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参观高尔基厂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求书,找书,请发站内短信给管理员,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算起来,谢廖沙已经好几年没有回过高尔基市了。不是谢廖沙不想回去,而是一直都没有时间。就在谢廖沙处理好了共青城经济特区的前期规划之后,谢廖沙特地嘱咐尤利娅为她安排一次考察高尔基汽车制造厂的行程。
谢廖沙深知,现在的苏联百业萧条,但是却有三个行业是始终能够为国家常遭稳定的收益,并且拥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这三个行业就是军工,资源类行业,以及汽车行业。
早在几年之前,谢廖沙通过帮助拉美地区的毒贩洗钱,意外的为苏联汽车工业开拓了从墨西哥,到哥伦比亚以及玻利维亚等国的庞大市场。靠着苏联汽车维修简单,耐操耐造,皮实耐用的优点,这几年来苏联的汽车逐步在拉美地区的低端车市场站稳了脚跟。随着苏联和中国关系的缓和,苏联的汽车产品也开始向中国出口,这对于整个苏联的汽车工业都是最好的发展机会。未来随着铁幕的倒下,苏联和东欧等国将会受到来自西方发达的商品经济的冲击。苏联汽车工业最好的发展机会转瞬即逝,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让苏联的汽车工业更上一个台阶,是谢廖沙现在最关心的问题。
当谢廖沙再次回到了高尔基汽车制造厂的时候,他受到工人们热烈的欢迎,作为高尔基汽车制造厂走出去的大人物,谢廖沙在整个高尔基州妇孺皆知。因为谢廖沙这些年来为老百姓确实办了不少的事实,所以谢廖沙在民间的口碑非常的好。
不过谢廖沙到这里可不是和大家巩固友谊的,他是来这里挑毛病,提意见的。谢廖沙特地从大众公司借调了几名汽车生产管理方面的专家陪着自己到高尔基汽车厂参观。随着一路上细致的考察,谢廖沙发现了不少的问题。不过他并没有当着大家的面直接了当的提出这些问题。他只是一言不发的用耳朵听,用眼睛看,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谢廖沙也不会像高尔机厂的负责人提问,反而是向身后的德国顾问们虚心求教。
“乌里扬诺夫部长,是不是我们的工作做的不好?”看到谢廖沙一路上都板着一张脸,高尔基厂的负责人一路上都觉得如芒在背。这几年来外经贸部给了高尔基厂不少的好处,即帮他们开拓了拉美和中国市场,又帮助他们引进了大众这样的有力合作者。靠着和大众公司合作生产的合资车,高尔基汽车厂活得很滋润,不过他们却也因此产生了惰性。就在刚才的参观过程中,谢廖沙发现高尔基厂的伏尔加汽车生产线和嘎斯汽车生产线上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工人们纪律散漫,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的品质下降得厉害,原料利用率不高等等。这让谢廖沙感到非常的生气。
谢廖沙没有作出回应,他看到不远处的生产线上有两个工人正在工作,其中一个年纪较大的工人正在认真的干着自己的活,而年轻的那位工人虽然看起来在干活,但是眼睛时不时的飘向谢廖沙这边。谢廖沙见状不紧不慢地走了过去。
“你们在干什么?”谢廖沙满满的走道二人身边,突然出声问道。
“啊!”年长的工人师傅似乎格外的认真,被谢廖沙突如其来的问话吓了一跳,而年轻的工人早就注意到了谢廖沙的到来,隔着老远就像谢廖沙问好。
谢廖沙走上前去和两人握手,询问两人的姓名。年长的那位工人师傅叫做拉夫里年科,而年轻的那位叫做阔日杜布。两人都是负责汽车座椅安装的工人。
谢廖沙和两人谈话的间隙,已经有人上来接替他们的工作了。这让拉夫里年科终于可以安心的回答谢廖沙的问题了。谢廖沙在询问了他们一些工作上的情况之后就开始聊起了高尔基厂伏尔加汽车的历史。
“拉夫里年科同志,你是什么时候到高尔基厂工作的?”
