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沉默的羔羊还不能算是经典可“名著”的殊荣它还是当之无愧的。一部书印到四百万册以上无论如何其影响力不能低估。纽约时报一九九二年的畅销书排行榜上沉默的羔羊稳稳地坐着第一把交椅而根据它改编的同名电影又在本年度一下获得了五项奥斯卡大奖这一来更是推波助澜使这部以悬念及恐怖著称的小说在全球范围内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我大约三年前在一个朋友的家中看到了沉默的羔羊。那是原版录像。看之前并不知道它讲的是怎样一个故事只是从“**”中获悉这是部奥斯卡获奖片;既然是获奖片似乎总要刮目相看。于是乎看了。想不到竟是这么一个叫人从头至尾头皮麻手心捏汗的故事!尤其是男主人公那双怪异的褐紫红色的眼睛久久地留在我的脑海中让人感觉着异样的不安与激动怕想到它又忍不住要去想仿佛儿时在黑暗中坐在小凳上听大人讲红眉毛绿眼睛的鬼怪故事。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恐怖的故事为什么竟取了沉默的羔羊为名呢?影片虽然在男女主人公的对话中几次提到“羔羊”一词可自始至终“羔羊”的影子一次也没有出现。当初看片子时因为一直处在头皮麻手心捏汗的紧张状态倒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所以直到今年夏天翻译此书之前对此一直不甚了了。
暑假开始前不久拿到小说花了两天时间通读一遍。结果现“沉默的羔羊”是译错了!从字面看至少也该译作“羔羊的沉默”(thesi1ennetbs)。但即使“羔羊的沉默”也不对不符合全书的主题。女主人公美国联邦调查局实习特工克拉丽丝史达琳出身寒微父亲是家乡小镇上一名巡警一次夜间巡逻时碰上两名窃贼兼瘾君子以身殉职。母亲白天在汽车旅馆做帮佣夜晚到咖啡馆当厨子以此艰难地维持着一家的生活。两年后史达琳被送往蒙大拿她母亲的表姐家中寄养年幼的弟弟妹妹仍留在母亲身边。当时史达琳只有十岁。母亲的表姐及其丈夫是牧场主牧场上放养的主要是羊和马可这些牲口大多有些毛病不是腿瘸就是眼瞎。它们宰杀后被做成胶或肥料活着拉走的则将成为狗的食品。史达琳现这一切后一颗童心受到强烈的刺激她想救这些可怜的牲口可是年仅十岁的一个小女孩儿又能做些什么?她决意逃离这个牧场心想至少可以带走一头牲口——她到牧场后成了她好伴侣的一匹有眼病的母马“汉娜”一天夜里史达琳从黑暗中惊醒她听到了凄厉的尖叫声。是春天的羔羊它们正在牲口棚里遭宰杀。史达琳终于下定了出逃的决心否则她的“汉娜”也性命难保了。她就这样离开了牧场来到了实际是孤儿院一类的慈善机构“路德会教友之家”
这一情节在全书所占的篇幅不多但它却是史达琳的一大心病在她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创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她以后的人生路径和理想抉择。家贫父死孤儿一样漂泊的童年唯一的出路是读书在读书中竞争在竞争中取胜由此出人头地为父母争光为史达琳家族争光。蒙大拿牧场七个月的寄养生活使史达琳明白了什么叫任人宰割什么是弱者的呼号。孤苦无援的史达琳自己就是个弱者从羔羊遭宰杀时出的尖叫声中她或者依稀联想到了自己的命运。她不能接受这样的命运。她跑了。以后她靠着岁月风霜锻炼出来的坚毅与刻苦靠着她的“武器”——在竞争中战胜所有对手一步步与命运抗争逐渐向自己的理想靠近。她读完了弗吉尼亚大学获得了心理学与犯罪学的双专业证书然后进了联邦调查局的行为科学研究部当实习特工。至此应该说史达琳是成功了在史达琳家族的历史上还没有一名成员曾经走到这一步只有她的一位叔叔将其大学专科的学位刻到了自己的墓碑上作为荣誉的象征。可是史达琳似乎并不满足虽然她在行为科学研究部的实习成绩都很不错。所以当研究部的头儿杰克克劳福德召见她并指示她去接触被关在精神病院的“食人魔王”莱克特医生时史达琳感到机会来了。所谓“行为科学研究部”只是委婉的说法实际是指联邦调查局内专门处理系列凶杀案的部门面对的都是些地狱一般的罪孽与残暴所以不用说是一位年纪轻轻的女实习生就是久经风雨的老手对此也不太敢问津。事实上克劳福德从前的一员虎将威尔就被莱克特用裁油地毡的刀划破了肚子脸上则跟“被毕加索画过似的”精神病院的一名护士被他撕裂了。以前一名也曾想接触他的调查人员最终是连自己的肝也没有保住叫莱克特给拌着豆子吃了。