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拟浮生六问书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1、是谁教你的“喜怒不形于色”?
“宠辱不惊”一种能让人毛骨悚然的内在气质。
它不像飞扬跋扈那般的粗俗,不像有仇必报那般的霸气,更不像有勇无谋那般的刻板。携带着这种气质的人,浑身上下都散发出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冷漠。愤怒是它的内核,隐忍是它的表象,而它的目的却是那么的“仅此而已”好似一剑便可封喉一般,不动声色。
这样的气质以仇恨为土壤,没有了仇恨,一切的有仇必报都不过是自寻烦恼。
可是如今,像这样深邃而心怀野心的人到底有多少藏匿于虚幻的和谐里,是不为人知的。
事实上,他们扭曲了厚积薄发来的内在含义,用错了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他们所熟稔的是这样的世界观:好似所有耀眼光芒的背后都必须沾带着污秽不堪,而且非如此不可。可怕的是,这种黑暗的观念居然被人们所默认,继而默许,最后默而效之。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当一个“看客”他们要体会更刺激的感受,比如“刽子手”
是谁给了一个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们上了这样的第一课?
是那些以卑鄙的观念支撑着自己的人、是那些声称只有“机关算尽”才能活下去的人、是那些以苟活者的姿态回首往事的人。他们总是用那些所谓的切肤之痛来告诉你,这样的活法能满足较多的人,包括你讨厌的和讨厌你的。我想问,如果活着只是为了讨好和顺从,那么愤怒和仇恨是从何而来的问题也就不言而喻了。
2、善变的问题与伪装的问题
为了生活,或者说因为时间“变了”是一个不得不经历和面对的事实。残忍如是,悲伤如是,无关痛痒亦如是。“装着”是一个不吝尊严荣辱的“违心主义”可恨至极,卑微至极,亦可怜至极。
窃以为,善变是性格问题,伪装是人品问题,二者不可苟同。
“你变了”是对一个人失望的前一秒叹息。生活中,那些不知怎么地就突然变了的人,也许暂时令你无法接受,但你却会用“日子总是要过的”来安慰自己。怕只怕,还有那些在渐渐地发生着变化的人,慢慢地消磨着你,吞噬着你,直到你痛极了才肯喊出那句“你真的变了”这时便以你的心如死灰,来悲伤收场。
而“你在装”则不同,它是对一个人人品的严重怀疑和鄙视。“装”字,里面涵盖了太多的委曲求全和卑躬屈膝。为了生活你可以忍,但是把“隐忍”夸张成“谄媚”就未免显得太寒颤了些。
3、为什么越热闹反而越孤独?
真正的孤独大多并不来自寂寞,寂寞充其量只算是“空虚”再加一些“闷骚”真正的孤独是那种无论身处何处,都好似感觉被一股极冷的寒意笼罩着,自己逃不出,别人也闯不进。想要温暖自己来吸引别人却又苦于没有阳光;想要冻结自己来隔离外界却又依依不舍、心怀眷恋。于是在孤独的世界里,又多了份矛盾和自卑,继而慢慢地往那极深处的寒潭里坠去了。
这是一个颠倒了的世界,你所看到的总是那么出乎意料,难以接受。但是世界并不会亏待你,他给了你足够的时间去慢慢接受,而这期限就是你的一生。
有的人愿以承受苦难为代价,有的人愿以牺牲拥有为成本,为的不过是与那个“智慧”打个仓促的照面。而大多数的人却是这样的:等到他们突然好像明白了些什么,恍然发现,对于智慧而言,尾随其后的居然是死亡。
4、“怀旧热”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复杂情愫?
一个人若是对于“过往”显得太过纠缠和不舍,其心事大多如此:不是没有可观的将来,就要曾有不堪的过去。
一个时代若是对于“过往”侃侃而谈,喋喋不休,乐此不彼,那么这个“怀旧的”时代里必定充斥着太多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悲观。
一个民族要是对“过往”肆意吹嘘或是自倒苦水,对于当下而言都是不合时宜的。前者是文化泡沫,不知谦逊;后则是文化自卑,突遇瓶颈。
总之,过去只是用来提醒现在的你,该留心什么和不该执着什么。至于,你的思绪是必须要带着你的身躯往前走的。就算是你累了“过去”也只是情感寄托和自我流放的心灵牧场,它只负责慰藉,但不负责收留。
5、为什么有些事“不足与外人道”?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我看来分为三种情况:
交口不交心和交口也交心;
道不同,不相为谋;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而可与外人道者不足二三。
看过一则故事说是在中国刚抗战胜利不久,一个叫朱黄镇的地方来了一名教师,一日午后,甚是无聊,见一群妇女在柳树底下聒噪不止,是在说抗日的事情。这名教师一脸呆相地跑过去看着一个妇女问道:“请问你的丈夫参加过抗日吗?”