“我吗?好像刚建厂的时候我就在这里了,刚开始这里一片荒凉,我们大冬天还要住在帐篷里。那时候的条件可真艰苦啊!”拉夫里年科认真的回忆道。
“还记得你们生产出第一代伏尔加时候的情景吗?”谢廖沙又问道
“当然记得,我们把汽车献给了斯大林同志,后来我们的汽车还在布鲁塞尔的世界博览会上得到了金奖,我们当时都高兴坏了……”拉夫里年科兴奋的说道。
“阔日杜布同志,你喜欢伏尔加汽车吗?”谢廖沙忽然向年轻的工人问道。
“喜欢,当然喜欢了,毕竟是我们自己亲手组装的吗!”
“那如果和德国大众的汽车比起来呢?”
“这个,伏尔加还是很不错的……”阔日杜布有些拘谨的说道。
“说实话!”谢廖沙微微一笑,鼓励阔日杜布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
“我还是更喜欢大众!”阔日杜布诚实的回答道。
谢廖沙和两位工人的对话在场的所有人都听见了,高尔基厂的领导们已经察觉出了谢廖沙对高尔基厂不满意的态度。不过到底那不满意,他们还是不太明白。
“知道为什么高尔基厂刚建厂的时候生产的第一批汽车就能获得国际工业博览会的金奖,而几十年之后,居然我们自己的工人都看不起我们的产品吗?”谢廖沙忽然对高尔基厂的管理者们问道。
“我们的工作没做好,乌里扬诺夫书记!”高尔基厂的负责人赶紧认错。
“这只是一方面我的同志,你要知道,在1935年,能生产汽车的国家才有多少,而现在又有多少国家可生产汽车呢?归根结底在于环境变了,可是我们却没有变。你知道这样继续下去的后果吗?我们的伏尔加早晚有一天会彻底的退出市场。高尔基厂的同志们,不要以为你们靠着合资车活的还不错就可以不思进取了。我告许你们现在那些发不出工资的电冰箱厂,洗衣机厂,电视机厂都是这么想的。他们以为只要东西生产出来,质量没有问题就万事大吉了,正是这种思想让他们失去了饭碗,如果你们生产的产品连自己的工人都不喜欢那你们就是在浪费资源,制造垃圾……”
求书,找书,请发站内短信给管理员,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算起来,谢廖沙已经好几年没有回过高尔基市了。不是谢廖沙不想回去,而是一直都没有时间。就在谢廖沙处理好了共青城经济特区的前期规划之后,谢廖沙特地嘱咐尤利娅为她安排一次考察高尔基汽车制造厂的行程。
谢廖沙深知,现在的苏联百业萧条,但是却有三个行业是始终能够为国家常遭稳定的收益,并且拥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这三个行业就是军工,资源类行业,以及汽车行业。
早在几年之前,谢廖沙通过帮助拉美地区的毒贩洗钱,意外的为苏联汽车工业开拓了从墨西哥,到哥伦比亚以及玻利维亚等国的庞大市场。靠着苏联汽车维修简单,耐操耐造,皮实耐用的优点,这几年来苏联的汽车逐步在拉美地区的低端车市场站稳了脚跟。随着苏联和中国关系的缓和,苏联的汽车产品也开始向中国出口,这对于整个苏联的汽车工业都是最好的发展机会。未来随着铁幕的倒下,苏联和东欧等国将会受到来自西方发达的商品经济的冲击。苏联汽车工业最好的发展机会转瞬即逝,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让苏联的汽车工业更上一个台阶,是谢廖沙现在最关心的问题。
当谢廖沙再次回到了高尔基汽车制造厂的时候,他受到工人们热烈的欢迎,作为高尔基汽车制造厂走出去的大人物,谢廖沙在整个高尔基州妇孺皆知。因为谢廖沙这些年来为老百姓确实办了不少的事实,所以谢廖沙在民间的口碑非常的好。
不过谢廖沙到这里可不是和大家巩固友谊的,他是来这里挑毛病,提意见的。谢廖沙特地从大众公司借调了几名汽车生产管理方面的专家陪着自己到高尔基汽车厂参观。随着一路上细致的考察,谢廖沙发现了不少的问题。不过他并没有当着大家的面直接了当的提出这些问题。他只是一言不发的用耳朵听,用眼睛看,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谢廖沙也不会像高尔机厂的负责人提问,反而是向身后的德国顾问们虚心求教。