然而所有这一切并没有妨碍史达琳毅然接受克劳福德交给的任务。克劳福德问她是不是“容易受惊吓”?她巧妙地回答说:“现在还没有。”如果她只答一个“不”显然就太虚假太英勇不能叫人相信;如果给一个肯定的回答那到手的机会眼睁睁地就要失去。史达琳接着问克劳福德为什么选中了她去干这份工作克劳福德回答说:“主要因为你是手头可以找得到的人。”很干脆直截了当。克劳福德开始其实没抱多大的希望他找到史达琳只是因为他的手下实在派不出别的人来了“老一套——人手不够”可史达琳一听这话心里就明白了:这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她要好好把握并利用这机遇接受这挑战出色地完成克劳福德交给的任务。
本来事情往下展也就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了因为克劳福德派史达琳去接触莱克特的目的主要也就是想从这位凡的精神病专家那里得到一点精神病学方面的帮助希望他的回答多少能有助于行为科学的研究。史达琳则可以利用她特有的魅力让沉默了多年的莱克特开口然后顺利交卷。莱克特确实开口了可他不愿接受调查问卷上的那些心理咨询他根本就对那一套不屑一顾。他最感兴趣的是津津有味地鉴赏别人的痛苦以及细致入微地攫取他人的**。他又好炫耀炫耀其学问和精明。他认为他有非凡的洞察力能看透一切。他认为至少在他的领域自己是一流的。所以当史达琳第一次出现在他的面前时他一眼就看出了她卑微的出身和争强好胜的性格。他开始猫玩老鼠似的逗玩这位实习生。他开始吊史达琳的胃口主动提及行为科学部一直在设法缉拿却始终没有成功的杀人凶犯剥了五张人皮的性变态者“野牛比尔”他这一提倒还真把史达琳的胃口给吊了起来从而也就引出了全书那惊心动魄的主线:追捕“野牛比尔”
线索是莱克特先提供的然而他又不直接告诉你;更甚于此的是每到关键时刻或每当你差不多摸清了头脑时他就不再往下说他要你把你的**告诉他作为继续往下谈的条件就是要“投桃报李”史达琳深埋在心底的邻段童年的故事就是这样被莱克特一点一点地挖出来的。他知道史达琳在“野牛比尔”的案子上会坚持到底的因为从她在蒙大拿牧场的那段经历莱克特已经非常清楚地了解到史达琳的心中其实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尖叫那便是可怜的任人宰杀的羔羊。在他俩最后一次见面时莱克特问史达琳“是不是现在仍然会半夜里醒来在铁一般的黑暗中醒来听到羔羊在尖叫?”史达琳没有否认。莱克特接着又问“要是你亲自抓住了野牛比尔你是否认为就可以让那羔羊不再尖叫?”史达琳说是的。如果说史达琳童年时在牧场听到的羔羊的尖叫声是真实的话那么她长大后心中时不时听到的羔羊的尖叫声更多的是具有了象征的意义它代表了弱者、受害者象征了这些人在孤苦无援中所出的呼号。在本书中这些弱者、受害者又全为年轻女性这就使史达琳似乎更多了几分切肤之痛。她想象着她们生前的处境回忆着她们受害后的惨状最后一切便凝聚到一个声音上:羔羊在尖叫尖叫尖叫!那是一种召唤一种不可抗拒的动力只要这声音一天不止史达琳就不得安宁她会做噩梦会半夜里醒来会不顾一切地闯入一处处令大胆的男人都闻而生畏望而却步的罪恶的场所。自然史达琳最终成功了她逮住并击毙了“野牛比尔”所以她终于可以“睡得很沉很甜因为羔羊已经安静”
这大致就是这个令人怵的故事与“羔羊”之间的联系。由此可见“沉默的羔羊”的译法是明显不妥的不知当初是谁最先赐了它这么个译名。我曾想另起译名但终于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原因是“沉默的羔羊”似乎已为我国广大观众或读者认可而且真正研读过原小说了解其中这些细节的来龙去脉的人恐怕并不多大家关注的多半还是这个故事的本身。我也曾征求过出版社的意见他们也认为改名不妥。这样便将错就错读者现在看到的就依然是一部所谓(沉默的羔羊)。
说实在话沉默的羔羊算不上一部怎样出色的文学作品。要说“思想性”呢也不是没有或者就是揭露了美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吧但这样的说法实在是一种陈词滥调也显得过于肤浅因此我更倾向于不来谈它的思想性它不过一部小说讲了一个故事无所谓思想不思想。“艺术性”呢也不见得多么高明这大家一读它的文字就可以大致感受到了。然而这又终究是一部畅销小说读者踊跃地购买与阅读总不能是无缘无故的。畅销的原因何在?到底是什么紧紧抓住了读者使他们能手不释卷地一口气将书读完?
