的政权注定不能获得绝大多数民众的支持。另一方面,七月王朝的对外政策却明显体现出见机行事的"灵活"特征,这就是:在无关"欧洲和谐"大局的偏远地区可以积极行动,但在欧洲本土及有关敏感地区则要谨慎行事。
比如,1831年比利时国民大会决定将王位献给路易?菲利浦的次子,但被路易?菲利浦拒绝;1831年波兰人发动反俄起义,路易?菲利浦也拒绝提供任何援助;在对英关系上,七月王朝也奉行以和为上的政策。
其实对外软弱也不是七月王朝的专属病,自从拿破仑战败,在犯法联盟刺刀保护下复辟的波旁王朝天然的就存在软骨病,甚至传给了后续的政权,一直到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才略有改善。
反观普鲁士却大为不同。在新华夏的“指导”下,普鲁士军队的职业化进程大大加速,甚至着重考虑了两线作战的可能性。德国地处中欧,西有法兰西,东有俄罗斯,都是欧陆数一数二的强国,单独一个都有点让普鲁士吃不消。但是,普鲁士甚至想要各个击破都不可能。因为法国的金融资本大量投资到了沙俄,让两国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并促成了更紧密的政治联系。
但是,普鲁士陆军虽然精锐,装备先进,依靠先进的动员能力,士兵数量甚至不下于法国,距离沙俄也相差不太多,其依靠的就是更大的征兵比例,但这已经是国内动员的极限了,再想征兵就困难了。
因此,德国人就想到了当时最领先的一些技术,比如铁路,电报。前者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动员,并使得军队快速抵达前线,实现机动作战;电报则可以实现信息的极速传递,总览大局。二者的重大意义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为此,普鲁士在多年前,就通过引进新华夏的技术,展开大规模的铁路建设,铁路里程在欧陆第一。电报技术自然也不会忽略
更有软件方面的引进,那就是参考新华夏的参谋制度,建设了普鲁士版本的总参谋部,在战争动员、军队编成、作战指挥、武器装备等方面建设都有了规范与提高。(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