那个女的先是一愣,然后面无表情地说道:“死啦!早在打仗的时候死啦!”
“对不起!对不起!实在对不起!”那个教师赶紧作揖赔罪,一脸惭愧。
“怎么了?难不成我男人被你杀死的?”那女人见状哈哈大笑。
像这样的交流,完全是走口不走心,也走不了心。两个人的文化水平、意识程度、思想境界根本不在一个水平,倒是如何交流。
另外的就是两个人虽然外在的能力和水平都相差无几,但是由于内在的价值观大相径庭,人生追求不同,走的路,看的事自然难求一致。
譬如你很难用民族大义去说服一个狼心狗肺的汉奸,诚如鲁迅所言:有缺点的战士终究还是战士,再完美的苍蝇也不过是只苍蝇啊!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最后的就是一个人内在的坚强和自尊使得自己封闭、刚毅、不求于人,任何事情都追求独立自主,就算是走投无路也不求助外人。这样的勇士虽不可称为“智”但恰恰是那份“勇”足以证明“万事不求人”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气概!
朱熹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暂且不论对错,至少这样的人是有值得我们钦佩的地方的。有些人死不足惜,有些人死得其所,有的人死而无憾,这其中的差别也就在这“气节”二字了。
6、“死在别人的眼里”还是“活在自己的世界”?
我常想,人最大的自由是什么?应该就是为所欲为了吧。后来涉世已久才知:真正的自由不是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自己想不干什么就能不干什么!
“想干什么”的自主权是在你,只是那些外界的条条框框依旧摆在那里,纹丝不动,你若是真的“干了”可能就触碰了一些会给你带来麻烦的东西,这样的自由是用“后来的麻烦”作为为代价,尚不足以称为“自由”因为一切的“事后诸葛亮”都显得那么让人厌烦。
“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既不会触及旁人的利益也不会给违背自己的心意,这样的“自由”才真的是“无后顾之忧”的“自由”
如今,喊着要自由的人是那么多,能真正得到的却那么少,是因为他们做了一些“本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容纳甚至只是为了更合群,仅此而已,于是把自己活生生地埋葬在成堆的烂泥里。
“敢怒不敢言”的人在我看来都不足以称之为懦夫,至少懦夫时不时还能抱怨几声,就算是懦夫,也是个哑巴懦夫!
有些虽然活着,但是他已经死在了别人的眼里;
有些人死了,他却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1、是谁教你的“喜怒不形于色”?
“宠辱不惊”一种能让人毛骨悚然的内在气质。
它不像飞扬跋扈那般的粗俗,不像有仇必报那般的霸气,更不像有勇无谋那般的刻板。携带着这种气质的人,浑身上下都散发出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冷漠。愤怒是它的内核,隐忍是它的表象,而它的目的却是那么的“仅此而已”好似一剑便可封喉一般,不动声色。
这样的气质以仇恨为土壤,没有了仇恨,一切的有仇必报都不过是自寻烦恼。
可是如今,像这样深邃而心怀野心的人到底有多少藏匿于虚幻的和谐里,是不为人知的。
事实上,他们扭曲了厚积薄发来的内在含义,用错了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他们所熟稔的是这样的世界观:好似所有耀眼光芒的背后都必须沾带着污秽不堪,而且非如此不可。可怕的是,这种黑暗的观念居然被人们所默认,继而默许,最后默而效之。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当一个“看客”他们要体会更刺激的感受,比如“刽子手”
是谁给了一个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们上了这样的第一课?
是那些以卑鄙的观念支撑着自己的人、是那些声称只有“机关算尽”才能活下去的人、是那些以苟活者的姿态回首往事的人。他们总是用那些所谓的切肤之痛来告诉你,这样的活法能满足较多的人,包括你讨厌的和讨厌你的。我想问,如果活着只是为了讨好和顺从,那么愤怒和仇恨是从何而来的问题也就不言而喻了。
2、善变的问题与伪装的问题
为了生活,或者说因为时间“变了”是一个不得不经历和面对的事实。残忍如是,悲伤如是,无关痛痒亦如是。“装着”是一个不吝尊严荣辱的“违心主义”可恨至极,卑微至极,亦可怜至极。
窃以为,善变是性格问题,伪装是人品问题,二者不可苟同。
“你变了”是对一个人失望的前一秒叹息。生活中,那些不知怎么地就突然变了的人,也许暂时令你无法接受,但你却会用“日子总是要过的”来安慰自己。怕只怕,还有那些在渐渐地发生着变化的人,慢慢地消磨着你,吞噬着你,直到你痛极了才肯喊出那句“你真的变了”这时便以你的心如死灰,来悲伤收场。
而“你在装”则不同,它是对一个人人品的严重怀疑和鄙视。“装”字,里面涵盖了太多的委曲求全和卑躬屈膝。为了生活你可以忍,但是把“隐忍”夸张成“谄媚”就未免显得太寒颤了些。
3、为什么越热闹反而越孤独?