书一出来同样也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在众多的评论中有一个词出现得最多那就是“悬念”确实托马斯哈里斯是位制造悬念的高手。一如莱克特向史达琳提供有关“野牛比尔”的线索那样哈里斯也很“吝啬”地跟我们讲他的故事。他讲一点停一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将我们的胃口吊起来然后漫不经心地走开了重新制造一种紧张、一个兴趣点让读者气喘吁吁地跟着他去接受一个又一个的意外。制造悬念是侦探小说由来己久的传统也是其生命之所在能否将一个原本平常的故事演绎得曲折多姿遂成为决定侦探小说成败的第一因素。哈里斯以前也曾写过相同或类似题材的小说如黑色星期天、红色龙等但显然悬念的制造都不如在沉默的羔羊中这么成功。
另外一点不少评论家也提到了:恐怖。侦探小说大多要涉及到凶杀凶杀本身已够恐怖的了一般人眼中血淋淋的场面总是惨不忍睹的。哈里斯在凶杀性质的选择上似乎为读者考虑得很少他不由商量地给你带来一个强刺激:剥人皮!并细致入微地、甚而津津有味地跟你描述剥人皮做衣服的具体构思:哪儿开衩哪儿贴边哪儿做缝褶许多看过电影的朋友都说不少场面太恐怖甚至我的一些美国朋友也说看过片子后常常做噩梦。然而跟小说比影片不过小巫见大巫了许多细节性的描写在影片中都被略去了。所以说沉默的羔羊是一部“恐怖小说”是并不为过的。在一百多天的翻译中我就历经噩梦的折磨几度在夜半醒来而感觉着恐惧的缠绕。人是奇怪的动物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偏要去闻去见这也就是大家明知其为恐怖小说却依然要来阅读的原因吧其情形大致与我开头提到的小孩子听鬼怪故事相仿佛都是感觉着一种异样的刺激或颤栗。
小说的主要人物并不多除史达琳外就是莱克特、克劳福德和“野牛比尔”我以为塑造得最成功的是莱克特。他几乎一直被囚在精神病院里后来虽然挪到了孟菲斯但依然是被困兽一样地囚着。他的活动空间不过一间小小的囚室他也无法接触看守以外的别的什么人。描述这么一个人物是颇有难度的。哈里斯深知这一点所以只要他一出场立即就是整段整段的对话其间很少加入作者的议论和评说。对话中莱克特的个性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位造诣很深的精神病专家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自己就是一名精神病人更确切他说是一名心理变态者“明知自己在犯罪却毫不在乎的精神变态者纯粹同社会作对”作为精神病医生他接受有心理障碍的人的咨询就在与病人的交谈中他了解到人们的各种**而且事情无论巨细他似乎都极感兴趣。当他把一个人的故事挖尽掏空再没有什么值得他费心去探询时他就把这个人杀了。他一次又一次重复着这种游戏满肚子装的是各式人等的秘密加上他博及群书使他对人性有极其深刻的了解具有非凡的洞察力无论是谁一言一行都逃不过他那双怪异的“褐紫红色的”眼睛。所以当史达琳初次出现在他面前时他一眼就将这个实习生看穿了。
他也好炫耀。高论时引经据典回答问题时拐弯抹角。他乐于展示自己的口才与学问十分在乎他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史达琳承认他是他那个领域里的专家他因此愿意同她说话同时却也越要去维护自己那个精明的、一流的形象。
但莱克特又终究是个邪恶的魔鬼。他更感兴趣的还是给别人制造痛苦当别人在痛苦中呻吟时他却很有成就感似地在一旁欣赏。史达琳为了得到侦破“野牛比尔”一案的线索一次次地找他贵为美国参议员的马丁在女儿凯瑟琳被“野牛比尔”绑架后也不得不求助于他。身为囚徒莱克特对此颇感满意。他清楚手上有那么多条人命的他是休想活着出囚室了所以剩下的唯——条路就是“玩儿”他于是玩了。他跟史达琳玩儿不急不慢真真假假地提供他所掌握的线索还要她“投桃报李”将自己的**告诉他。他跟精神病院院长奇尔顿玩儿;多少年前当他刚进精神病院时奇尔顿试图从他这里得到一些心理方面的答案结果他给的全是错的答案而奇尔顿浑然不知莱克特事后在有关刊物上撰文对奇尔顿大加嘲讽。他还跟马丁参议员玩儿在参议员答应了他一系列优惠的交换条件后他终于说出了“野牛比尔”的真名“比利鲁宾”而调查人员经过艰苦努力最终证实“比利鲁宾”只是莱克特玩的一个文字游戏一个“精神病院里的幽默”连起来它的意思是“胆红素”是粪便里的一种主要色素前胆红色又恰好是奇尔顿院长头的颜色。莱克特在囚室呆的时间实在太长了他的心仿佛漆黑的地狱照不进一丝阳光。他立志以一切可能的手段调侃捉弄所有既定的秩序与规范。
