绰号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离开村庄二十年了,往昔朝夕相处、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一村男女女老少,现在偶然照面,只能应付以尴尬的微笑,因为他们的名字已在我记忆中褪色,倒是他们的绰号,还能从某个角落钻出,活泼地生存着,一旦回想起来,无限的笑意便堆满老脸。
绰号这东西,是乡村的一个专利。就象贫穷代表乡村,落后代表乡村,绰号也是乡村的一个标志。
绰号集中体现在男人身上。乡村的女人个个会骂街,乡村的男人则个个有绰号,就象夏天的草帽,人人头上有一顶,就象家里有老婆,一夫一妻制。没有绰号的男人,就是没讨老婆的光棍,是极少的。乡村人从娘肚皮出来后,照例也有姓有名的,起初并无绰号。但当你在吃苦中慢慢长成时,村里人总会不经意间把一个绰号象一顶草帽一样盖在你头上,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人家反正就这样叫你了。村里人用足用活这个绰号,当面喊你的是绰号,背后议论的也直呼绰号,叫惯了一辈子,叫得至死不渝,以至于人死了也连同着绰号一起死,不是说“某某死了”而是说“长佬死了”或者“跷佬死了”令人想到古人死后的那个谥号。抛开身份地位不说,乡村人的那个绰号其实很象古代人的那个谥号。
乡村的绰号不象别处的绰号那样雅,乡村人的绰号总有些俗不可耐。
最形象也最直观的,是那种直指一个人缺点的绰号。如:烂眼、细眼、白眼、歪嘴(读作“子”)、翻嘴、破嘴、缺嘴、癞子、烂下巴、疙舌、佝手、佝脚、跷佬、跷脚、辟脚、聋甏、瞎子、长佬、矮子、麻子、缩头、钳(“歪”的意思)头、塌鼻、趿肚----诸如此类。这些都与人的眼、耳、鼻、舌、头、手、脚等人体器官息息相关,刻画人物,维妙维肖,闻其绰号,如见其人。而且几乎每个村里都有这种绰号,足见那时真是万恶的旧社会,金无足赤,人,也无完人。而老百姓实事求是的本性,又不给这些人留足面子,因为,叫这样的绰号,是应了“哪壶不开偏提哪壶”这句老话,揭人之短,遗臭一世。
另一类绰号则是以器皿名或动物名来命名的,听起来觉得滑稽,也更让人浮想联翩。如:淘箩、饭桶、汤管、夜壶、畚斗、大堆(我们那里有“饭夯大堆”这个词)、铜锣、黄鳝、泥鳅、旁皮(一种鱼,也叫做“烂眼旁皮”)、田螺、田叉、老虎、骆驼、鲜鸡,等等。这些绰号象感冒一样最易流行,你的名字自以为取得很好,可万一运气不好,你的名字跟其它有绰号者的名字重了,那么,你就会无缘无故地就被套上同一个绰号,比如我们那里,叫“阿贤”的这些人,一定是被叫做“阿贤淘箩”的,叫“阿强”的这些人,也一定是被叫做“阿强黄鳝”的,不用问为什么,一定是老祖宗们老早就一直沿用下来的。汉字就那么几个汉字,绰号也就那么几个绰号,所以难免一个绰号被相同名字的人重复着使用,这也算是节约闹革命吧。而且田坂里休息打顿的时候,就有人吃得高兴,故意将某些动物某些器具的名字说得格外响亮,取笑某个在场的人,以博劳作之后的开怀畅笑,我们叫做穷开心。
另有一种绰号就相对恶毒且难听些,比如狗卵、卵子、木卵、百鸟(读作“吊”)、吊毛,等,直接用人或动物的性器官来喻人。喊的时候不去深究倒也没事,一旦有妇女在场,有时候借这种绰号开玩笑,开着开着,就一不小心地把这个人的绰号引火烧身到某个女人的身上,于是招来一场打骂也未可知。
当然,如果一定要追究这些绰号最原始的来历,我敢断定,每个绰号后面必定能象挖蕃薯一样带出一串笑话或一串典故的。比如“饭桶”这个绰号,里面就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呆女婿,在女方家吃饭,吃了三大碗还不肯歇,而其时饭已被他一扫而空,可他还要拿着碗走到灶头间,看看锅里没饭,就问:“你们家的饭桶呢”气得人家眼睛瞪圆,这婚事自然就吹了,后来人家就送给他一个“饭桶”的绰号。再比如“烂眼旁皮”这个绰号,它也有这样一个典故:年底,生产队分鱼,村里人都围着鱼高谈阔论,争来吵去,一个名叫新华的人分得了一颗旁皮,偏偏这旁皮确实也大得象一条鲫鱼了,大家都说新华运气真好,新华一高兴,就说出一句:“你们看,这颗旁皮的眼睛长得象我,所以要分给我的。”一阵轰笑,新华就成了“烂皮旁皮”谁叫他自封呢。