真正的孤独大多并不来自寂寞,寂寞充其量只算是“空虚”再加一些“闷骚”真正的孤独是那种无论身处何处,都好似感觉被一股极冷的寒意笼罩着,自己逃不出,别人也闯不进。想要温暖自己来吸引别人却又苦于没有阳光;想要冻结自己来隔离外界却又依依不舍、心怀眷恋。于是在孤独的世界里,又多了份矛盾和自卑,继而慢慢地往那极深处的寒潭里坠去了。
这是一个颠倒了的世界,你所看到的总是那么出乎意料,难以接受。但是世界并不会亏待你,他给了你足够的时间去慢慢接受,而这期限就是你的一生。
有的人愿以承受苦难为代价,有的人愿以牺牲拥有为成本,为的不过是与那个“智慧”打个仓促的照面。而大多数的人却是这样的:等到他们突然好像明白了些什么,恍然发现,对于智慧而言,尾随其后的居然是死亡。
4、“怀旧热”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复杂情愫?
一个人若是对于“过往”显得太过纠缠和不舍,其心事大多如此:不是没有可观的将来,就要曾有不堪的过去。
一个时代若是对于“过往”侃侃而谈,喋喋不休,乐此不彼,那么这个“怀旧的”时代里必定充斥着太多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悲观。
一个民族要是对“过往”肆意吹嘘或是自倒苦水,对于当下而言都是不合时宜的。前者是文化泡沫,不知谦逊;后则是文化自卑,突遇瓶颈。
总之,过去只是用来提醒现在的你,该留心什么和不该执着什么。至于,你的思绪是必须要带着你的身躯往前走的。就算是你累了“过去”也只是情感寄托和自我流放的心灵牧场,它只负责慰藉,但不负责收留。
5、为什么有些事“不足与外人道”?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我看来分为三种情况:
交口不交心和交口也交心;
道不同,不相为谋;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而可与外人道者不足二三。
看过一则故事说是在中国刚抗战胜利不久,一个叫朱黄镇的地方来了一名教师,一日午后,甚是无聊,见一群妇女在柳树底下聒噪不止,是在说抗日的事情。这名教师一脸呆相地跑过去看着一个妇女问道:“请问你的丈夫参加过抗日吗?”
那个女的先是一愣,然后面无表情地说道:“死啦!早在打仗的时候死啦!”
“对不起!对不起!实在对不起!”那个教师赶紧作揖赔罪,一脸惭愧。
“怎么了?难不成我男人被你杀死的?”那女人见状哈哈大笑。
像这样的交流,完全是走口不走心,也走不了心。两个人的文化水平、意识程度、思想境界根本不在一个水平,倒是如何交流。
另外的就是两个人虽然外在的能力和水平都相差无几,但是由于内在的价值观大相径庭,人生追求不同,走的路,看的事自然难求一致。
譬如你很难用民族大义去说服一个狼心狗肺的汉奸,诚如鲁迅所言:有缺点的战士终究还是战士,再完美的苍蝇也不过是只苍蝇啊!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最后的就是一个人内在的坚强和自尊使得自己封闭、刚毅、不求于人,任何事情都追求独立自主,就算是走投无路也不求助外人。这样的勇士虽不可称为“智”但恰恰是那份“勇”足以证明“万事不求人”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气概!
朱熹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暂且不论对错,至少这样的人是有值得我们钦佩的地方的。有些人死不足惜,有些人死得其所,有的人死而无憾,这其中的差别也就在这“气节”二字了。
6、“死在别人的眼里”还是“活在自己的世界”?
我常想,人最大的自由是什么?应该就是为所欲为了吧。后来涉世已久才知:真正的自由不是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自己想不干什么就能不干什么!
“想干什么”的自主权是在你,只是那些外界的条条框框依旧摆在那里,纹丝不动,你若是真的“干了”可能就触碰了一些会给你带来麻烦的东西,这样的自由是用“后来的麻烦”作为为代价,尚不足以称为“自由”因为一切的“事后诸葛亮”都显得那么让人厌烦。
“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既不会触及旁人的利益也不会给违背自己的心意,这样的“自由”才真的是“无后顾之忧”的“自由”
如今,喊着要自由的人是那么多,能真正得到的却那么少,是因为他们做了一些“本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容纳甚至只是为了更合群,仅此而已,于是把自己活生生地埋葬在成堆的烂泥里。
“敢怒不敢言”的人在我看来都不足以称之为懦夫,至少懦夫时不时还能抱怨几声,就算是懦夫,也是个哑巴懦夫!
有些虽然活着,但是他已经死在了别人的眼里;
有些人死了,他却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