小说的惊人之处在于;正是这么一个魔鬼最后竟逃脱了——他利用一位拜访他的精神病研究者一时疏忽忘在他囚室的一支圆珠笔的笔管暗中花几个月的时间磨出了一把打开手铐的钥匙!书写到结尾“野牛比尔”是叫史达琳给打死了但莱克特却重新逍遥法外。他整了容化了装准备前往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史达琳最后终于能够“睡得很沉很甜”因为“羔羊已经安静了”然而既然茫茫人海中还潜隐着莱克特这样的魔鬼就难保“沉默的羔羊”不会再次叫起来。这也许就是这部小说有别于一般以圆满收束的侦探小说而自有其沉甸甸的分量的重要因素吧。
值得注意的是哈里斯安排了一位美国参议员的女儿作为“野牛比尔”的最后一名受害者这应该说从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批判力度。正如书中通过史达琳的内心活动间接提到的那样要是换了一名普通的女孩儿还会有喷气式飞机在空中飞来飞去、了狂一样的男人在为她四处奔波吗?答案不言自喻。
作为小说中的主要凶犯和追捕对象“野牛比尔”是读者关注的一个焦点。他迟迟出场出场后又时现时隐因而增加了笼罩在他身上的神秘及恐怖色彩。“野牛比尔”是他的绰号真名为詹姆伽姆与那个最先得此绰号的美国6军侦察兵科迪无关;科迪善捕野牛将牛肉供修筑太平洋大铁路的工人食用詹姆伽姆则专捕年轻女子并剥取她们的皮以做成他理想中的各式女装。这是一个彻底沉浸于自己邪恶世界的易性癖者。伽姆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他的母亲是个美女(他的父亲不知道是谁)但在“萨克拉门托小姐”的选美比赛中未能如愿嗣后酗酒而一不能自拔。伽姆两岁即被送到别人家寄养。寄养人家的条件不能令人满意所以十岁时伽姆被他的祖父母接了回去两年后他将祖父母杀了。他被送进职业少教所在那里学习并爱上了缝纫。后来少教所关门伽姆也就自动浪迹到了社会上先后在餐馆、古玩店、皮装公司干过最后到一位名叫李普曼太太的裁缝师手下干活。老太太一死伽姆便继承了她的一切——巨大的房产及一大笔钱。他从此不再为别人干活一心一意四处物色他理想中的女子弄回家投入土牢像牲口一样养着几天后宰杀不理想就抛掉再捉一个回来。他起先也吃药打针穿女装可除了嗓音变得有几分怪异外效果很不理想。他看到自己那对只是稍稍隆起的**就丧气。他申请做变性手术但因为其少年时的犯罪记录遭到医疗中心的拒绝。他因此只好自己动手来圆他的梦用真人真皮做一件“带**的女式背心”前面的几个胖女孩儿都或多或少有些问题凯瑟琳“这件货”是最理想的材料。他每次都是以异样的兴奋与激动投入到他的“工作”中去的而拿凯瑟琳开刀之前他更是有一种不可名状的难以遏制的创作冲动。读到这儿我们的心几乎被提到了嗓子眼上。当然伽姆并没有成功这个专“靠他人眼泪活着的东西”最终倒在了史达琳的枪下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小说的语言颇口语化说不上精彩但十分生动。由此看来一部并不以思想性、艺术性见长的文学作品其可读性就是其能否流传的决定因素了而能否塑造出几个有独特个性的丰满的人物形象又决定了该作品能否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而久远的记忆。在这一点上(沉默的羔羊)倒是给流行小说的创作家们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杨昊成
一九九七年岁末于南京师范大学