一个人刚开始被人封了绰号时,总有些不大自然,好比穿一双新鞋,起初总是别别扭扭,但穿久了就顺了,就舒服了。绰号也一样,时间叫得长了,那么绰号就是你,你就是绰号了,有的名字与绰号联着叫,有的只叫绰号不叫名字,久而久之,连真名都丢失了。不管怎样,反正名字与绰号,两者显得异常合身而又贴切。绰号叫得久了,有时候不仅人家不知道你的真实姓名,就连自己也会真正忘记姓谁名谁了。竟真有不知道自己姓谁名谁的,有个笑话挺能说明这个问题。一个男人,自豪地向人家吹嘘,说他村子里个个都有绰号,就是他“十八铜锣”没有绰号,硬是把人家早就封给的“十八铜锣”当成自己的真名,真是滑稽透了。
大人们对绰号其实并不斤斤计较,反正叫狗也好叫猫也好,不就是个符号而已吗,只要叫得应,叫什么阿狗阿猫都行,所以,有时候一家人,也相互叫对方的绰号,于是,一声“老虎吃饭啦”一声“黄鳝吃饭啦”再一声“骆驼吃饭啦”不知情的听到屋里这样呼唤着,还以为里面是动物园了。当然晚辈是不能叫长辈绰号的,尊老的规矩不能破。
小孩子一般没有绰号,可能是我们做小孩子的时候,已经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没有了身体上的千疮百孔了,成了健康的一代,所以要叫也叫不出,算是幸福。但小孩子在相互斗殴的时候,最爱占嘴巴上的便宜,总是嘴不离口人家大人的名字和绰号。两个小孩子玩得闹予盾了,分手的时候,总是先骂对方父母的名字,然后骂对方父母的绰号,我骂“你爹叫新华”他骂“你爹叫仲光”我骂“你娘叫桂英”他骂“你娘叫红娟”我骂“新华桂英”他骂“仲光红娟”然后是一阵阵的“新华烂眼,烂眼新华”一阵阵的“仲光癞子,癞子仲光”一路边走边骂。再然后,我们就各自跑到对方的新屋屁股头,捡起石子,恨恨地扔到他家的屋顶上“骨落落落”一声,听起来大约有两个省略号那么长,那么毫无疑问,他家屋顶上的瓦片起码又碎了五六块,于是双方气都消了。
离开村庄二十年了,往昔朝夕相处、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一村男女女老少,现在偶然照面,只能应付以尴尬的微笑,因为他们的名字已在我记忆中褪色,倒是他们的绰号,还能从某个角落钻出,活泼地生存着,一旦回想起来,无限的笑意便堆满老脸。
绰号这东西,是乡村的一个专利。就象贫穷代表乡村,落后代表乡村,绰号也是乡村的一个标志。
绰号集中体现在男人身上。乡村的女人个个会骂街,乡村的男人则个个有绰号,就象夏天的草帽,人人头上有一顶,就象家里有老婆,一夫一妻制。没有绰号的男人,就是没讨老婆的光棍,是极少的。乡村人从娘肚皮出来后,照例也有姓有名的,起初并无绰号。但当你在吃苦中慢慢长成时,村里人总会不经意间把一个绰号象一顶草帽一样盖在你头上,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人家反正就这样叫你了。村里人用足用活这个绰号,当面喊你的是绰号,背后议论的也直呼绰号,叫惯了一辈子,叫得至死不渝,以至于人死了也连同着绰号一起死,不是说“某某死了”而是说“长佬死了”或者“跷佬死了”令人想到古人死后的那个谥号。抛开身份地位不说,乡村人的那个绰号其实很象古代人的那个谥号。
乡村的绰号不象别处的绰号那样雅,乡村人的绰号总有些俗不可耐。
最形象也最直观的,是那种直指一个人缺点的绰号。如:烂眼、细眼、白眼、歪嘴(读作“子”)、翻嘴、破嘴、缺嘴、癞子、烂下巴、疙舌、佝手、佝脚、跷佬、跷脚、辟脚、聋甏、瞎子、长佬、矮子、麻子、缩头、钳(“歪”的意思)头、塌鼻、趿肚----诸如此类。这些都与人的眼、耳、鼻、舌、头、手、脚等人体器官息息相关,刻画人物,维妙维肖,闻其绰号,如见其人。而且几乎每个村里都有这种绰号,足见那时真是万恶的旧社会,金无足赤,人,也无完人。而老百姓实事求是的本性,又不给这些人留足面子,因为,叫这样的绰号,是应了“哪壶不开偏提哪壶”这句老话,揭人之短,遗臭一世。