“乌里扬诺夫部长,是不是我们的工作做的不好?”看到谢廖沙一路上都板着一张脸,高尔基厂的负责人一路上都觉得如芒在背。这几年来外经贸部给了高尔基厂不少的好处,即帮他们开拓了拉美和中国市场,又帮助他们引进了大众这样的有力合作者。靠着和大众公司合作生产的合资车,高尔基汽车厂活得很滋润,不过他们却也因此产生了惰性。就在刚才的参观过程中,谢廖沙发现高尔基厂的伏尔加汽车生产线和嘎斯汽车生产线上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工人们纪律散漫,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的品质下降得厉害,原料利用率不高等等。这让谢廖沙感到非常的生气。
谢廖沙没有作出回应,他看到不远处的生产线上有两个工人正在工作,其中一个年纪较大的工人正在认真的干着自己的活,而年轻的那位工人虽然看起来在干活,但是眼睛时不时的飘向谢廖沙这边。谢廖沙见状不紧不慢地走了过去。
“你们在干什么?”谢廖沙满满的走道二人身边,突然出声问道。
“啊!”年长的工人师傅似乎格外的认真,被谢廖沙突如其来的问话吓了一跳,而年轻的工人早就注意到了谢廖沙的到来,隔着老远就像谢廖沙问好。
谢廖沙走上前去和两人握手,询问两人的姓名。年长的那位工人师傅叫做拉夫里年科,而年轻的那位叫做阔日杜布。两人都是负责汽车座椅安装的工人。
谢廖沙和两人谈话的间隙,已经有人上来接替他们的工作了。这让拉夫里年科终于可以安心的回答谢廖沙的问题了。谢廖沙在询问了他们一些工作上的情况之后就开始聊起了高尔基厂伏尔加汽车的历史。
“拉夫里年科同志,你是什么时候到高尔基厂工作的?”
“我吗?好像刚建厂的时候我就在这里了,刚开始这里一片荒凉,我们大冬天还要住在帐篷里。那时候的条件可真艰苦啊!”拉夫里年科认真的回忆道。
“还记得你们生产出第一代伏尔加时候的情景吗?”谢廖沙又问道
“当然记得,我们把汽车献给了斯大林同志,后来我们的汽车还在布鲁塞尔的世界博览会上得到了金奖,我们当时都高兴坏了……”拉夫里年科兴奋的说道。
“阔日杜布同志,你喜欢伏尔加汽车吗?”谢廖沙忽然向年轻的工人问道。
“喜欢,当然喜欢了,毕竟是我们自己亲手组装的吗!”
“那如果和德国大众的汽车比起来呢?”
“这个,伏尔加还是很不错的……”阔日杜布有些拘谨的说道。
“说实话!”谢廖沙微微一笑,鼓励阔日杜布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
“我还是更喜欢大众!”阔日杜布诚实的回答道。
谢廖沙和两位工人的对话在场的所有人都听见了,高尔基厂的领导们已经察觉出了谢廖沙对高尔基厂不满意的态度。不过到底那不满意,他们还是不太明白。
“知道为什么高尔基厂刚建厂的时候生产的第一批汽车就能获得国际工业博览会的金奖,而几十年之后,居然我们自己的工人都看不起我们的产品吗?”谢廖沙忽然对高尔基厂的管理者们问道。
“我们的工作没做好,乌里扬诺夫书记!”高尔基厂的负责人赶紧认错。
“这只是一方面我的同志,你要知道,在1935年,能生产汽车的国家才有多少,而现在又有多少国家可生产汽车呢?归根结底在于环境变了,可是我们却没有变。你知道这样继续下去的后果吗?我们的伏尔加早晚有一天会彻底的退出市场。高尔基厂的同志们,不要以为你们靠着合资车活的还不错就可以不思进取了。我告许你们现在那些发不出工资的电冰箱厂,洗衣机厂,电视机厂都是这么想的。他们以为只要东西生产出来,质量没有问题就万事大吉了,正是这种思想让他们失去了饭碗,如果你们生产的产品连自己的工人都不喜欢那你们就是在浪费资源,制造垃圾……”