沉默的羔羊还不能算是经典可“名著”的殊荣它还是当之无愧的。一部书印到四百万册以上无论如何其影响力不能低估。纽约时报一九九二年的畅销书排行榜上沉默的羔羊稳稳地坐着第一把交椅而根据它改编的同名电影又在本年度一下获得了五项奥斯卡大奖这一来更是推波助澜使这部以悬念及恐怖著称的小说在全球范围内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我大约三年前在一个朋友的家中看到了沉默的羔羊。那是原版录像。看之前并不知道它讲的是怎样一个故事只是从“**”中获悉这是部奥斯卡获奖片;既然是获奖片似乎总要刮目相看。于是乎看了。想不到竟是这么一个叫人从头至尾头皮麻手心捏汗的故事!尤其是男主人公那双怪异的褐紫红色的眼睛久久地留在我的脑海中让人感觉着异样的不安与激动怕想到它又忍不住要去想仿佛儿时在黑暗中坐在小凳上听大人讲红眉毛绿眼睛的鬼怪故事。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恐怖的故事为什么竟取了沉默的羔羊为名呢?影片虽然在男女主人公的对话中几次提到“羔羊”一词可自始至终“羔羊”的影子一次也没有出现。当初看片子时因为一直处在头皮麻手心捏汗的紧张状态倒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所以直到今年夏天翻译此书之前对此一直不甚了了。
暑假开始前不久拿到小说花了两天时间通读一遍。结果现“沉默的羔羊”是译错了!从字面看至少也该译作“羔羊的沉默”(thesi1ennetbs)。但即使“羔羊的沉默”也不对不符合全书的主题。女主人公美国联邦调查局实习特工克拉丽丝史达琳出身寒微父亲是家乡小镇上一名巡警一次夜间巡逻时碰上两名窃贼兼瘾君子以身殉职。母亲白天在汽车旅馆做帮佣夜晚到咖啡馆当厨子以此艰难地维持着一家的生活。两年后史达琳被送往蒙大拿她母亲的表姐家中寄养年幼的弟弟妹妹仍留在母亲身边。当时史达琳只有十岁。母亲的表姐及其丈夫是牧场主牧场上放养的主要是羊和马可这些牲口大多有些毛病不是腿瘸就是眼瞎。它们宰杀后被做成胶或肥料活着拉走的则将成为狗的食品。史达琳现这一切后一颗童心受到强烈的刺激她想救这些可怜的牲口可是年仅十岁的一个小女孩儿又能做些什么?她决意逃离这个牧场心想至少可以带走一头牲口——她到牧场后成了她好伴侣的一匹有眼病的母马“汉娜”一天夜里史达琳从黑暗中惊醒她听到了凄厉的尖叫声。是春天的羔羊它们正在牲口棚里遭宰杀。史达琳终于下定了出逃的决心否则她的“汉娜”也性命难保了。她就这样离开了牧场来到了实际是孤儿院一类的慈善机构“路德会教友之家”
这一情节在全书所占的篇幅不多但它却是史达琳的一大心病在她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创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她以后的人生路径和理想抉择。家贫父死孤儿一样漂泊的童年唯一的出路是读书在读书中竞争在竞争中取胜由此出人头地为父母争光为史达琳家族争光。蒙大拿牧场七个月的寄养生活使史达琳明白了什么叫任人宰割什么是弱者的呼号。孤苦无援的史达琳自己就是个弱者从羔羊遭宰杀时出的尖叫声中她或者依稀联想到了自己的命运。她不能接受这样的命运。她跑了。以后她靠着岁月风霜锻炼出来的坚毅与刻苦靠着她的“武器”——在竞争中战胜所有对手一步步与命运抗争逐渐向自己的理想靠近。她读完了弗吉尼亚大学获得了心理学与犯罪学的双专业证书然后进了联邦调查局的行为科学研究部当实习特工。至此应该说史达琳是成功了在史达琳家族的历史上还没有一名成员曾经走到这一步只有她的一位叔叔将其大学专科的学位刻到了自己的墓碑上作为荣誉的象征。可是史达琳似乎并不满足虽然她在行为科学研究部的实习成绩都很不错。所以当研究部的头儿杰克克劳福德召见她并指示她去接触被关在精神病院的“食人魔王”莱克特医生时史达琳感到机会来了。所谓“行为科学研究部”只是委婉的说法实际是指联邦调查局内专门处理系列凶杀案的部门面对的都是些地狱一般的罪孽与残暴所以不用说是一位年纪轻轻的女实习生就是久经风雨的老手对此也不太敢问津。事实上克劳福德从前的一员虎将威尔就被莱克特用裁油地毡的刀划破了肚子脸上则跟“被毕加索画过似的”精神病院的一名护士被他撕裂了。以前一名也曾想接触他的调查人员最终是连自己的肝也没有保住叫莱克特给拌着豆子吃了。然而所有这一切并没有妨碍史达琳毅然接受克劳福德交给的任务。克劳福德问她是不是“容易受惊吓”?她巧妙地回答说:“现在还没有。”如果她只答一个“不”显然就太虚假太英勇不能叫人相信;如果给一个肯定的回答那到手的机会眼睁睁地就要失去。史达琳接着问克劳福德为什么选中了她去干这份工作克劳福德回答说:“主要因为你是手头可以找得到的人。”很干脆直截了当。克劳福德开始其实没抱多大的希望他找到史达琳只是因为他的手下实在派不出别的人来了“老一套——人手不够”可史达琳一听这话心里就明白了:这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她要好好把握并利用这机遇接受这挑战出色地完成克劳福德交给的任务。