另一类绰号则是以器皿名或动物名来命名的,听起来觉得滑稽,也更让人浮想联翩。如:淘箩、饭桶、汤管、夜壶、畚斗、大堆(我们那里有“饭夯大堆”这个词)、铜锣、黄鳝、泥鳅、旁皮(一种鱼,也叫做“烂眼旁皮”)、田螺、田叉、老虎、骆驼、鲜鸡,等等。这些绰号象感冒一样最易流行,你的名字自以为取得很好,可万一运气不好,你的名字跟其它有绰号者的名字重了,那么,你就会无缘无故地就被套上同一个绰号,比如我们那里,叫“阿贤”的这些人,一定是被叫做“阿贤淘箩”的,叫“阿强”的这些人,也一定是被叫做“阿强黄鳝”的,不用问为什么,一定是老祖宗们老早就一直沿用下来的。汉字就那么几个汉字,绰号也就那么几个绰号,所以难免一个绰号被相同名字的人重复着使用,这也算是节约闹革命吧。而且田坂里休息打顿的时候,就有人吃得高兴,故意将某些动物某些器具的名字说得格外响亮,取笑某个在场的人,以博劳作之后的开怀畅笑,我们叫做穷开心。
另有一种绰号就相对恶毒且难听些,比如狗卵、卵子、木卵、百鸟(读作“吊”)、吊毛,等,直接用人或动物的性器官来喻人。喊的时候不去深究倒也没事,一旦有妇女在场,有时候借这种绰号开玩笑,开着开着,就一不小心地把这个人的绰号引火烧身到某个女人的身上,于是招来一场打骂也未可知。
当然,如果一定要追究这些绰号最原始的来历,我敢断定,每个绰号后面必定能象挖蕃薯一样带出一串笑话或一串典故的。比如“饭桶”这个绰号,里面就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呆女婿,在女方家吃饭,吃了三大碗还不肯歇,而其时饭已被他一扫而空,可他还要拿着碗走到灶头间,看看锅里没饭,就问:“你们家的饭桶呢”气得人家眼睛瞪圆,这婚事自然就吹了,后来人家就送给他一个“饭桶”的绰号。再比如“烂眼旁皮”这个绰号,它也有这样一个典故:年底,生产队分鱼,村里人都围着鱼高谈阔论,争来吵去,一个名叫新华的人分得了一颗旁皮,偏偏这旁皮确实也大得象一条鲫鱼了,大家都说新华运气真好,新华一高兴,就说出一句:“你们看,这颗旁皮的眼睛长得象我,所以要分给我的。”一阵轰笑,新华就成了“烂皮旁皮”谁叫他自封呢。
一个人刚开始被人封了绰号时,总有些不大自然,好比穿一双新鞋,起初总是别别扭扭,但穿久了就顺了,就舒服了。绰号也一样,时间叫得长了,那么绰号就是你,你就是绰号了,有的名字与绰号联着叫,有的只叫绰号不叫名字,久而久之,连真名都丢失了。不管怎样,反正名字与绰号,两者显得异常合身而又贴切。绰号叫得久了,有时候不仅人家不知道你的真实姓名,就连自己也会真正忘记姓谁名谁了。竟真有不知道自己姓谁名谁的,有个笑话挺能说明这个问题。一个男人,自豪地向人家吹嘘,说他村子里个个都有绰号,就是他“十八铜锣”没有绰号,硬是把人家早就封给的“十八铜锣”当成自己的真名,真是滑稽透了。
大人们对绰号其实并不斤斤计较,反正叫狗也好叫猫也好,不就是个符号而已吗,只要叫得应,叫什么阿狗阿猫都行,所以,有时候一家人,也相互叫对方的绰号,于是,一声“老虎吃饭啦”一声“黄鳝吃饭啦”再一声“骆驼吃饭啦”不知情的听到屋里这样呼唤着,还以为里面是动物园了。当然晚辈是不能叫长辈绰号的,尊老的规矩不能破。
小孩子一般没有绰号,可能是我们做小孩子的时候,已经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没有了身体上的千疮百孔了,成了健康的一代,所以要叫也叫不出,算是幸福。但小孩子在相互斗殴的时候,最爱占嘴巴上的便宜,总是嘴不离口人家大人的名字和绰号。两个小孩子玩得闹予盾了,分手的时候,总是先骂对方父母的名字,然后骂对方父母的绰号,我骂“你爹叫新华”他骂“你爹叫仲光”我骂“你娘叫桂英”他骂“你娘叫红娟”我骂“新华桂英”他骂“仲光红娟”然后是一阵阵的“新华烂眼,烂眼新华”一阵阵的“仲光癞子,癞子仲光”一路边走边骂。再然后,我们就各自跑到对方的新屋屁股头,捡起石子,恨恨地扔到他家的屋顶上“骨落落落”一声,听起来大约有两个省略号那么长,那么毫无疑问,他家屋顶上的瓦片起码又碎了五六块,于是双方气都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