本来事情往下展也就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了因为克劳福德派史达琳去接触莱克特的目的主要也就是想从这位凡的精神病专家那里得到一点精神病学方面的帮助希望他的回答多少能有助于行为科学的研究。史达琳则可以利用她特有的魅力让沉默了多年的莱克特开口然后顺利交卷。莱克特确实开口了可他不愿接受调查问卷上的那些心理咨询他根本就对那一套不屑一顾。他最感兴趣的是津津有味地鉴赏别人的痛苦以及细致入微地攫取他人的**。他又好炫耀炫耀其学问和精明。他认为他有非凡的洞察力能看透一切。他认为至少在他的领域自己是一流的。所以当史达琳第一次出现在他的面前时他一眼就看出了她卑微的出身和争强好胜的性格。他开始猫玩老鼠似的逗玩这位实习生。他开始吊史达琳的胃口主动提及行为科学部一直在设法缉拿却始终没有成功的杀人凶犯剥了五张人皮的性变态者“野牛比尔”他这一提倒还真把史达琳的胃口给吊了起来从而也就引出了全书那惊心动魄的主线:追捕“野牛比尔”
线索是莱克特先提供的然而他又不直接告诉你;更甚于此的是每到关键时刻或每当你差不多摸清了头脑时他就不再往下说他要你把你的**告诉他作为继续往下谈的条件就是要“投桃报李”史达琳深埋在心底的邻段童年的故事就是这样被莱克特一点一点地挖出来的。他知道史达琳在“野牛比尔”的案子上会坚持到底的因为从她在蒙大拿牧场的那段经历莱克特已经非常清楚地了解到史达琳的心中其实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尖叫那便是可怜的任人宰杀的羔羊。在他俩最后一次见面时莱克特问史达琳“是不是现在仍然会半夜里醒来在铁一般的黑暗中醒来听到羔羊在尖叫?”史达琳没有否认。莱克特接着又问“要是你亲自抓住了野牛比尔你是否认为就可以让那羔羊不再尖叫?”史达琳说是的。如果说史达琳童年时在牧场听到的羔羊的尖叫声是真实的话那么她长大后心中时不时听到的羔羊的尖叫声更多的是具有了象征的意义它代表了弱者、受害者象征了这些人在孤苦无援中所出的呼号。在本书中这些弱者、受害者又全为年轻女性这就使史达琳似乎更多了几分切肤之痛。她想象着她们生前的处境回忆着她们受害后的惨状最后一切便凝聚到一个声音上:羔羊在尖叫尖叫尖叫!那是一种召唤一种不可抗拒的动力只要这声音一天不止史达琳就不得安宁她会做噩梦会半夜里醒来会不顾一切地闯入一处处令大胆的男人都闻而生畏望而却步的罪恶的场所。自然史达琳最终成功了她逮住并击毙了“野牛比尔”所以她终于可以“睡得很沉很甜因为羔羊已经安静”
这大致就是这个令人怵的故事与“羔羊”之间的联系。由此可见“沉默的羔羊”的译法是明显不妥的不知当初是谁最先赐了它这么个译名。我曾想另起译名但终于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原因是“沉默的羔羊”似乎已为我国广大观众或读者认可而且真正研读过原小说了解其中这些细节的来龙去脉的人恐怕并不多大家关注的多半还是这个故事的本身。我也曾征求过出版社的意见他们也认为改名不妥。这样便将错就错读者现在看到的就依然是一部所谓(沉默的羔羊)。
说实在话沉默的羔羊算不上一部怎样出色的文学作品。要说“思想性”呢也不是没有或者就是揭露了美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吧但这样的说法实在是一种陈词滥调也显得过于肤浅因此我更倾向于不来谈它的思想性它不过一部小说讲了一个故事无所谓思想不思想。“艺术性”呢也不见得多么高明这大家一读它的文字就可以大致感受到了。然而这又终究是一部畅销小说读者踊跃地购买与阅读总不能是无缘无故的。畅销的原因何在?到底是什么紧紧抓住了读者使他们能手不释卷地一口气将书读完?
书一出来同样也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在众多的评论中有一个词出现得最多那就是“悬念”确实托马斯哈里斯是位制造悬念的高手。一如莱克特向史达琳提供有关“野牛比尔”的线索那样哈里斯也很“吝啬”地跟我们讲他的故事。他讲一点停一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将我们的胃口吊起来然后漫不经心地走开了重新制造一种紧张、一个兴趣点让读者气喘吁吁地跟着他去接受一个又一个的意外。制造悬念是侦探小说由来己久的传统也是其生命之所在能否将一个原本平常的故事演绎得曲折多姿遂成为决定侦探小说成败的第一因素。哈里斯以前也曾写过相同或类似题材的小说如黑色星期天、红色龙等但显然悬念的制造都不如在沉默的羔羊中这么成功。
另外一点不少评论家也提到了:恐怖。侦探小说大多要涉及到凶杀凶杀本身已够恐怖的了一般人眼中血淋淋的场面总是惨不忍睹的。哈里斯在凶杀性质的选择上似乎为读者考虑得很少他不由商量地给你带来一个强刺激:剥人皮!并细致入微地、甚而津津有味地跟你描述剥人皮做衣服的具体构思:哪儿开衩哪儿贴边哪儿做缝褶许多看过电影的朋友都说不少场面太恐怖甚至我的一些美国朋友也说看过片子后常常做噩梦。然而跟小说比影片不过小巫见大巫了许多细节性的描写在影片中都被略去了。所以说沉默的羔羊是一部“恐怖小说”是并不为过的。在一百多天的翻译中我就历经噩梦的折磨几度在夜半醒来而感觉着恐惧的缠绕。人是奇怪的动物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偏要去闻去见这也就是大家明知其为恐怖小说却依然要来阅读的原因吧其情形大致与我开头提到的小孩子听鬼怪故事相仿佛都是感觉着一种异样的刺激或颤栗。
小说的主要人物并不多除史达琳外就是莱克特、克劳福德和“野牛比尔”我以为塑造得最成功的是莱克特。他几乎一直被囚在精神病院里后来虽然挪到了孟菲斯但依然是被困兽一样地囚着。他的活动空间不过一间小小的囚室他也无法接触看守以外的别的什么人。描述这么一个人物是颇有难度的。哈里斯深知这一点所以只要他一出场立即就是整段整段的对话其间很少加入作者的议论和评说。对话中莱克特的个性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位造诣很深的精神病专家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自己就是一名精神病人更确切他说是一名心理变态者“明知自己在犯罪却毫不在乎的精神变态者纯粹同社会作对”作为精神病医生他接受有心理障碍的人的咨询就在与病人的交谈中他了解到人们的各种**而且事情无论巨细他似乎都极感兴趣。当他把一个人的故事挖尽掏空再没有什么值得他费心去探询时他就把这个人杀了。他一次又一次重复着这种游戏满肚子装的是各式人等的秘密加上他博及群书使他对人性有极其深刻的了解具有非凡的洞察力无论是谁一言一行都逃不过他那双怪异的“褐紫红色的”眼睛。所以当史达琳初次出现在他面前时他一眼就将这个实习生看穿了。
他也好炫耀。高论时引经据典回答问题时拐弯抹角。他乐于展示自己的口才与学问十分在乎他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史达琳承认他是他那个领域里的专家他因此愿意同她说话同时却也越要去维护自己那个精明的、一流的形象。
但莱克特又终究是个邪恶的魔鬼。他更感兴趣的还是给别人制造痛苦当别人在痛苦中呻吟时他却很有成就感似地在一旁欣赏。史达琳为了得到侦破“野牛比尔”一案的线索一次次地找他贵为美国参议员的马丁在女儿凯瑟琳被“野牛比尔”绑架后也不得不求助于他。身为囚徒莱克特对此颇感满意。他清楚手上有那么多条人命的他是休想活着出囚室了所以剩下的唯——条路就是“玩儿”他于是玩了。他跟史达琳玩儿不急不慢真真假假地提供他所掌握的线索还要她“投桃报李”将自己的**告诉他。他跟精神病院院长奇尔顿玩儿;多少年前当他刚进精神病院时奇尔顿试图从他这里得到一些心理方面的答案结果他给的全是错的答案而奇尔顿浑然不知莱克特事后在有关刊物上撰文对奇尔顿大加嘲讽。他还跟马丁参议员玩儿在参议员答应了他一系列优惠的交换条件后他终于说出了“野牛比尔”的真名“比利鲁宾”而调查人员经过艰苦努力最终证实“比利鲁宾”只是莱克特玩的一个文字游戏一个“精神病院里的幽默”连起来它的意思是“胆红素”是粪便里的一种主要色素前胆红色又恰好是奇尔顿院长头的颜色。莱克特在囚室呆的时间实在太长了他的心仿佛漆黑的地狱照不进一丝阳光。他立志以一切可能的手段调侃捉弄所有既定的秩序与规范。
小说的惊人之处在于;正是这么一个魔鬼最后竟逃脱了——他利用一位拜访他的精神病研究者一时疏忽忘在他囚室的一支圆珠笔的笔管暗中花几个月的时间磨出了一把打开手铐的钥匙!书写到结尾“野牛比尔”是叫史达琳给打死了但莱克特却重新逍遥法外。他整了容化了装准备前往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史达琳最后终于能够“睡得很沉很甜”因为“羔羊已经安静了”然而既然茫茫人海中还潜隐着莱克特这样的魔鬼就难保“沉默的羔羊”不会再次叫起来。这也许就是这部小说有别于一般以圆满收束的侦探小说而自有其沉甸甸的分量的重要因素吧。
值得注意的是哈里斯安排了一位美国参议员的女儿作为“野牛比尔”的最后一名受害者这应该说从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批判力度。正如书中通过史达琳的内心活动间接提到的那样要是换了一名普通的女孩儿还会有喷气式飞机在空中飞来飞去、了狂一样的男人在为她四处奔波吗?答案不言自喻。
作为小说中的主要凶犯和追捕对象“野牛比尔”是读者关注的一个焦点。他迟迟出场出场后又时现时隐因而增加了笼罩在他身上的神秘及恐怖色彩。“野牛比尔”是他的绰号真名为詹姆伽姆与那个最先得此绰号的美国6军侦察兵科迪无关;科迪善捕野牛将牛肉供修筑太平洋大铁路的工人食用詹姆伽姆则专捕年轻女子并剥取她们的皮以做成他理想中的各式女装。这是一个彻底沉浸于自己邪恶世界的易性癖者。伽姆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他的母亲是个美女(他的父亲不知道是谁)但在“萨克拉门托小姐”的选美比赛中未能如愿嗣后酗酒而一不能自拔。伽姆两岁即被送到别人家寄养。寄养人家的条件不能令人满意所以十岁时伽姆被他的祖父母接了回去两年后他将祖父母杀了。他被送进职业少教所在那里学习并爱上了缝纫。后来少教所关门伽姆也就自动浪迹到了社会上先后在餐馆、古玩店、皮装公司干过最后到一位名叫李普曼太太的裁缝师手下干活。老太太一死伽姆便继承了她的一切——巨大的房产及一大笔钱。他从此不再为别人干活一心一意四处物色他理想中的女子弄回家投入土牢像牲口一样养着几天后宰杀不理想就抛掉再捉一个回来。他起先也吃药打针穿女装可除了嗓音变得有几分怪异外效果很不理想。他看到自己那对只是稍稍隆起的**就丧气。他申请做变性手术但因为其少年时的犯罪记录遭到医疗中心的拒绝。他因此只好自己动手来圆他的梦用真人真皮做一件“带**的女式背心”前面的几个胖女孩儿都或多或少有些问题凯瑟琳“这件货”是最理想的材料。他每次都是以异样的兴奋与激动投入到他的“工作”中去的而拿凯瑟琳开刀之前他更是有一种不可名状的难以遏制的创作冲动。读到这儿我们的心几乎被提到了嗓子眼上。当然伽姆并没有成功这个专“靠他人眼泪活着的东西”最终倒在了史达琳的枪下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小说的语言颇口语化说不上精彩但十分生动。由此看来一部并不以思想性、艺术性见长的文学作品其可读性就是其能否流传的决定因素了而能否塑造出几个有独特个性的丰满的人物形象又决定了该作品能否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而久远的记忆。在这一点上(沉默的羔羊)倒是给流行小说的创作家们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杨昊成
一九九七年岁末于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